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中有一部分是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要表现,该病的治疗分血管内栓塞和手术切断供血动脉两种[1].我们将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4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表现的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肥厚性硬脑膜炎(hypertrophic cranial pachymeningitis,HCP)是以局限或弥漫性硬脑膜肥厚性改变为特征的一组罕见疾病。根据病因分为继发性和特发性,后者病因不明,前者其病理生理过程尚不明确,可能与Wegener肉芽肿、结节病、干燥综合征等风湿性疾病相关。HCP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累及的部位,通常表现为慢性头痛、颅神经功能受损、共济失调及癫痫发作,增强头部磁共振可见局部或弥漫性硬脑膜增厚。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HCP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报道如下,为后续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肥厚性硬脑膜炎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肥厚性硬脑膜炎(HCP)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本院1例HCP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文献报道的77例HCP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8例HCP患者临床表现均可见慢性头痛,多组脑神经损害;其次为精神异常(10.3%),共济失调(9.0%),癫疒间发作(6.4%),偶见偏瘫及闭经泌乳;74例(94.9%)患者以头痛为首发症状,早期易被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低颅压性头痛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等.MRI可见大脑镰和(或)小脑幕等处硬脑膜局部或弥漫性肥厚,增强扫描可见强化;病理学表现为硬脑膜纤维组织明显增生,伴炎性细胞浸润;皮质类固醇治疗有效.结论 HCP以头痛及多组脑神经受损为主,临床表现多样,影像学可见大脑镰和小脑幕等处硬脑膜肥厚,MRI检查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abarachnoid cavity hemorrhage,tSAH)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有报道头外伤患者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为12%~53%[1].tSAH的血性脑脊液可引起脑血管痉挛,许多研究结果提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积血是外伤后血管痉挛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2,3].另外血性脑脊液可能引起蛛网膜粘连,如不及时正确处理,易并发非交通性脑积水.  相似文献   

5.
<正>肥厚性硬脑膜炎(hypertrophic cranial pachymeningitis,HCP)是以颅内硬脑膜弥漫性增厚和纤维化炎症为特征的一种少见疾病。病变多好发于颅底,以小脑幕及大脑镰等部位病变多见。肥厚性硬脑膜炎常继发于一些感染性疾病,临床症状复杂多样,除了表现为慢性头痛、脑神经麻痹以及癫痫发作外,还可以继发各种症候群,如局部硬脑膜明显肥厚,引起脑实质受压,可出现单瘫、偏瘫;少数病例由于硬脑膜肥  相似文献   

6.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多种原因使血液进入颅内或椎管内的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综合征,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烟雾病、肿瘤等,其中以动脉瘤出血最常见,大宗文献统计表明动脉瘤出血占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52%[1],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所脑血管痉挛造成的迟发性脑缺血,是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故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成为了改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重要目标。Brown[2]倡导"3H"疗法,即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其预后。方法1994年1月-2004年1月间83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造影阴性,18例符合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复习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相关文献,平均随访4.3年。结果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起病时多无意识障碍,病程呈良性过程,无再出血,出血局限在中脑周围池,以脚间池为多(50%),预后较好。结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呈良性病程,预后较好,但须严格其诊断,以免误诊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8.
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分析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特点,有助于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早期确诊率.方法 对2003~2006年12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筛选出36例院外误诊的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分析其入院前的误诊率和原因.结果 36例中被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9例,原发性高血压、眩晕症、癫(癎)各5例,酒精中毒、血管性头痛各3例,脑梗死、颈椎病各2例,急性胃肠炎、癔症各1例.结论 临床表现不典型,CT检查阴性,临床不能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应尽早行腰穿检查,有条件应行DSA检查,以提高早期诊断率,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9.
小儿创伤性硬膜下积液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硬脑膜下腔积液(subdural effusion)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病因多样,主要有颅脑外伤、颅脑手术后并发症、蛛网膜囊肿破裂、颅内感染、免疫疾病等.婴幼儿颅脑外伤后,易好发硬脑膜下腔积液,治疗不及时可影响脑发育.硬脑膜下腔积液演变有一定规律,不同时期治疗原则不同.我们通过回顾分析我院小儿神经外科病房29例住院患者的临床经过,总结诊断和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特点,有助于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早期确诊率.方法 对2003~2006年12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筛选出36例院外误诊的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分析其入院前的误诊率和原因.结果 36例中被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9例,原发性高血压、眩晕症、癫(癎)各5例、酒精中毒、血管性头痛各3例,脑梗死、颈椎病各2例,急性胃肠炎、癔症各1例.结论 临床表现不典型,CT检查阴性,临床不能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应尽早行腰穿检查,有条件应行DSA检查,以提高早期诊断率,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伤性急性硬膜下弥散性血肿的形成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2例颅脑损伤后发生硬膜下弥散性血肿患者的受伤部位、临床表现、头颅CT表现、治疗措施的选择和治疗效果。结果急性硬脑膜下弥散性血肿患者均为减速性损伤所致,术中见到蛛网膜破裂并有脑脊液外漏及蛛网膜下腔出血,血肿呈糊状,弥散均匀分布于一侧大脑半球硬脑膜下、蛛网膜外,选择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并硬膜下引流及保守治疗后,15例患者恢复良好,4例轻残,1例中度残疾,2例死亡。结论外伤性硬膜下弥散性血肿的形成是以脑挫伤为基础,同时蛛网膜破裂,脑脊液外溢至硬膜下腔,与出血混合形成不凝血.在颅内高压的作用下弥散分布于硬膜下腔;硬膜下腔的出血渗入蛛网膜下腔,形成局限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选择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并硬膜下引流,结合脑挫伤程度,行去骨瓣减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在术中降低颅内压,以减少脑组织的牵拉并有利于在Willis环周围解剖蛛网膜下腔至关重要.神经外科和麻醉科医师,曾经采用各种物理、生理和药物等方法,通过减少蛛网膜下腔脑脊液的容量(脑室/蛛网膜下腔引流)、减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发生的易患因素和临床预后.方法 纳入研究标准的13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行GDC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后对出血破入脑室伴脑室系统梗阻患者行脑室外引流术,对其他患者行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出血后1月CT评价慢性脑积水发生情况.对慢性轻度脑积水行短期临床观察,慢性重度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患者6月后临床恢复情况.行统计学分析明确影响慢性脑积水发生的易患因素,比较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6月后有无慢性脑积水者在临床预后上的差异.结果 本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为12.12%(16/132),其易患因素依次是年龄、术前Fisher分级、术前Hunt-Hess分级.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后6月随访,有无慢性脑积水者在临床预后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的发生不是单因素作用的结果,重度慢性脑积水患者及时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可得到较好的预后结果.  相似文献   

14.
肥厚性硬脑膜炎(hypertrophic cranial pachymeningitis, HCP)是以颅内硬脑膜肥厚为特征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性疾病,临床上罕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误诊,应予重视.现报道1例如下.  相似文献   

15.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系指位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有完整包膜的颅内占位病变,包膜腔内含有液体状或混有凝血块的血肿。好发于婴幼儿及老年人,本文主要涉及后者。血肿形成期约2周~3周。血肿形成后并不即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约50%~70%是有脑动脉瘤破裂所致的,故其又称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1].aSAH后慢性脑积水是指蛛网膜下腔出血2w以后所发生的脑积水.本文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69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探讨终板造瘘对aSAH后慢性脑积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治疗方法,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报道本院收治的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误诊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疾病,致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更为罕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局部定位体征、癫向.CT对其诊断阳性率低,头部MRI及MRV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可接受性最高.抗凝治疗安全有效,且并非颅内并发出血的禁忌证.结论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多样而不典型;对急、慢性头痛,影像学表现为大脑皮层不规则出血、大脑凸面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癫苘发作的患者要警惕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自1831年Bright最初描述含有“清亮液”之“蛛网膜浆液性囊肿”以来,本病的临床和病因还不清楚,诸多名称如“脑外积水”、“假性脑肿瘤”、“硬脑膜下水瘤”、“慢性囊性蛛网膜炎”、“局限性浆液性脑膜炎”等均指同一疾病,说明本病名仍有混乱。病源方面归咎于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炎后粘连和先天性病变等。混乱不仅表现在病源学上,而且也涉及囊肿与脑膜的精确解剖关系。大宗病例报导这种囊肿包括室管膜囊肿、脑穿通畸形性囊肿和感染后囊肿,这一事实进一步证实概念上的含糊。  相似文献   

19.
终板造瘘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慢性脑积水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常见而危险的并发症之一,是造成病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因素。因此,积极预防和治疗慢性脑积水对改善病人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研究认为,术中终板造瘘是治疗和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的有效方法,但是其疗效存在争议。本文对近年终板造瘘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三类急性脑血管病之一,也是唯一能导致健康人立即死亡的颅内病变[1].脑血管造影(DSA)是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必须的重要手段,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早行造影能及时明确动脉瘤大小、部位单发或多发,有无血管痉挛、畸形及侧支循环情况.蛛网膜下腔出血经全脑血管造影90%可确定其解剖原因[2].我科自2004-03~2008-04收住患者158例,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