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动脉夹层所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影像学特点,通过超声随访分析影响此类患者预 后的因素。 方法 连续收集因颈动脉夹层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在入组3、6个月时对患者进行随访,6个月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 (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预后。 结果 共纳入42例颈动脉夹层所致缺血性卒中或TIA的患者,其中颈内动脉夹层35例(83%),椎动 脉夹层7例(17%)。颈部血管超声确诊了全部27例(64%)最终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的颈部 血管闭塞患者。CTA影像学表现中以血管闭塞时“双腔征”最常见(26例,63%),其次为“火焰征”(7 例,17%)。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间血管再通等因素的比例无显著差异,预后不良组一侧肢体无 力(92.3% vs 45.8%)、基底节受累(69.2% vs 25%)、颈动脉夹层比例(100% vs 70.8%)高于预后 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颈动脉夹层预后与肢体功能障碍、脑梗死的位置、夹层的分型相关,而与血管再通率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结合颈部动脉夹层(CAD)患者影像学、临床特点及超声随访,综合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CAD导致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3 m后超声随访血管情况,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结果 共入组CAD患者48例,其中男性3...  相似文献   

3.
动脉夹层是指动脉壁层内的退行病变或外伤引起内膜撕裂在血压的作用下导致血液成分通过破损的血管内膜进入血管壁,使血管壁分层,造成血管狭窄、闭塞或形成假性动脉瘤。当血肿聚积在内膜及中层之间时可造成管腔狭窄,当血肿主要累及中膜与外膜时形成假性动脉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reutzfeldt-Jakob病(CJD)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CJ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有12例CJD患者以快速进展性痴呆起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痴呆(100%)、共济失调(93.1%)、肌阵挛(89.6%)。EEG均异常,出现典型三相波17例、不典型三相波8例。头颅MRI表现双侧皮质高信号或基底节区T2WI对称性高信号15例,单侧皮质高信号6例,单侧基底节区高信号4例;20例行MR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双侧皮质或基底节区出现高信号14例,一侧皮质或基底节区高信号各3例。14例双侧DWI高信号的患者均出现EEG典型三相波。3例行脑脊液14-3-3蛋白检查,2例阳性。结论 CJD患者多以快速进展性认知功能障碍起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痴呆、共济失调、肌阵挛;EEG、DWI、CSF 14-3-3检测是诊断CJD的重要检查手段;DWI双侧皮质及基底节高信号可能与EEG出现三相波有关。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夹层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主动脉夹层并发神经系统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40岁中老年人13例(92.9%),均为急性起病,有高血压病史9例,发病时血压升高9例、降低3例、测不到2例;临床表现:剧烈胸痛5例,胸背痛4例,腹痛、腰痛伴呕吐2例,休克2例;神经系统表现:眩晕5例,意识障碍4例,偏瘫2例,言语不清1例,截瘫2例,感觉减退3例(1例偏身,2例胸4、胸6平面以下)。14例胸腹部CT CTA均显示主动脉真假腔,并清晰见内膜裂口位置(DebakeysⅠ型2例,Ⅱ型7例,Ⅲ型5例)及附壁血栓,其中8例胸腹部MRI可见明显的真假腔,真腔呈流空信号,假腔T1及T2WI均呈高信号。结论主动脉夹层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脑和脊髓缺血性损害的症状及体征。CT和MRI可显示主动脉夹层的假腔及血管内膜破裂口。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夹层相比颅外动脉夹层较少见,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既可以表现为缺血性
事件,也可以表现为出血性事件,多发生于年轻人。由于夹层发生部位、形成时机以及病变严重程度
不同,临床表现各种各样,影像学对于确诊动脉夹层至关重要。颅内动脉夹层易复发,且死亡率较高,
除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给予保守治疗或随访观察外,对于症状较重或进展性动脉夹层患者,应
给予积极治疗,包括血管内治疗。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夹层相比颅外动脉夹层较少见,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既可以表现为缺血性 事件,也可以表现为出血性事件,多发生于年轻人。由于夹层发生部位、形成时机以及病变严重程度 不同,临床表现各种各样,影像学对于确诊动脉夹层至关重要。颅内动脉夹层易复发,且死亡率较高, 除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给予保守治疗或随访观察外,对于症状较重或进展性动脉夹层患者,应 给予积极治疗,包括血管内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头颈部动脉夹层致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相关影响因素及其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纳入2016年10月至2020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治疗的首发青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共242例,根据病因分为头颈部动脉夹层组(CAD组,32例)和非头颈部动脉夹层组(对照组,210例),收集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采用单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主动脉夹层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84例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采用意识错乱评估方法进行谵妄诊断,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结果主动脉夹层术后谵妄的发生率为33.3%。21例(75%)为一过性谵妄(〈24h);7例(25%)为持续性谵妄。Logs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脑梗死、深低温停循环时间、重症监护病房持续时间是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结论既往脑梗死、深低温停循环时间、重症监护病房持续时间是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低血糖脑病的临床和神经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低血糖脑病(HE)的临床和神经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HE患者的临床和神经影像学资料.结果 本组HE患者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26例,精神行为异常19例,癫癎发作6例,言语不清、反应迟钝10例,偏瘫和单肢瘫5例,去脑强直发作3例.23例行头颅CT检查,除10例见有脑梗死和脑萎缩外余无异常改变.13例行MRI检查,7例异常,其中显示弥漫性皮质和海马受累者3例(2例同时波及基底节区,1例仅累及右侧大脑皮质,MRS示病变区乳酸峰无明显异常),胼胝体压部受损2例(1例患者10 d后病变恢复,1例伴内囊后肢受累),壳核和放射冠区白质受累各1例,表现为等或稍长T1、长T2异常信号,DWI呈高信号伴表观扩散系数(ADC)降低.结论 HE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MRI有高度特异性,DWI序列对病变更敏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散发性Creutzfeldt-Jakob病(sCJD)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sCJ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sCJD患者均表现为亚急性起病,进行性痴呆,伴有肌阵挛;头颅MRI显示对称性或非对称性大脑皮质彩带样和(或)基底节弥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结论sCJD的临床特点为进展性痴呆伴肌阵挛,头颅MRI特别是DWI出现高信号为其病变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诱发重症肌无力危象之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共59例次重症肌无力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和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第4、7、14、21、28天时采用临床绝对评分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临床相对评分评价病情变化,并分析危象发作危险因素。结果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过程中约69.49%(41/59)患者出现短暂性肌无力,重症肌无力危象组患者治疗第4天时临床绝对评分短暂性升高(37.63±1.80;t=4.410,P=0.028),第7天开始下降(32.94±2.29),至第14天(22.19±1.75)低于入院时(31.31±2.07;t=12.701,P=0.000);非重症肌无力危象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绝对评分下降,第14天(12.37±1.11)低于入院时(21.27±1.39;t=5.740,P=0.000),与临床表现改善程度一致。重症肌无力危象组患者治疗第7天临床相对评分逐渐增加[(-0.06±0.06)%],至第28天[(0.82±0.03)%]高于第4天[(-0.23±0.05)%;t=28.232,P=0.000];非重症肌无力危象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相对评分亦逐渐增加,至第21天[(0.53±0.04)%]高于第4天[(0.03±0.04)%;t=4.312,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龄、临床绝对评分增加、感染、延髓肌麻痹、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均可诱发危象,但以高龄为主要诱发因素。结论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过程中通过筛查危险因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可以及时发现危象病例,经呼吸机辅助通气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可以缓解病情,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3.
<正>颈动脉疾病作为栓塞性卒中的原因已被广泛研究,但在多达28%的情况下,心肌梗死的机制仍然难以捉摸[1]。来自颈内动脉(ICA)的后壁最小的动脉粥样硬化产生的一个非常小的组织血栓,但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传统的血管造影未发现,只能通过电脑断层血管造影(CTA)诊断。药物治疗失败后,患者被标准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成功治疗。1病例资料患者女48岁,经历了间歇性的左手麻木、面瘫和构音障  相似文献   

14.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PRES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病例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显微镜下多发性血管炎、病毒性脑膜炎各1例,其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意识障碍、痫性发作、视力受损和血压升高。3例均行头颅MRI检查,显示以双侧顶、枕叶为主的皮层和/或皮层下T1低或等信号,T2及FLAIR高信号。治疗后3例于2周内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1例于起病后14d复查MRI基本恢复正常。结论PRES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认识,早期诊断和适当治疗有助于恢复,避免疾病进展和发生不可逆的脑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肥厚性硬膜炎(HP)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H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以亚急性或慢性起病,8例患者继发于感染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头痛(8例)或复视(2例)为首发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9例;脑神经麻痹7例;癫痫、共济失调、双下肢无力伴针刺觉减退各1例.MRI示硬膜异常肥厚,呈长或等T1、短T2信号;MRI增强示增厚的硬脑膜明显强化,呈条带状或结节状,不深入脑沟脑回.9例予以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头痛症状均缓解,遗留周围性面瘫4例,视物及听力障碍各1例.结论 HP多为继发性,以头痛及脑神经麻痹为主要症状,MRI平扫及强化可见条带状或斑块状硬膜肥厚,可累及硬脑膜和/或硬脊膜,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6.
脑动脉夹层(cerebral artery dissection,CAD)是指由于脑动脉内膜的局部撕裂,在强有力的血液冲击下,导致内膜逐步剥离、扩展而形成的管壁结构异常,从而在动脉内形成真假两腔.当血液进入内膜与中膜之间时,可引起管腔狭窄,出现脑缺血症状;当血液进入中膜与外膜之间时,称为夹层动脉瘤,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文献   

17.
目前脑卒中所导致的社会负担已经超越了冠状动脉疾病,积极有效地预防脑卒中可降低这一社会负担。早在20世纪50年代,临床病理学家Miller Fisher的研究即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的重要原因,随后颈动脉内膜剥离术(CEA)逐渐成为重度颈动脉狭窄的一种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成人乙型脑炎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成人乙型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成人乙型脑炎以老年人居多。30例患者起病时均存在高热,意识障碍22例,急性肢体瘫痪4例,头痛6例,恶心、呕吐4例,头晕2例,反应迟钝2例,言语不清1例,癫痫1例。22例行头颅MRI检查,17例异常(77.3%),表现为细胞毒性水肿和(或)血管源性水肿。DWI异常12例,累及中脑7例、丘脑8例、海马2例、基底节1例、侧脑室旁白质1例、胼胝体1例;T2WI Flair异常17例,累及侧脑室旁白质14例、丘脑6例、中脑3例、海马2例、基底节1例。结论成人乙型脑炎多以高热、意识障碍起病,部分以急性肢体瘫痪起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与脑梗死相似,鉴别靠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乙型脑炎主要累及中脑、丘脑、基底节、海马、侧脑室旁白质和胼胝体,表现为细胞毒性水肿和(或)血管源性水肿,个别患者治疗后T2WI Flair侧脑室旁白质异常高信号减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脑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男13例,女6例;年龄28~78岁,平均(55.4±15.3)岁。有高血压11例、糖尿病2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5例、动脉粥样硬化10例、运动相关损伤3例、梅毒性血管病1例,以及脑卒中史7例、吸烟6例。以脑梗死发病10例(分水岭梗死3例),后循环缺血发作6例,脑出血2例;表现为偏瘫7例、头晕7例、头颈部疼痛5例。脑血管DSA或CTA(1例)检查示颈动脉夹层11例(57.9%)、椎动脉夹层7例(36.8%)、锁骨下动脉夹层伴狭窄1例(5.3%),动脉双腔征4例、串珠征2例、线样征2例、假腔或假性动脉瘤1例、斑块相关夹层10例。MRI检查发现椎动脉双腔征1例。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9例,术后动脉夹层均消失;抗血小板、他汀类药物治疗10例,动静脉溶栓治疗各1例、抗凝治疗1例。观察(8.7±5.2)个月,基本痊愈或良好预后17例(89.5%),改善2例(10.5%),均无再发脑卒中。结论脑动脉夹层多以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根据患者的病情,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或抗血小板、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ES)的 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4例RPLES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特点。 结果 本组病例病因包括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病,妊娠子痫,腰椎手术后。所有病例均有癫痫大发作 及头痛,恶心呕吐,精神行为异常。其中肢体瘫痪1例,失语1例,癫痫持续状态1例。影像学表现为单 侧或双侧以顶枕叶为主白质及灰质病变,病变范围可累及额颞叶。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T2加权像、平扫液体衰减反转恢复 序列(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均呈高信号,T1加权像呈略长信号,1例磁敏感成像上 呈微出血。 结论 头痛和癫痫发作是RPLES的主要临床症状,多种病因可引起RPLES,影像学改变以皮质及皮质 下水肿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