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例中,约有70%~85%为动脉瘤破裂所致,但在中脑周围所发生的SAH,动脉瘤的发生率极低。可见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SAH,称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它临床症状较轻,脑血管造影多呈阴性.预后较好,推测可能为静脉出血或毛细血管渗血。为了解PNSH的临床特点,本文结合文献对诊断为PNSH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分析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出血部位仅限于中脑周围脑池的PNSH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治疗与预后。结果 34例PNSH患者无意识障碍, Hunt-Hess分级均为Ⅰ~Ⅱ级,无明显的脑血管痉挛、脑积水与再出血,预后较好。结论 正确认识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非动脉瘤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自发性SAH患者首次CTA和DSA均未发现动脉瘤和其他血管病变者,3~4周复查CTA或DSA,结果仍为阴性者诊断为非动脉瘤性SAH。分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MN)组和非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nPMN)组。结果 51例患者首次CTA和DSA未发现动脉瘤和其他血管病变,其中4例复查CTA或DSA发现动脉瘤,另有6例患者未复查即死亡。诊断为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共41例,其中PMN组29例,nPMN组12例。平均随访2.3年,两组均无死亡,全部的PMN病例和83.3%的nPMN病例预后良好。结论非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nPMN)临床过程和预后介于动脉瘤性SAH和PMNSAH之间,需要通过重复造影检查排除动脉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约有15%全脑血管造影阴性且不能明确出血原因.对于出血在中脑周围所发生的SAH,并且脑血管造影阴性,称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SAH[1].现对我科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确诊的11例PNS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首次脑血管造影阴性,约占SAH的15% (5%~ 28%),通常将其分为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SAH)和非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non-perimesencephalic SAH)。如在中脑周围所发生的SAH,动脉瘤的发生率极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SAH,称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AH,PNSH)[1]。这类患者症状较轻,首次出血后一年内再出血危险性极低,预后也较好,其中有2%~24%的患者经重复脑血管造影可发现出血的原因,但绝大多数仍找不到出血的原因[2]。本文回顾分析我们收治的52例PNSH患者并复习文献资料,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信息,加深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脑周围池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PNSH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同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37例患者均无意识障碍,Hunt - Hess分级Ⅰ~Ⅱ级,所有病例均治愈出院,出院时GOS评分均为优.37例PNSH患者的随访期为1-46个月,平均随访24个月.患者均无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等.结论 PNSH患者临床表现平稳,影像学特点独特,康复期短,并发症少,预后良好.正确认识、诊断PNSH,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重复DSA检查及不必要的开颅探查.  相似文献   

7.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临床症状较轻,脑血管造影多呈阴性,预后较好。它不同于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推测可能为静脉出血或毛细血管渗血。为了进一步了解PNSH的临床特点,本文结合文献对诊断为PNSH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1 资料1 1 一般资料:1994年1月至2 0 0 2年6月,我院共收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 2例,其中9例患者出血位于环中脑的脑池,脑血管造影阴性,诊断为PNSH。其中女性6例、男性3例,年龄4 3~6 1岁(平均5 4 1)岁,对上述患者均进行了随访。1 2 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8.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总结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006年10月一2008年4月我院收治的经CT证实并行全脑血管造影的PNSH26例的临床特点。结果所有患者均无意识丧失,无神经定位体征,Hunt—Hess分级Ⅰ~Ⅱ级,CT上出血部位在中脑周围的脑池,DSA检查均为阴性。采用对症治疗,未发生再出血、脑积水、继发性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结论PNSH临床表现平稳、恢复快、预后良好、并发症少。正确认识PNSH,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重复脑血管造影,但首次诊断需行脑血管造影排除动脉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NSH)是蛛网膜下腔出(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一种特殊类型,目前国内已报道的不足200例,其以特征性的CT表现和全脑血管造影阴性为特点,近年来已被认同为一种独立的疾病.  相似文献   

10.
<正>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相比,非动脉瘤性脑血管疾病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临床相对少见,有时容易对其病因作出错误判断,且该类疾病治疗方式及治疗疗效不同于DSA检查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如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012年10月至2015年4月我院诊治31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对颅内出血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08年7月至2010年4月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开颅术后蛛网膜下腔积血、脑室内出血(包括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共85例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过程。结果所有患者颅内出血均于持续腰大池引流4~18 d内消失,取得较好效果。结论持续腰大池引流是治疗多种颅内出血性疾病的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方法,以有效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死、病残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2011年手术治疗的32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出现术后再出血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发生原因及有效防治措施。结果本组术后43例(13.1%)出现术后再出血。术后血压过高、波动幅度过大及术中操作不当、止血不彻底是术后再出血的主要原因,术前应用抗凝药物、术后烦躁、呛咳、体温控制不良、手术时机过早也是术后脑出血的常见原因。结论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及适当的手术时机,提高手术技巧,严格控制围手术期血压,适当应用镇静药物,早期气管切开和进行早期体温控制可减少脑出血术后病人再出血几率,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CH) is the most common cerebrovascular event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We sought to evaluate the outcomes of surgical treatment for ICH and to determine possible pre-operative outcome predictors.MethodsW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surgical procedures for the treatment of ICH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Analysis included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findings of the patients. Primary endpoints were survival and mortality in index hospitalization.ResultsNinety-four emergency neurosurgeries were performed for ICH in 88 different patients with cancer over ten years. 51 patients had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s (CSDH: 54.3%), 35 with intraparenchymal hemorrhage (37.2%), 6 with acute subdural hematoma (ASDH: 6.4%), and only 2 with epidural hemorrhages (2.1%). Median patient follow-up was 63 days (IQR = 482.2). 71 patients (75.5%) died at follow-up, with a median survival of 33 days. Overall 30-day mortality was 38.3%; 27.5% for patients with CSDH. Lower survival was associated to higher absolute leucocyte count (HR 1.06; 95%CI 1.04–1.09), higher aPTT ratio (HR 3.02; 95% CI 1.01–9.08), higher serum CRP (HR 1.01; 95%CI 1.01–1.01), and unresponsive pupils (each unresponsive pupil - HR 2.65; 95%CI 1.50–4.68).ConclusionOutcomes following surgical treatment of ICH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impose significant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Type of hematoma, altered pupillary reflexes, coagulopathies, and increased inflammatory response were predictors of mortality for any type of ICH.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的不同血肿形态的病理变化和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7年11月收治的73例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血肿形态将其分为稳定型脑出血和不稳定型出血,均符合手术指征并采取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术中取血凝块送病理检查。结果手术中见稳定型脑出血血凝块易于清除,与周围脑组织无明显粘连;不稳定型脑出血的血凝块与周围脑组织粘连较紧密,不易清除,并可见条索状结构伸入周围脑组织且出血较多,呈喷射状,系动脉出血。结论不稳定型脑出血患者基底节区的血管较稳定型脑出血患者的血管丰富,此为不稳定型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主要原因。对不稳定型脑出血患者应严密观察其病情变化,警惕其血肿扩大,以便及时为患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降低死亡率、致残率。  相似文献   

15.
对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术后再出血和死亡的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 观察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和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治疗后再出血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试图探讨再出血的发生原因 ,评估该治疗方法。方法 前瞻性地观察了 4 8例血肿大于 35ml基底节区脑出血行血肿抽吸引流治疗的患者住院期间再出血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并与 83例前一年行保守治疗相同标准的患者对比分析。结果 手术组再出血发生率较保守组显著性高 ,而死亡率较保守组显著性低 (P <0 .0 5 ) ,手术组平均住院日显著性短 (P <0 .0 1)。结论 再出血是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流术的主要死亡原因 ,该手术可缩短病程 ,降低死亡率 ,减少并发症。为减少再出血的发生应严格地掌握其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  相似文献   

16.
动态测定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神经肽Y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动态观察脑出血(CH)及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的水平变化,探讨NPY与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46例脑出血,30例SAH患者及28例健康人血浆NPY的含量。结果:CH和SAH患者血浆NPY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发病24小时内即显著升高,4~7天达高峰,8~15天开始下降,15天后CH组仍维持较高水平。重型CH患者NPY水平显著高于轻型和中型。大面积出血组高于小面积出血组。SAH患者伴迟发性缺血性障碍(DID)组明显高于不伴DID组。结论:NPY可能在CH及SAH的发生及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影响丘脑出血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我院收治的44例丘脑出血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及预后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44例丘脑出血患者中,高龄(年龄>60岁)、意识障碍重(GCS<8)、血压高(MAP>145mmHg)、血肿大(≥30ml)及血肿破入脑室的病死率高.结论 丘脑出血的近期预后与年龄、血压、意识情况、出血量及血肿是否破入脑室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影响丘脑出血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我院收治的44例丘脑出血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及预后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44例丘脑出血患者中,高龄(年龄〉60岁)、意识障碍重(GCS〈8)、血压高(MAP〉145mmHg)、血肿大(≥30ml)及血肿破入脑室的病死率高。结论丘脑出血的近期预后与年龄、血压、意识情况、出血量及血肿是否破入脑室有关。  相似文献   

19.
重型高血压基底节出血的早期手术治疗(附118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总结重型高血压基底节出血的早期外科治疗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18例此病患者的早期手术时机、手术方式,80例行骨瓣开颅,取颞上回或颞上回平外侧裂入路;38例经额穿刺脑室外引流,结果24h以内手术51例,死亡9例,占17.6%;24~72h手术35例,死亡12例,占34.3%;72h以上手术32例,死亡13例,占40.6%。存活者中生活自理并可参加轻体力劳动者47例,生活不能自理者37例。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手术,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清除血肿,尽早解除脑受压,有效降低颅内压,并采用综合治疗措施,能降低死亡率及病残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脑血流自动调节 (cerebral autoregulation, CA) 是人体在一定血压或脑灌注压波动范围内维持脑血流量 (cerebral blood flow) 相对稳定的能力, 可避免脑组织发生高灌注或低灌注。 CA在出血性卒中中存在不同程度受损, 且与临床因素及预后密切相关。 对出血性卒中患者行CA监测不仅可评估临床预后, 还可为动脉血压及脑灌注压的管理提供参考信息。 本文主要就脑出血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 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的CA相关进展做一综述, 旨在探讨CA在上述疾病中的改变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