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686例颈性眩晕症病人行推拿、牵引治疗的同时,静脉点滴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结果临床痊愈509例(占74.2%),显效173例(25.32%),无效4例(0.58%)。结论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症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颈性眩晕患者的疗效。方法:102例颈性眩晕患者分别用葛根素(治疗组)和常规西药(对照组)治疗,疗程5天,对比观察疗效。结果:愈显率,治疗组为82.4%,对照组为51%,P〈0.01。治疗组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葛根素治疗颈性眩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TCD对175例中老年发作性眩晕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175例中老年发作性眩晕的临床,CT、MRI和TCD进行了检测。并结合177名同年龄组健康人正常值进行对比分析。175例中,男102例,女73例,平均年龄59.5岁。分四组:1颈性晕组(56人)合并明显的颈椎病。2、V-BATIA组(42人)有眩晕及局灶神经证,24小时内消失。3、V-BA系统脑梗塞组(62人)。4、颈性眩晕并TCD转颈组(15人)。TCD,总异常率63.2%;有神经征阳8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环枢关节紊乱与颈性眩晕的关系,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分析130例环枢关节紊乱患者及46例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环枢关节紊乱患者多数有颈性眩晕(占60%),而颈性眩晕患者多数有环枢关节紊乱(占89%),经纠正环枢关节紊乱后临床症状大多消失或减轻。结论:提示环枢关节紊乱与颈性眩晕的发生必然存在一定的关系,认为环枢关节紊乱很可能是颈性眩晕发生的重要原因;在颈性眩晕的治疗中,应重视纠正环枢关节紊乱,才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小针刀松解术结合电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试验组60例,采用小针刀松解寰枕筋膜及枕下四肌后行电针治疗;对照组55例,仅采用电针治疗。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1.67%(55/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36%(42/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松解术结合电针治疗颈性眩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颈动脉硬化或狭窄与眩晕的关系。方法 对19例眩晕患者进行颈部超声检查,测量其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动脉峰值(PSV),了解颈动脉斑块或狭窄与眩晕的关系。结果 19例眩晕患者中有颈动脉异常者16例(占842%),IMT〉1.0mm12例(占63.2%),斑块形成7例(占36,8%),不同程度狭窄者4例(占21.05%),无颈动脉异常者仅3例(占15.7%)。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或狭窄,导致脑供血不足为眩晕患者的主要病因。颈部超声检查对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或斑块形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背景:眩晕患中椎动脉狭窄性眩晕占相当比例,其诊断方法没有统一的标准,影响其诊断的准确性。用转颈、屈颈、头后仰法试验,简单的检查做到对椎动脉狭窄患临床初诊,再进行经颅多普勒(TCD)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可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目的:评估转颈屈颈及仰头试验与TCD和MRA检查对椎动脉狭窄性眩晕诊断价值。设计:以患为研究对象,病例分析。单位: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对象:2004—02/04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门诊眩晕的患41例,排除非椎动脉狭窄的其他病因所致的眩晕。方法:用转颈、屈颈及头后仰法诱发出眩晕症状的41例患,然后用TCD和MRA分别进行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检查。主要观察指标:41例患三项检查结果。结果:41例患经转颈试验屈颈和头后仰诱发眩晕症状,其中左右转颈出现眩晕32例,检出率为78%,屈颈和头后仰出现眩晕25例,检出率为61%。TCD检查发现双侧椎动脉血流不对称,双侧椎动脉直径相差在0.5~2.0mm30例,检出率为73%。MRA检查发现血管内径双侧椎动脉不对称,相差在0.5~2.6mm39例,其余2例患双侧椎动脉狭窄,检出率为95%。结论:转颈、屈颈和头向后仰试验,对诱发患出现眩晕症状,是否为椎动脉狭窄性眩晕进行确诊,TCD检查对诊断椎动脉狭窄的准确率相对较高,MRA检查确定椎动脉狭窄的准确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外周前庭性眩晕的诊断与听一前庭功能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07年12月我院眩晕专科诊治的的急性外周前庭性眩晕20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病因明确185例(91.6%),包括前庭神经炎、前庭毒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偏头痛性眩晕、突聋、中耳炎伴迷路炎、迷路震荡、外淋巴漏、梅尼埃病、迟发性膜迷路积水;原因不明者17例(8.4%)。纯音测听示与发病相关听力下降126例(62.4%)。耳蜗电图共检查65例.阳性44例,甘油试验共检查80例,甘油试验阳性42例。冷热试验异常共149例(73.8%):单侧减弱133例(65.8%).双侧前庭功能低下共16例(7.9%)。结论:急性外周前庭性眩晕的诊断可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听一前庭功能检查.并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环枢关节紊乱与颈性眩晕关系探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探讨环枢关节紊乱与颈性眩晕的关系.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分析130例环枢关节紊乱患及46例颈性眩晕患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环枢关节紊乱患多数有颈性眩晕(占60%),而颈性眩晕患多数有环枢关节紊乱(占89%).经纠正环枢关节紊乱后临床症状太多消失或减轻。结论:提示环枢关节紊乱与颈性眩晕的发生必然存在一定的关系.认为环枢关节紊乱很可能是颈性眩晕发生的重要原因;在颈性眩晕的治疗中.应重枧纠正环枢关节紊乱.才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李里  谭朝坚  黄艾  叶勇  李霞  刘智  房连强  范磊 《中国康复》2013,28(2):134-135
目的:分析寰枢关节间隙与颈性眩晕症状及功能评估的相关性,探讨颈性眩晕患者寰枢关节间隙测量的意义。方法:颈性眩晕患者32例为观察组,正常者31例为对照组,均在三维CT下行寰枢关节间隙测量,并进行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评估,比较2组寰齿前间隙(ADI)、寰枢关节齿突侧块间隙(LADI)及双侧齿突侧块间隙不对值(VBLADI)结果,并进行寰枢关节间隙与颈性眩晕症状及功能评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2组比较,ADI、VBLAD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ADI、VBLADI与眩晕总分、颈肩痛评分、头痛评分、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评分呈正相关(P〈0.01,0.05)。结论:颈性眩晕患者寰枢关节间隙与正常者比较有差异,寰枢关节间隙可作为颈性眩晕患者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其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纳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1990-01/1997-11收治的34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对其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临床症状及体征。结果:①眩晕、颈痛、上肢麻木和下肢无力分别占67.4%(232/344),43.6%(150/344),57.6%(198/344)和57.6%(198/344)。②改良Hoffmann征、下肢肌张力增高、颈僵、颈椎旁压痛、头后仰压颈试验、椎间孔压缩试验分别占86.3%(297/344),68.9%(237/344),58.4%(200/344),53.4%(184/344),57.8%(199/344)和46.8%(161/344)。结论:脊髓型颈椎病为多症状表现症候群,主要症状为眩晕、颈痛、上肢麻木和下肢无力等:主要体征为改良Hoffmann征、下肢肌张力增高、颈僵、颈椎旁压痛、头后仰压颈试验、椎间孔压缩试验等;其主要症状及体征有助于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仰卧手法牵引加定点整复推拿治疗颈性眩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仰卧手法牵引加定点整复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治疗机理。方法:仰卧手法牵引加定点整复推拿治疗颈性眩晕40例为手法治疗组,并设牵引对照组40例,分析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对症状与功能积分评估结果显示均有极显差异(P<0.01),而治疗后两组指标积分显示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和工作积分以及症状总积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手法治疗组对颈性眩晕的疗效优于牵引对照组。仰卧手法牵引加定点整复推拿通过缓解颈部肌肉的痉挛、纠正错位的颈椎,从而解除椎动脉的痉挛、压迫、改善胸部血液循环,达到治疗颈性眩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龙氏手法治疗儿童颈性眩晕的效果,探讨其机理。方法:将80例颈性眩晕儿童随机分为龙氏组和推拿组各40例,分别给予龙氏手法治疗及推拿治疗。观察两种手法对患儿异常经颅超声多普勒(T CD )和颈椎X线片结果的改善情况及疗效差异。结果:龙氏组在异常T CD及异常颈椎X线片的改善率及愈显率方面均优于治疗前及推拿组治疗后( P<0.05,0.01)。结论:龙氏手法有利于消除儿童颈性眩晕的各种致病因素,是一套治疗儿童颈性眩晕的安全的优选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4,自引:7,他引:154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患者的症状和功能的评估方法。方法:在对179例颈性眩晕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参考有关康复评定资料,制订出《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该量表包括五大项: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每项均为分5个等级,全表满分为30分。并试用于46例颈性眩晕患者的评估,对该量表的效度及信度进行初步的研究,结果:该量表有可以接受的重测信度(r在0.6~0.9间,P〉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治疗青年人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8例青年人颈性眩晕患者采用几种手法推拿合并颈椎牵引施治,并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结果:68例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临床治疗24例,显效30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6%,显效率为79.4%。结论: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BAEP转颈试验在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转颈试验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意义。方法:对60例后循环缺血眩晕间歇期患者分别作BAEP常规检测和转颈试验,并与4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后循环缺血组BAEP常规检测阳性率26.7%,转颈试验阳性率91.7%,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结论:转颈试验可提高BAEP的阳性率,对后循环缺血诊断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不同原因惊厥病发生率,及时发现癫痫综合症。方法:对46例惊厥患儿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本组46例患儿出现波19例占39.1%,其中热性惊厥组(26组)癫痫波10例占38.5%。低钙低镁组(6例)痫波1例占16.7%,癫痫组(6例)痫波6例,性脑炎组(2例)痫波2例。结论:对惊厥患儿应及时进行视频脑电图监测以尽早发现癫痫和癫痫综合症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热性惊厥组video—EEG痫波特征与患儿年龄有无惊厥史发热程度及本次惊厥持续无关。  相似文献   

18.
作者自1985年6月~1995年6月收治斜颈体征患儿707例,其中非肌性原因引起的斜颈106例。本文对其临床特点及机理作一探讨。工临床资料本组106例,年龄7月~13岁,平均5岁8月。男69例(65.09%),女对例(34.gi%)。发病原因:自发性C。半脱位64例(60.38%),颈椎间盘钙化24例(22.64%),颈椎结核4例(3.77%),颈椎嗜酸性肉芽肿4例(3,77%),颈椎骨折3例,颈椎脱位1例(3.77%),颈髓肿瘤2例,颈髓血管畸形伴出血1例(2.83%),颅底肿瘤3例(2.83%)。自发性禁枢关节半脱位共64例居首位,最小年龄9个月。急性发病,病…  相似文献   

19.
才晓军  马远征  鲍达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9):6483-6483,i007
目的 探讨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诊断及其治疗方案。方法 对119例颈性眩晕患者的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非手术治疗包括休息、颈部牵引、固定、局部热敷等物理治疗,以及应用抗炎、脱水及改善微循环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采用颈椎前后路减压及植骨融合术。结果 非手术组68例:优12例,良17例,可23例,差16例,优良率42.65%。手术组51例:优18例,良19例,可9例,差5例,优良率72.55%。结论 颈性眩晕是伴随颈部疾患出现的主观症状,交感神经受刺激为主要发病机制。部分病例通过保守治疗可获一定疗效;手术治疗可稳定颈椎,恢复椎管容积及椎动脉周围的缓冲空间,消除致压物对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窦椎神经及椎动脉的刺激,疗效更为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69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双盲随机分为盐酸丁咯地尔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23例),以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0.2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滴治疗为治疗组,以复方丹参针20ml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滴治疗为治疗组(有糖尿病者改用生理盐水稀释)。平均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观察前后眩晕症状的变化。结果:眩晕症状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7.82%,对照组总有效率65.21%,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