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刘勇  杨志宏 《江西医药》2011,46(2):124-125
目的探讨经皮左锁骨下动脉路径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在转移性肝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3年5月~2008年8月对25例转移性肝癌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左锁骨下动脉穿刺插管,将留置管头端置于靶动脉,尾端连接药盒,并将药盒埋植于左胸壁皮下,经药盒注射行化疗栓塞治疗。结果 25例手术均获得了成功,术后1例切口延迟愈合,1例药盒翻转,1例导管药盒系统(PCS)堵塞,经适当处理后得到了解决。结论经皮左锁骨下动脉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对转移性肝癌治疗简便、经济、安全和有效。  相似文献   

2.
盆腔血流重分布后药盒系统植入治疗中晚期膀胱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盆腔血流重分布后药盒系统 (PCS)植入治疗中晚期膀胱癌的技术改进及其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 2 5例中晚期膀胱癌施行经皮股动脉PCS植入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 ,穿刺点采用较常规股动脉插管穿刺点上移的 2cm ,即腹股沟皮肤皱襞上方约 1cm处。选择性双侧髂内动脉造影 ,盆腔血流重分布术后 ,导管留置于富血供侧髂内动脉 ,施行PCS植入术。药盒体埋置于下腹部皮下 (穿刺点上方 )。经药盒行序贯化疗。结果  2 5例药盒治疗患者均一次植入成功 ,并进行了多次区域性定向化疗 ,取得了肯定的疗效。有效率达96 % ,提高了生活质量 ,延长了生存期。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本方法创伤小 ,操作简便、安全 ,且并发症少 ,为中晚期膀胱癌的治疗提供了一条快捷、通畅、准确的永久性通道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150例经皮穿刺血管化疗药盒植入术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体会.方法经皮穿刺血管,将导管留置于靶血管内,再将留置管与药盒连接,切开皮肤,将化疗药盒置于皮囊内,缝合皮肤术毕.包括术前检查、术前准备、术中护理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包括切口延迟愈合或感染、气胸形成、留置导管脱位、堵塞等并发症的处理措施.结果150例患者经皮穿刺血管化疗药盒植入术,有1例出现留置导管堵塞,经用肝素盐水注射处理后再通.2例出现伤口开裂,经二期缝合后痊愈.1例少量气胸,于术后3天自行吸收,未见有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化疗药盒植入术为肿瘤患者提供了更好的给药途径,疗效确切及毒副反应小,并发症发生率低而轻.有效地提高了肿瘤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席玮 《中国新医药》2003,2(2):61-62
目的 通过69例动脉内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后切口开裂的探讨,提出解决办法,为减轻患者痛苦做出努力。方法 采取两种药盒植入位置:左锁骨下动脉穿刺,左胸壁皮下药盒植入术及右股动脉穿刺,右腹壁皮下药盒植入术。结果 69例患者中切口延迟愈合或开裂3例。结论 术前准备的充分程度、操作技术的水平提高、术后护理的完善是预防动脉内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后切口开裂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经皮穿刺化疗药盒植入术是指经股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穿刺,用Seldinger’s插管技术,行动脉导管化疗后,留置特殊导管,导管前端置予靶血管,另一端连接于皮下的化疗药盒,为中晚期肿瘤患者开辟一条能长期使用的给药管道。解决介入治疗时反复插管、重复操作的问题,从而能规范治疗。并且能减少病人痛苦,提高疗效,减少医务人员及患者的放射性损伤。是一项值得推广的介入技术。我院自1999年3月份以来,共行此术4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心理护理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绝大多数是中晚期肿瘤患者,应尽量避免患者知道自己的病情。对已知病情者…  相似文献   

6.
紫杉醇脂质体经动脉介入治疗恶性肿瘤3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尤琪  张玉  徐建伟 《中国医药》2008,3(12):786-787
目的观察紫杉醇脂质体经动脉灌注介入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评价其疗效和用药安全性。方法对32例恶性肿瘤患者均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至肿瘤的靶血管,通过导管局部灌注紫杉醇脂质体90mg;肺癌和盆腔恶性肿瘤再灌注顺铂60mg,肝癌和转移性肝癌再灌注5-氟尿嘧啶1000mg。此外有部分肝癌和转移性肝癌患者进行了栓塞治疗。结果32例恶性肿瘤患者经过动脉灌注紫杉醇脂质体介入治疗,总的临床疗效达到50.0%,并且药物不良反应较轻,患者住院时间短。结论应用紫杉醇脂质体经动脉灌注介入治疗恶性肿瘤具有近期疗效好,药物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好等优点,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门静脉药盒植入技术的操作要点.方法 15例小肝癌术后的患者在超声和电视透视联合导向下穿刺门静脉左支植入化疗药盒,经药盒行门静脉系统药物灌注预防小肝癌术后复发.结果 15例经皮穿刺门静脉药盒植操作术均获得成功,药物能顺利滴注入门静脉系统,未出现操作并发症.结论 经皮穿刺门静脉药盒植入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是建立门静脉用药通道的安全方法,在预防小肝癌术后复发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皮左锁骨下动脉行导管药盒系统(PCS)植入术治疗晚期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8例晚期肿瘤患者施行经皮左锁骨下动脉穿刺PCS植入术。术后经PCS每隔半个月行规律性化疗和免疫治疗加碘油池剂栓塞治疗,以观察其疗效。结果 6例患者置管成功(6/8),2例因血管走行严重变形,改从股动脉置管,留置管通畅率(7/8),所有病例经半年多临床观察无1例留置管滑脱、移位,植入药盒部位无1例感染,切口愈合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动脉低剂量中西化疗药物肿瘤血管热灌注及栓塞治疗和门静脉中西护肝药物灌注治疗相结合对小肝癌合并严重肝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小肝癌合并严重肝硬化患者9例,采用以榄香烯为主的节段性肝动脉热灌注化疗和栓塞治疗小肝癌;采用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行食管胃底静脉栓塞和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并经导管-药盒系统行复方丹参注射液等中西护肝药物门静脉区域性灌注治疗。结果9例患者小肝癌瘤灶得到较好控制,AFP水平下降;食管胃底静脉栓塞和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操作成功;门静脉区域性中西护肝药物灌注治疗后门静脉压力下降(12±3.5)cmH2O,肝功能显著改善。结论肝动脉和门静脉途径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可作为小肝癌合并严重肝硬化有效的姑息性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胆管内支架植入联合动脉药盒植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胆道内支架植入术联合动脉药盒(PCS)植入局部化疗栓塞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 28例均已不能或不宜行外科手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其中肝门原发性肿瘤14例,肝内转移性肝癌6例,胰头癌6例,胆管癌2例。28例患者随机分成二组,A组为单纯内支架治疗(EMBE);B组为先行经皮胆管引流内支架植入术,再按肿瘤生物学特征及药代动力学特点,经药盒泵入化疗药物。结果 28例中27例胆管引流内支架植入术成功。其中13例为单纯胆管内支架植入术,14例在胆管内支架植入术后行PCS植入化疗随访1~12个月,EMBE组1~3个月内7例(占53.8%)出现再闭塞,2~6个月内死亡9例,占69.2%,12个月内死亡11例,占84.6%;EMBE PCS组1~3个月内出现再闭塞3例,占27.3%,2~6个月内死亡3例,占21.4%,12个月内死亡5例,占35.7%,EMBE组与EMBE PCS组的死亡率及再闭塞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恶性梗阻黄疸EBME联合PCS治疗优于单纯EMBE治疗。  相似文献   

11.
局部动脉化疗药物灌注及栓塞已成为许多恶性肿瘤的主要疗法之一 ,经股动脉插管行化疗药物灌注 ,无法进行长期间断性治疗 ,疗效较差并且需反复穿刺插管操作 ,采用外科手术埋泵 ,损伤大 ,精确度差。在电视透视下应用导管药泵系统(PCS)经皮植入术 ,为长期化疗灌注及碘油栓塞建立良好的途径 ,操作简便 ,易于推广应用 ,现介绍其护理配合。1 一般资料自 1996~ 1999年共施行 6 8例 ,男 5 6例 ,女 12例 ;年龄36~ 78岁。其中原发性肝癌 2 7例 ,转移性癌 8例 ,肺癌 33例。2  PCS的组成及相关器械PCS主要由两药泵及导管 (留置管 )组成 ,我们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常用于肝脏介入治疗的Yashiro导管在同侧髂内外动脉插管治疗盆腔肿瘤及子宫出血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在我院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血管介入治疗盆腔肿瘤及子宫出血病变共26例,分为两组,其中应用Yashiro导管行穿刺侧髂外动脉成功插入同侧髂内动脉治疗盆腔肿瘤及子宫出血病变14例为A组(研究组),应用单弯或Cobora导管长襻技术行双侧穿刺髂内外动脉分支交换插管12例为B组(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操作方法、步骤、出血量、所耗时间及手术风险。结果应用肝导管(Yashiro管)短襻技术在同侧髂动脉插管治疗盆腔肿瘤及子宫出血病变操作简便、可节省大量的时间、降低手术风险。结论利用肝导管在同侧髂动脉分支插管介入治疗盆腔肿瘤或出血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微导管(SP导管)超选择栓塞治疗小肝癌的效果和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1 3例单结节型小肝癌(原发11例 转移2例)共接受35次微导管栓塞治疗.结果1 3例均获得瘤内完全性充填性栓塞 1例栓塞后手术切除 术后出血明显减少 术后送检 癌组织100%坏死.全组病例随访(18~56个月) 仅1例转移性肝癌死于原有肺癌复发.余患者均存活.结论应用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小肝癌 效果并不亚于外科手术 并且操作简单、安全、手术适应范围广、创伤小、副作用小、可重复操作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肝脏肿瘤介入治疗并发症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肝脏肿瘤介入治疗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并就其出现的原因、处理措施及如何预防做进一步探讨。方法:对经CT、MR、USG及手术病理证实的75例肝脏良、恶性肿瘤患者,其中,原发性肝癌65例;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3例;肝转移瘤4例;肝血管瘤3例。共做了135次介入治疗,每人1~5次。全部病例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一侧股动脉穿刺插管(通常为右侧股动脉),肝动脉内栓塞和(或)灌注化疗药物的方法。结果:本组肝脏肿瘤介入治疗术中及术后,有4人次出现了肝动脉痉挛闭塞,局部剧烈疼痛,消化道出血,造影剂过敏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结论:肝脏肿瘤介入治疗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原因有短时间内灌注化疗药物用量过大、过浓;靶动脉异常分支与其它血管形成吻合;栓塞颗粒太小;造影剂选择不恰当。介入术者应尽可能选择适当置管的位置,应用适量的化疗药物稀释后缓慢灌注,尽可能选择非离子型造影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微导管(SP导管)超选择栓塞治疗小肝癌的效果和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1 3例单结节型小肝癌(原发11例,转移2例)共接受35次微导管栓塞治疗.结果1 3例均获得瘤内完全性充填性栓塞,1例栓塞后手术切除,术后出血明显减少,术后送检,癌组织100%坏死.全组病例随访(18~56个月),仅1例转移性肝癌死于原有肺癌复发.余患者均存活.结论应用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小肝癌,效果并不亚于外科手术,并且操作简单、安全、手术适应范围广、创伤小、副作用小、可重复操作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血管介入治疗为晚期肝癌及无法手术患者提供了治疗机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介入治疗的术前、术后护理是介入治疗的重要环节,其直接影响介入治疗能否顺利进行,防止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术后的疗效也很重要。 介入级疗的方法是采用Seldinger法股动脉穿刺插管,应用导管技术置管于肿瘤供血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及栓塞,药物在动脉内浓度高、副作用小、疗效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肝癌伴门静脉癌栓采用经导管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的临床价值探析。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21例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为研究对象,行门静脉125I粒子植入术。手术方法采用超声导引穿刺门静脉,经导管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观察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癌栓及肝功能的变化、总有效率和术后并发症。结果经导管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后,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9例,患者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53.45%、36.75%,平均生存期为(14±2)个月。结论经导管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疗效确切,且创伤性小、操作简单,有着良好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DSA下血管介入治疗肝癌肺癌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血管介入治疗实体瘤为一新治疗方法,已成为肿瘤综合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在DSA实时导引下,由股动脉Seldinger法穿刺送入预成形导管至耙血管。肝癌超选至左、右肝动脉,最好至靶动脉,肺癌至肿瘤供血支气管动脉,进行化疗药物灌注。药物为丝裂霉素(MMP)、卡帕(DDP)、5-Fu,肝癌全部进行碘油及明胶海绵(GS)栓塞,肺癌一例行明胶海绵栓塞。共进行了16例治疗,观察1-6月。结论:肝癌、肺癌灌注化疗、动脉栓塞近期疗效确实。  相似文献   

19.
1972年B1acksher首次设计并研制出全埋入式注药泵以来,采用植入式导管药盒系统(PCS)植入技术由于一次性建立起皮下与肿瘤血管之间永久治疗通道,使肿瘤治疗更直接、规律、简便,已成为恶性肿瘤区域性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近年来我们采用MT皮下埋植式给药装置治疗消化道肿瘤23例,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殷红  陈卫 《北方药学》2011,8(12):119-120
目的:探讨TACE联合PSE治疗肝癌伴脾功能亢进手术前后的护理.方法:45例肝癌伴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同时进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结果:45例患者术后发生1例穿刺部位血肿,4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及腹痛.结论:掌握TACE联合PSE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其护理,可以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