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总结应用改进的标测和消融方法以及新技术治疗儿童快速心律失常的经验,方法:(1)Swartz长鞘:在35例右侧旁道,慢长路,房性心动过速(局灶性+折返性)和房扑消融中应用。(2)参考电极;右室流出道和右室流入道分别放置2根电极,采用“蛙跳”方法标测较早的心室激光动点,然后用射频导管在该点附近标测。(3)在窦性心律时在左室间隔部记录到较局部室波提前的高频低幅电位激动晚于希束电位20ms以上处为靶点消融左室特发性室速。(4)应用CARTO系统治疗:3例AT(局灶性+折返性),1例AF和1例ILVR。结果:40例患儿均成功消融,放电次数和透视时间分别为(5.0±3.8)次和(25±12.4)min,结论:改进的标测和消融方法以及新技术的应用,减少放电次数,缩短X线透视时间,尤其CARTO系统的应用解决以往的难题。 35/88  相似文献   

2.
心内非接触式导管标测指导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Carto系统对心脏外科手术后房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三维电解剖标测和射频消融。方法入选心脏外科手术后房性心律失常患者29例,平均年龄(47±13)岁,男性15例,女性14例。在心动过速时,电解剖标测三维重建右心房和/或左心房。根据双极电图电压确定瘢痕区。对于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线性消融关键峡部或瘢痕区与正常解剖障碍区之间或两瘢痕区间,对于局灶性房速,点消融局部最早激动区域。结果29例患者中,共标测39种心动过速,右心房切口性房速13例(45%),右心房峡部心房扑动(房扑)19例(66%),其中单一出现患者11例(38%),伴发出现患者8例(28%),即时消融成功率93%(27/29),无消融术相关并发症发生。随访(26±20)个月,2例复发,1例再次消融成功。结论心脏外科手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常见为右心房切口性房速和右心房峡部房扑,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可有效指导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4.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指南   总被引:86,自引:11,他引:86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指南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导管消融学组*《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部射频导管消融(RFCA)自1987年应用于临床以来,已使快速心律失常病人的治疗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1991年至今我国有24个省、...  相似文献   

5.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新起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新起点蒋文平(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苏州215006)自1991年《起搏与心脏》报道国内首例(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以来,迄今治疗病人已逾万例。大量的临床实践无可辩...  相似文献   

6.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指南(修订版)   总被引:115,自引:13,他引:115  
射频导管消融 (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自 1991年引入我国以来 ,得到了极为迅速的发展与普及。据不完全统计 ,2 0 0 0年内我国完成射频消融术已逾万例 (136家医院 ) ,成功率达到 96 .6 % ,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2 .8%和0 .9% [1] 。1996年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导管消融学组和《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部组织全国有关专家、导管消融学组成员对当时国内开展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经验加以总结 ,编写了“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指南”(简称指南 ) [2 ] 。这一指南对近 6年来我国RFCA…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射频导管消融360例儿童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3年12月360例因心律失常在我院接受射频导管消融的儿童患者360(男213例、女147)例,年龄15个月14(10±3)岁,平均体质量34 kg。结果 急性期消融成功率98.9%(356/360例),4例消融失败。360例患者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08例,占85.6%,307例(99.7%)患者消融成功,其中隐匿性房室旁路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121例、显性旁路(预激综合征)82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05例;室性心律失常42例,其中室性早搏15例(均消融成功),27例室性心动过速(其中4例并发结构性心脏病,25例消融成功);房性心律失常10例(9例消融成功,其中典型心房扑动3例,不典型心房扑动1例,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6例)。所有患儿围术期均未出现明重要并发症。术后随访至少12个月,随访期复发率为2.2%(8/356例),其中6例经再次消融成功。结论 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有适应证的心律失常儿童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心内接触式标测与心内非接触式标测对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术及术后有效性的影响.方法 23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室性早搏14例,室性心动过速9例),平均年龄(38.4±7.7)岁,男性8例,女性15例,采用心内接触式标测指导导管射频消融治疗.12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室性早搏7例,室性心动过速5例),平均年龄(39.2±8.5)岁,男性5例,女性7例,采用EnSite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指导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比较心内接触式标测组与心内非接触式标测组心律失常靶点标测时间、X线曝光时间、操作总时间.消融术前、后1、3个月动态心电图检查两组患者24 h室性早搏次数,随访观察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复发情况.结果 与心内接触式标测比较,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指导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靶点标测时间[(21.8±7.6)min vs(42.4±14.4)min]、X线曝光时间[(17.6±2.9)min vs(36.4±7.5)min]、操作总时间[(88.1±8.8)min vs(108.5±16.9)min]均明显缩短(P《0.01),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随访时,心内接触式标测组2例心律失常复发;心内非接触式标测组无复发病例.术后3个月随访时,心内接触式标测组与心内非接触式标测组均无复发病例.结论 与心内接触式标测比较,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指导下的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靶点标测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消融术总时间缩短.并且,EnSite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深化了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研究,制定合理准确的消融策略、降低术后复发率提供了更可靠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2000年全国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资料总汇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组织的全国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注册登记已进行了 2次[1] ,对促进国内这个领域内的学术交流和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客观准确反映我国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两个学会将 2 0 0 0年的RFCA注册登记表寄发给国内所有开展此项工作的医院和单位 ,注册时间为2 0 0 0年 1月 1日至 2 0 0 0年 12月 31日。截止至 2 0 0 1年 9月 2 8日 ,共收到国内 136家医院 (单位 )共 10 811例注册登记的资料。结果  1 总体结果…  相似文献   

10.
全国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资料总汇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全国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资料总汇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导管消融学组《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部参加本次注册的医院和单位共93家,1991年1月1日~1995年5月31日开展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病人共10035...  相似文献   

11.
射频消融治疗儿童快速心律失常的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总结射频消融治疗儿童快速心律失常出现并发症的防治经验和教训。方法 射频消融(RFCA)治疗160例患儿中发生并发症9例,发生率为5.6%,其中股动脉血栓5例(3.1%),血气胸并失血性休克、心包积液、中度主动脉瓣反流(AR)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各1例(0.62%)。及时分别通过动脉溶栓、输血、胸腔闭式引流、埋置永久起搏器等方法进行处理。结果 AR经药物治疗,反流程度减轻,其余经治疗后痊愈。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儿童快速心律失常并发症比成人发生率高,与儿童心血管的解剖结构、使用成人的射频导管和电极、操作经验不足有关,严格操作规程,使用儿童的射频导管和电极,丰富的射频导管操作经验、心电生理学和影像学知识、能使并发症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初步总结应用CARTO系统指导射频消融儿童快速右房房性心律失常的经验。方法 右房房速(AT)3例,典型房扑(AF)l例,心动周期(277±31)ms,在心动过速时应用CARTO系统标测右房,重建三维电解剖图并指导射频消融靶点;房扑消融后分别在低位右房和冠状窦以500ms起搏作电解剖图,判断完全双向传导阻滞。结果 2例为局灶性房速,起源点分别在希氏束旁(Koch三角)和高位右旁;1例为右房壁疤痕介导的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IART)。4例成功消融,放电次数(10.6±5.5)次,透视时间(18±9)min,术程(110±38)min。结论 (1)CARTO系统容易寻找最佳靶点;(2)房扑消融后在低位右房和冠状窦起搏作电解剖图,判断完全双向传导阻滞,大幅度减小X线透视时间,提高成功率,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框形电极标测右房心动过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研究目的是检测多极框形导管(MBC)在房心动过速(房速)的标测及消融的使用。方法和结果 房速的研究在15个患者中进行。对多极框形导管的记录、起搏能力及用其辅助消融进行评价。(86±6)%电极可记录到稳定的心内电图。(63±3)%电极可用于刺激心脏。由框式导管及标准导管记录到领先于P波的最早心内激动间距分别为(41±9)及(45.9±8)ms.8例行消融术中7例成功,成功率为87.5%。无病发症。结论 多极框形导管允许深入及稳定的心内标测,并有助于右房速患者的成功消融。  相似文献   

14.
小儿快速心律失常320例射频消融效果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小儿不同类型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效果,构成比和相应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1年3月~2000年12月我院经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320例患儿进行分析.结果320例患儿(年龄6个月~16岁)中,225例为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其中左侧房室旁路消融成功率为98.3%,右侧房室旁路成功率为93%,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58例,成功率为98%,复发率为4.6%;房性心动过速和心房扑动6例,成功率为83%,复发率为17%;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31例,左室间隔部IVT成功率为100%,右室流出道IVT成功率为85.7%,总复发率为12%.并发症1.6%(5/320),其中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1例为左侧房室旁路,2个月后恢复正常,1例为AVNRT;动静脉栓塞3例(8个月~3岁),静点尿激酶后缓解.31例IVT心室速率为150~240(198±26)次/min,QRS波时限0.09~0.12(0.10±0.01)s,25例有室房分离.22例室速(VT)起源于左室,9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全部320例快速心律失常中,合并器质性心脏病10例;因心动过速持续发作并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9例,其中4例经射频消融成功治疗后心脏各项指标恢复正常.结论小儿射频消融术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在<4岁儿童和婴幼儿应严格掌握适应证;(2)AVRT和AVNRT是小儿室上性心动过速中最为常见的两种类型;(3)小儿IVT多呈窄QRS波,室房分离是诊断IVT的有力依据;(4)心动过速心肌病经早期适当的治疗是可逆的,应特别注意与扩张型心肌病鉴别.  相似文献   

15.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156例,其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96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56例,室性心动过速3例,房性心动过速伴阵发性心房扑动1例.156例中152例获得成功,成功率为97.44%.4例出现并发症,占2.56%.在随访1~24个月中,3例(1.97%)复发,而再次行射频消融治疗获得成功.文中对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作了评价,并对其适应证及术后迟发性房室传导阻滞的防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应用磁导航技术遥控标测和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在数种快速性心律失常中,观察应用磁导航技术行遥控标测和消融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对复杂程度不同的心律失常患者,采用NiobeII磁导航系统(Stereotaxis,Inc)遥控操作,用HeliosII磁性标测和消融导管行射频温控消融治疗。结果12例入选,男8例,女4例,年龄36.83±13.05岁。4例有晕厥,1例有心脏骤停,5例有器质性心脏病。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3例,左前游离壁房室旁道3例,右游离壁房室旁道1例,左后间隔房室旁道伴心房颤动1例,左中间隔房室旁道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例,心房扑动1例,房性早搏/心房颤动1例,室性早搏/心室颤动1例。采用遥控操作,12例均完成电生理检查,11例可准确到达靶点部位,行射频消融,10例成功。操作时间149.17±68.95min,未见并发症。结论对复杂程度不同的心律失常,不管患者有无器质性心脏病,采用磁导航技术均可安全与可靠地实施遥控标测和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单用消融电极于二尖瓣下直接标测(不放置冠状窦电极)对35例左侧隐匿性旁道进行射频消融。方法 右室心尖起搏下用消融电极沿三尖瓣口标测,确认旁道不在右侧后,将消融电极送至二尖瓣下进行标测和消融。结果 34例左侧隐匿性旁道标测到消融靶点,33例消融成功,1例消融失败,1例复发。与使用冠状窦电极标测相比,消融电极直接标测的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均增加。结论 单用消融电极可标测和消融左侧隐匿性旁道。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介绍非接触标测对于典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AFL)的标测、消融和电生理机制的新认识.方法 9例典型AFL,男性7例,女性2例.使用非接触标测对窦律时峡部的双向传导、AFL时的折返激动序列进行详细标测,在导航系统指导下完成后位峡部线性消融,然后验证峡部双向传导阻滞.结果 (1)1例为顺钟向AFL,7均为逆钟向AFL,1例未能诱发AFL,所有AFL平均心房心动周期(215±36)ms;(2)非接触标测三维显示AFL在右房内的整个折返环及其与解剖结构的三维关系;(3)激动可以穿过界嵴上部并且传导相对缓慢,提示右心房平滑部是折返环的一部分;(4)非接触标测可直观显示复发病例的消融线缺口,并直接导航消融;(5)1例术中出现心房颤动,1例因不能耐受消融所致胸痛放弃手术,其余7例即刻均达到峡部双向阻滞,随访12~36月未见复发.结论非接触标测系统可直观再现典型AFL的完整折返环及其与右房解剖结构的关系,确认折返机制,对复发病例可发现消融线裂隙并导航消融.同时发现激动可横向穿过界嵴并且速度缓慢.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射频消融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了10例射频消融并发房室结损伤的病例,提出其预防及处理方法。结果 400例射频消融术中并发房室结损伤10例(占2.5%),其中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需要安装永久起搏器2例(占0.50%),一过性Ⅲ度AVB、一过性Ⅱ度Ⅰ型AVB和和一过性Ⅰ度AVB共8例(占2.00%)。结论 射频消融并发房室结的损伤与操作的经验有关,严格操作规程,纯熟掌握操作技术和影响学知识,严密监测消融中心电图变化,及时正确处理,可以使损伤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