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在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中使用小剂量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80例进行分组,使用方法为抽签法,联合组以及常规组患者各为90例,所有患者都使用常规方法以及依那普利进行治疗,联合组同时使用小剂量氨氯地平,对两组患者血压变化、治疗效果以及蛋白尿情况等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与之前相比有明显下降,前后差异明显(P<0.05),联合疾病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尿蛋白情况比对照组患者低,将上述差异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为P<0.05,统计学意义明显。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使用小剂量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压以及尿蛋白水平,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肾病临床上表现为尿白蛋白排泄率上升,同时常伴有高血压和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一般首先表现为白蛋白尿,然后出现肾小球率过滤降低,最终会导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在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中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约为30%~35%并有家庭聚集的倾向。糖尿病肾脏病变能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并与早期的微量蛋白尿有关。近年来,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已经被用于治疗和预防糖尿病肾病。现在研究证实大多数糖尿病和肾脏疾病患者在进展为肾功能衰竭前已经死于心血管疾病。这篇综述中列举了很多研究,但我们认为现在仍然缺乏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剂显著预防糖尿病肾病进展的证据,需要更多的研究证实。然而,RAAS抑制剂控制血压及其他多因素的控制(血糖、血脂等)已被批准用于慢性糖尿病肾病的二级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规律。方法将糖尿病肾病的高血压病人分为①大量蛋白尿组40例;微量蛋白尿组38例,设高血压无糖尿病肾病组50例作对照,全部作动态血压测定,比较3组间各动态血压值的差异。结果糖尿病肾病大量蛋白尿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微量蛋白尿组与对照组比较:24hSBP,24hDBP,dSBP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指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老年糖尿病肾病高血压患者早期即有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及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使用贝那普利联合黄葵胶囊治疗Ⅱ型糖尿病肾病(DN)轻中度蛋白尿,探讨其对Ⅱ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及血白蛋白的影响.方法 将38例Ⅱ型糖尿病肾病轻中度蛋白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贝那普利5~20 mg,既有高血压患者每日口服贝那普利10~20 mg,控制血压在80~130 mm Hg(1 mm Hg=0.133 kPa),无高血压患者每日口服贝那普利5 mg,黄葵胶囊15粒,3次/d口服,疗程12周.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贝那普利联合黄葵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轻中度蛋白尿,可以明显的降低尿蛋白的产生,提升血白蛋白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贝那普利联合氯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与各自单一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合理性。方法将2008年8月—2010年9月我院收治的46例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划分为贝那普利组,氯沙坦组和联合治疗组,对3组患者治疗后的尿蛋白下降程度予以对比研究。结果联合治疗组与其他两组尿蛋白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联合治疗组血压下降最明显。结论贝拉普利和氯沙坦联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较好,不但减少蛋白尿、并且控制血压较理想,疗效比单一用药显著。  相似文献   

6.
贝那普利联合氯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贝那普利联合氯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与各自单一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合理性.方法 将2008年8月-2010年9月我院收治的46例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划分为贝那普利组,氯沙坦组和联合治疗组,对3组患者治疗后的尿蛋白下降程度予以对比研究.结果 联合治疗组与其他两组尿蛋白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联合治疗组血压下降最明显.结论 贝拉普利和氯沙坦联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较好,不但减少蛋白尿、并且控制血压较理想,疗效比单一用药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采用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0例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研究组行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治疗,对照组行硝苯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压指标(SBP、DBP)及24 h尿微量清蛋白排泄量(UAER)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其他指标无明显变化。研究组患者血压指标及蛋白尿指标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采用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16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24 h尿蛋白排泄率分为正常蛋白尿组(47例)、微量蛋白尿组(62例)和临床蛋白尿组(51例),另选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hs-CRP、Cys-C、Hcy水平。结果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血清hs-CRP、Hcy、Cys-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hs-CRP、Hcy、Cys-C水平随糖尿病肾病的严重程度逐渐升高;Cys-C、hs-CRP和Hcy联合检测可提高糖尿病肾病的阳性检出率。结论血清Cys-C、hs-CRP和Hcy可作为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敏感、可靠的诊断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替米沙坦和氯沙坦减轻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尿的效果。方法:101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压水平>130/80mmHg或正在接受抗高血压药,且尿蛋白/肌酐比值≥700 mg·g-1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和氯沙坦组,用替米沙坦或氯沙坦治疗6个月,测量治疗前后的尿蛋白/肌酐比值和血压。比较6个月时2组间尿蛋白/肌酐比值。结果:2组的尿蛋白/肌酐比值较治疗前均降低,替米沙坦组蛋白尿减少29.5%,氯沙坦组减少22.1%,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替米沙坦减轻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尿优于氯沙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预测不同治疗方案对高血压性2型糖尿病伴有微蛋白尿症患者终末期肾病累计发病率的影响 ,以供决策者参考。方法 :用一个同行评议的Markov模型来模拟从微蛋白尿症到肾病 ,双倍血清肌酐 ,终末期肾病及包含所有死因的伴有微蛋白尿的高血压性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对3种治疗方案进行比较 :(1)早期服用厄贝沙坦 (患者伴有微蛋白尿症时即治疗 ) ;(2)晚期服用厄贝沙坦 (患者已有肾病 ) ;(3)标准的高血压治疗。在1个千例患者的假设队列中预测终末期肾病成本、期望寿命和累计发病率。特异治疗的进展和死亡几率从已发表的试验报道中引证 ,包括IRMA -2(微蛋白尿症临床试验 )和IDNT(显性肾病临床试验 )。成本从国内已发表的文献中获得。计算时间跨度为25年。未来的成本和期望寿命计算时用3 %的年贴现率。结果 :与标准高血压治疗对照组比较 ,早期服用厄贝沙坦可降低终末期肾病累计发病率8 %~22 % ,节省费用30348元 (RMB)或相当于3667美元 ,每个治疗患者可延长0. 638寿命年。晚期服用厄贝沙坦次于早期服用但优于对照。盈亏平衡点发生在服用厄贝沙坦13年后。结论 :早期治疗伴有微蛋白尿症的高血压性2型糖尿病患者预测可降低终末期肾病发病率 ,减少成本 ,延长寿命。晚期治疗仍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D-二聚体(DD)、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探讨其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糖尿病患者分为无蛋白尿组及微量清蛋白尿组,测定不同组的DD、FIB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微量清蛋白尿组的DD、FIB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2型糖尿病无蛋白尿组.结论 DD、FIB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伴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降压效果和肾脏保护作用.方法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伴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入选本实验并随机分为缬沙坦组和培他乐克加安体舒通组.于4w末根据血压调整剂量和疗程,6m后对患者进行评价.结果两组的降压及副作用相似.缬沙坦组和培他乐克加安体舒通组在治疗后24h尿白蛋白排泄率(24hUAER)水平和24hUAER的降低幅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缬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率和培他乐克加安体舒通近似且耐受性好.作为一种强力高选择性的血管紧张素Ⅱ型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可以减慢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进展,并具有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30例全血肌酐、尿素氮正常、常规尿蛋白阴性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与其血压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收缩压随着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增高而渐进性升高。正常组、微量白蛋白尿组以及显性白蛋白尿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对舒张压影响不大。因此认为,尿白蛋白排泄率增高是早期糖尿病肾病发生的一个因素,而高血压又可促进或加重糖尿病肾病的发展。早期进行控制血压、减少尿白蛋白排泄的治疗对减少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降低与高血压相关联的心血管病死亡率的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诊治的糖尿病肾病病例159例,随机分为ACEI组、ARB组、联合组,观察治疗前后3组病例血糖、血压、尿蛋白、血肌酐变化。结果三组治疗后血糖、血肌酐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舒张压、蛋白尿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CEI组和ARB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蛋白尿与ACEI组和AR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首选方案,对2型糖尿病,无论是否合并高血压,均可减少尿蛋白排泄,延缓肾小球硬化及肾功能损害的进展,故在DN中应早期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其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首次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共582例,根据患者24h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结果(MAU),将患者分为早期肾病组患者127例、非肾病组患者455例,比较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值(FB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结果早期肾病组患者其FBG、LDL-C、TG、TC、non-.HDL-C以及non-HDL-C/HDL-C均显著高于非肾病组患者(P<0.05);而早期肾病组HDL-C显著低于非肾病组患者(P<0.05);经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MAU与TG、TC、LDL-C、non-HDL-C以及non-HDL-C/HDL-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on-HDL-C/HDL-C是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其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早期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其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检测有助于对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病的诊断以及防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予依那普利联合依帕司他控制血压后对肾脏的影响。方法符合1999年美国ADA诊断标准诊断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早期肾病者,予依那普利联合依帕司他药物口服,依那普利从小剂量开始,使血压控制≤130/80mmHg,依帕司他常规剂量使用,并对血尿β2微球蛋白与尿微白蛋白进行严密监测,再监测空腹时段与餐后2h的血糖情况、HbA1c。结果 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血压控制≤130/80mmHg,依那普利联合依帕司他干预治疗可保护肾脏功能,减少尿蛋白的排泄,延缓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向临床期的发展。结论依那普利联合依帕司他的治疗特别适合于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伴或不伴高血压患者,可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17.
<正>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肾病早期以微量白蛋白尿为特征,此期采取积极措施防治,可延缓或阻止其进入临床蛋白尿期,延缓终末期肾衰竭的发生。因此积极、有效地控制微量蛋白尿十分重要。为此,本文就两药联合应用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52例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病例资料按照WHO于1999年颁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及Mogensen对糖尿病肾病的分期法,选取2型糖尿病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C反应蛋白对2型糖尿病肾脏损害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和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CRP、肾脏损伤等相关因素检测,以炎症状态分组后进行生存分析,评估炎症状态对糖尿病肾病预后的影响.结果 150例患者CRP平均水平为(4.27±1.19)mg/L,早期糖尿病肾病组CRP平均水平显著高于2型糖尿病组(5.89±1.33 vs 3.95±1.12 t=4.627 P<0.001),两组患者血压、血清肌酐及血清Cys-C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蛋白尿和eGFR下降为终点事件,随访结束时,CRP升高组患者显性白蛋白尿和eGFR下降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CRP正常组,为31.11%VS16.00%,χ2=4.233 P=0.040.结论 炎症状态是影响早期糖尿病肾脏病预后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尿微量白蛋白在糖尿病和高血压病中的检测意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尿微量白蛋白在糖尿病和高血压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糖尿病患者40例,作为糖尿病组,同时选择同期糖尿病肾病患者30例,作为糖尿病肾病组;选择同期高血压患者50例,其中高血压1期患者22例,作为高血压1期组,高血压2期患者28例,作为高血压2期组.同时选取同期到我院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结果 糖尿病组、糖尿病肾病组、高血压1期组、高血压2期组24 h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组24 h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2期组24 h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高血压1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微量白蛋白是糖尿病和高血压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指标,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高血压肾病和糖尿病肾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寻找减少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蛋白排出方法及更好地改善肾功能。方法:选择在理想的降血糖、降血压基础上的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186例,随机分为3组,第1组:口服盐酸贝那普利;第2组:口服胰激肽原酶肠溶片;第3组:胰激肽原酶肠溶片联合贝那普利口服。结果:联合用药组治疗效果显著。结论:胰激肽原酶肠溶片联合盐酸贝那普利,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在减少尿蛋白排泄率上优于单用盐酸贝那普利或胰激肽原酶肠溶片,同时也延缓了糖尿病肾病病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