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魏琪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89,(4)
输入携带Ⅰ型人类免疫缺陷症病毒(HIV-Ⅰ)的血液制品是引起HIV-Ⅰ的主要传播途径,因此,对所有献血员应检查血中HIV-Ⅰ抗体。作者用颗粒凝集试验(PA)测定了1986~1987年日本爱知红十字血站献血员血清和名古屋大学医院血液病人血清中的HIV-Ⅰ抗体。同时用两种常规的商品酶免疫试剂盒EIA(1)(荷兰产品,96孔微量平板法)和EIA(2)(Abbott,聚苯乙烯球珠法)对照。用PA法测定15539份献血员血清,结果有2份HIV-Ⅰ抗体阳性,但用同一试验复试时则显示阴性,两种EIA法也显示阴性结果。这提示PA法的假阳性率是0.013%。作者还测定了曾多次接受输血的40例白血病患者血清,结果PA法有2例、EIA(1)法有5例、 相似文献
2.
陆明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97,(3)
此项研究是对一种新的抗人类兔疫缺陷症病毒(HIV)抗体试验进行可行性分析,目的是建立一种快速检测血清抗HIV抗体的试剂条。这种试验的设计是基于免疫层析的原理。 相似文献
3.
陈元秀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91,(5)
自1985年以来,检测抗人类免疫缺陷症病毒(HIV)抗体一直作为诊断HIV感染的标准方法。但由于在感染早期或晚期可能检不出抗体,因而单纯检测抗体可能会出现假阴性结果。本文对检测抗-HIV和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IV DNA的方法进行了比较。检测的对象是处于HIV感染高危状态的人群,包括男性同性恋者、血友病患者以及HIV感染者的异性性伴侣,共271人。其中63人扰-HIV阳性,208人抗-HIV阴性。分 相似文献
4.
程育春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1,(12):1261-1263
<正>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传染病,近30年来,已成为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AIDS患者因免疫功能下降,将发生一系列的并发症,常累及多个系统和器官[2]。肺结核、骨折、肝硬化、慢性结肠炎、带状疱疹和糜烂性胃炎在HIV感染者中发病率较高,同时也是AIDS常见的并发症。市级医院作为诊治患 相似文献
5.
6.
陈文先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133-134
目的分析义乌2010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检测情况。方法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样本15875份,应用1+2型抗体检测试剂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对所有样本进行HIV抗体检测。结果 15875份样本中共检测并经确诊阳性者33份(0.21%),自愿咨询检测、羁押场所、公共场所、外来民工、外出返乡人群中均有HIV感染者检出,其中自愿咨询检测者阳性率最高(1.72%),外嫁女中暂时未检出阳性者。结论应加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知识的宣传,提高检测力度和检测水平。 相似文献
7.
韩玉英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92,(3)
诊断工型人类免疫缺陷症病毒(HIV-1)感染,通常是根据抗病毒抗体的出现。使用最广泛的方法是ELISA。第一代检测IgG抗体的ELISA是间接法,该法假阳性反应率较高。竞争性测定法的建立可减少假性反应的发生率,此外还可检测IgG和IgM抗体,因此有可能比间接ELISA检出更为早期的抗体应答。本文作者采用人单克隆抗体(McAb)及由大肠杆菌产生的跨膜糖蛋白gp41片段,成功地建立了一种新的检测HIV-1抗体的竞争性ELISA。人McAb直接针对gp41高度保守区的一个表位,业已证明几乎所有HIV-1 相似文献
8.
9.
10.
本文概述了HIV重要的生物学特性和免疫学特点,讨论了有关疫苗研制的一些问题并对疫苗研究进展做了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11.
王兵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96,(2)
作者报道了RPMI培养液、全血(WB)或去白细胞的血液(LDB)中较高浓度的抗坏血酸(AA)对人类免疫缺陷症病毒(HIV)的体外灭活的作用。 首先进行无细胞(CF)HIV滴定,以指示细胞的合胞体形成单位(sfu)表示病毒含量。在RPMI培养液、WB及LDB中均加入终浓度为0.25×10~5sfu的CFHIV。其中RPMI(4份)中AA浓度分别为62.5、125、250和500μg/ml,WB及LDB中AA浓度为500μg/ml。混合液经4C保温3小时后,将RPMI、WB 相似文献
12.
吴冬明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90,(1)
目前用于诊断1型人类免疫缺陷症病毒(HIV-1)感染的血清学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蛋白印迹法(WB)和放射免疫沉淀测定(RIPA).这些检测方法大多具有敏感性高之优点,但也存在费用昂贵、测定费时、并需要一定的设备等缺点.本文所述的被动血凝试验(PHA)可以克服以上缺点. 相似文献
13.
李凯年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90,(4)
作者介绍了一种新的检测生物标本中病毒RNA的非同位素杂交法.此法系将含有1μg/ml事先制备的生物素化探针的杂交缓冲液(120μl)加入等体积的标本中.将所得的混合物加热到100℃3分钟使探针变性,并在68℃水浴下进行3小时杂交反应.杂交反应完成后,将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并加24μl10%Triton X-100,从而形成含有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微胶粒,以防止高浓度SDS从下一步所用的包被微量稀释板中吸收抗体.为进行免疫反应,将100μl杂交标本加入黑色聚苯乙烯96孔微量稀释板的双排孔中.该板经与100μl山羊抗生物素抗体于4℃下培育过夜制成.使用前,先用含有0.05% Tween20的PBS(PBST)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初筛试验假阳性的原因分析,以减少假阳性结果的发生.方法 对15例初筛试验阳性的标本用原有试剂加另外一种不同原理或不同厂家的筛查试剂重复检测.结果 15例初筛阳性标本经确证有9例呈阳性反应,4例呈阴性反应,2例为不确定.结论 HIV抗体初筛假阳性与试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实验室质量管理相关. 相似文献
15.
邹汉武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93,(2)
已有报道指出,同时有人类免陷缺陷症病毒(HIV)感染的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比仅患丙型肝炎者严重。研究表明α干扰素(IFN-α)治疗抗-HIV阴性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有效,而对抗-HIV阳性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采用IFN-α治疗尚未见报道。作者对12例抗-HIV阳性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采用IFN-α治疗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王立兰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87,(2)
Webster等推测,人类免疫缺陷症病毒(HIV即HTLV-Ⅲ/LAV)可残存于生产Cohn组分Ⅱ材料的乙醇沉淀物中,但也有人证实通过Cohn-Oncley分级分离法的组分Ⅱ或滤液Ⅲ(pH 4.0)可去除其中的HIV。本文作者观察了对具有免疫活性的个体给予静注免疫球蛋白(IGIV)后血清抗-HIV阳转的可能性。作者所用经过还原和烷化的IGIV,是从组分Ⅱ中分离出来的;未经还原和烷化的IGIV是从pH 4的滤液Ⅲ中分离的。最后的制品还要经过一个培养步骤,此步骤能使感染颗粒再降低3~4个对数值。 相似文献
17.
江丽君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91,(1)
人类免疫缺陷症病毒(HIV)的感染通常是靠特异性抗病毒抗体检测而鉴定的,在抗体出现以前可借助病毒培养或抗原测定进行诊断。在缺乏HIV抗体的情况下,通过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HIV DNA也可验证是否感染。HIV感染者测出抗体以前的持续时间一般为6个月,但有人认为可长达35个月。这种抗体阴性期的长短和频率对卫生与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确定发生血清阳 相似文献
18.
王明丽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90,(1)
作者选择84名HBsAg、抗-HBs和抗-HBc均为阴性的男性同性恋者,分别于0、1和6个月于三角肌接种20μg血源性乙型肝炎灭活疫苗,并于初次接种后1、2、6和7个月对乙型肝炎病毒、HIV和巨细胞病毒(CMV)作血清学分析.用放射免疫法测定HBsAg、抗-HBs和抗-HBc.用样本比率单位表示抗-HBs水平.用酶免疫法检测HIV抗体;所有血清均作双份试验,阳性者用放射免疫沉淀法进一步确证.用ELISA检测CM 相似文献
19.
陆逸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92,(4)
最近推广应用的自动化快速蛋白印迹法分析系统——WesPage HIV-1免疫印迹系统(WesPage WB)具有省时、价廉、特异性高和重复性好等优点,作者报告采用此系统检测HIV-1抗体的结果。将120份经酶免疫试验(EIA)检出HIV-1抗体的血清用WesPage WB进行分析,以另100份EIA未检出HIV-1抗体的血清作阴性对照。为了评定WesPageWB方法的敏感性,对2例经HIV-1 EIA检出血清阳转患者的血清进行复测。为了分析此法的特异性,对5份EIA阳性但WB阴性的标本,以及2份病毒 相似文献
20.
王前喜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90,(1)
有症状的人类免疫缺陷症病毒(HIV)感染及发病危险性增加与HIV的主要核心蛋白p24抗体的缺乏有关.本文作者采用免疫亲和纯化的p24抗原,建立间接ELISA检测p24抗体,并与竞争性ELISA和免疫印迹试验(IBT)进行比较.作者从35例HIV感染者(包括健康携带者、有症状者和病情进展者)中采集了60份血清样本.间接ELISA系用HIV HTLV-Ⅲ_(B)株的p24单克隆抗体制备亲和层析柱,纯化HTLV-Ⅲ_(B)裂解物中的p24抗原,将其包被微滴板孔,然后加入被检血清,再加入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