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对耐碳青霉烯类弗劳地枸橼酸杆菌进行同源性分析及多种耐药基因的检测.方法 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 MIC)值,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耐碳青霉烯类弗劳地枸橼酸杆菌的同源性,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β-内酰胺酶、膜孔蛋白的缺失等多种耐药基因.结果 PFGE显示1、2、4、5号菌株均有19个条带,具有同源性;PCR试验检测结果1、4号菌携带bla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2、3、5号菌携带携带blaDHA,3号携带bla ACT/MIR型AmpC 基因,1、2、4、5号菌携带bla KPC-2碳青霉烯酶基因;2号、4号菌株缺失膜孔蛋白基因ompF,3号菌株同时缺失ompC和ompF;其中3号菌株的16S rRNA基因定量确定AmpC基因的表达为阴性菌的106.7倍.结论 宁波市第一医院碳青霉烯类耐药的弗劳地枸橼酸盐杆菌具有同源性,其耐药机制由KPC酶、AmpC酶、ESBLs、膜孔蛋白缺失等共同作用所形成,多数耐药基因定位在质粒上易引起耐药性的播散,临床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60株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60株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谱及Ⅰ型整合子和β-内酰胺酶等基因携带情况。方法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6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PCR检测β-内酰胺酶、Ⅰ型整合子和外排泵基因,对阳性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果60株菌中,多重耐药株53株,占88.3%;6株携带OXA-23基因,均对包括碳青霉烯在内的5类以上抗菌药耐药,并具有高耐药特性;38株携带PER-1基因,对头孢菌素类耐药率显著高于PER-1基因阴性菌株(P<0.01);45株检出Ⅰ型整合子结构基因,多重耐药率明显高于Ⅰ型整合子阴性菌株(P<0.01);Ⅰ型整合子和PER-1基因同时阳性25株,与7株两者同为阴性菌株相比,多重耐药率增高(P<0.01),但耐药程度无显著差别。结论Ⅰ型整合子基因及β-内酰胺酶类基因的作用是导致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的重要原因;OXA-23基因阳性菌株多为泛耐药和高耐药株,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传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明确我院老年病人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同源性及耐碳青霉烯菌株的基因型。方法 收集我院2006年5月-2009年5月自临床老年病人分离的262株铜绿假单胞菌,纸片扩散法测定其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琼脂稀释法和E test法测定耐碳青霉烯菌株对14种抗菌药物的MIC值,PCR扩增及克隆测序分析金属酶基因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携带金属酶基因型菌株的同源性。结果 26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筛选到104株耐碳青霉烯。104株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两个含舒巴坦制剂药物耐药率分别为78.9%和35.9%,对多黏菌素E耐药率最低为6.0%,对米诺环素耐药率58.3%,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大于70.0%;104株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12株携带金属酶基因,10株检测到有携带VIM-2基因的1类整合子。PFGE分型中12株菌株属于5个克隆株。结论 在我院流行的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金属酶基因不是最主要的基因型,金属β-内酰胺酶均为VIM-2型金属酶,耐药基因盒分布于不同的1类整合子中,整合子播散是最主要的流行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转座子tnpU基因和β-内酰胺酶在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中的分布情况。方法用纸片扩散初筛试验、扩散确证试验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表型检查,头孢西丁三维试验进行AmpC β-内酰胺酶的表型检查,纸片协同试验筛选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菌株;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转座子tnpU基因,并进行DNA测序;用MIC药敏法分析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药物敏感性。结果转座子tnpU的总检出率为25.5%。在各菌种的检出率分别为大肠埃希菌占6.3%(3株)、肺炎克雷伯菌占8.3%(1株)、鲍曼不动杆菌占33-3%(20株)、铜绿假单胞菌占43.2%(16株);β-内酰胺酶表型检测中,ESBLs的检出率最高,转座子tnpU基因阳性的菌株大多数B.内酰胺酶表型为阳性;转座子tnpU基因阳性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转座子阴性菌株(P〈0.05)。结论转座子tnpU基因在非发酵菌中的分布较广泛,可能在多重耐药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儿童分离株的耐药特点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0年7月-2011年6月从儿童标本中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12株,所有菌株为非重复菌株,菌种鉴定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改良的Hodge试验筛选产碳青霉烯酶阳性菌株,采用PCR法检测KPC、IMP、bla(s)、VIM、SPM和整合酶基因,测序确定基因型.对菌株进行质粒结合试验、质粒消除试验检测质粒的转移性.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耐药菌株的同源性.结果 12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噁唑的敏感率分别为8.3%、41.7%、58.3%、8.3%、8.3%、33.3%;12株菌均携带有KPC-2基因,且同时携带有TEM-1和SHV型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SHV-11-like和SHV-1 2-like各6株;11株携带CTX-M型基因,其中4株为CTX-M-14-like基因,6株CTX-M-15-like基因;2株携带有OXA-10型基因,1株携带有PER-1基因.未检出NDM-1、GIM、SPM、SIM、VIM型碳青霉烯酶基因.12株均为Ⅰ类整合酶基因(int1)阳性.2株通过接合试验把质粒传递给受体菌EC600.所有接合子blaTEM-1基因阳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基因阳性及对亚胺培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和头孢噻肟耐药,接合子ESBL基因型与供菌一致.2株菌经质粒消除后对亚胺培南的MIC值均有较大程度降低,消除后KPC-2基因扩增为阴性.12株KPC-2基因阳性菌株经PFGE分成5个基因型,主要为B型和C型.结论 KPC-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已经在儿童肺炎克雷伯菌中播散,常伴随携带多种类型的ESBL基因和Ⅰ类整合酶基因,部分耐药基因可通过质粒播散.  相似文献   

6.
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多重耐药的不动杆菌的比例不断上升,并在全球多处的重症监护病房发生暴发流行,成为抗感染治疗的棘手问题.近年来我院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不断增加,耐药率也不断上升,本研究分析了我院2007年7月-2008年5月临床分离的61株多重耐药不动杆菌属菌株的耐药性、同源性及主要β-内酰胺酶基因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耐碳青霉烯类的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情况及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方法: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亚安培南及美洛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DETA纸片法检测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结果:从62株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中共检测到28株对亚胺培南耐药,耐药率为45%,18株对美洛培南耐药,耐药率为29.03%。从18株同时对亚胺培南及美洛培南耐药株中共检测到16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占同期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25.8%。结论:产生金属β-内酰胺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携带的ESBLs耐药基因进行分型,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出的51株大肠埃希菌和32株肺炎克雷伯菌,经PCR对上述菌株所携带的ESBLs耐药基因进行分型。结果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中耐药质粒编码TEM型、SHV型和非TEM非SHV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的百分率依次为80.4%,7.8%和11.8%;而在肺炎克雷伯菌中的百分率依次为78.1%,71.9%和25.0%。多数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同时产生一种以上的β-内酰胺酶。结论获得了吉林地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的不同基因型,ESBLs基因型具有地区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某三甲医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进行耐药基因及表型分析,为临床治疗和预防耐药菌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对某三甲医院临床分离的两株产NDM型金属β-内酰胺酶(new delhi metallo-beta-lactamase, NDM)进行全基因组检测。结果 两分离菌株含有多种质粒,在质粒上有NDM的耐药基因位点。结论 产NDM耐药菌的基因主要在质粒上,应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感染控制措施,以减缓耐药基因的播散,预防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华山医院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株及其流行的特点.方法 收集2006年8月-2009年12月对CLSI推荐常规检测药物均耐药的肺炎克雷们菌临床分离株,共57株.所有菌株都进行药物敏感试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初筛及表型确证试验、改良Hodge试验、等电聚焦电泳,聚合酶链反应及其产物测序、接合试验、肠杆菌基因间重复共有序列PCR(ERIC-PCR)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结果 所有菌株都携带blaKPC-2、blaCTX-M-14、blaSHV12和blaTEM-1及qnrB和aac(6')-I b-cr基因.57株细菌中ST423型5株,MIST ST11型52株.ST423型散发,而ST11型呈医院内流行.57株细菌都对替加环素耐药,对多黏菌素、米诺环素和多西环素部分敏感.结论 本次泛耐药肺炎克雷们流行主要为ST11型菌株;不同的肺炎克雷伯菌株,播散能力不同;检出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时应增加检测药物的种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唐山地区福氏志贺菌的耐药特征,明确其所携带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基因型和菌株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用纸片扩散法作ESBLs确证试验;对产ESBLs的菌株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MICs;用PCR扩增ESBLs基因并测序;通过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NTR)进行同源性分析。 结果 用纸片扩散法检出具有ESLBs表型的19菌株株,经琼脂稀释法检测,同样具有ESBLs表型。菌株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环丙沙星的不敏感率为95%~100%,对其它药物敏感率均在84%以上。其型别主要为CTX-M-14、CTX-M-3、CTX-M-57和TEM-1。 同源性分析19株福氏志贺菌分为4个克隆系。结论 唐山地区儿童福氏志贺菌呈多重耐药,对第3代头孢菌素耐药性有增加趋势,所携带基因型主要为CTX-M-14,首次检出CTX-M-57基因型。唐山地区存在遗传紧密相关的福氏志贺菌流行克隆,也存在不相关克隆。  相似文献   

12.
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是导致院内感染的重要条件性致病菌,其分离率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研究表明亚胺培南是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有效药物,而一旦出现亚胺培南耐药也就意味着对绝大多数常用抗菌药物耐药.近年来我院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性逐渐上升[1],本研究拟从菌株同源性分析着手,在了解菌株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的同时联合检测几种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以明确本地区菌株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特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实验室保存的325株肠球菌进行万古霉素非敏感肠球菌筛选,并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耐药表型、耐药基因型、菌株同源性分析。方法采用琼脂平皿二倍稀释法筛选万古霉素非敏感肠球菌,并检测菌株对替考拉宁的敏感性;采用PCR方法检测万古霉素非敏感肠球菌的耐药基因型;通过肠道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ERIC)PCR技术、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进行菌株的同源性分析。结果从325株临床分离肠球菌中共筛选出17株万古霉素非敏感肠球菌,包括1株粪肠球菌、11株屎肠球菌和5株鹑鸡肠球菌。其中1株粪肠球菌和11株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显示高水平耐药,对替考拉宁耐药或中介耐药,PCR检测结果显示van A型;5株鹑鸡肠球菌对万古霉素中介耐药,对替考拉宁敏感,PCR检测结果显示van C1型。ERIC同源性分析显示同基因型的大多数菌株显示相似的分型;PFGE同源性分析显示,17株临床万古霉素非敏感肠球菌分型不同,不属于单克隆流行播散;MLST同源性分析显示,1株临床万古霉素非敏感粪肠球菌属于ST4,11株临床万古霉素非敏感屎肠球菌共分为6个ST型,其中4株属于ST78,是屎肠球菌出现频率最高的ST型。结论我国万古霉素耐药菌在粪肠球菌中分离率较低,但屎肠球菌中万古霉素耐药情况较严重,并且耐药菌株携带易于传播和转移的van A基因。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万古霉素耐药存在同源性传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进行耐药机制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0年8月,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下降的肠杆菌科细菌18株,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检测细菌对常见抗生素最低抑菌浓度(MIC),纸片法检测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头孢菌素酶、碳青霉烯酶的情况,并用PCR扩增、DNA测序确定所产碳青霉烯酶基因型.脉冲场凝胶电泳对耐药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8株耐药菌全部检出ESBLs酶、AmpC酶,17株检出KPC-2酶,3株EDTA纸片法阳性提示产其他金属碳青霉烯酶,其中两株合并产KPC-2.脉冲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15株肺炎克雷伯菌分为6种带型.结论 KPC-2碳青霉烯酶是造成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并在我院局部短暂流行,携带KPC-2基因的临床菌株同时携带多种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住院患者血液感染的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型。方法连续收集2011年1月至12月分离自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住院患者血培养阳性的大肠埃希菌,VITEK-II鉴定细菌,K-β药敏试验检测细菌的药敏,多重PCR、PCR、测序及比对等对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型进行分析。结果肝硬化主要原因为病毒感染,共收集79株大肠埃希菌,PCR扩增产物测序、比对:20株大肠埃希菌产TEM-1型β-内酰胺酶;仅有的-株产SHV-1型β-内酰胺酶,未检测出TEM型和SHV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40株产CTX-M型超广谱B-内酰胺酶,CTX-M-1群20株,CTX-M-9群26株,其中有6株菌同时产两群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测序比对出CTX-M-3、CTX-M-15、CTX-M-14等八种基因型。结论病毒性肝硬化患者血液感染的大肠埃希菌超广谱B内酰胺酶最常见为CTX-M型,CTX-M-14是最常见的基因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完善我国西南地区临床常见革兰阴性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分子流行病学资料。方法对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间从四川省4家医院采集的381株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临床菌株,进行4大类15种抗菌药物耐药性检测和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s)菌株筛选,并采用PCR对产MBLs菌株进行常见耐药基因的扩增。结果381株耐碳青霉烯类药物菌株中筛选到122株MBLs表型阳性的菌株,分别有45株产blaIMP(31株产blaIMP-9、8株产blaIMP-1、6株产blaIMP-4)、52株产blaVIM(48株产blaVIM-2,4株产blaVIM-1)、7株产blaNDM-1和16株菌株产blaSIM-1。此外,还有2株MBLs表型试验阳性菌株未鉴定出任何已知MBLs基因。结论381株受试菌株以多重耐药或全耐药菌株为主,我国西南地区耐碳青霉烯类药物临床菌株主要流行IMP型和VIM型MBLs,其中以产blaIMP-9和产blaVIM-2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汕头地区ICU和非ICU医院感染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的基因型特征。方法收集汕头地区两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对这些菌株的耐药性和基因型进行分析。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法对多重耐药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电泳结果用BionumericsV4.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分离到132株铜绿假单胞菌,其中45株分离自ICU,87株来自非ICU病房。132株菌株中,有46株多重耐药菌(耐三种抗菌素或以上)。对46株多重耐药菌(25株来自ICU,21株来自非ICU病房)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来自ICU病房的25株菌株具有较高程度的同源性,而来自非ICU病房的菌株则具有明显的基因多态性。结论交叉感染是ICU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唐山地区福氏志贺菌的耐药特征,明确其所携带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基因型和菌株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纸片扩散法作ESBLs确证试验;对产ESBLs的菌株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MICs;用PCR扩增ESBLs基因并测序;通过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NTR)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用纸片扩散法检出具有ESBLs表型的19菌株,经琼脂稀释法检测,同样具有ESBLs表型。菌株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环丙沙星的不敏感率为95%~100%,对其他药物敏感率均在84%以上。其型别主要为CTX-M-14、CTX-M-3、CTX-M-57和TEM-1。同源性分析19株福氏志贺菌分为4个克隆系。结论唐山地区儿童福氏志贺菌呈多重耐药,对第3代头孢菌素耐药性有增加趋势,所携带基因型主要为CTX-M-14,首次检出CTX-M-57基因型。唐山地区存在遗传紧密相关的福氏志贺菌流行克隆,也存在不相关克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为今后临床用药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微生物室分离出的131株头孢他啶耐药(MIC≥16μg·ml~(-1))铜绿假单胞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梅里埃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法国)分析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哌拉西林、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的耐药性特点和多重耐药情况,并通过表型确证试验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的菌株进行筛选,并行相关耐药基因的多重PCR检测。结果:(1)研究发现,本组131株铜绿假单胞菌株中阳性率为21.37%,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曲松、庆大霉素、氨曲南、头孢哌酮的耐药率分别为71.76%、42.75%、44.28%与49.62%,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头孢吡肟以及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40%。(2)金属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对11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金属β-内酰胺酶阴性菌株,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金属β-内酰胺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明显耐药的主要原因,在临床治疗中要及时开展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促进合理用药,避免耐药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5年间鲍曼不动杆菌产碳青霉烯酶特性与耐药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2002-2006年每年3-5月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中碳青霉烯酶的分布与变迁情况及其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相关性.方法 琼脂稀释法检测亚胺培南(IPM)和美罗培南(MEN)对174株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2-巯基丙酸(2-MPA)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协同试验进行金属β-内酰胺酶表型检测;PCR扩增金属β-内酰胺酶(MBL)VIM、IMP和苯唑西林酶OXA-23、OXA-24、OXA-51、OXA-58相关基因.结果 2002-2006年每年3-5月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IPM的耐药率分别为0(0/20)、26%(1/38)、0(0/36)、34.9%(15/43)和59.5%(22/37),对MEN的耐药率分别为0(0/20)、5.3%(2/38)、0(0/36)、20.9%(9/43)和51.4%(19/37);15.5%(27/174)的菌株OXA-23阳性,72.4%(126/174)的菌株OXA-5I阳性,其中15.5%(27/174)菌株同时产OXA-51和OXA-23酶,OXA-23的阳性率从2002年的0上升到2006年的48.6%,OXA-51的阳性率从2002年的35.0%上升到2006年的89.2%;所有菌株均未检出OXA-24、OXA-58、IMP及VIM基因.结论 5年间鲍曼不动杆菌中OXA-23、OXA-5I的检出率及其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均呈上升趋势;产OXA-23型B-内酰胺酶是本组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重要原因,OXA61可能与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低水平耐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