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应用放射免疫法监测3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血浆内皮素(ET),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Ⅱ),心钠素(ANP)浓度并动态观察了β—阻滞剂、溶栓剂对内皮素—肾素—血管紧张素—心钠素系统(ERAANPS)影响。结果,AMI后ERAANPS活性明显增强,其活性与梗塞范围及心功能状态明显相关。β—阻滞剂可显著降低血浆ET、PRA、AⅡ浓度,溶栓药物可使其浓度升高。说明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心肌缺血时,交感神经兴奋使ERAANPS活化,溶栓药物使其活性增强。β—阻滞剂可显著抑制ERAANPS高活性、保护血管内皮、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内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Ⅱ)及肾素(PRA)的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及发展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86例AMI患者、健康对照组58例的血浆ET、AⅡ、PRA水平;结果:AMI组病例血浆ET、AⅡ、PRA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AMI发病后ET、AⅡ、PRA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及无并发症组(P<0.01);结论:ET、AⅡ、PRA对AMI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甘露醇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利用甘露醇(mannitol)诱导急性肾功能衰竭动物模型,观察不同剂量甘露醇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探讨甘露醇诱导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可能机制.方法:将18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小剂量甘露醇(n=6, 2 h内给予甘露醇)、生理盐水(n=6, 2 h内给予相同溶积生理盐水)、大剂量甘露醇并自由饮水(n=6; 3 d内给予甘露醇40~60 g/kg),观察用药后血中肾素、血管紧张素、内皮素及心钠素浓度的变化.结果:小剂量甘露醇组用药后的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内皮素及心钠素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而大剂量并自由饮水组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小剂量组;血浆内皮素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与小剂量组比较差异不显著;大剂量并自由饮水组血浆心钠素浓度与对照组及小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甘露醇可能通过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进一步降低肾血流量,参与诱导急性肾功能衰竭,但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内皮素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肾性高血压大鼠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制造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无创尾套法测量记录鼠尾动脉收缩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的方法测量所收集的血浆中肾素活性水平 (PRA),以及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醛固酮(Ald)、内皮素(ET)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含量。结果 肾动脉狭窄使血压及血浆中PRA、AngⅡ、Ald、ET的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血浆中CGRP含量则下降,与同期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5)。结论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肾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别予以贝那普利、缬沙坦治疗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 (NE)、肾上腺素 (E)、血浆肾素 (PRA)、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醛固酮 (ALD)、内皮素 (ET)活性变化 ,从而比较ACEI、ARB类药物对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过程中部分神经内分泌激素的作用效果。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10 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别予以贝那普利、缬沙坦治疗前、治疗 6个月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 (NE)、肾上腺素 (E)、血浆肾素 (PRA)、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醛固酮 (ALD)、内皮素 (ET)的活性 结果 :贝那普利治疗后血浆NE、E、ET水平明显下降 ,血浆PAR、AngⅡ、ALD活性无显著变化 (P >0 0 5 ) ;缬沙坦治疗后血浆NE、E、ET、PAR、AngⅡ水平有显著下降 ,ALD活性无明显变化 (P <0 0 1)。结论 :贝那普利、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均可降低部分神经内分泌激素的活性 ;贝那普利、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心钠素(ANP)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共同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参与血压调节,尤其是在肾实质性高血压时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观察了慢性肾功不全高血压患者用硝苯吡啶治疗前后血浆心钠素、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T_1)及血压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钟平  路长东  岳磊 《安徽医学》2003,24(1):18-1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血管紧张素、一氧化氮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2 0例健康对照组及 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不同时段的血浆内皮素 (ET1)、血管紧张素Ⅱ (ATⅡ)、一氧化氮 (NO)的含量。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 2 4小时内ET1、ATⅡ 、NO均开始明显升高 ,第 3~ 4天仍维持于高水平 ,一周后开始下降 ,NO一周后下降至正常水平 ,ET1、ATⅡ二周后下降至正常水平。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其血浆ET1、ATⅡ 、NO均发生动态变化 ,并在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45例ACI患者急性期、恢复期的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浓度,并与病灶大小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ACI患者发病3天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和恢复期(P<0.01)。恢复期血管紧张素Ⅱ的浓度仍高于对照组(P<0.01);(2)ACI的PRA及AngⅡ浓度与患者是否伴有高血压无关,而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分别为r=0.71,r=0.63);(3)PRA和AngⅡ浓度在大面积梗死灶组(>3.0cm)与中等面积梗死灶组(1.5-3.0cm)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两组均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1.5cm)(P<0.01)。结论ACI早期PRA和AngⅡ浓度应激性升高,提示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参与了ACI形成的病理过程,PRA和AngⅡ浓度的测定可作为ACI患者病情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加味天麻钩藤饮降压效果及对血浆内皮素(ET)、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AⅡ)的影响.方法146例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02例给予加味天麻钩藤饮,44例给予巯甲丙脯酸、硝苯地平.治疗前后测定血浆ET、PRA、AⅡ水平.结果(1)治疗组降压总有效率88.24%,与对照组相当,对主要症状改善率优于对照组;(2)治疗后治疗组血浆ET、AⅡ水平低于对照组,但均高于正常人.结论加味天麻钩藤饮既能降低ET、AⅡ含量,又能明显降低血压、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和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选择顽固性高血压和血压正常的血液透析患者各25例,高血压者在透析的基础上每月血液灌流2次,共8次,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降压药使用、血肾素活性(PRA)、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TⅡ)、甲状旁腺素(PTH)、醛固酮(Ald)等血管活性物质及血肌酐(Bcr)、磷(P)的变化。结果:血透患者无论有无高血压均存在高水平的PRA、ET、ATⅡ、PTH、Ald;其中ATⅡ、ET灌流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4个月后,灌流组Bcr、Ald、P、β2-MG、PTH、ET、ATⅡ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血压及降压药使用种类下降,P<0.05。对照组Bcr、Ald、ET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两组PRA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灌流组对血管活性物质的清除优于普通透析,有明显降低血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