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道13例上皮样肉瘤的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光镜下瘤细胞呈结节状分布,瘤结节由不同程度异形的上皮样细胞和肥胖性梭形细胞组成,其中心有坏死。电镜观察可见部分瘤细胞胞质内有大量中间微丝、桥粒样的细胞连接或由微绒毛围绕的小的细胞间腔。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对波形蛋白和角蛋白都显阳性反应。文内还对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组织发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齐良波  肖文姝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7):103-103,132
目的探讨甲状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病理形态特征。方法报道1例甲状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并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甲状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由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构成,具有上皮样细胞形态,胞浆较丰富,嗜酸性,多呈空泡状,细胞间可见血管腔,免疫组化:CD34(+)、CK(-)、TG(-)。结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罕见的甲状腺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属于低度恶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腮腺基底细胞腺瘤(Basal cell adenoma,BCA)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及生物学行为等进行探讨。方法对4例腮腺BCA标本做常规石蜡切片及HE染色,并对石蜡切片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在4例患者中有3例为典型的BCA,肿瘤主要由两种瘤细胞所构成,最显著的特点为基底细胞样瘤细胞在瘤细胞巢、条索及团块的周围呈栅栏状排列。1例为膜性BCA伴恶性变,特点为瘤细胞具有明显的异型性及多形性,在瘤细胞巢、条索及团块内及其周围有多量玻璃样变性的基底膜样物质围绕。结论本文对BCA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组织学起源、良恶性BCA的诊断标准等进行了探讨。BCA应与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腺样囊性癌、肌上皮瘤及多形性腺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内具有脊索样形态特征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40例脊索瘤及5例脊索样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组织形态学病例资料。结果脊索瘤多发于骶尾部与颅底,其镜下肿瘤组织主要呈现分叶状结构,而瘤细胞则易簇状、单细胞结构及条索状等形状漂浮于粘液样基质中。其瘤内能够看见液滴样形状的细胞,而脑浆内能看见空泡,瘤细胞的上皮膜抗原及细胞角蛋白呈现阳性。脊索样脑膜炎主要发于幕上,和脑膜关系较为密切,其组织学多数与脊索瘤相似,但能找到脑膜瘤的典型结构,其中瘤细胞的波形蛋白及上皮膜抗原表达为阳性,细胞角蛋白则表现为阴性。结论脊索样脑膜瘤与脊索瘤的脊索样特征相同,均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多发,其鉴别诊断以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为依据,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5.
王欣  孙晓虹  吴淑萍 《蚌埠医学院学报》2007,32(3):309-311,F0004
目的:探讨近端型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4例近端型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组织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对其进行随访.结果:女3例,男1例.发病年龄33~58 岁.位于会阴部2例,胸壁1例,背部1例.临床均表现为无痛性生长的坚实性孤立性结节状肿块.瘤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含有均质的嗜酸性胞质,胞核位于一侧,核仁明显,常见横纹肌样细胞,少见肉芽肿样改变.瘤细胞波形蛋白(Vim)、细胞角蛋白(CK)、CD34、上皮膜抗原(EMA)阳性例数分别为4/4、4/4、2/4、1/4,均不表达MyoD1、S-100蛋白、SMA、HMB-45、desmin.2例死于发病后8个月以内,1例发病4个月后出现肝转移灶,12个月死亡,另1例随访14个月仍生存.结论:近端型上皮样肉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是:瘤细胞有弥漫性深染嗜酸性癌样胞质,核大,空泡状,核仁明显,常见横纹肌样细胞;瘤细胞共同表达Vim和CK,半数病例瘤细胞表达CD34,部分病例瘤细胞表达EMA;诊断需与一些具有上皮样细胞形态的良恶性肿瘤相鉴别;其生物学行为高度恶性.  相似文献   

6.
肿瘤细胞球样聚集体培养,又名多细胞球体培养,简称为球体培养。其目的是将分散的瘤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使其重新形成在形态上类似体内生长的实体瘤样结节。用此结节(球体)做一些肿瘤实验研究。现将我们对球  相似文献   

7.
目的脑膜瘤的组织学类型比较多,人们对有些罕见类型的脑膜瘤通常认识不足,文中通过对伴有副神经节瘤样结构脑膜瘤临床和病理的研究,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分析4例发生于颅内及椎管内的伴有副神经节瘤样结构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对其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及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脑膜瘤组织形态上具有副神经结瘤样的结构,上皮样肿瘤细胞排列成巢状,间质血管丰富,但瘤细胞表达EMA、Vimetin,而不表达Syn、CgA。电镜下瘤细胞表面有较多不规则的胞质突起,细胞间有桥粒样结构,胞质内有丰富的中间丝,而未见神经分泌颗粒。结论伴有副神经节瘤样结构的脑膜瘤具有副神经节细胞瘤的组织学特征,而免疫表型及超微结构与经典脑膜瘤一致。由于病例数的限制,其生物学行为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8.
膀胱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琼  甘怀勇  谢群  吴强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12):1228-1230
目的:了解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膀胱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进行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肿瘤组织由3种细胞组成,即上皮样细胞、梭形神经鞘细胞样细胞和成熟的神经节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标记上皮样细胞表达嗜铬素、突触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梭形细胞表达一抗波形蛋白、神经纤维细丝蛋白、S-100蛋白;神经节细胞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纤维细丝蛋白。结论: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非常罕见,好发于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膀胱,大多为良性肿瘤,根据其病理形态学特点结合免疫表型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肖成涛  叶涛 《海南医学》2004,15(4):118-119
目的 探讨假腺性神经鞘瘤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发生 ,并文献复习。方法 对 2例假腺性神经鞘瘤的病理形态和免疫级化表现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肿瘤组织除了具有普通型神经鞘瘤的A、B区结构外 ,尚有上皮样细胞衬覆的腺样或囊样腔隙特征 ,但上皮样细胞下面无基膜存在 ,而与周围梭形瘤细胞相移行。免疫组化 :S -10 0呈阳性 ,MBP阳性 ;而CK、EMA和CEA呈阴性 ,证实这些假腺样或腔隙样结构由神经鞘瘤细胞组成。结论 神经鞘瘤内的腺样或囊样腔隙可能与肿瘤的退形性变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子宫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6例子宫腺瘤样瘤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其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表型.结果 1例位于子宫浆膜下,5例位于子宫肌壁间.光镜下,纤维结缔组织及增生的平滑肌间见大小不一的腺样及腔隙样结构,有的扩张成囊状,内衬立方或扁平上皮,细胞无异型,胞质红染,核圆形或卵圆形,未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PCK、Calretinin、EMA、Vimentin阳性,CEA、FⅧRAg阴性.结论 子宫腺瘤样瘤为间皮来源的良性肿瘤,预后良好.免疫组化检查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能提供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作者报告30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电镜及其中28例α_1-AT免疫组化研究。电镜见MFH 由以纤维母细胞样细胞为主的多种瘤细胞组成,并得到免疫组化的证实。纤维母细胞样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样细胞均可有明显的多形性,光镜下易被误认为组织细胞。多核瘤巨细胞和黄色瘤细胞可来自多种瘤细胞。本研究结果提示MFH可能源于原始间叶细胞。作者还对MFH 在超微结构水平与其他肿瘤的鉴别诊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马云秀  赵甲升 《甘肃医药》2011,(11):704-705
目的:复习阴阜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被误诊为上皮样平滑肌瘤的原因。方法:对1例阴阜上皮样肉瘤进行常规病理形态学及免疫表型检查,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阴阜上皮样肉瘤瘤组织呈分叶状,小叶内大部分瘤细胞呈上皮样,少数瘤细胞为梭形,细胞及核轻度异型,核呈泡状,瘤组织中央可见片状地图样坏死。瘤细胞Vim和EMA呈强阳性表达。该肿瘤被误诊为上皮样平滑肌瘤的原因包括:大部分瘤细胞呈上皮样,胞浆弱嗜酸性,似肌源性细胞;核轻度异型,病理性核分裂象罕见,形态学似良性;肿瘤初发时无明显坏死,不易考虑为恶性。结论:瘤组织有无坏死及双向分化在上皮样肉瘤的诊断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病理组织学表现 ,以探讨其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报道 2例发生在四肢、躯干的多发性病灶的病例 ,从临床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等方面进行了观察。结果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以皮肤水疱、皮下结节、多发性溃疡为主要临床表现 ,组织病变均呈脂膜炎样改变 ,瘤细胞主要浸润皮肤真皮及皮下组织 ,瘤组织可见明显大片状坏死 ,肿瘤细胞浸润血管壁并见血管壁的凝固性坏死。免疫组化肿瘤细胞LCA、CD4 5RO阳性 ,证实瘤细胞为T细胞型。结论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皮肤原发性恶性淋巴瘤 ,呈脂膜炎样生长 ,具有特殊生物学行为 ,预后很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宫腺瘤样瘤的发生、病理特点、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4例子宫腺瘤样瘤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14例子宫腺瘤样瘤占同期子宫切除手术0.1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波形蛋白及细胞角蛋白(AE1/AE3)均为阳性呈双相表达,第八因子相关抗原为阴性.结论腺瘤样瘤为间皮起源,子宫为常见部位,其生物学行为良性,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腺瘤样瘤的组织发生、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1例子宫腺瘤样瘤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光镜观察。其中6例进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年龄21-58岁,临床表现无特征性,肿瘤好发子宫角、宫底处。光镜下表现为上皮样细胞形成腺样、腔隙、条索样结构,有些上皮样细胞可呈空泡状、印戒样。大多伴有平滑肌瘤或平滑肌增生。免疫组化:CK、EMA、VIM、Calretinin均阳性表达,而FⅧ因子相关抗原、CEA均阴性。结论:子宫腺瘤样瘤是一种良性病变,符合间皮来源,尤其注意的是,此瘤出现以空泡、印戒样细胞为主时,易误诊为腺癌或印戒细胞癌,结合免疫标记,可鉴别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角化棘皮瘤临床病理学特点,从而与鳞状细胞癌相鉴别。方法收集27例角化棘皮瘤,标本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结合临床情况及病理组织形态对角化棘皮瘤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角化棘皮瘤生长速度快,角质形成火山口样,周围上皮呈衣领样,部分上皮可有不典型增生,真皮内炎症细胞浸润。结论角化棘皮瘤形态学上有其特点,紧密结合临床可以与鳞状细胞癌相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组织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对其进行随访并复习文献。结果:肿物切面灰白,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楚。肿瘤细胞排列成2种形态,一种是管状或巢状结构,肿瘤部分呈弯曲的互相交织的管状,条索状,管腔细长,瘤细胞呈巢状漂浮于黏液状背景中;另一种为梭形细胞区,瘤细胞呈条索状排列。瘤细胞阳性表达波形蛋白、上皮膜抗原、细胞角蛋白;不表达CD15、高分子角蛋白抗体、抗人黑素细胞单克隆抗体。随访4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具有黏液样小管和梭形细胞结构,生物学行为低度恶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告1例学龄前儿童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癌,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癌的常规病理检查及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中报道的病例. 结果学龄前儿童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癌临床表现不典型.镜下瘤组织细胞主要以透明细胞及中间细胞为主,细胞排列成腺泡状、囊状、巢状,组织结构复杂. 结论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癌发生在学龄前儿童极少见,临床症状无特征性,病理组织结构复杂,中分化型者瘤细胞以透明细胞及中间细胞为主,明确诊断须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王玲 《遵义医学院学报》2005,28(5):419-420,42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为其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光镜观察2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形态特征,用CD117、CD34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其进行标记检测.结果光镜下瘤细胞主要有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两种形态,梭形细胞型20例,上皮样细胞型2例,混合细胞型4例.良性9例,恶性13例,交界性4例.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117阳性24例,CD34阳性22例,阳性率分别为95.5%及84.6%,且呈弥漫强阳性表达.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主要有2种细胞形态和3种组合形式;确诊需要依靠CD117、CD34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骨转移瘤原代细胞中是否存在干细胞样侧群细胞(SP细胞)。方法对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前列腺癌、肾癌及宫颈癌骨转移瘤原代细胞进行Hoechst33342染色,应用荧光显微镜直接进行观察,检测骨转移瘤原代细胞中是否存在SP细胞及非SP细胞,并给予维拉帕米拮抗剂,观察各骨转移瘤瘤细胞中SP细胞亚群染色变化情况。结果所检测的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前列腺癌、肾癌及宫颈癌骨转移瘤原代细胞中均存在SP细胞。荧光显微镜下,SP细胞体积较非SP细胞小,SP细胞胞核蓝色荧光呈淡染或消失;非SP细胞经染色后发出较强的蓝色荧光。给予维拉帕米拮抗剂后,各骨转移瘤细胞中胞核发蓝色荧光的细胞数目明显增多。结论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前列腺癌、肾癌及宫颈癌骨转移瘤原代细胞中存在干细胞样的SP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