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孙勇业 《医学信息》2007,20(1):9-10
目的探讨胫骨髁塌陷裂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49例病人骨折按AO分类:44-B2型21例,44-B3型28例。其中合并韧带损伤19例,半月板损伤14例。均采用自体三面皮质髂骨块填充复位胫骨平台下方骨缺损以重建平台关节面,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合并韧带半月板损伤同期修复。在坚强内固定基础上,争取早期行CPM功能锻炼,8~10周后逐渐负重。结果随访2年以上,根据适用于一般膝关节损伤患者的功能评定方法标准,综合分析:优38例,良9例,尚可2例。结论利用三面皮质骨自体髂骨关节面下缺损处填充,既可充填骨缺损,又可构筑坚强的支持平台,保证了关节面的平整和高度;支撑钢板固定牢固,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僵硬,使关节功能最大限度恢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用带血管蒂髌骨移位的方法修复胫骨外侧髁上关节面缺损。方法:用37侧成人下肢标本,经解剖、厚切片和铸型研究髌骨的血管。观测30块髌骨和胫骨外侧髁上关节面的形态和面积。结果:①供应髌骨血液的各支动脉先在髌骨周围吻合成髂周动脉环,再由该环发支进入髌骨;②于髌尖外下方参与形成髌周动脉环的膝下外动脉蒂长、径粗、位置恒定;③髌骨关节面与胫骨外侧髁上关节面形态大小相似。结论:带血管蒂髌骨可移位至胫骨外侧髁,利用其关节面,修复上关节面缺损,以期最大限度地保留膝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研究胫骨平台后外侧髁弧形轮廓的角度及长度,为临床钢板塑形和设计新型水平带状钢板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收集50例成人膝关节CT数据[男31 例,女19例,平均(37.68±12.76)岁]。在横断面平扫图像下,以腓骨头尖初次显露为标准图片,在胫骨平台外侧髁边缘标记A、B、C、D、E五点。分段测量并记录其连线的长度与夹角,计算后外侧髁曲线长度和曲线的转折角。 结果 胫骨平台后外侧髁曲线长度平均(44.04±11.33)mm (19.50~75.50 mm), 由前向后的三点折弯角平均为(163.36±7.67)°、(127.95±20.85)°和(160.50±11.99)°。手术中按照该测量参数进行钢板折弯与塑形,5例患者术后CT显示,钢板形状与胫骨平台后外侧髁贴服紧密,对皮质轮廓包绕良好。 结论 按照骨骼测量的边缘曲线参数进行术中钢板折弯和设计新型解剖钢板,能够提高钢板与后外侧髁的贴合程度。  相似文献   

4.
<正>胫骨平台后内髁骨折为高能量损伤所致,既可单独发生,也可发生于平台双侧髁骨折中[1,2]。如诊治不当,会导致股骨髁向后半脱位,造成膝关节不稳、疼痛、及退行性变,致膝关节功能障碍[3]。近年来国内外创伤骨科医生对胫骨平台后内髁骨折进行了大量研究,在其形态特点、伴发软组织损伤、治疗方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综合了近10年相关文献,现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综述。1胫骨平台后内髁骨折的发生率及形态特点  相似文献   

5.
王文龙  刘安平  孙拥军 《解剖与临床》2006,11(2):136-136,138
重度胫骨平台骨折是指关节面塌陷超过10mm、倾斜超过10°,并常伴有侧副韧带、交叉韧带或半月板损伤的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常导致关节失稳、疼痛和功能障碍。我院自2000年2月~2004年1月共治疗重度胫骨平台骨折35例,现分析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35例,男32例,女3例,年龄18~58岁。车祸伤9例,井下伤18例,跌伤5例,砸伤3例。开放性骨折5例,闭合性骨折30例。伴有前交叉韧带损伤并撕脱骨折2例,外侧副韧带损伤3例,内侧副韧带损伤5例,半月板损伤3例。根据Hohl分类:Ⅱ型8例,Ⅲ型13例,Ⅳ型6例,Ⅴ型8例。1.2治疗方法:(1)非手术治疗。35例中…  相似文献   

6.
股骨外侧髁压迹是股骨外侧髁关节面中部的一个浅的凹槽,又称为股骨外侧髁髌骨沟,正常位于胫股关节面和髌股关节面两个弧形关节面相交处。在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或慢性膝关节旋转不稳定的患者中,股骨外侧髁压迹表现为异常的加深,在膝关节X线平片以及磁共振图像上有时候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这个典型的影像学特征。磁共振图像还可以敏感地显示隐匿性关节软骨或软骨下骨挫伤。异常加深的股骨外侧髁压迹是前交叉韧带损伤及外侧半月板损伤的一个可靠的间接证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腓骨上段转位代股骨、胫骨外侧髁缺损,重建膝关节的功能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测54侧腓骨上段、股骨和胫骨外侧髁的形态。观测44侧股二头肌腱和比目鱼肌起点的形态及血供。2侧下肢标本腓骨上段带股二头肌腱或比目鱼肌转位摹拟术式。结果:①腓骨关节面中部上下径22.8±7.1mm;前后径23.9±2.1mm;向内下斜61.3°±6.4°;②股骨外侧髁关节面中部前后径38.0±3.3mm;左右径28.0±3.1mm;③胫骨外侧髁关节面中部前后径37.1±2.7mm;左右径24.6±2.8mm。结论:带股二头肌腱腓骨上段转位插入股骨内修复股骨外侧髁缺损,带比目鱼肌蒂腓骨上段转位插入胫骨内修复胫骨外侧髁缺损,术式设计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经膝关节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福尔马林浸泡的防腐成人下肢标本20例,解剖观察并测量与膝关节后外侧入路相关的主1要血管、神经的走行特点,膝关节后外侧主要肌肉、韧带的分布。(2)新鲜冷藏下肢标本4例,按照设计的入路进行模拟手术,评估该入路的可行性。(3)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应用12例,观察该入路的临床效果。结果膝关节后外侧入路的手术切口全长均不经过腓总神经主干;深层经腓肠肌外侧头外侧和比目鱼肌肌间隙分离,保护了内侧的血管神经束;胫前血管在腓骨头下方(4.15±0.36)cm处自腘动脉发出,影响了远端的显露,但足够复位固定简单的后外侧骨折。临床应用12例,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经膝关节后外侧入路治疗简单的胫骨平台单纯后外侧骨折具有安全,损伤小,暴露充分,临床效果良好等优点,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活动平台膝关节单髁置换(mobile-bearing 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MB-UKA)术前、术后膝关节有限元模型,研究MB-UKA胫骨假体后倾角对关节接触应力影响。方法 基于健康受试者计算机断层(computed tomography, CT)及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MR)影像,构建健康膝关节有限元模型,并验证MB-UKA术前、术后模型的有效性。模拟MB-UKA胫骨假体后倾7°手术,将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及力平台相关参数作为有限元模型输入条件,分别计算外侧间室胫骨平台软骨和聚乙烯衬垫的最大接触应力。结果 与现有文献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表明,健康膝关节和MB-UKA术后膝关节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较为合理。MB-UKA术后胫股关节接触应力变化较大,聚乙烯衬垫接触应力远大于对侧间室胫骨平台软骨接触应力。结论 本文所建MB-UKA术前、术后有限元模型较为合理。研究结果为MB-UKA的评估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闭合复位经皮外侧二枚平行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不稳定性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GarlandⅢ型骨折32例,在“C”型臂 X 光机透视下,闭合整复骨折,经皮外侧二枚平行克氏针固定骨折断端,术后辅以石膏托外固定。结果本组中31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7个月(12~ 22个月),患侧 Baumann 角平均为72.8°,肘关节屈伸功能平均为-7.5°(伸)~135°(屈),无一例发生医源性尺神经损伤、Volkmann 肌挛缩及肘内翻畸形。结论此方法能减少甚至避免医源性尺神经损伤,提供足够结构稳定性防止骨折远端向尺侧再移位,消除肘内翻形成的因素,防止 Volkmann 挛缩的发生,住院时间短,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1.
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42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要点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绝大多数病例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按Merchant综合评分标准,优16例,良19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83.3%。结论 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手术中,保持关节面平整、选择坚固的内固定及伤口周边软组织处理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2.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45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其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19~61岁,平均41岁;按Schatzker分型:Ⅳ型10例,Ⅴ型骨折23例,Ⅵ型骨折12例;采用钢板内固定或外固定及早期被动关节功能锻炼治疗。结果 45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3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3~7个月,平均5.3个月;参照Merchant功能评定标准,优24例,良14例,中4例,差3例,优良率84.4%。结论对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正确的选择手术时机及方式,术后合理的功能锻炼,可使受损的膝关节功能达到最大程度恢复。  相似文献   

13.
Tibial plateau widening in the setting of fracture is an indication for surgical treatment, and restoring width is an important goal of surgery. In order to identify and correct pathological widening, the width of the normal tibial plateau must first be define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stablish normative data for the width of the tibial plateau relative to the distal femur to enable surgeons to identify and correct pathological widening in the setting of tibial plateau fracture. Fifty‐one uninjured anteroposterior (AP) knee radiographs and 11 XR and CT scans of lateral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The distances measured included maximal distal femoral width, femoral articular width, tibial articular width, and lateral plateau widening. On average, lateral plateau widening was +0.02 ± 2.03 mm, indicating that the most lateral aspect of the tibial plateau is collinear with the most lateral aspect of the lateral epicondyle of the femur. In the fracture population, average widening was 7.13 ± 3.59 mm on XR and 6.57 ± 3.34 mm on CT, with an absolute difference between XR and CT of 1.19 ± 0.66 mm.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is the first to define the radiographic anatomy of the proximal tibia quantitatively. In the setting of tibial plateau fracture, residual widening of 2.1 mm could be within normal variation. However, the authors consider widening >2.1 mm pathological. These values can be used for assessing pathological widening of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Clin. Anat. 31:688–692, 2018. © 2018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双反牵引闭合复位微创治疗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43例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A、B两组,A组患者采用双反牵引闭合复位微创治疗,B组患者采用传统切开复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组织损害程度、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及全负重功能训练时间等指标。患者术后随访1年,评估术后3、6、12个月时患者的膝关节功能。结果:A组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组织损害程度、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均优于B组(P<0.05);全负重功能训练的时间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时的膝关节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双反牵引闭合复位微创治疗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疗效满意,手术时间短、组织损害小、术中出血量少、下床活动时间早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OSTEOSET®型人工骨植骨在治疗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12年6月~ 2013年6月采用OSTEOSET®型人工骨植骨治疗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15例,对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观察采用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3.4个月,所有病例都取得骨性愈合,无骨不连、感染及内固定松动等情况,OSTEOSET®型人工骨材料术后1个月开始吸收,术后3个月基本或完全吸收,术后半年和1年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 OSTEOSET®型人工骨材料在手术治疗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中具有良好疗效,是目前植骨较佳方法,从而可使患者早期行膝关节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describes the soft X-ray examinations of 24 lateral tibial plateaus obtained dur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for varus osteoarthritis. The average thickness of the articular cartilage was 3.5 min and ranged from 2.1 to 5.0. We considered that 21 out of the 24 lateral tibial plateaus had well preserved articular cartilage. Within the well preserved articular cartilage, bony protuberances of various sizes were found in five cases. All lateral tibial plateaus except one showed osteophyte formation. We considered that 12 of the 24 lateral tibial plateaus had large osteophytes. Ten of these 12 lateral tibial plateaus had well preserved articular cartilage. Large osteophyte formation may not necessarily be a contra-indication of high tibial osteotomy (HTO) or 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UKA). Cases with a bony protuberance may not be suitable for HTO or UKA, because the overlying articular cartilage is thin and inadequate for supporting load.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后内侧支撑板加外侧“Raft”锁定板内固定和外侧“T”形接骨板固定的累及后内侧柱的胫骨平台复杂骨折的生物力学。方法:选取28具新鲜的尸体(由我市医学院提供),均为成年男性,于尸体中取胫骨上端及股骨下端作为本研究的骨性标本。参考Kelly法制作符合本研究要求的累及后内侧柱的胫骨骨折模型共28具。将所有模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14具,行内侧支撑板加外侧“Raft”锁定板内固定法;B组14例,行外侧“T”形接骨板固定法。使用传感器检查并比较两组骨性标本模型相应位置的转矩变化、水平剪切刚度、轴向刚度、载荷-位移等指标,讨论两种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结果:A组模型的平均载荷–位移为(0.07±0.01) mm,B组为(0.12±0.03) mm,A组的平均载荷–位移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平均轴向刚度为(3157±346) N/mm,B组为(2683±253) N/mm,A组的平均轴向刚度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平均水平剪切刚度为(2165±217)(N·m)/Deg,B组为(1593±142)(N·m)/Deg,A组的平均水平剪切刚度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平均转矩变化为(1.93±0.21) N·m,B组为(1.52±0.14) N·m,A组的平均转矩变化明显高于 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累及后内侧柱的胫骨平台复杂骨折的治疗中,采用后内侧支撑板加外侧“Raft”锁定板内固定,较单一的外侧“T”形接骨板固定而言,在生物力学方面的稳定性更高。  相似文献   

18.
背景: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由于解剖位置的特殊性,手术入路及内固定的选择尚未达成共识。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新型钢板与临床3种常见内固定物固定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验证新型钢板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名志愿者胫腓骨CT数据,设计新型钢板,导入SolidWorks软件,建立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模型,同时建立4组内固定模型(新型钢板、L型锁定钢板、斜T型钢板、拉力螺钉),施加轴向载荷500,1 000,1 500 N,比较不同内固定模型骨折块最大位移及内固定物应力分布与峰值。结果与结论:不同内固定模型骨折块的位移、内固定物的应力峰值均随轴向力的增加近似等比增大,位移云图、应力云图呈现相似的分布特征。(1)在3种载荷下,斜T型钢板组骨折块位移最小,拉力螺钉组骨折块位移最大,新型钢板组骨折块位移较L型锁定钢板组小;新型钢板组、L型锁定钢板组、拉力螺钉组骨折块位移最大值均位于外侧缘近端,从近端至远端位移逐渐减小,斜T型钢板组骨折块位移最大值位于外侧缘中部,从外侧向内侧位移逐渐减小;(2)在3种载荷下,斜T型钢板组内固定物应力峰值最大,L型钢板组内固定物应力峰值最小,新型钢板组内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胫骨外侧平台并后外侧劈裂塌陷骨折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12月间,收治胫骨外侧平台骨折并后外侧劈裂塌陷骨折患者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33~49岁(平均38.5岁)。骨折按AO分型为B3型,CT扫描和三维重建见外侧和后外侧平台劈裂塌陷。采用前外侧联合后外侧入路治疗4例,采用外侧腓骨近端截骨入路治疗4例,骨折复位后均采用外侧和后外侧支撑钢板内固定。采用DeCoster评定标准评定骨折复位情况和HSS法行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术后X线片检查示所有患者均达到解剖复位,8例患者经过6~24月(平均11.8月)随访,随访3个月时X线片示骨折均已愈合,未见高度丢失,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为85~96分,平均89.3分。1例术后出现腓总神经麻痹,2月后神经功能恢复,无血管损伤、伤口感染和皮缘坏死等并发症。结论前外侧联合后外侧入路或外侧腓骨近端截骨入路能直视下对胫骨外侧平台并后外侧劈裂骨折进行复位和内固定,是治疗这种类型骨折较为理想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改良双钢板法治疗SchazkerⅣ、Ⅴ、Ⅵ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院骨科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对收治的42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双钢板法治疗(改良组),术后随访1年,并与本院骨科2009年至2011年收治的33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普通组,采用普通的双钢板法治疗)的手术、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改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76.3±23.4 min、术中出血量225.4±81.3 mL,高于普通组患者(P<0.05)。改良组患者的术后负重时间19.8±5.8月,骨折愈合时间3.6±0.8月,均显著的短于普通组患者(P<0.05)。改良组和普通组术后3 d、3个月、末次随访时分别测量TPA、PA角,两组患者间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6个月及末次随访,改良组患者的屈曲、伸直均优于普通组患者,但仅屈曲功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为优良率95.24%,高于普通组的75.76%(P<0.05)。结论:改良双钢板法治疗Schazker Ⅳ、Ⅴ、Ⅵ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较普通单钢板法虽然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增多,但其复位效果更好,术后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时间均缩短,同时患者可以早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