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循环障碍对耳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基底动脉系统循环障碍对耳蜗功能的影响,本研究对阻断动脉时的耳蜗动作电位(AP)和耳蜗血流变化进行了实验观察。用猫33只,戊巴比妥钠腹膜内注射麻醉、切除喉、下咽、长肌和枕骨的一部分,暴露脑干腹侧,阻断基底动脉、前小脑动脉和迷路动脉,激光多普勒血流计测定阻断动脉同侧的耳蜗血流,耳蜗电图记录对侧AP变化作为对照。结果发现,阻断基底动脉、前小脑动脉和迷路动脉时  相似文献   

2.
豚鼠内耳微循环障碍对血迷路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动物模型的血迷路屏障通透性变化特点 ,了解血迷路屏障通透性变化在内耳缺血性损伤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采用光化学法建立豚鼠耳蜗微循障碍动物模型 ,改良伊文蓝荧光法定量检测其血迷路屏障通透性变化特点。结果 豚鼠耳蜗发生微循环障碍后 2h和 4h ,伊文蓝通过血迷路屏障的量分别为每只 ( 1.70 9± 0 .76 9) μg( x±s,下同 )和 ( 2 .849±0 6 5 3) μg ,t检验P <0 .0 1。 结论 豚鼠耳蜗发生微循环障碍后其血迷路屏障通透性明显增高 ,并随时间的延长而加重 ,可能是微循环障碍致内耳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耳硬化症的基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耳硬化症(otosclerosis)是骨迷路致密板层骨因局灶性吸收并被富含血管和细胞的海绵状新骨所替代,继而血管减少、骨质沉着,形成骨质硬化病灶而产生的疾病。耳硬化症是原发性骨迷路的病变,多发生在前庭窗前部。病变累及环韧带与镫骨时,可导致镫骨同定,听力下降,尤以语频区听力为甚。临床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双耳听力下降.可伴耳呜及眩晕。如病灶仅局限于骨迷路的骨壁内而未侵及传导和感音结构,可无任何症状,只是在尸检作颢骨组织切片时方被发现,这种不引起临床症状的骨迷路组织学的病变,称为“组织学耳硬化症”(histological otosclerosis):若病变向骨壁范围之外扩展,侵及环韧带,使镫骨活动受限或固定,出现进行性传音功能障碍者,称为“临床耳硬化症”(clinical otosclerosis),也称“镫骨性耳硬化症”(stapedial otosclerosis);若病变发生在耳蜗区或甚至侵袭内耳道,引起耳蜗损害或听神经变性,临床表现为感音神经性聋,称“耳蜗性耳硬化症”(cochlear otosclerosis).  相似文献   

4.
一氧化氮和心钠素对耳蜗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耳的血供主要来自基底动脉或小脑前下动脉分支的迷路动脉。迷路动脉分出前庭动脉和蜗总动脉,后者又分为蜗固有动脉及前庭蜗动脉。耳蜗的血流主要来自蜗固有动脉的供应。对耳蜗供血的研究表明,耳蜗存在强大的血流自主调节功能。保证耳蜗局部组织的供血,以保护耳蜗局部组织免受血压急剧变化的冲击,对维持耳蜗局部水电解质平衡有重要作用。蜗固有动脉在蜗轴移行为蜗轴螺旋动脉(spiral modiolar artery,SMA),属于动脉的终末支,对耳蜗血流的调节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豚鼠耳蜗微血管铸型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血管铸型技术和扫描电镜观察了豚鼠耳蜗的微血管,结果见耳蜗血管均被铸型物完全充填,耳蜗血管的总体三维空间图像得以清晰地显示。作者对外放射状动脉及其分支,以及耳蜗侧壁回流静脉的解剖进行了仔细观察。  相似文献   

6.
以往多认为起自斜坡或向内耳道生长的桥小舾角肿瘤因受脑干和小脑的限制而不能手术。常规的经枕下,迷路或颅中窝进路不能全部切除肿瘤。六十年代后期,House等试图经腭、斜坡切除肿瘤,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但因血管易向侧方回缩难于止血,并需经口腔故有感染的潜在威胁而受到限制。本文作者结合1,200多例经迷路切除桥小脑角肿瘤和切除颈静脉球体瘤时面神经改道的经验,开展了经耳蜗进路切除此类肿瘤的  相似文献   

7.
内耳的血液是由脑底-椎动脉系统供应的,与颈动脉系统关系不大。内耳动脉分支后在到达耳蜗和前庭器官之前都要经过扭转或螺旋状行走(Twited Course 或 Coiling)。由于螺旋状行走的血管在外观上呈丝球状,所以也称之为“丝球体”。内耳动脉的这种形态学特点在消除动脉搏动而产生的杂音和维持血流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内耳小动脉的这种极度弯曲和血流速度的缓慢,也比较容易发生各种微循环的障碍。  相似文献   

8.
突发性聋(SD)的发生一般认为与病毒感染,循环障碍,膜迷路破裂及外淋巴瘘等有关但本病除病毒感染引起神经炎症外,其基本病变乃是内耳循环障碍,因此,改善循环障碍为主的治疗似为更妥。前列腺素E_1(PGE_1)具有扩张末梢血管使血流增加和抑制血小板凝集改善内耳血循环的作用,为此作者对21例SD和4例双侧  相似文献   

9.
血管纹和螺旋韧带位于耳蜗中阶外侧壁,其中血管纹的血-迷路屏障(blood-labyrinth barrier,BLB)是高度分化的毛细血管网,用于调控耳蜗血液和细胞间液的物质交换。此屏障保护内耳不接触来自血液的有毒物质,并且选择性的透过离子、液体及营养物质至耳蜗。血-迷路屏障对维持耳蜗内稳态有重要的作用。血迷路屏障结构上包括血管纹微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周细胞(pericytes,PCs)、血管周围巨噬细胞样黑色素细胞(perivascular resident macrophage-like melanocytes,PVM/Ms)、基膜(basement membrance,BM)、复杂的紧密连接和黏合连接。ECs、PCs和PVM/Ms间的作用,类似于细胞间信号传导,对控制血管渗透性及为听功能提供适宜的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遗传缺陷、炎症、声损伤以及衰老的病理条件下,血-迷路屏障各组份间正常的相互作用遭到破坏,进而导致其通透性增加,引发听力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迷路炎时,豚鼠耳蜗IL-2、TNF-α mRNA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迷路炎的关系.方法随机将24只豚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8只、36耳,将1mg.ml-1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0.2ml缓慢注入中耳腔,对照组6只、12耳注入等量生理盐水,观察6h、48h、14d耳蜗的病理变化;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IL-2、TNF-α mRNA在耳蜗的表达,用Tiger 920图像分析软件分析图象.结果(1)耳蜗形态学改变鼓室注药后6h,实验组豚鼠耳蜗的血管纹、螺旋韧带、蜗螺旋轴静脉等即可见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Corti器支持细胞和感觉细胞轻度肿胀、变性;48h时加重;14d时耳蜗各部分结构恢复正常.对照组豚鼠耳蜗各部分结构无改变;(2)IL-2 mRNA的表达对照组耳蜗无IL-2 mRNA表达;鼓室注射LPS后6h,实验组耳蜗的螺旋神经节、螺旋缘呈阳性表达,血管纹、螺旋韧带呈可疑阳性;而48h、14d无表达;(3)TNF-α mRNA的表达对照组耳蜗无TNF-α mRNA表达;鼓室注射LPS后6h,TNF-α mRNA广泛表达于实验组耳蜗的螺旋神经节、Corti器、螺旋缘、血管纹、螺旋韧带等部位,48h表达明显增强(P<0.01),14d时仅螺旋神经节呈弱阳性染色.结论IL-2、TNF-α可能与急性迷路炎的发生有关,TNF-α则可能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梅尼埃病(Meniere’s disease,MD)是一种特发性的内耳疾病,典型症状包括反复发作的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及耳胀满感等,其基本病理改变为膜迷路积水,积水发生的顺序为耳蜗、球囊、椭圆囊、半规管。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内淋巴产生过多和/或吸收障碍。内淋巴由耳蜗血管纹及前庭暗细胞产生,通过局部环流及纵流方式达内淋巴囊而被吸收,来维持其容量的恒定。因此,破坏前庭系统感觉细胞,减少中枢兴奋性传递,破坏前庭系统的暗细胞功能以减少内淋巴  相似文献   

12.
迷路畸形通常分为二类五型。第一类,累及骨迷路和膜迷路:1型迷路不发育,2型耳蜗发育不全及内淋巴管和囊膨大,3型耳蜗和/或前庭部分发育不全;第二类,累及膜迷路而骨迷路正常:4型耳蜗球囊变性,5型累及前庭和/或部分耳蜗。报道三例有正常耳蜗功能的迷路畸形,均经X线体层摄片及CT扫描所证实,病变累及单侧2例,双侧1例。第1  相似文献   

13.
1 耳蜗组织结构及其微环境特点1.1 耳蜗上皮结构与特殊细胞外液 哺乳类动物的耳蜗绕蜗轴呈螺旋管状 ,沿纵轴切面观 ,可将中阶蜗管侧壁分为内、外两部分。外侧壁结构主要包括血管纹与螺旋韧带 ,内侧壁则为螺旋缘 ,基底膜位于其间。这种区域的划分有助于理解耳蜗内环境的形成。从耳蜗听觉电生理及其相关离子转运活动的角度可以将耳蜗膜迷路内的上皮细胞分为 :感觉上皮———Corti器听觉毛细胞 ;离子转运上皮———维持内淋巴离子环境的上皮细胞 ,以及内、外淋巴液之间的屏障上皮细胞。三者各有其完整的形态学基础 ,共同参与维持耳蜗内环境…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述了哺乳类动物耳蜗血管纹细胞的离子转运、内淋巴液生成以及耳蜗内淋巴电位产生的主要机制。详细阐述了每一种离子转运蛋白的作用,讨论了耳蜗血管纹中钾离子循环、氯离子循环和盐的平衡,以及这些平衡得以维持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内耳是听觉的末梢器,其结构十分复杂,外面为骨迷路,里面为膜迷路,骨迷路和膜迷路之间有很多腔隙,这些腔隙都充满了液体。前庭阶和鼓阶总称为外淋巴腔,其充满着外淋巴液,中阶为内淋巴腔,充满着内淋巴液,内、外淋巴液合称为迷路液。从此可看出,整个耳蜗螺旋器之听觉细胞都浸泡在这些液体之中,因而,耳蜗的听觉功能不可能与这些液体没有关系,实际上,迷路液不但是耳蜗极为重要的结构,而且也是耳蜗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作者指出,由于细菌性迷路炎、癌性脑脊髓炎、脑桥胶质瘤、内耳震荡、内耳出血、转移性癌肿、耳毒性药物、肾病、颞骨骨折、血管病变、病毒性迷路炎、Wegener 氏肉芽肿等病引起的突发性聋的组织病理研究已早有报导,近年来注意多集中于病毒引起的突发性聋。作者报导二例突发性聋(四块颞骨)的组织病理检查,发现病变主要在耳蜗,最严重的变化是螺旋器的萎陷(Collapse)、盖膜和血管纹的萎缩、耳蜗神经减少、囊膜萎缩及囊斑感觉上皮层部分消失,作者指出这种病理变化与已知病毒性迷路炎的病变很  相似文献   

17.
耳蜗血管纹的发育及异常所导致的耳聋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纹位于耳蜗中阶外侧壁,是维持耳蜗内环境稳定和内淋巴电位的器官。随着人们对血管纹的认识有了不断的更新和发展,对与血管纹相关的疾病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研究血管纹胚胎发育及出生后的发育变化,对提高血管纹及其相关耳聋疾病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综述血管纹发育及其相关耳聋疾病研究的主要方面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对梅尼埃病的治疗,曾用外科冷冻技术阻断前庭系统。House发现冷冻鼓岬造成内淋巴瘘可治疗内淋巴积水。Lundquist(1973,1977)曾描述豚鼠迷路外科冷冻后形态学改变。Ku-ylensterna(1982)提出冷冻以达到选择性耳蜗损伤的可能性。本文目的观察耳蜗冷冻定位损伤后,听诱发电位将会发生何种改变,以证实此种检查对内耳冷冻损伤病人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双侧耳聋可能发生于一耳接受迷路切除术的梅尼埃病患者。为探讨迷路切除耳植入电子耳蜗的可行性,作者对6例经乳突行迷路切除术6周至5年的患者作鼓岬电兴奋试验。所有患者对刺激均有反应,每例对四个频率的音调感觉亦不相同。5例电刺激引起中潜伏期反应。这些资料与其他原因所致聋耳及已成功地作电子耳蜗植入者的行为及电生理学反应相比,结果提示梅尼埃病行迷路切除侧耳仍能保存听神经及听觉中枢通道的部分功能多年;但可发生局限于耳蜗基底周的耳蜗纤维化和骨  相似文献   

20.
55岁男性,患平衡障碍,右耳聋18个月,右面肌力弱6个月。有严重嗜酒、中毒性肝炎和多次头颅外伤史。由于患者苦于平衡障碍和可疑小的面神经瘤,经迷路进行内耳道探查,发现面神经正常,面神经和耳蜗神经间有一个大的小脑前下动脉袢。第八神经大体观察正常,切除耳蜗和前庭神经,做成切片,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患者恢复顺利。[光镜所见]第八神经耳蜗和前庭部出现病理改变。神经胶质部不同神经区显示明显差异。外周部有髓神经纤维一般保存完好,而中枢段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