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男性乳腺癌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平  胡春宏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7):1158-1159
[目的]了解男性乳腺癌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对本院1958-2005年内收治的1 516例乳腺癌中17例男性乳腺癌的发病特点及诊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男性乳腺癌发病率低,发病年龄较高,病程长,病理类型以浸润癌多见,治疗多采用手术切除加术后放化疗。[结论]男性乳腺癌发病率低,癌组织以浸润癌多见,治疗上以改良根治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为宜。  相似文献   

2.
本院自1975~1998年间,共收治男性乳腺癌14例,占同期乳腺癌1094例的1.28%,14例均经病理证实,现就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作一探讨。1 临床资料本组年龄32~66岁,平均42岁。首发症状以乳晕区肿块为第一症状13例,占93%,乳头溢液1例,占7%。病理分类:单纯癌9例,腺癌3例,髓样癌2例。14例中有8例腑淋巴结经病理查证实有癌转移。治疗:14例中8例采用根治术,5例采用保留胸大肌的改良根治术,1例采用单纯乳房切除 腑窝淋巴结清扫术 放疗。预后14例中:Ⅰ期6例均存活5年以上,5年生存率为43%;Ⅱ期6例,其中2例存活3年,另4例存活5年以上,5年生存率为29%;Ⅲ期2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29例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模型分析男性乳腺癌的生存情况. 结果 本组5年生存率为47.9%,2年生存率为81.2%.单因素分析示手术方式(P=0.026)、腋窝淋巴结转移(P=0.010)和肿瘤分期(P< 0.001)影响患者预后.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示肿瘤分期(P=0.037)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结论 对男性乳腺癌应提高早期诊断率,一旦确诊应积极采取外科手术联合放、化疗、内分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男性乳腺癌的预后与临床分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男性乳腺癌超声及临床病理学表现。方法 纳入30例男性乳腺癌患者,观察其超声及临床病理学表现;根据有无淋巴结转移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并进行比较。结果 24例表现为单侧乳腺乳头周围无痛性肿物(24/30,80.00%),可伴腋下肿物、乳晕及周围皮肤红肿破溃或乳头溢液;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IDC)为主(22/30,73.33%)。30例中,28例超声检出乳腺病灶(28/30,93.33%),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25/28,89.29%)的低回声(24/28,85.71%)肿物,边缘多不光整(22/28,78.57%),内部回声多不均(22/28,78.57%),血流多较丰富,少见钙化(5/28,17.86%)或后方回声衰减(2/28,7.14%)。超声检出16例腋窝或锁骨上、下淋巴结肿大,均经病理证实为淋巴结转移(阳性组);12例未见淋巴结肿大(阴性组);组间仅乳腺肿物最大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阳性率均为95.65%(22/23)。结论 男性乳腺癌临床多表现为单侧乳腺乳头周围无痛性肿物;超声多呈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肿物,边缘多不光整,内部回声不均,血流多较丰富;病理类型以IDC为主,ER、PR阳性率高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率甚低,过半呈Ki-67高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对6例男性乳腺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有浸润导管癌3例,化生性癌(梭形细胞癌)1例,浸润性乳头状癌1例,导管原位癌1例,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有不同表达。结论男性乳腺癌罕见,其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与女性乳腺癌相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并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老年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预后资料,研究老年男性乳腺癌复发以及总体生存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7例患者(44. 7%)术后发生复发,主要以局部胸壁以及腋窝淋巴结转移复发为主(23. 7%),其次是肺、肝脏、脑以及骨转移(21. 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TNM分期、腋窝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激素受体ER和PR表达,术后是否放疗以及内分泌治疗是影响患者无病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TNM分期以及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是影响男性乳腺癌患者术后无病生存期以及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腋窝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是影响老年男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诊断以及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自1981~2001年我们共收治男性乳腺癌21例,经病理证实并随访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男性乳腺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超声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收治的28例男性乳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男性乳腺肿瘤患者中,15例出现皮肤侵犯或乳头溢液后就诊,12例患者病程1年以上,4例患者未完成后续治疗。19例男性乳腺癌患者(MBC)患者中,15例(78.9%)超声表现为低回声,3例(15.8%)表现为钙化,6例(31.6%)出现血流信号。16例(84.2%) MBC患者原发部位位于中央,MBC组与非MBC组原发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男性乳腺肿瘤患者普遍就医晚,治疗依从性差。MBC大多位于中央部,低回声、钙化、血流信号为常见的超声表现,这些超声表现有助于男性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和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央坏死性乳腺癌(CNC)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应用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中央坏死性乳腺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 12例中央坏死性乳腺癌均为女性,占同期乳腺癌1.2%(12/968).年龄38~74岁,平均57岁.病程1个月~3年,66.7%(8/12)位于左侧乳腺外上象限,33.3%(4/12...  相似文献   

10.
男性乳腺癌发病率低,文献报道在1%左右,不易引起重视。在女性乳腺癌普查和肿瘤预防意识日益增加的今日,男性乳腺癌的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常被忽视,就诊患者以中晚期为多,预后较差。本文就影响男性乳腺癌的防治及预后因素与病理学分型及其生物学行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男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男性乳腺癌病例的临床特点、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临床病理分期及激素受体阳性情况等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腋淋巴结转移组的3年、5年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72.73%、30.00%,及0%,显著低于无腋淋巴结转移组的100%、70%及40%。T1、T2、T3及T4各组的长期生存率比较提示肿瘤的增大会导致预后变差。临床病理分期超过Ⅲ期和激素受体阴性者预后较差。结论 MBC的预后与肿瘤大小、临床病理分期、腋淋巴结转移、激素受体阳性与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ras同源家族成员I(ARHI)、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BECN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本院确诊的82例乳腺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种组织中ARHI、BECN1的表达水平,分析乳腺癌组织中ARHI、BECN1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ARHI、BECN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RHI与BECN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ARHI表达与乳腺癌患者年龄、临床分期、有无脉管癌栓、月经状态、肿瘤大小、有无肿瘤家族史、有无神经侵犯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乳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组织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0.05);BECN1表达与乳腺癌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有无肿瘤家族史、月经状态、有无神经侵犯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乳腺癌患者组织分化程度、是否有脉管癌栓、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显著相关(P<0.05).[结论]ARHI、BECN1在乳腺癌组织中均呈低表达,且两者均与乳腺癌患者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显著相关,提示其对乳腺癌预后判断、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乳腺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 48例 65岁以上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C-erbB-2)、P53、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等预后因子, 以同期 69例65岁以下非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65岁以上老年组乳腺癌 ER(+)、PR(+)较非老年组乳腺癌有较高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老年乳腺癌P53、C-erbB-2阳性表达率低于非老年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老年组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率低于非老年组(P〈0.05).[结论]65岁以上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往往分化程度更高、侵袭性更低、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合并2型糖尿病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分子表型及预后,为乳腺癌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南昌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05例合并2型糖尿病乳腺癌患者和随机抽取的同期200例非糖尿病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预后生存分析.结果 糖尿病组较对照组的乳腺癌患者年龄更大,平均(57.2±21.8)岁,绝经后患者比例更高,约71.4%,病理分级更高,Ⅱ-Ⅲ级比例为98.8%,新辅助化疗疗效更差,化疗有效率为6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数量及分子分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80.2%和84.2%,均较对照组更差,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剔除其他原因死亡患者后分析总生存率结果 仍显示糖尿病组更差,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的乳腺癌患者空腹及餐后2 h血清胰岛素均高于正常值,对照组血清胰岛素水平都属于正常范围.结论 糖尿病组乳腺癌患者巾绝经后的老年患者更多,高病理分级比例更高,新辅助化疗疗效更差,合并糖尿病是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高胰岛素血症可能是影响糖尿病组乳腺癌患者预后差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王安群  谢刚  吴永红 《华西医学》2005,20(4):654-655
目的:观察男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HE和免疫组化染色对8例男性乳腺癌进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及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8例男性乳腺癌中,Ⅰ级2例,Ⅱ级4例,Ⅲ级2例.免疫组化染色ER、PR 、C-erbB-2、Ki-67阳性率分别为62.5%、75%、37.5%、87.5%,5年生存率37.5%.结论:男性乳腺癌预后与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级、免疫组化标志物联合检测等有关.  相似文献   

16.
乳腺癌80例根治手术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我院2005—09/2007—09收治的乳腺癌根治手术80例临床病理特点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均为女性,年龄32~72岁,中位年龄53岁。  相似文献   

17.
三阴性乳腺癌超声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超声表现及其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 将318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根据术后免疫组化染色评价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情况分为TNBC和non-TNBC组,并分析比较其超声表现和临床、病理特征。 结果 ①318例乳腺癌患者中,TNBC患者占16.35%(52/318)。②病理结果显示TNBC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于non-TNBC组(P<0.05)。③超声显示,TNBC组肿块有边缘毛刺征、内部微钙化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2~3级的病例数明显低于non-TNBC组(P<0.05)。 结论 TNBC腋窝淋巴结转移率较高,但部分患者缺少典型的恶性肿块特征,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提高临床及影像学医生对TNBC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06例乳腺癌病例中74例发生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骨转移与不同乳腺癌病理分型的关系。【结果】乳腺癌骨转移发生率26.5%(74/306)。乳腺癌非浸润性癌和早期浸润性癌不发生骨转移。以胸部骨转移(58.11%)多见。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中,浸润性导管癌最为常见,单纯性癌、印戒细胞癌、髓样癌较少见,浸润性小叶癌、粘液癌很少见,非浸润性癌、早期浸润性癌、硬癌,腺癌临床基本不出现骨转移。【结论】乳腺癌以胸部骨转移发生率高,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转移最为常见,其他类型较少见。  相似文献   

19.
瘦素与男性早发冠心病临床表型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瘦素与男性早发冠心病患者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对 81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男性患者测定血浆瘦素 ,收集临床资料 ,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早发冠心病组 (病例组 )和对照组 ;早发冠心病组临床表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病例组血浆瘦素明显高于对照组 [(18 78± 3 2 9)ng/mLvs (11 90± 2 60 )ng/mL ,P <0 0 1],血浆C -反应蛋白 (CRP)、胆固醇、甘油三酯、体重指数和吸烟比例亦高于对照组 ,apoA低于对照组 (P均 <0 0 5 ) ;急性心肌梗死组瘦素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组 (P <0 0 5 )。双变量相关分析高瘦素水平分别与体重指数 (r =0 3 2 ,P <0 0 1)和CRP(r =0 3 4,P <0 0 1)相关联。多因素回归分析高胆固醇、吸烟和高瘦素 (OR 5 93 ;95 %CI:1 3 3~ 2 9 98,P =0 0 15 )是男性早发冠心病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瘦素是男性早发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与患者临床表型相关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与乳腺癌骨转移有关的临床、病理因素,探讨有助于预测乳腺癌骨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乳腺外科行改良根治切除术的124例乳腺癌患者的随访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52例发生骨转移.探讨骨转移与年龄、绝经状况、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ER、临床分期、HER-2、P53、肿瘤部位的关系.结果 乳腺癌骨转移好发于腰椎、胸椎、骨盆、肋骨,中位发生时间为31个月,乳腺癌骨转移的发生率为41.9%(52/124),肿瘤大小≤2cm组骨转移率30.8%,2cm<肿块≤5cm组骨转移率40.4%,>5cm组骨转移率75.0%,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分期Ⅰ-Ⅱ期组骨转移率19.8%,Ⅲ-Ⅳ期组骨转移率83.7%,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淋巴结阴性组骨转移率21.4%,淋巴结1~3个阳性组骨转移率40.9%,淋巴结4~9个阳性组骨转移率64.3%,>10个阳性组骨转移率72.2%,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HER-2阴性组骨转移率35.7%,HER-2阳性组骨转移率55.0%,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而与年龄、绝经状况、组织学分级、ER、P53、肿瘤部位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HER-2是乳腺癌骨转移的高危因素,该类病例要开展密切随访及积极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