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dual—sourceCTangiography,DSCTA)在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mesentericischemia,AM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或介入治疗证实AMI患者的DSCTA影像资料。结果14例患者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2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6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3例(1例合并门静脉血栓),肠系膜上动脉重度狭窄1例,表现为血管突然中断,管腔内充盈缺损,管壁增厚,管腔变小,钙化影;肠系膜上动脉夹层2例,显示为真假双腔,内膜片清晰。间接征象为不同程度肠腔扩张,肠管内气液平,肠壁增厚或变薄,腹腔积液。增强扫描时肠壁不强化或强化延迟、减弱。结论DSCTA可准确显示AMI直接征象,是较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供血障碍肠管可逆性改变的MS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治疗恢复的肠缺血患者的CT表现特征,观察病变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表现及相应供血肠管的异常表现,将缺血肠管与正常对照组肠壁CT表现进行比较,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1例中,肠系膜上动脉病变14例,肠系膜下动脉病变2例,5例肠系膜上、下动脉均有异常。19例小肠缺血表现为肠管扩张,管径为20.05±1.99 mm,管径大于正常对照组(15.36±0.74 mm,P0.05);肠腔内积液13例,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于静脉期增强,小肠壁呈不均匀强化,平均CT值为42.77±4.33 HU,低于对照组(85.53±2.68 HU,P0.05),小肠黏膜强化中断16例,例数高于对照组(P0.05)。7例结肠缺血患者,肠管的径线为24.02±1.55 mm,对照组径线为19.73±1.88 mm,两者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肠肠腔内积液3例,与对照组(2例积液)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静脉期增强,病变结肠壁平均CT值为33.14±4.02 HU,低于对照组(CT值为63.63±6.50 HU,P0.05);病变结肠黏膜强化连续性中断5例,对照组结肠黏膜强化连续性中断2例,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上小肠和结肠的缺血性改变,治疗后复查均恢复正常。结论肠系膜动脉供血障碍性肠缺血可逆性改变的多排螺旋CT征象为肠管轻度扩张,肠腔内积液增多,肠管壁不均匀强化、肠黏膜强化不连续,而小肠改变较结肠改变显著,是诊断可逆肠缺血的重要依据,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CT预测急性肠系膜缺血(AMI)继发性肠坏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AMI患者的腹部CT资料,根据是否发生继发性肠坏死将其分为肠坏死组(n=26)及无肠坏死组(n=52)。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T预测AMI继发性肠坏死的独立因素,并建立联合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单一CT参数及联合模型预测AMI继发性肠坏死的效能,计算其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组间血管狭窄或闭塞、肠壁积气、肠系膜静脉积气、"缆绳征"及肠壁异常强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T所示肠系膜血管3级及以下分支狭窄或闭塞、肠壁积气和肠系膜静脉积气为预测AMI继发性肠坏死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5);其预测AMI继发性肠坏死的AUC分别为0.66、0.73及0.72,联合模型的AUC为0.89。结论 CT对于预测AMI继发性肠坏死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肠扭转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肠扭转的各种CT征象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1例经手术证实肠扭转的CT表现,其中平扫8例。平扫加增强扫描3例。结果11例中“漩涡征”6例,“靶征”4例,肠腔扩张积气积液9例,腹水征6例,肠壁积气征1例,“花瓣状”1例,大跨度肠曲1例。结论“漩涡征”是诊断肠扭转的特异性征象。“靶征”、肠壁积气征,是诊断肠缺血的可靠征象。  相似文献   

5.
肠系膜血管CTA诊断小肠缺血病因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系膜血管CTA诊断小肠缺血病因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小肠缺血患者的肠系膜血管CTA表现,12例为急性缺血,10例为慢性缺血。分析内容包括肠系膜血管有无狭窄、扩张、充盈缺损、聚集、移位。结果:12例急性缺血病人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2例,CTA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突然中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5例,表现为管腔内充盈缺损;肠系膜上静脉及门静脉血栓3例,表现为管腔内完全性或不全性充盈缺损;肠系膜上动脉夹层2例,表现为真假腔形成及之间的内膜片。10例慢性缺血病人中,粥样硬化性缺血6例,4例CTA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不同程度的狭窄,2例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闭塞伴Riolan血管弓形成;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动脉瘤2例,表现为管腔球形扩张;系统性红斑狼疮性缺血性肠病2例,表现为肠系膜血管增粗、“梳状”排列。结论:肠系膜血管CTA能够明确诊断小肠缺血的病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平扫对肠及肠系膜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29例腹部钝性损伤病例的CT平扫及临床资料.初步诊断结果为CT半扫诊断结果,临床最终诊断结果为手术结果.和/或临床跟踪结果,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CT平扫初步诊断49例肠及肠系膜损伤,其中41例得到证实,CT平扫对肠及肠系膜损伤诊断的准确性为79.1%,敏感性为68.3%,特异性为88.4%.CT初步诊断与临床最终诊断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3.7.17>0.05).结论 CT平扫能对腹部闭合性外伤病人的肠及肠系膜损伤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对肠和肠系膜钝性损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对腹部肠和肠系膜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证实为腹部钝性损伤患者的平扫及增强CT表现征象,并比较分析各种征象的诊断价值。结果:50例中,腹腔和(或)腹膜后积液44例,肠管水肿增厚25例,肠系膜血肿10例,气腹6例,肠壁血肿3例,肠系膜增厚与周边脂肪界面模糊不清或周边脂肪内有斑点状改变18例,腹腔内脓肿1例。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判断有无肠和肠系膜损伤及其程度都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及时诊治。  相似文献   

8.
螺旋CT诊断急性肠及肠系膜闭合性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分析32例经手术证实的急性肠及肠系膜闭合性损伤患者的CT表现,以提高螺旋CT对急性肠及肠系膜闭合伤的诊断率.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2001年7月-2011年3月,32例患者经手术证实为急性肠及肠系膜闭合性损伤,均为男性,年龄18~53岁,中位年龄36岁,均于受伤后24 h内进行CT扫描;主要症状为腹痛和腹部压痛,部分患者伴多部位伤的相应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诊断急性肠缺血的价值。方法对17例临床可疑肠缺血的患者行MSCT检查,进行平扫、增强扫描及图像后处理。结果 17例中,SMA栓塞8例,SMV血栓6例,增强扫描表现为SMA或SMV充盈缺损,伴肠壁增厚,呈"靶征"或"轨道征"表现;肠梗阻2例,肠扭转1例。结论应用MSCT三维重建,对肠系膜血管显示清楚、直观,可明确缺血病因,对急性肠缺血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肠系膜间质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来源于肠系膜的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肿块位于小肠系膜7例,结肠系膜6例。分叶状6例,不规则形3例,圆形或类圆形4例。瘤体最大直径为2.5-18.4cm,平均约为(10.5±4.9)cm。肿块密度均匀5例;肿块内坏死8例,肿块内液气平面2例。增强后肿瘤均呈不均匀轻度一明显强化,肿瘤坏死、囊变、含气无明显强化。按照肿瘤实性部分强化方式分为:Ⅰ型:静脉期下降型(8例),动脉期轻度一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动脉期病灶内可见增粗、增多的肿瘤血管强化,而静脉期强度程度下降,低于动脉期。Ⅱ型:静脉期升高型(5例),动脉期轻度一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持续增加,高于动脉期,呈渐进性强化特点。3例出现瘤体邻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结论:肠系膜间质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对该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肠梗阻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梗阻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6例肠梗阻患者的腹部X线平片和CT表现,其中26例手术治疗,10例行胃肠减压、抗感染保守治疗。10例有腹部手术史。结果腹部X线平片和CT诊断肠梗阻存在分别为60%,100%;CT能准确诊断肠梗阻病因为95%,平片仅为15%。结论CT检查在明确肠梗阻的病因方面明显优于腹部X线平片和B超,对确定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等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小肠间质肉瘤的CT诊断及其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小肠间质肉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肉瘤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结果 12例中,10例肿块直径大于5cm,7例有气体和造影剂进入肠袢间软组织肿块的坏死囊腔内,5例伴有肠梗阻或肠套叠,10例周围肠管及脏器有不同程度受压,移位。结论 CT能清楚地显示小肠间质肉瘤的全貌,以及病变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但对小肠间质肉瘤的定性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矽肺结节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矽肺结节及合并症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选择105例矽肺患者及经临床病理诊断的合并结核及肺癌患者的肺内结节进行CT分析。结果:矽肺合并肺结核47例,合并肺癌16例。结论:矽肺结节的分布特点,周边纤维化和肺气肿、肺门淋巴结肿大伴钙化,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在胸片基础上的CT定期检查是鉴别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及其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特征及CT表现。结果:10例患者中,1例为15岁男性,其余多为年轻女性,无黄疸。CT多表现为胰腺巨大的囊实性肿块,其中2例肿块内可见钙化;增强后,肿块实性成分均明显强化,囊变坏死区无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较具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可在术前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5.
薄层CT显示支气管病变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薄层CT靶扫描显示支气管在肺癌诊断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分析了137例经病理证实的支气管、肺部疾患(85例为肺癌)的正、侧位胸片和常规CT扫描资料,其中115例用加做薄层CT靶扫描的方式显示病变支气管,结果与支气管内窥镜和活检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薄层CT靶扫描对病变支气管的显示良好率为87%,显示不良为13%,而常规扫描则显示良好率为34%,不良者32%,还有34%未显示。结论:薄层CT靶扫描前必须仔细阅读正,侧位胸片和常规扫描图像,明确靶支气管。薄层CT靶扫描对段支气管及其邻近病变的显示可提高段支气管的中央型肺癌的诊断率,了解周围型肺癌是否累及段以上支气管,从而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但其定性诊断尚有限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检查在胆道良恶性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了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资料完整的34例恶性阻塞性黄疸的CT征象,其中胆管癌16例,胆囊癌6例,胰头癌5例,壶腹癌3例,胆囊癌浸及胆管4例。结果:恶性胆道梗阻的CT表现有肝内胆管及肝门部胆管扩张,表现为“软藤征”、“双管征”及软组织肿块等。结论:CT是诊断梗阻性黄疸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上腺肿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对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肾上腺肿瘤的CT和其中10例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皮质肿瘤9例,其中肾上腺腺瘤样增生3例,腺瘤4例,皮质腺癌2例;髓质肿瘤9例,包括嗜铬细胞瘤5例,转移瘤3例,神经母细胞瘤1例;间质肿瘤9例,其中骨髓脂肪瘤4例,神经纤维瘤、囊肿、淋巴瘤、间皮瘤恶变、间叶组织来源恶性肿瘤各1例。结论肾上腺肿瘤有一定的影像表现特点,诊断须结合临床,一些间质原性实质肿瘤的影像诊断困难,需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18.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腺癌侵犯周围血管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腺癌侵犯周围血管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3例胰腺癌的患者行胰腺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分析胰腺癌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判断23例胰腺癌对周围血管的侵犯中,只有3例误判(假阳性2例,假阴性1例),准确率为87%。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腺癌侵犯周围血管程度具有相当高的正确性,对于胰腺术前可切除性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CT骨矿密度测定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作者对临床上常用的CT检查部位,腹部和盆腔作了临床应用性实验,以期能获得测量骨矿密度的简便方法。方法 26例患者(男13例,女13例),分别作了CT平扫和增强腹部检查,随后作无专用体模的QCT定量骨密度测定,QCT测量部位为L1-L3椎体。结果 平扫CT和QCT的平均骨矿密度分别是96.54和87.70(平均差为8.85,p=0.0005;95%自信区间4.32~13.38)。平扫和增强CT扫描之间QCT测量平均差无统计学意义(P=0.17)。结论 根据本文作出的换算公式,可在常规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方法中作QCT骨矿密度测量,无需作专门的QCT扫描测量。换算公式为D_(平均值)=C-8.45×0.995,式中“D”和“C”分别表示QCT骨矿密度测量和常规CT扫描检查。  相似文献   

20.
血管母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血管母细胞瘤影像学资料,提高后颅凹血管母细胞瘤的CT、MRI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40例中32例作CT检查,38例作MRI检查,30例同时作CT、MRI检查.结果发病年龄20-40岁者占70%(28/40),发生于小脑半球者占75%(30/40).CT、MRI平扫分别呈囊肿结节型,囊腔型和实质型;增强后以壁结节强化最为多见部分肿瘤MRI表现可见血管流空征象、瘤内出血、瘤周水肿及脑积水征象.CT对血管母细胞瘤检出率、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7%、91%、84%;而MRI而分别为100%、95%、89%,二者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X2检验P<05).结论血管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