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骨性安氏Ⅲ错在替牙早期进行双期矫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骨性安氏Ⅲ类错替牙早期患者50例,男22名,女28名,年龄范围6.0~8.5岁,平均年龄7.2岁。应用直丝弓矫治器,上颌加辅弓,进行扩弓、前方牵引和颌间Ⅲ类牵引,矫治前牙反,并进行正畸矫治前后头影测量,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SNA角增大,平均增大1.20度,SNB角缩小,平均缩小1.15度,ANB角平均增大3.07度。结论:对儿童替牙期骨性安氏Ⅲ错早期矫治,采用直丝弓矫治器加辅弓,进行扩弓、前方牵引、颌间Ⅲ类牵引治疗,使双期矫治相连贯和结合,能够促进上颌骨生长,下颌骨抑制、后缩,前牙反纠正,面型改善。将双期矫治相连贯和结合,有利于Ⅲ类骨骼畸形的调整,矫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SanderⅢ矫治器和FrankelⅢ矫治器矫治AngleⅢ类反牙合畸形的矫治疗效。方法:从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2013年-2015年正畸科门诊随机抽取24例AngleⅢ类反牙合患者,分两组:实验组:12例配戴SanderⅢ矫治器10个月;对照组:12例配戴FrankleⅢ矫治器12个月,将治疗前后患者的头颅定位侧位片用Steiner和Tweed分析法测量,再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两组分别配戴SanderⅢ矫治器和FrankelⅢ矫治器,临床结果显示AngleⅢ牙性、功能性和轻度骨性患者的反牙合畸形纠正,两组比较统计数据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的有:SNA(°)、ANB(°)、UI-LI(°)、面突角(°)。结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对矫治AngleⅢ类牙性、功能性和轻度骨性患者有矫治效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下颌相对颅底、面突角和上颌前牙前倾改变明显,面型改变明显,矫治轻度骨性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生长治疗反应量分析(GTRV)法分析评估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对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的矫治效果。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收治的14例替牙期骨性Ⅲ类错患者进行研究,对所有患儿均采用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所有研究对象于治疗前(T1)及治疗后(T2)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运用生长治疗反应量分析(GTRV)法及头影测量分析法分析评估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对替牙期Ⅲ类错畸形的矫治效果。结果:经过6个月的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后,14例患者GTRV指数均0.38,侧貌得到显著改善;治疗期间,上下颌骨发生顺时针旋转,比较ANB、Wit’s值、N-ANS、SN-MP、SNA、U1-L1、FMA、SN-OP、AB-NPo、NA-APo、FCA治疗前后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NB、FH-NPo、NB-Po、Y轴治疗前后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替牙期骨性Ⅲ类错可有效刺激上颌骨的生长,上下颌骨呈顺时针旋转,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牙性效应(上前牙唇倾,下前牙舌倾)。生长治疗反应量分析(GTRV)法简便快捷,可用于骨性Ⅲ类错患者的诊断及预后的初步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比较矫治前后软硬组织测量值的变化。方法: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30名,采用改良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矫治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并制取模型,测量软硬组织参数,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变化情况。结果:改良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治疗前后头影测量的SNA(°)、ANB(°)、Y-axis(°)、Ns-Sn-Pos(°)、UL-EP(mm)、LL-EP(mm)项目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上颌尖牙和第一前磨牙区牙弓宽度、第一前磨牙区基骨宽度前、后测量项目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上颌牙弓长度、上颌基骨长度、下颌第一前磨牙区牙弓宽度和下颌基骨的宽度前、后测量项目比较均有差异(P0.05)。结论:应用改良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治疗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能够促进上颌骨生长,增加上颌凸度和宽度,限制下颌骨的过度生长,显著改善侧貌。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矫治效果,并探讨其矫治机制。方法:15例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应用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矫治器进行矫治,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并对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矫治后面型改善明显、前牙反得到纠正、磨牙及尖牙关系中性、咬合关系良好。SNA角平均增大4.23°,SNB角无明显变化,覆盖平均增加5.52mm。结论:快速扩弓联合前方前牵引矫治器,可快速促进上颌骨向前发育,是纠正恒牙期骨性Ⅲ类前牙反[牙合]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颌面部软硬组织、侧貌变化情况,对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畸形提供进一步参考。方法:选择73例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分别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影像学资料中选择21项能够反映颌面部软硬组织、侧貌形态的参数进行对照分析,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治疗后相比治疗前硬组织参数中除MP-SN(°)、ANS-Me/N-Me(%)、L1-NB(mm)以及Y轴角(°)外,余下17项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将部分硬组织参数及其相应的软组织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可得出大部分硬组织参数与其相应的软组织参数存在相关性,尤其软组织面角FH-N`Pg`(°)与面角NP-FH(°)、Y轴角(°)及SNA(°)相关系数达到0.914、-0.883和-0.742,可见两者存在较高相关性。结论: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影响其软组织侧貌最为主要的因素为骨性因素,其他因素为牙性因素和软组织厚度因素。该类患者侧貌特点主要体现为面下三分之一部分在矢状向发育过度畸形,常伴有颏部后缩,而垂直向一般无明显异常。通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可使侧貌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制一种矫治乳前牙反牙合的下颌全牙弓联冠牙合垫附斜面导板矫治器,用于治疗因乳牙冠短小或依从性不良患者乳前牙牙性、功能性和轻度骨性反牙合畸形,以提高临床效果。方法:病例纳入标准为乳牙期因哺乳姿势不当、不良习惯、乳尖牙磨耗不足及遗传等造成的乳前牙牙性、功能性和轻度骨性反牙合畸形患者,共有23例佩戴研制的下颌全牙弓联冠牙合垫斜面导板矫治器10个月,拍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并用Steiner和Tweed方法分析测量治疗前后X线测量数据,并用SPSS18.0软件配对t检验统计学处理。结果:SNA(°)、U1-NA(°)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NB(°)、Wit’s(mm)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该矫治器佩戴时可进食,不影响语言发音,固位良好、舒适、依从性良好;矫正了因哺乳姿势不当、不良习惯、乳尖牙磨耗不足及遗传等造成的乳牙期AngleⅢ类前牙牙性、功能性和轻度骨性反牙合畸形,对乳前牙反覆牙合深者疗效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作者发明一种改良型导下颌向前组合活动矫治器,分析配合固定矫治器矫治Ⅱ类错的疗效。方法:纳入用固定矫治器矫治恒牙期AngleⅡ类、功能性、齿槽性和轻度骨性患者,均角或低角型、无关节弹响患者,共26例。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2010年1月-2018年1月的就诊病例,佩戴改良型导下颌向前组合活动矫治器,治疗前后拍头颅定位侧位片,并用Steiner和Tweed方法分析测量治疗前后X线测量数据,并用SPSS18.0软件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SNB(°)、ANB(°)、SND(°)、Wit,s、CO-GN(mm)、Pog-NB(mm)、U1-NA(°)和L1-NB距(mm)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面型改变明显、下颌向前显著、覆覆盖正常。结论:采用作者发明的改良型导下颌向前组合活动矫治器配合固定矫治器矫治恒牙期AngleⅡ类、功能性、齿槽性和轻度骨性患者效果良好,导下颌向前显著、矫治器固位良好、小巧舒适、缩短了治疗时间,提高了临床治疗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FrankelⅢ功能矫治器(Frankel functional regulator Ⅲ appliance,FRⅢ)矫治功能性Ⅲ类错畸形前后颌骨软组织侧貌头影测量值的变化。方法:选择乳牙期、替牙期功能性Ⅲ类错患者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6~11岁,平均9.8岁,面型为直面型或轻度凹面型,前牙反,第一磨牙为近中关系,下颌可后退至切对切,上下前牙排列整齐,应用FRⅢ矫治,治疗前后拍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并测量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功能性Ⅲ类错畸形经FRⅢ矫治6个月左右,临床上患儿反矫正、侧貌发生改变,SNB减小、ANB增加、前下面高增加、IMPA减小、面凸度增加、覆盖增加有显著性差异。唇形改变:上唇突度增大、下唇突度减小,上唇倾斜度减小、下唇倾斜度减小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表明FRⅢ矫治功能性Ⅲ类错畸形能引起颌骨及软组织侧貌的改变,FRⅢ是治疗功能性Ⅲ类错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正畸治疗替牙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疗效,探寻临床对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例8.5~9.1岁替牙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将治疗进行双期矫治.第Ⅰ期:给予上颌前方牵引配合快速扩弓;第Ⅱ期:应用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直至(牙合)关系达到理想状态,给予保持,将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例正畸治疗后,Ⅲ类骨面型得到改善;上颌及上前牙前移;下颌骨发生逆时针旋转;软组织侧貌改善,且(牙合)关系调整理想.结论 对于处于替牙早期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应用前方牵引结合多曲方丝弓技术进行双期矫治,矫治后患者的Ⅲ类骨骼关系、高角骨面型及软组织侧貌均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上颌前牵引早期矫正上颌发育不足产生的骨性Ⅲ类错(牙合)后的侧貌美学改变。方法:选取19例骨性Ⅲ类前牙反(牙合)的生长发育期患者,男9例,女10例,年龄8-13岁,平均10.5岁,所有病例均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或高峰前期,口内戴用上颌全基托式活动矫治器,口外采用面具式牵引架进行上颌前牵引矫治,矫正前牙反(牙合),至前牙反(牙合)解除,建立正常覆(牙合)覆盖矫治完成。测量比较矫治前后软组织美学指标的改变。结果:前牵引矫治后,软组织面角减小2.4°,H角变小3.65°,上唇沟点前移3.45mm,上唇缘点前移2.85mm,Pgs-VL距离显著减小1.70mm,下面高增加2.95mm,矫治后上唇前移,额部后下移。下唇位置改变不大。结论:上颌前牵引可使Ⅲ类凹面型得到明显改善,后缩的上唇治疗后均显著前移,颏部后下移动,使侧貌更协调美观。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双颌垫功能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上下颌牙的变化。方法:选择11例安氏Ⅱ类错患者,双颌垫矫治器治疗平均约10个月,治疗结束后测量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病例经过平均10个月的功能矫治器治疗后,磨牙达到中性关系,前牙明显内收,上颌磨牙平均远中移动(U6-PTV)0.76mm,伸长(U6-PP)0.62mm;下磨牙平均近中移动(L6-PTV)0.90mm,伸长(L6-MP)0.61mm,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中切牙平均远中移动(U1-PTV)1.18mm,伸长(UI-PP)0.66 mm,下切牙平均近中移动(LI-PTV)1.0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切牙伸长(LI-MP)0.58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颌垫功能矫治器对替牙或恒牙初期安氏Ⅱ类错患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它可以减少切牙的突度,减少覆盖,较好地改善Ⅱ类磨牙关系,提高安氏Ⅱ类错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制改良式口内上颌支架式前牵引器以简化矫治器结构,扩大矫治范围,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选10例替牙期、恒牙早期骨性III类患者配戴改良式口内支架式前牵引矫治器和Delaire面具,用FRⅢ矫治器保持。将治疗前后X线片用Steiner和Tweed分析测量,再用Spss13.0软件统计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10例骨性Ⅲ类错[牙合]配戴改良式口内上颌支架式前牵引5~12个月,有7项具有统计学意义,牙列呈正常[牙合],面型从凹面型矫形为直面型或趋向正常型改变。结论:改良式口内上颌支架式前牵引器,可维持牙弓宽度,压低磨牙,使[牙合]、颌、面三维结构呈正常型改变,用FRⅢ矫治器保持,效果显著,且矫治器结构简单、易制作、廉价,配戴清洁舒适、无口臭,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上颌前牵引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面部软组织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上颌前牵引早期矫正上颌发育不足产生的骨性Ⅲ类错(牙合)后的例貌美学改变.方法选取19例骨性Ⅲ类前牙反(牙合)的生长发育期患者,男9例,女10例,年龄8-13岁,平均10.5岁,所有病例均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或高峰前期,口内戴用上颌全基托式活动矫治器,口外采用面具式牵引架进行上颌前牵引矫治,矫正前牙反(牙合),至前牙反(牙合)解除,建立正常覆(牙合)覆盖矫治完成.测量比较矫治前后软组织美学指标的改变.结果前牵引矫治后,软组织面角减小2.4°,H角变小3.65°,上唇沟点前移3.45mm,上唇缘点前移2.85mm,Pgs-VL距离显著减小1.70mm,下面高增加2.95mm,矫治后上唇前移,颏部后下移.下唇位置改变不大.结论上颌前牵引可使Ⅲ类凹面型得到明显改善,后缩的上唇治疗后均显著前移,颏部后下移动,使侧貌更协调美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牙玻璃离子??(牙合)垦配合固定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打开咬合的机制及临床使用要点.方法:选择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30例,实验组15例采用后牙玻璃离子??(牙合)垫加固定矫治器,对照组15名采用上颌前牙平面导板加固定矫治器.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患者矫治前后的变化.结果:X线头影测量结果分析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ANS-Me(mm)、N-Me(mm)、S-Go(mm)、U6-PP(mm)、L6-MP(mm)、U1/SN(°)、L1/MP(°)增大,而U1-PP(mm)、U1/L1(°)、Overbite(mm)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前后面高增加,上下后牙伸长,上前牙压低,上下前牙唇倾.两组相比,除U1/SN、L1/MP、U1/L1外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后牙玻璃离子牙舒婆配合固定矫治器是治疗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2×4"矫治器配合活动矫治器治疗替牙期前牙反或深覆盖的体会,探讨简单、适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来我科就诊的替牙期前牙反患者21例,前牙深覆盖18例。前牙反采用"2×4"矫治器配合垫式活动矫治器治疗;前牙深覆盖采用"2×4"矫治器配合斜导式活动矫治器治疗。结果:取得预期治疗效果,矫治结束时前牙反患者其前牙反得以解除,前牙有正常的覆、覆盖关系,前牙深覆盖患者其覆、覆盖关系有明显改善,完成时间2.5~6个月。结论:对替牙期前牙反覆较深的或下颌后缩型深覆盖患者采用"2×4"矫治器配合活动矫治器治疗,操作简单、疗程短、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Activator矫治器与滑动直丝弓矫治器(MBT appliance)双期矫治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7例混合牙列期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Ⅰ期采用Activator矫治器,Ⅱ期采用MBT直丝弓矫治器。每位患者均拍摄矫治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曲面断层片,以X线头影测量方法评价疗效。结果:硬组织主要测量项目的变化:SNB角增加2.9°,ANB角减小2.9°,下中切牙切缘至鼻根点与下齿槽座点连线的垂直距离L1-NB(mm)减小3.5°,下颌体长度Go-Gn(mm)增加3.0mm,前面高N-Me(mm)增加5.6mm;软组织主要测量项目的变化:鼻唇角Cm-Sn-UL增大7.2°,颏唇沟角Li B’Pg’增大12.1°,面凸角Ns-Sn-Pos减小2.0°,上唇-审美平面Ls-E(mm)减小1.6mm,下唇-审美平面Li-E(mm)增大2.1mm。治疗结束时磨牙和尖牙均为安氏Ⅰ类关系,前牙覆盖明显减小,侧面型有所改善。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在替牙期采用双期矫治能改善其面部侧貌,显著改善上下颌骨骨性关系。Activator能有效促进下颌生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SanderⅢ矫治器的制作并研究其矫治AngleⅢ类前牙反牙合畸形的矫治疗效。方法:随机选择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2013年-2015年正畸科门诊AngleⅢ类前牙反牙合畸形患者20例,配戴由同一人制作的SanderⅢ矫治器10个月,将治疗前后患者的头颅定位侧位片用Steiner和Tweed分析法测量,再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20例患者,有12例按要求配戴矫治器,临床结果显示AngleⅢ牙性、功能性和轻度骨性患者的反牙合畸形纠正,SNA角、ANB角、U1-L1角和面突角统计数据显示,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采用简单方法制作SanderⅢ矫治器,经济实用;对矫治AngleⅢ牙性、功能性和轻度骨性患者的前牙反牙合畸形的矫治效果良好,面型改变明显,但对家族性骨性Ⅲ类临床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改良固定反式双阻板矫治器(Twin-blockappliance,TBA)联合前牵治疗AngleIII类骨性前牙反,综合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矫治骨性前牙反牙合15例,对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及X线硬组织测量进行分析,并与单纯反式TBA组及前牵组进行比较。结果:经过3 ̄5个月的治疗,患者侧貌外型明显改善,反覆盖、覆纠正。结论:反式TBA联合前牵引是矫治前牙反牙合的理想装置,对上下颌骨影响均较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研究双曲舌簧牙合垫矫治器增加舌刺装置与不增加舌刺装置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牙合伴吐舌不良习惯的临床矫正效果。寻找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矫治的最佳矫治方案。方法:选取临床上就诊的6~10岁的替牙期前牙反牙合伴吐舌不良习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分别采用双曲舌簧牙合垫矫治器增加舌刺装置与传统的双曲舌簧牙合垫矫治器矫治,观察对比两组病例矫治完成时间、吐舌不良习惯的纠正及复发率情况。结果:增加舌刺矫治装置的双曲舌簧牙合垫矫治器的矫治完成时间明显比没有增加舌刺装置的矫治时间减少了,随访1年复发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双曲舌簧牙合垫矫治器增加舌刺装置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牙合可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复发率相对较低,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