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天性小耳的耳廓再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22例先天性小耳症耳廓再造的方法及改进技术。采用软骨支架立体雕塑方法结合耳后支架埋置处皮肤急性扩张,及利用小耳组织重建耳垂、耳屏及耳甲腔,Ⅱ期手术耳廓掀起成形,行耳廓再造22例。结果22例患者,Ⅰ期耳廓支架埋入后均完全愈合,Ⅰ期术后可见埋置于皮下的立体感较强的再造耳形态,术中充分利用小耳组织,设计皮瓣及软骨皮瓣,Ⅰ期重建耳垂、耳屏及耳甲腔,取得良好效果,Ⅱ期耳廓掀起成形,外形满意。在耳廓再造术中,耳廓软骨支架的立体雕塑是本技术的关键,耳后皮肤的术中急性扩张,及充分利用小耳组织,改善再造耳廓形态,有助于塑造更完美的耳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先天性耳甲腔型小耳畸形患者行全扩张法全耳再造术后,利用残耳皮瓣改善再造耳颅耳沟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50例先天性耳甲腔型小耳畸形患者。其中男92例,女58例;年龄6.5~35.0岁,平均11.1岁。采用一期扩张器埋置、二期全扩张法全耳再造术后发现上部颅耳沟浅显;于6~12个月后行三期再造耳修整。将残耳垂通过"Z"字改型转移以再造耳垂。在残耳上部作蒂在轮屏切迹的残耳上部皮瓣,弧形切开松解并加深上部颅耳沟,将上部残耳皮瓣向颅耳沟创面旋转推进缝合以覆盖创面;将带皮下组织蒂的残耳软骨组织瓣插入支架底部形成的腔隙内,并缝合固定,以增加支架的高度;耳甲腔区其余残耳皮瓣用以覆盖耳甲腔创面。结果术后拆线时1例患儿皮瓣远端出现直径约0.5 cm的表皮水疱,经换药2周后愈合;其余患者皮瓣成活良好。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6个月。再造耳上部颅耳沟均明显加深,再造耳支架高度不同程度增加,双耳对称性佳,耳甲腔无明显挛缩变小,再造耳外观满意。再造耳上部表面毛发明显减少,耳周发际线上移。结论采用耳甲腔型小耳畸形的残耳皮瓣及残耳软骨瓣转移,不仅可加深颅耳沟,而且可增加上部支架的高度,术后颅耳沟变形较轻,再造耳与正常耳廓的对称性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Nagata自体肋软骨二期法耳郭再造术治疗小耳甲腔型小耳畸形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自2016年7月至2021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外科收治17例小耳甲腔型小耳畸形患者.按Nagata自体肋软骨二期法耳郭再造术进行手术,一期手术行肋软骨耳郭支架成形和移植,二期行耳颅沟重建.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二期法耳廓再造术治疗耳垂型小耳畸形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7年3月-2010年4月,收治19例耳垂型小耳畸形患者。男13例,女6例;年龄5~27岁,平均12.6岁;其中≤14岁11例。左耳9例,右耳10例。一期手术行肋软骨耳廓支架成形和移植,二期重建颅耳角。结果 1例因一期术后2个月出现耳轮脚处软骨外露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取出支架,未行二期手术;其余患者均顺利完成二期手术。1例二期术后8 d发现再造耳背侧皮片坏死、软骨外露,经对症处理后愈合。18例术后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4个月。1例患儿出现颅耳角明显回缩并继发供区侧明显胸廓畸形;其余17例再造耳解剖结构清晰,颅耳角形状满意。结论二期法耳廓再造术是矫正耳垂型小耳畸形理想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和探讨适合耳甲腔型小耳畸形的耳廓再造术.方法 采用自体肋软骨二期法耳廓再造术对13例(14只耳)耳甲腔型小耳畸形患者实施耳廓再造,一期为肋软骨耳廓支架的成型和移植,二期为颅耳角成形.结果 经过2个月至2年的随访,14只再造耳外形满意,耳解剖结构清晰,并拥有良好的颅耳角,其大小、位置与健侧耳也基本一致.结论 自体肋软骨二期法耳廓再造术是矫正耳甲腔型小耳畸形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thod of auricular reconstruction for concha-type microtia. Methods Two-staged auricular reconstruction was applied in 13 cases (14 ears) with conchatype microtia. The cartilage auricular framework was fabricated and implanted in the first stage, followed by ear elevation and cranio-auricle angle formation at the second stage. Results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2 months to 2 years with satisfactory aesthetic result. The reconstructed ears had a good appearance and position, and were symmetric to the healthy ears. Conclusions The two-staged auricular reconstruction with autologous cartilage framework is ideal for concha-type microtia.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二期法的肋软骨全耳廓再造术进行改进,以增强再造耳结构的自然性及稳定性。方法自2009起,对234例小耳畸形患者行全耳廓再造,并对肋软骨全耳廓再造法进行了系列改良,措施包括:①供区仅切取第6~8肋软骨;②根据肋软骨厚度不同,采取个性化雕刻;③耳屏对耳屏复合体下方以U型软骨块支撑;④Ⅰ期术后,对耳舟和耳甲腔进行负压管理;⑤Ⅱ期手术时使用特定形状的骨水泥支架进行支撑。结果术后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在耳廓的位置及三维形态、耳廓皮肤色泽、与健侧耳的对称性等方面多能达到满意效果,再造耳结构及颅耳沟的稳定性获得保证。本方法的术后并发症主要为颅耳角缩小,系由严重瘢痕增生与挛缩引起。结论对肋软骨全耳廓再造术的改良有效、实用,术后效果满意,但不易精确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先天性小耳畸形的残耳组织在再造耳廓修整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2000年10月至2006年7月,对1 823例已完成自体肋软骨支架移植耳廓再造术的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在再造耳廓修整手术中应用残耳组织形成残耳皮瓣,用以再造耳屏、对耳屏、耳轮脚和耳甲腔.或向上方旋转松解耳廓上极与颅侧壁的粘连;形成残耳软骨瓣转移至支架下方重塑颅耳角或转移至耳前皮下充填面部凹陷;通过皮下蒂转移耳前残存皮赘至再造后的耳垂用以丰满后者.结果 在1 823例患者中,再造耳廓修整术中应用残耳组织形成残耳皮瓣再造耳屏、对耳屏、耳甲腔1180例;形成残耳皮瓣向上方旋转松解耳廓上极与颅侧壁的粘连68例;应用残耳组织形成耳轮脚皮瓣或皮肤软骨复合组织瓣修复耳轮脚743例;形成残耳皮瓣丰满耳垂37例;形成残耳皮下组织软骨瓣95例,其中转移至耳软骨支架基底重塑颅耳角77例,转移至耳前皮下充填面部凹陷18例.上述组织瓣完全成活.无一例发生血运障碍.对273例患者进行远期随访,随访1~6年,平均2.5年.修整后的再造耳廓各微细结构清晰,与健侧更加接近,患者及家属均满意.结论 应用残耳组织可形成各种残耳组织瓣,进行再造耳廓的修整效果满意;残耳组织是再造耳廓修整手术中最好的材料来源,在耳廓再造手术中不能轻易切除,应尽量保留以备修整术时充分应用.  相似文献   

8.
外耳再造术中耳甲腔和耳屏的重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外耳再造术中耳甲腔和耳屏的修复重建方法。方法2005年9月~2006年10月,共收治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52例,男30例,女22例;年龄6~21岁。左耳18例,右耳34例,均为单侧度或度。在一期耳后埋置扩张器,二期取肋软骨做支架,行全耳再造术后8~15个月,再行三期再造耳局部修整、耳甲腔、耳屏重建术。术中用再造耳的耳甲皮瓣折叠后形成耳屏,切除皮下多余的软组织及不规则的软骨团块,深度达颅骨外膜,以加深耳甲腔,继发创面移植中厚皮片覆盖。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随访10d~3个月,平均1个月。移植皮片全部成活,再造的耳甲腔和耳屏形态逼真,使再造的耳廓外形接近正常耳廓。结论耳甲腔和耳屏的重建是外耳再造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三维立体耳支架成形在二期全耳廓再造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临床分析32例三维立体耳支架成形在二期全耳廓再造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从2001年~2005年对32例小耳畸形患者应用自体肋软骨二期全耳再造法进行耳廓再造共33个,手术Ⅰ期为耳解剖结构三维轮廓再造,Ⅱ期为颅耳角再造.结果 本组32例,30例手术效果满意,2例外耳轮软骨尖端弹开外露,行外露软骨再固定,局部皮肤转瓣缝合,痊愈.随访3个月~4年,再造耳廓具有个性化的三维立体轮廓.结论 应用自体肋软骨耳支架成形进行的耳解剖结构轮廓再造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再造耳廓具有个性化的三维立体轮廓,拥有良好的颅耳角,能承受日常生活压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刃厚头皮片和颞顶筋膜瓣在低发际小耳耳廓再造术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2010年7月-2015年4月,收治23例(23侧)低发际小耳畸形。男16例,女7例;年龄6~34岁,平均12岁。左侧10例,右侧13例。耳垂型小耳并低发际18例,耳甲腔型小耳并低发际4例,小耳甲腔型小耳并低发际1例。参照Nagata法二期耳廓再造术,一期行肋软骨耳廓支架成型和移植,6个月后行二期耳颅沟成型和头发区处理,在再造耳区发际线以上部分和颞枕部设计并切取与再造耳皮肤连续的刃厚头皮片,术中剪除再造耳头发区的真皮、毛囊和皮下组织层,再造耳前面去毛囊区和耳颅沟区行带颞浅血管的颞浅筋膜瓣覆盖,最后将刃厚头皮片覆盖于筋膜瓣表面缝合固定。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两期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2个月。再造耳术后无头发生长,形状均满意。结论对于低发际小耳畸形,采用Nagata法二期耳廓再造时,二期手术中再造耳头发区形成刃厚头皮片和剪除真皮、毛囊及皮下组织层后,以颞顶筋膜瓣覆盖和刃厚头皮片移植可获得满意外形且无头发生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上下耳轮角皮瓣在Nagata二期耳廓再造颅耳角成形术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6月-2017年6月,对5例Nagata一期术后3~6个月的先天性单侧小耳畸形患者进行了二期耳廓成形及颅耳角重建:将耳廓支架掀起,软骨支架置入颅耳沟,耳后筋膜包裹,在乳突区设计两长条形上下耳轮角皮瓣,于贴近颅耳沟处相互拉拢,交叉间断缝合,余创面植皮。结果:本组5例患者,随访6~12个月,5例患者上下耳轮角皮瓣均全部成活,耳廓与头颅侧壁约成30°夹角,形成清晰明显的颅耳沟,临床效果满意。结论:Nagata二期耳廓再造术中应用肋软骨支架联合上下耳轮角皮瓣进行颅耳角重建可呈现满意的颅耳角结构,且操作相对简单,不增加手术次数,术后耳后皮片瘢痕挛缩率低,使其更具立体感,术后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工骨与耳后筋膜在先天性小耳畸形Nagata法耳廓再造颅耳角成形术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笔者科室对42例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进行全耳廓再造。按照Nagata法完成一期耳廓再造手术,即切取对侧的6、7、8肋软骨进行耳支架成形并移植。一期术后6个月行二期颅耳角成形术,在再造耳廓耳轮外5mm切开达耳后筋膜浅层,向耳甲腔方向分离并掀起耳支架;以弧形人工骨支架支撑于再造耳廓支架后方,使再造耳的颅耳角角度与健侧耳相同,双侧小耳畸形者颅耳角达30°~45°;分离耳后筋膜包裹再造耳支架及人工骨支架,切取薄中厚头皮皮片移植于耳后筋膜表面,堆包加压固定。结果:二期术后,4例患者皮片表面起水疱,抽取疱液,经换药处理后愈合良好;1例患者耳后筋膜瓣近耳轮部分坏死,耳支架外露,应用颞浅筋膜瓣覆盖及皮片移植修复。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39例患者术后颅耳角形态满意;3例患者术后颅耳角皮片及瘢痕挛缩较明显,影响颅耳角角度及形态。结论:应用人工骨与耳后筋膜进行颅耳角成形术可呈现满意的颅耳角结构,且可以避免切取过多的肋软骨对胸廓造成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全扩张法对残耳组织量较少的Ⅲ度小耳畸形患者行全耳再造术,合理利用残耳组织行耳屏及耳甲腔成形。方法新方法组对36例组织量较少的Ⅲ度小耳畸形患者,一期采用经残耳切口,在耳后无发区浅筋膜深面及有发区浅筋膜浅层双平面埋置大容量扩张器(150 ml);二期行自体肋软骨支架无需植皮的全扩张法全耳再造术;三期时将残耳垂皮肤进行合理设计,用于再造耳屏并覆盖部分耳甲腔创面,残耳软骨用于作为耳屏的内支撑或垫于支架深面以增加支架的高度。传统扩张组46例,三期时将残耳垂转移以再造耳垂,采用M形皮瓣法再造耳屏,耳甲腔区游离植皮。三期再造耳修整后6~12个月随访,对耳屏和耳甲腔的大小及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新方法组患者术后耳郭表面均无明显切口瘢痕,仅1例患者残耳垂皮瓣远端覆盖耳甲腔部位存在约0.6 cm×0.4 cm大小皮瓣表皮水泡,经换药10 d后愈合。传统扩张组中可见5例患者耳甲腔移植皮片表面出现水泡,经换药后愈合。与传统扩张组相比,新方法组耳屏挛缩变形轻,耳甲腔回缩率小。新方法组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传统扩张组(P<0.05)。耳垂丰满度与正常耳相比略差。结论采用全扩张法可以扩张足够的皮肤,用于完全覆盖整个软骨支架的表面,无需行耳垂转位,再造耳支架表面无手术瘢痕,且残耳组织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再造的耳屏及耳甲腔外形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先天性小耳畸形全耳廓再造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30例先天性小耳畸形行全耳廓再造术,手术分两期,I期:设计颞顶筋膜瓣转移于残耳乳突区筋膜层下,与耳后筋膜皮瓣进行同期扩张;II期:将扩张耳后联合双层筋膜皮瓣转移包裹Medpor支架,行耳廓再造术。全程实施心理疏导,围手术期进行细致观察和护理。结果:本组再造全耳廓均I期愈合,无皮瓣坏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再造耳廓形态良好,微细结构清晰,无一例支架外露。结论:扩张耳后双层筋膜皮瓣覆盖Medpor支架行全耳廓再造术,全程实施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正确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耳甲腔型小耳畸形的临床治疗进展。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耳甲腔型小耳畸形治疗的相关文献,就手术时机、术式选择以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耳甲腔型小耳畸形病因不明、治疗方法多样,目前缺乏统一诊疗规范。临床常用术式主要为自体肋软骨移植部分耳再造术和对侧耳廓复合组织移植术两种。前者手术时机选择主要参考患儿肋软骨发育情况及其心理两方面;后者手术时机选择主要依据畸形严重程度,对于轻度患者建议10岁左右直接行对侧耳廓复合组织移植术矫正,中度建议1~2岁时行耳软骨舒展术、10岁左右行对侧耳廓复合组织移植术矫正。自体肋软骨移植部分耳再造术并发症主要包括支架外露、支架变形、感染、软骨吸收、皮肤坏死等;目前尚未见对侧耳廓复合组织移植术并发症的报道。结论耳甲腔型小耳畸形的发病原因、精细分型分度标准及相应的个性化治疗将是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自1995年11月以来,我们为13例先天性小耳畸形进行了耳廓再造术,耳颅沟及耳甲腔成形术均较满意。1临床资料本组共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6~27岁。耳廓再造均分两期进行。术后经半年~1年随访,外耳形态均较自然,耳颅沟稳定在30°左右,耳甲腔明...  相似文献   

17.
耳廓再造的耳颅沟及耳甲腔成形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5年11月以来,我们为13例先天性小耳畸形进行了耳廓再造术,耳颅沟及耳甲腔成形术均较满意。1 临床资料本组共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6~27岁。耳廓再造均分两期进行。术后经半年~1年随访,外耳形态均较自然,耳颅沟稳定在30°左右,耳甲腔明显,无一例发生耳后硅胶外露(图1,2)。  相似文献   

18.
两瓣法复合植皮颅耳角成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耳廓再造术中颅耳角成形的一种方法.方法 于再造耳的耳轮外缘外侧0.5 cm设计切口,掀起再造耳,并于耳支架深面携带较厚的筋膜;将一期手术预留埋植的肋软骨作为耳后支撑支架,调节支架位置与角度,使再造耳的形态、位置、轴向接近于健耳,并使颅耳角较对侧稍大;在再造耳廓的上方及下方乳突区各设计1个皮瓣,分别向颅耳沟旋转,将两皮瓣对位缝合,覆盖支撑软骨;皮瓣两侧创面分别植皮.结果 本组患者共72例,皮瓣全部成活.51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 ~ 24个月,术后颅耳角维持于约20 ~30度,形态稳定,效果满意.结论 两瓣法复合植皮颅耳角成形术式简单易行,安全可靠,是再造颅耳角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二期法"行耳廓再造术的临床应用。方法第1期手术:切取右侧第6~8肋软骨,制成具有三层结构的自体肋软骨支架;应用"双瓣"技术,以残耳根部为蒂,将后方乳突区无毛发的皮肤掀起,形成皮瓣,耳后筋膜瓣的范围扩大至发际线内3.5~4 cm,呈半圆形。将肋软骨支架移植于"双瓣"之间,进行耳廓再造。第2期:利用剩余的残耳组织,重建耳轮脚、耳屏和耳甲腔等耳廓亚解剖结构。将残耳上半部制成"V"形耳轮脚皮瓣;将中部残耳组织制成半圆形耳屏皮瓣。同时将上半部残耳软骨雕刻成圆锥状,与再造耳的耳轮末端缝合固定,耳轮脚皮瓣转位覆盖,形成耳轮脚;将中部残耳软骨修剪成半圆形,用耳屏皮瓣包裹再造耳屏。切除耳甲内多余组织,进行加深,创面植皮覆盖。结果 2007年至2010年,采用"二期法"实施耳廓再造71例。经过0.5~3年随访观察,再造耳位置适当,大小与健侧基本一致;皮肤颜色与面部接近,随时间延长皮肤感觉逐渐恢复;支架无吸收及变形,再造耳廓的立体结构良好、外形自然;颅耳角与对侧相似,耳后瘢痕不明显。结论 "二期法"耳廓再造术简便易行,并发症少,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耳垂型小耳畸形再造耳廓的细节性修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耳垂型小耳畸形再造耳廓的细节性修整方法。方法:再造耳廓的细节性修整包括耳屏成形、耳轮脚构建和耳甲腔加深;如果需要进行再造耳廓和对侧正常耳廓高度的对称性调整,则进行残耳软骨筋膜瓣的肋软骨支架下的牢固填充。结果:2004年1月~2008年12月共完成耳垂型小耳畸形耳廓再造细节性修整1427只,其中应用残耳软骨筋膜瓣行再造耳廓高度增加396只。157例患者随访1~3年,耳屏、耳轮脚结构形态逼真、残耳软骨能牢固支撑肋软骨支架,耳廓立体感强。结论:耳垂型小耳畸形再造耳廓细节性修整方法简单、操作方便,再造耳廓形态自然、对称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