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5G技术以其高速率、低延迟、大容量等特点推动着远程医疗领域的高速发展,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外科手术中,发展前景广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基于需求出发,搭建可实时采集术中异构数据的5G+人工智能远程会诊平台,以实现对外科手术的远程协同指导,从而提高手术质量,促进我国医疗资源均衡化,推动现代医疗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平台的模式和实现途径,以及在救治急救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JSON的数据交换方式实现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选择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平台上线后3个月我市定点医院抢救的1652例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平台上线前3个月的153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平台上线前后的抢救成功率、患者满意率和急诊...  相似文献   

3.
完善院前院内急救链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郭荣峰 《中国医院》2003,7(11):14-16
从院前与院内之间急救工作的全方位联系、衔接的各环节出发,阐述充分利用各类急救资源,建立和完善贯穿整个急救急诊服务全过程各个环节的有效、规范的“链接”,使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并努力倡导社会“大急救”观念。进一步提高急诊水平和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 随着健康中国建设工作不断推进,院前急救领域信息化建设也在持续加强。研究5G与院前急救场景深度结合,有助于提升院前急救信息化水平,以及院前、院间、院内业务协同效率。方法/过程 分析院前急救业务痛点,按照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3层架构阐述基于5G专网的智能院前急救方案,提出5G智能急救专网实现方法、基于5G智能急救车的急救平台改造实现方法、5G智能院前急救场景应用模式等。结果/结论 基于5G实时传输医疗设备信息、高清音视频画面,在急救人员、急救车、应急指挥中心、医院之间构建5G智能院前急救专用网络,相较传统模式可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高就医效率,优化服务流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依托5G,整合院内院外危重母婴急救诊疗中的所有信息资源,打造一套一体化的危重母婴急救转运的整体解决方案。方法:集成智能救护车、创新型车载医疗设备、院前急救智慧系统、院内数字化业务管理系统等,优化业务流程,实现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多学科会诊、多业务全流程的闭环可追溯管理。结果:通过区域母婴急救转运,实现了下级医院和上级医院转诊、转运、会诊、任务管理、急救车管理等信息共享。结论:基于5G的危重母婴急救转运平台提升了急诊工作效率,可为危重母婴提供差异化服务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5G通信技术创建区域超声平台,提升区域超声诊断水平,为同行建设区域医学影像平台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利用5G技术建立区域远程超声平台,开展远程会诊、远程指导、远程数据共享,实现区域内超声资源的整合。结果:通过实现实时、动态高画质的远程超声会诊及指导,超声影像数据的区域共享来验证平台的有效性及实用性。结论:基于5G的区域超声专科平台进一步提高了医疗资源优化配置,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溺水儿童最佳的院前、院内急救方法,提高复苏成功率。方法对近2年我院急诊与PICU救治的20例溺水儿童病例作回顾分析。结果20例患儿中15例在现场进行了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平均到达医院时间0.5 ̄3小时。至我院急诊时,心肺停止、瞳孔散大者7例;意识障碍者8例;抽搐者1例;完全清醒4例。对心肺停止的7例患儿立即进行复苏。3例急诊室死亡;其余4例均恢复自主循环,其中2例心肺停止30分钟复苏成功,目前基本恢复正常。2例进入PICU后8 ̄24小时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非心肺停止组13例患儿中4例遗留轻度缺氧性脑病,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及时的现场心肺复苏、完善的转运机制、一体化的急救体系,是提高复苏成功率、降低伤残率的有效保障。溺水的预防应关注高危人群,加强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 通过设计构建信息系统,满足居家老年人持续健康监测及疾病预测的整体需求。方法/过程 以5G、Wi-Fi网络技术作为通信链路,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设计居家养老健康管理系统。分析当前同类型产品现状,阐述系统逻辑层次架构、主要技术,重点研究系统相关功能模块及其技术实现方法。结果/结论 基本实现居家环境下对老年人实时健康监测、生命体征数据采集,以及人工智能疾病预测等功能需求。对完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居家老年人健康管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融合5G、云计算、物联网、传感器集群等技术设计面向急救的5G+智慧医疗服务体系。从信息感知、网络传输、数据管理、智慧服务4方面阐述该体系基本框架,介绍其在数据、业务、管理层面所发挥的服务优势以及关键技术,为5G赋能急救医疗服务提供理论框架,具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群体性交通伤院前、院内的急救程序。方法:对69起≥3人群体性交通伤紧急医疗救援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9起≥3人伤亡的群体性交通伤的医疗救援。共救治276例,治愈264例,死亡12例(4.3%)。结论:正确执行群体性交通伤院前、院内的急救程序是提高抢救成功的关键。即:(1)严密组织,明确分工;(2)强调现场即刻救治;(3)快速分流安置;(4)规范急救程序;(5)迅速、合理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于120指挥平台中山市孕产妇院前急救及转运模式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经120指挥平台中山市博爱医院转运收治的孕产妇600例院前急救措施及转运模式,并观察其实施效果。结果所有孕产妇均获得有效救治,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所有孕产妇平安生产,成功率为100%。结论基于120指挥平台孕产妇院前急救及转运模式安全可行,能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21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入院前实施过院前急救者为院前急救组(n=110),未实施院前急救而由家属送入院的为对照组(n=100)。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等。结果院前急救组在发病后到达急诊科时间(t1)、急诊科接诊后进行初步处理时间(t2)、发病后送达科室并得到确切治疗的总时间(t5)及各类并发症发生率均短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血压控制率、有效率、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院前急救能有效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其抢救有效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电击伤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现场心肺复苏重要性,落实急救措施,提高急救的时效性以及成功率.方法 对2000年1月~2013年11月江门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接诊的98例电击伤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不同的现场开始复苏时间、年龄及电压对复苏成功率、出院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98例电击伤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经积极的现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22例,生存出院15例,现场死亡76例,院内死亡6例,长期呈植物状态放弃治疗1例.事发<5 min得到心肺复苏者,复苏成功率及出院存活率(57.14%,57.14%)明显高于5~<11 min组(27.27%,1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患者复苏成功率及出院存活率(24.05%,17.72%)明显高于>60岁的患者(15.78%,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电压所致的复苏成功率及出院存活率(9.09%,0.00%)远低于低电压所致(24.13%,1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对公众推广现场急救知识和基本心肺复苏技术,及早进行现场复苏,是电击伤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和生存出院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城乡结合部医生心血管疾病急救的水平、培训状况及需求,探讨提高医生急救技能的方法。方法 以“急救水平”“心血管疾病”“培训”“城乡结合部”“社区医生”“first aid level/condition”“cardiovascular disease”“training”“Rural-urban fringe zone”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设计调查问卷。经分层随机抽样,对浦东城乡结合部某综合性医院及其辐射的6家社区医院的160名医生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平均得分(14.42±2.39)分,总体正确率为72.1%。心血管疾病急救知识中掌握最差的是体外除颤仪的使用(52.5%),其次是心电图解读(54.0%)、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61.0%)和心肺复苏的步骤(65.0%)。综合医院的得分高于社区医院(P<0.05),参加过培训且培训次数越多、培训方式有情景模拟的得分更高(P<0.05)。52.6%的调查对象选择未专门开展此项培训是影响参加心血管疾病急救培训的主要因素,98.1%的调查对象认为心血管疾病急救培训非常必要。结论 浦东城乡结合部医生尤其是社区医生对心血管急救的掌握水平不容乐观,培训缺乏,需求很高。体外除颤仪普及程度很低,建议针对薄弱点建立有效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15.
科学研究是医院创新和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先进的实验技术平台对医院科研水平的提升起关键的基础性作用。实验技术平台的不断升级和更新保证了医院竞争优势的持续性。本文以首都医科大学宜武医院实验技术平台为例,阐述了我院近7年来实验技术平台的建设、管理和取得的初步成绩,从而说明21世纪激烈竞争环境下,建设新型实验技术平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3G时代远程医疗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虹 《中国医院》2010,14(7):47-50
以TD—SCDMA为通信基础,分析远程医疗的核心业务,与现有医疗信息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移动无线设备建立基于3G网络的远程医疗服务平台。重点解决利用初始会话协议SIP实现基于3G网络远程诊断及会诊服务的工作流程,通过3G网络进行医疗影像数据传输并在掌上电脑(PDA)上显示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7.
介绍5G技术发展背景及现状,阐述5G在医疗领域应用前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应对措施,包括医疗机构需要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完善整体运行维护机制、多措并举保障5G安全使用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5G超声机器人及专家会诊系统的两种远程超声模式进行急诊超声检查,并评价其初步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以获取急诊胸腹部EFAST检查流程中标准切面超声图像为例,选取志愿者10名,分别由超声医师远程操作超声机器人(远程超声模式1)进行超声检查图像采集和超声专家远程指导急诊医师(远程超声模式2)进行超声检查图像采集,对比两种远程超声模式的初步应用效果。以EFAST检查流程中超声标准图像获取难易度、图像满意度、图像质量、受检者体验度评分、阳性检出和漏诊情况、检查时间作为评价结果。结果:(1)仰卧位左上腹纵切面扫查左侧前下胸壁及脾肾间隙时,远程超声模式1较远程超声模式2的操作难度大(评分分别为6.20±0.79、6.95±0.80),操作者满意度低(评分分别为5.95±0.72、6.75±0.8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9、0.041);仰卧位扫查右侧前上胸壁时,远程超声模式1评分(7.40±0.57)较远程超声模式2评分(6.60±0.70)难度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2)远程超声模式1超声医师操作远程机器人的受检者紧张度(评分为4.95±0.98)明显高于远程模式2超声专家远程指导急诊医师超声检查(评分为3.30±0.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3)远程超声模式1所采集的图像质量总分数(29.90±0.51)分,远程超声模式2所采集的图像质量总分数(29.50±0.46)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0);(4)远程超声检查10例志愿者共有8个阳性发现,远程超声模式1共检出7个,漏诊1个少量心包积液;远程超声模式2共检出6个,漏诊1个左侧胸腔少量积液和1个左侧小片状肺实变;(5)远程超声模式1的检查耗时(8.30±0.89)分钟长于远程超声模式2的检查耗时(4.20±0.98)分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结果表明两种远程超声模式在对快速胸腹部超声检查的急诊临床应用具有一定诊断价值,可为一线急诊医师辅助快速检伤分类,实时提供超声预诊断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