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国内外医院急救模式进行对比,分析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的实现路径和内涵,具体介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践情况。在原有急救系统基础上,通过多种通讯手段的集成将医疗信息无缝连接,建立数字化急救平台,从院前急救现场、院内急救平台、院前急救平台、院外急救平台4个方面着手,实现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 随着健康中国建设工作不断推进,院前急救领域信息化建设也在持续加强。研究5G与院前急救场景深度结合,有助于提升院前急救信息化水平,以及院前、院间、院内业务协同效率。方法/过程 分析院前急救业务痛点,按照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3层架构阐述基于5G专网的智能院前急救方案,提出5G智能急救专网实现方法、基于5G智能急救车的急救平台改造实现方法、5G智能院前急救场景应用模式等。结果/结论 基于5G实时传输医疗设备信息、高清音视频画面,在急救人员、急救车、应急指挥中心、医院之间构建5G智能院前急救专用网络,相较传统模式可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高就医效率,优化服务流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远程信息化平台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物联网技术对院前胸痛患者实施远程监护,并将患者的基本信息、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及时输送到院内远程会诊救援中心,便于专家提前了解患者病情并做出救治措施。结果基于一体化的信息平台物联网技术对院前胸痛患者实施远程监护能及时识别致命性心律失常,从而降低院外因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危险,缩短救治时间,使院前与院内无缝衔接形成可能。结论一体化的信息平台物联网技术对急救网络建设具有实质性价值,值得在院前急救中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 制定与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发展相适应的智慧急救平台顶层设计,为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调研组走访院前急救中心、分中心、急救站及院内急诊,通过访谈深入了解北京地区急救信息化现状及问题,分析用户需求,构建智慧院前医疗急救信息平台顶层设计。结果/结论 顶层设计包括总体架构、数据架构和支撑平台,围绕调度指挥、医疗服务、应急保障、决策管理、公众服务等7大急救职能提出系统功能规划,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信息化支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标准化急救护理程序在群体性创伤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08~2013-06间我院急救中心救治的224例群体性创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14例患者采用标准化急救护理程序进行院前急救,对照组110例患者由家属直接护送患者至急救中心就诊。比较两组患者院前病死率、院内病死率、致残率、医务人员急救反应时间及院内反应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院前和院内病死率、致残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医务人员急救反应时间和院内反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群体性创伤患者在院前急救中实施标准化急救护理程序,可明显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6.
江敏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7):120-121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有效链接方法。方法通过对本地区院前急救队伍的现状、日常急救转运原则、日常管理、设备设置的调研,分析断链存在的主要原因。结果院前、院内急救队伍人员年龄均较轻,分别为(30.82±6.18)岁、(31.93±7.39)岁;技术职称以初级职称为主;从事急救工作时间院前为(4.38±4.65)年,院内为(5.58±4.77)年;在转运原则选择上,以“根据患者或家属意愿”的比例最高,占38.1%,其次为“根据就急、就近”原则,占33.1%,就“医院能力”意愿者为21.9%;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病历资料存在断链,管理制度存在缺陷,院前、院内急救技术上未达到有效衔接。结论加强院前、院内急救队伍的建设,完善管理制度,优化急救网络、设备配备,提升急救技术,可使院前、院内急救有机衔接,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一汽厂区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心肺复苏的相关对比分析.方法 对心肺复苏的8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心肺复苏为863例,其中院前急救443例,院内急救420例,院前急救成功率和生存率分别为4.97%(22/443)和4.06%(18/443),院内急救成功率和生存率分别为22.14%(93/420)和19.29%(81/420),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抢救成功率和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心肺复苏术前呼吸心跳停止到开始抢救时间为(14.15±6.57)min,院前和院内急救时间分别为(18.01±5.81)min和(10.26±4.62)min(P<0.01);院前和院内急救资料均显示,心肺复苏术前心电图表现与复苏成功率密切相关,以室颤最佳,无脉电活动次之,心室静止最差(P<0.01).结论 院内急救心肺复苏较院前急救患者生存率高,应广泛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可提高急救成功率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专业院前急救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院前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对89例院前心肺脑复苏患者,按专业院前急救和非专业院前急救进行分组,从呼救-到达现场期间(CRI)、院前应用急救技术及复苏成功率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专业院前急救心肺脑复苏成功率为18.4%,非专业院前急救成功率2.5%(P<0.05)。专业院前急救CRI、急救设备、应用急救技术方面均有明显提高。结论:专业院前急救可明显提高院前心肺脑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将过程管理方法运用于院前急救护理质量管理中,提高院前护理质量.方法:对每位急救患者或患者家属进行电话回访、问卷调查,护士长配合护理部将反馈信息总结.结果:两组院前急救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院前护理实施过程管理质量控制后,急救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院前护理实施过程管理质量控制后,相关工作人员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的第一阶段.结论:过程管理引导了院前急救护理质量控制管理工作步入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提高了院前护理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刘希娟  高莊 《中外医疗》2011,30(7):141-141
在院前急救中充分调动急救护理思维,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在院前急症、重症患者的急救中起重要作用,熟练掌握院前急救现场和途中监护并及时有效给予心理护理,显著提高了院前抢救的成功率,为病人转入院内做进一步治疗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紧急医疗呼叫定位搜寻系统技术应用价值及对院前急救效果的影响。方法引入基于GPS和CD-MA定位技术、GPRS网络通信技术、GIS、120急救中心调度等技术的紧急医疗呼叫定位搜寻系统,将采用此技术前后收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比两组内科急救反应时间及救治效果以评价该系统应用价值。结果研究组院内反应时间、行驶时间及急救耗时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救治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无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有效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救治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紧急医疗呼叫定位搜寻系统技术显著缩短了院前急救的反应时间,提高了救治成功率,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21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入院前实施过院前急救者为院前急救组(n=110),未实施院前急救而由家属送入院的为对照组(n=100)。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等。结果院前急救组在发病后到达急诊科时间(t1)、急诊科接诊后进行初步处理时间(t2)、发病后送达科室并得到确切治疗的总时间(t5)及各类并发症发生率均短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血压控制率、有效率、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院前急救能有效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其抢救有效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分析远程监护的发展与研究现状基础上,提出构建家庭急救监护网络系统的研究。方法:该系统由家庭部分、救护车部分、社区部分和医院中心站四部分组成,并以深圳宝安人民医院和其所辖的十个社康站作为研究基地,对患者的重要生理参数实行远程监护。结果:将家庭、社区、院前、院内急救与危重症监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功能强大的家庭急救监护网络系统,将在医院才能实现的急救监护功能延伸到社区和家庭。结论:该系统的研究能够促进疾病的早诊早治,减少院前猝死率,提高急救水平,降低疾病死亡率,提高老年人或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加强医疗服务体系间的联系、合作,缓解医疗卫生资源的缺乏和分布不均。  相似文献   

14.
结合院前急救病历及其质控特性,设计院前急救电子病历系统。应用该系统3年,录入病历15万份,满足了急救管理和质量控制、科研数据储存、实时数据汇总等需求。电子病历的实施改变了院前管理松散的现况,增强了医疗质控力度,规范了院前医疗行为,提高了医疗质量,但在非文字与文字信息的整合、院前院内信息的共享、临床路径管理应用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急诊死亡病例,了解急危重病人死亡原因,提高院前及急诊科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方法院前死亡和怠诊科24h内抢救无效死亡病例纳入调查内容。收集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既往史、初诊及最后诊断、院前及急诊科抢救情况、最后死因等资料,并对所有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院前与急诊科抢救室死亡原因及所占比例存在差异。院前死亡占同期死亡的56.62%,尤以猝死所占比例最大,而占调查急危重病人死亡前五位的主要病因是严重创伤、猝死、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中毒。结论加快普及提高公民的急救知识,建立健全基层与城市的急救网络,稳定急诊专职医师,加强急救知识培训,建立并完善适合本地特点的紧急创伤救治平台,是提高急诊抢救救治水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的首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用最少数据、最短时间和最佳技能来挽救患者生命,减轻患者痛苦的专业技术。它与院内急救有很大不同,从接到呼救、急救系统启动、奔赴现场、现场急救、转运,再到把患者送到医院进一步救治,每个环节在安全方面都面临挑战,院前急救的全程安全管理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在院前急救的全程安全管理中,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各种不安全因素,防止与出诊相关的意外事故发生。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社会性强、时间紧急、随机性强、急救环境条件差,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本文主要讨论了与院前急救安全管理相关的问题、院前急救安全的相关因素及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7.
设计开发基于云计算互联网技术的"救在身边"大众互助急救应用APP,阐述其设计思路、主要功能、应用价值及优势、创新性,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指出该APP能够促进社会急救成为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8.
徐辉  涂小平 《四川医学》2011,32(4):487-489
目的探讨并分析过去4年中我院院前急救内科疾病病种的分布状况,发病顺序,为院前急救人员培训更具针对性、物资配备更加合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05~2008年我院出诊登记的院前急救内科疾病相关资料,并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08年我院院前急救内科疾病谱4年中各内科疾病分布状况未发生明显改变,第一位以心血管系统急症为主,神经系统急症,呼吸系统急症,急性中毒分别排在第2、3、4位。心血管系统急症中,最常见的是冠心病;神经系统急症中,最常见的是脑动脉供血不足、脑血管意外;呼吸系统急症中,以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部感染为主;急性中毒中以酒精中毒、安眠药中毒最常见。结论院前内科性急救疾病目前仍以心血管疾病为主。有目的地加强对本地区院前内科性急救疾病谱的认识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对院前医务工作者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院前心搏骤停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提高急救水平. 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6-12-30-2009-09-10院前129例心搏骤停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急救过程. 结果 院前心搏骤停患者,男女比为2.4: 1.以60岁以上、冬季、每日6~12时的心搏骤停患者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95.00%的第一目击者呼救反应时间在10 min以上,急救车到达现场的平均时间7 min,无社区急救人员参与救治,患者最终自主循环恢复率为3.88%. 结论 院前心搏骤停患者病死率极高,加大对全民心肺复苏普及,开展社区急救是提高院前心搏骤停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