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Bolton指数在安氏Ⅲ类错不同垂直骨面型中的差异,为正畸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150副骨性安氏Ⅲ类错模型,按不同垂直骨型分为均角、高角、低角三组,每组各50副。分别测量两侧第一恒磨牙间每颗牙的近远中宽度,计算各组前牙比和全牙比。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各组男女前牙、全牙比无显著差异,均角组和高角组的前牙比和全牙比无显著差异,低角组的前牙比和全牙比与均角组和高角组有显著差异。结论:低角型安氏Ⅲ类错的前牙、全牙Bolton比较均角型和高角型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的垂直骨面型的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下颌联合高度的差异。方法:在未做过正畸治疗的115例患者的头颅侧位片上测量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incisor mandibular plane angle,IMPA)以及下颌联合高度(symphysis height,LH),比较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安氏Ⅲ患者的下颌牙槽代偿和下颌联合高度的差异。结果:下颌联合高度和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在不同垂直骨面型的安氏Ⅲ类患者中存在明显差异。在骨性安氏Ⅲ错中,下颌联合高度(LH)与下颌平面角呈正相关,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IMPA)与下颌平面角呈负相关。结论: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长面型的趋势导致下颌联合变长,下前牙代偿性舌倾随着长面型的趋势加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锥形束CT比较不同垂直骨面型的成人骨性Ⅱ类患者上下颌切牙牙根周围牙槽骨面积的大小。方法:选择骨性Ⅱ类患者45例,根据FMA角分为低角型15例、均角型15例、高角型15例。应用DolphinImaging11.5三维软件分别测量上下颌切牙牙根周围不同水平牙槽骨的横断面面积,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实验数据。结果:低角组患者上颌切牙在根颈1/3处骨面积最小(P0.05),在根尖1/3处骨面积大于高角组(P0.05);低角组患者下颌切牙在根中1/3水平处骨面积大于高角组患者(P0.05),在根尖1/3水平处骨面积最大(P0.05)。结论:低角组患者上下颌切牙根尖周围骨质较多,高角组患者较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固定正畸矫治的骨性Ⅱ类高角患者矫治后后平面及上牙轴倾斜度的变化。方法:对13例经直丝弓矫治技术,拔除4颗双尖牙矫治完成的骨性Ⅱ类高角患者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相关项目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后平面、U1-FH角及U7-FH角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5-FH角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性Ⅱ类高角患者矫治后后平面陡度减少,上颌牙牙轴由向心聚拢倾向于平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各垂直骨面型的成人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面下1/3软组织结构之间的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8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26例Ⅱ~1类错(牙合)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垂直骨面型的分类原则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三组,分别为高角组、均角组及低角组,每组42例。对三组患者矫正前的头颅侧位片实施头影测量,同时比较三组患者软组织颏部的形态,并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及组间分析。结果:数据表明,男性患者的上唇厚度和女性患者相比,明显更高(P0.05);对两组的唇形进行方差分析发现,组间结果差异较为显著(P0.05);通过LSD-t检测各组内的不同垂直骨面型,发现低角组、均角组和高角组间的差别较大(P0.05)。同时低角组和均角组相比,差别较大(P0.05);低角组的唇部回收量最大,高角组的唇部回收量最小;不同性别上唇软组织厚度、不同垂直骨面型软组织厚度均能影响唇部回收量,并且切牙唇部回收程度与上唇软组织厚度之间关系为负相关。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的成人Ⅱ~1类错(牙合)患者面下1/3软组织差异较大,因此,针对患者的差异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有效调节患者的面下1/3软组织,达到完善患者形象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青少年安氏Ⅱ类错畸形治疗前后错程度及美观效果变化。方法:选取笔者医院口腔科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50例安氏Ⅱ类错畸形的青少年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30例门诊诊断为安氏Ⅱ类错畸形但未接受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均接受正畸治疗,并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进行指数评分量表(IOTN-AC)和美观期待值评价;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初次)和随访18个月时(末次)进行了这些美观效果评估。对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前牙覆盖、磨牙咬合关系、中线关系、前牙覆等牙颌畸形指标及软组织情况进行评价,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四个时间点的IOTN-AC分值逐渐降低,美观期待值逐渐升高,每个评估时间点的IOTN-AC、美观期待值与前次的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初次(治疗前)评估时的美观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观察组在末次(治疗后18个月)的IOTN-AC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其美观期待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初次与末次的IOTN-AC与美观期待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前牙覆盖、磨牙咬合关系、中线关系、前牙覆等畸形程度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软组织面角、全面凸角、下唇基角、上下唇角、下唇倾角、Eangle角、Z角UL、Z角L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而面型角、面凸角、鼻唇角、唇基角、颏唇沟角、鼻唇角、上唇倾角、H角(软)、H角等指标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正畸治疗青少年安氏Ⅱ类错畸形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牙列美观程度,显著降低患者错畸形严重程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旨在探讨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错(牙合)高,低角型女性患者的颅面部特征及其差异,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择我院正畸科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错(牙合)高、低角型女性患者各30例治疗前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30项头影测量项目分析.结果:低角组SNA显著增加,高角组SNB显著减少,下前牙倾斜度(L1-GoGn)两组均明显增加.结论:低角组上颌相对前突,高角组下颌相对后缩,两组下前牙均出现明显牙代偿.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几何形态测量法来探讨骨性Ⅲ类错下颌形态的特征。方法:随机选取恒牙初期骨性Ⅲ类与Ⅰ类错患者头颅侧位片各30张,描记下颌的16个标志点,数字化后采用Procrustes重叠法、薄板曲线法、欧式距离矩阵法和常规头影测量法,以骨性Ⅰ类错患者作为对照组,对骨性III类错与Ⅰ类错进行两组间t检验从而对其下颌形态进行比较。结果:Ⅲ类错与Ⅰ类错相比,下颌形态有差异(P<0.05),Ⅲ类错组髁状突长度、升支高度、下颌体长度增加,颞颌关节、颏部都靠前,下切牙舌倾。结论:III类错的下颌形态有其自身特点,并影响Ⅲ类错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影像学分析,探讨成人骨性Ⅱ~1分类错牙合高角骨面型上颌尖牙区牙槽骨形态结构的差异,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7年12月来笔者科室接受正畸治疗的46例初次矫治患者,其中男20例,女26例,年龄18~30岁。所有患者均为骨性Ⅱ~1类错牙合,以FMA角及前后面高比值为分组标准,分为高角组和均角组,通过CBCT获得颅颌面三维影像,测量两侧上颌尖牙的牙与颅骨的关系,牙槽骨高度、厚度及旋转角度,以两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评估。结果:上尖牙牙根的颊侧旋转角度在高角骨面型中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角骨面型的成人骨性Ⅱ~1分类错牙合患者,上颌尖牙区的牙槽骨形态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使用锥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one-beam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成人骨性Ⅱ类患者上气道影像进行测量,分析骨性Ⅱ类患者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及治疗OSAHS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5-2018年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38例成人骨性Ⅱ类(ANB角5°)患者,按下颌角高度分为均角组(22°Go-Gn-SN32°)及高角组(Go-Gn-SN≥32°),拍摄颅颌面部CBCT,并测量上气道的横截面积、高度、长度、矢状径,运用MIMICS15.0软件测量上气道容积指标,比较均、高角组两组间差异并进行组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均角组与高角组上气道各段的线距测量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角组的腭咽、舌咽及鼻咽段高度显著大于高角组。结论:患者的垂直骨面型可影响与其上气道的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恒牙列骨性Ⅲ类错非拔牙矫治后牙弓与基骨弓形态的变化。方法:23例恒牙列骨性Ⅲ类错非拔牙矫治患者,收集矫治前后记存模型,测量矫治前后上下颌牙弓长度、基骨弓长度,尖牙区、第一、二前磨牙区,第一磨牙区的牙弓宽度、基骨弓宽度,比较矫治前后牙弓、基骨弓各测量值的变化及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1)矫治后上颌牙弓前段长度增加,上颌尖牙间、第一、二前磨牙间牙弓宽度减小;下颌尖牙间牙弓宽度减小、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增加;矫治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矫治后上颌基骨弓长度增加,下颌基骨弓长度减小,矫治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矫治后上下颌牙弓长度、宽度的变化量与对应的基骨弓长度、宽度的变化量呈正相关,尤以下颌尖牙区、上下颌第一磨牙区明显。结论:恒牙列骨性Ⅲ类错非拔牙正畸掩饰性矫治后牙弓代偿性变化可引起相应区域基骨弓的顺应性改建,利于骨性Ⅲ类错单纯正畸掩饰性治疗及稳定疗效。  相似文献   

12.
赵红  杨智桥 《中国美容医学》2013,22(14):1530-1533
目的:双垫矫治器(Twin block矫治器)及直丝弓固定正畸联合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的效果。方法:选择11例(男5例,女6例)10~13岁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应用Twinblock及直丝弓固定正畸联合矫治。每位患者治疗前拍摄头颅侧位片、曲面断层X线片。对Twin block及直丝弓固定正畸联合矫治前后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结果:SNA、ANB、OJ、UI\SN减小,SNB、LI\MP、Sn-A’-UL、LL-B’-Pos增大,下颌升支、下颌体长及下颌综合长度均有增长,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能明显减小前牙覆、覆盖,增加上颌弓宽度,促进下颌生长,有效改善患者下颌后缩的面型。联合固定正畸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新疆维吾尔族成人骨性Ⅱ类错■患者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联合形态的差异。方法:选取2017年-2020年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学院口腔正畸科的85例维吾尔族成年患者,年龄18~30岁,平均年龄24.42岁,包括21例骨性Ⅰ类均角患者和64例骨性Ⅱ类错■患者,根据下颌平面角(SN-MP)和前后面高比(S-Go/N-Me),将骨性Ⅱ类患者分为三组。高角组23例(ANB>4.7°,SN-MP>40°,S-Go/N-Me<62%),均角组:21例(ANB>4.7°,29°≤SN-MP≤40°,62%≤S-Go/N-Me≤68%),低角组20例(ANB>4.7°,SN-MP<29°,S-Go/N-Me>68%)。拍摄自然头位下头颅侧位片,利用Winceph8.0软件定点测量分析下颌联合的相关指标,采用SPSS22.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下颌联合的高度、下颌联合高/宽比(H/A)、Holdway率与下颌平面角呈正相关,下切牙的倾斜度(IMPA)、下颌联合的宽度、下颌联合角度与下颌平面角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成人骨性Ⅱ类错拾患者治疗前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研究,分析切牙代偿情况及其在不同垂直骨面型中的差异,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指导意义。方法:收集骨性Ⅱ类成人患者共200例,确定13项代表切牙倾斜度和凸度的指标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将结果与正常糟均值比较,然后依照SN/MP角和FH/MP角将患者分为不同的垂直骨面型共3组,单因素方差分析各指标在组间的差异。结果:代表上切牙唇倾度的大部分指标测量均值(U1/SN、UI/NA、U1/FH)与正常拾均值基本一致,LI/GoMe、L1/NB(°,mm)明显大于正常牙A均值;3组问比较,除UI/pp、UI/NA(°)及UI/NA(mm)外,其余的10项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成人骨性Ⅱ类错糟患者上切牙相对颅部参考平面无明显的倾斜代偿但相对上颌基骨较为直立,下前牙唇向倾斜代偿特别明显;高角组上切牙直立,有一定舌向代偿,内收上前牙时要特别注意转矩控制;低角组下切牙唇倾度大,进一步正畸唇倾代偿的潜力小;随着下颌角平面的增高,上下切牙相对颏部的位置更加靠前,通过牙齿的代偿很难协调后缩的颏部。治疗中应结合Ⅱ类骨骼矢状不调程度和牙齿代偿在不同垂直骨型中的特点,明确牙齿进一步代偿或去代偿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不拔牙方法治疗生长发育高峰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10~14岁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进行快速扩弓,运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完成不拔牙矫治。采取Pancherz二类错矫正分析方法结合传统测量项目分析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18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治疗后,下颌骨发生明显前移,SNB角平均增加了2.30°,ANB角平均减小2.14°。下颌骨长度平均增加了2.67m,覆盖减小5.95mm,上中切牙明显内收。磨牙关系均调整为中性关系,下颌平面未发生明显旋转。结论:上下联合扩弓结合直丝弓矫治技术,能保留全口牙列,改善下颌后缩面型,是治疗轻中度拥挤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中国安氏Ⅰ类错成人与美国安氏Ⅰ类错白人牙颌颅面形态结构的差异。方法:从西安市11所大学2098名新生中选取符合标准的101名(男53名、女48名)安氏Ⅰ类错样本。拍摄头颅定位X线片,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头影测量软件测量,用Alabama分析法与美国安氏Ⅰ类错白人颅颌面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中国西安地区安氏Ⅰ类错成人上下颌突度大,面型较突;平面倾斜度、上下中切牙倾斜度及下中切牙至NB线距均较大;Y轴相对SN平面夹角增大,生长方向为后下。结论:与美国安氏Ⅰ类错白人比较,中国西安地区安氏Ⅰ类错成人颅面结构呈现颌骨突度大、下切牙唇倾及下颌趋向后下等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FrankelⅡ功能矫治器(FRⅡ)治疗生长发育高峰期下颌后缩合并开的患者,研究患者治疗前后颅颌面的变化情况。方法:对比研究20例下颌后缩合并开患者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结果:①治疗后患者上下颌切牙和磨牙均有伸长,上颌切牙突度减小,下颌切牙突度增加。②SNB、B-V治疗后数值增大,下颌骨的位置前移。下颌长度(Pg/V-Co/V)、下颌升支长(Go/X-Ar/X)治疗后均有增长,下颌骨在矢状和垂直方向都有所增加。③SN/MP、FMA、Y轴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下颌平面没有发生顺时针旋转。④A-V、SNA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上颌骨在矢状方向上变化很少。结论:①FrankelⅡ功能矫治器不仅改变了下颌骨的位置,同时还促进了下颌骨矢状方向和垂直方向的生长。下颌骨的位置、长度和上下颌牙齿轴倾度的共同变化使原来后缩面型得以改善,侧貌变得更加协调、美观。②开的解除主要是由于上下颌切牙的伸长和不良习惯的破除。③FrankelⅡ只适用于上颌骨正常或轻度前突的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儿童Class Ⅲ类错治疗前后软组织变化的侧貌美学相关性探讨。方法:选取就诊于我所正畸科8~12岁Class Ⅲ高角型前牙反患儿14例,采用上颌铸造式固定前牵引矫治6~8个月,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对正畸前后侧貌进行美学评价,并对侧貌美学指标的相关性进行探讨。结果:上颌前牵引矫治后患者的软组织侧貌有显著改善,美学测量指标与颌骨的改建以及软组织的厚度有较明显的关系。结论:上颌前牵引矫治对Class Ⅲ类错患者的侧貌美观有明显改善,但对于垂直性骨面型无法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经Frankel Ⅲ型矫治器矫治1年后的青少年面部硬组织变化。方法:选取安氏Ⅲ类错患者25例,在生长快速期使用Frankel Ⅲ型矫治器矫治1年,于治疗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另收集128例同龄安氏Ⅲ类错患者的X线头颅侧位片资料作为对照组,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经过Frankel Ⅲ型矫治器治疗1年,患者下颌骨长度发育受到抑制,减小后面高的增长,ANB角增加,SNB角减小,下颌相对于颅底的位置向后移动;下颌平面及平面发生顺时针方向的旋转。结论:经Frankel Ⅲ型矫治器矫治1年,下颌生长会受到抑制,向后下方旋转生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W角、ANB角和Wits值评估错患者上下颌骨矢状位置关系的可靠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8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的15~25岁错畸形患者共157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头颅侧位定位片均由同一医师严格按照要求在同一台机器上拍摄,由笔者用Adobe PhotoshopCS3图像处理软件对导入计算机的图片进行定点,测量Ⅲ类错畸形患者的W角、ANB角和Wits值,每项指标测量3次,最后取平均值,对测量结果进行变异系数分析。结果:安氏Ⅰ类错患者W角为(60.25±1.57)°,安氏Ⅱ类错患者W角为(54.21±3.65)°,安氏Ⅲ类错患者W角为(68.08±2.98)°,各组W角在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3组错患者的W角较ANB角及Wits值相比变异系数均为最小。结论:W角、ANB角和Wits至在评价错患者颌骨矢状向位置关系时均有一定的可靠性,而W角的可靠性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