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青少年骨性Ⅱ类错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前、后平面的特点。方法:选取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共158例,按垂直生长型将其分为高、低及均角三组,采用Winceph8.0软件对每例患者的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前、后平面及其相关颌骨指标的定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后平面倾斜度,下颌支角(Go-A)和下颌支倾斜角(RAM-I)均为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P0.05)。结论:青少年骨性Ⅱ类错不同垂直骨面型前后平面存在差异,高角者前后平面更为陡峭,颌骨也表现出相应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W角、ANB角和Wits值评估错患者上下颌骨矢状位置关系的可靠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8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的15~25岁错畸形患者共157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头颅侧位定位片均由同一医师严格按照要求在同一台机器上拍摄,由笔者用Adobe PhotoshopCS3图像处理软件对导入计算机的图片进行定点,测量Ⅲ类错畸形患者的W角、ANB角和Wits值,每项指标测量3次,最后取平均值,对测量结果进行变异系数分析。结果:安氏Ⅰ类错患者W角为(60.25±1.57)°,安氏Ⅱ类错患者W角为(54.21±3.65)°,安氏Ⅲ类错患者W角为(68.08±2.98)°,各组W角在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3组错患者的W角较ANB角及Wits值相比变异系数均为最小。结论:W角、ANB角和Wits至在评价错患者颌骨矢状向位置关系时均有一定的可靠性,而W角的可靠性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安氏II类错畸形对青春期面部骨轮廓发育的影响。方法:收集安氏II类错畸形的成人患者和青少年患者共362例。摄取头颅定位侧位片及头颅定位正位片。对面高、面宽等19项测量项目做比较分析及t检验。结果:①安氏II类青少年患者与正常青少年相比,下颌基骨长度、下颌长度较小,但无统计学差异。②安氏II类成年患者与正常成年人相比,下颌基骨长度、下颌长度有显著性差异。③安氏II类患者下颌骨在青春发育期有向前、向上旋转的趋势。结论:安氏II类错畸形患者经过青春期发育,使面部畸形程度更加严重。本研究得出安氏II类错畸形对青春期面部骨轮廓发育的影响,对正颌外科和正畸治疗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头影测量研究不同程度的腺样体肥大与不同的呼吸方式对牙颌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年龄在11~14岁的寻求正畸治疗的患者共90例,其中存在不同程度腺样体肥大者60例为实验组,无口呼吸及腺样体肥大者30例为对照组。根据A/N比值将90例分为三组,每组30例。实验组:A组:0.60≤A/N0.71;B组:A/N≥0.71,其B组又可分为两组,B1为腺样体肥大伴鼻呼吸者;B2为腺样体肥大伴口呼吸者。对照组即C组:A/N0.60。本实验采用几何画板5.06图像处理软件测量腺样体大小和牙颌面各项指标。结果:治疗后,C组与A组相比:ANS-Me/N-Me、∠SNA、∠SNB、NPg-SN、U1-NA、LI-NB、Y轴、UI-SN测量项目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B组相比:GoGn-SN、NP-FH测量项目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分别与A组和B组比较,MP-FH、LI-MP角增大,与B组统计学差异更显著(P0.05)。LI-MP、NP-FH测量项目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GoGn-SN增大、NPg-SN、Y轴减小,其差异更显著(P0.05)。U1-NA、LI-NB、GoGn-SN、FH-MP、LI-MP测量项目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NPg-SN、U1-L1、NP-FH呈负相关(P0.05)。结论:通过头影测量分析得到重度腺样体肥大伴口呼吸患者表现为下颌骨后缩,下颌逆时针旋转及前牙开且口呼吸,对咬合关系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使用β角来评价上下颌骨的矢状向关系,据此得出安氏3种错类型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头颅定位后前位片测量,探讨改良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纠正早期安氏Ⅲ类错且伴下颌功能性偏斜,改善早期功能性下颌偏斜。方法:混合牙列早期安氏Ⅲ类错且伴有下颌功能性偏斜患者20例,采用改良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的方法,矫治前后头颅定位后前位片P-A测量分析,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改良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矫正早期安氏Ⅲ类错且伴有下颌功能性偏斜后,下颌骨两侧结构不对称性有明显改善,下颌骨两侧综合长度差亦减小(P<0.01),两侧下颌体长度差明显减小(P<0.01)。结论:由于早期安氏Ⅲ类错且伴有单侧后牙反,导致的功能性下颌偏斜,采用改良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可以使下颌骨的不对称得到一定的改善,是早期纠正下颌功能性偏斜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经Frankel Ⅲ型矫治器矫治1年后的青少年面部硬组织变化。方法:选取安氏Ⅲ类错患者25例,在生长快速期使用Frankel Ⅲ型矫治器矫治1年,于治疗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另收集128例同龄安氏Ⅲ类错患者的X线头颅侧位片资料作为对照组,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经过Frankel Ⅲ型矫治器治疗1年,患者下颌骨长度发育受到抑制,减小后面高的增长,ANB角增加,SNB角减小,下颌相对于颅底的位置向后移动;下颌平面及平面发生顺时针方向的旋转。结论:经Frankel Ⅲ型矫治器矫治1年,下颌生长会受到抑制,向后下方旋转生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的垂直骨面型的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下颌联合高度的差异。方法:在未做过正畸治疗的115例患者的头颅侧位片上测量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incisor mandibular plane angle,IMPA)以及下颌联合高度(symphysis height,LH),比较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安氏Ⅲ患者的下颌牙槽代偿和下颌联合高度的差异。结果:下颌联合高度和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在不同垂直骨面型的安氏Ⅲ类患者中存在明显差异。在骨性安氏Ⅲ错中,下颌联合高度(LH)与下颌平面角呈正相关,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IMPA)与下颌平面角呈负相关。结论: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长面型的趋势导致下颌联合变长,下前牙代偿性舌倾随着长面型的趋势加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下前牙拥挤患者的下颌前部侧貌轮廓特征。方法:应用MATLAB7.5.0数字图像处理软件,采用Canny边缘检测算法实现数字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上下颌前部软、硬组织边缘线的自动提取。比较下前牙拥挤患者与正常个体下颌前部软、硬组织边缘线的差异性。结果:从下颌前部硬组织边缘曲线来看,女性下前牙拥挤患者相对于正常个体,下齿槽座点B的位置明显下移(P〈0.05),矢状向位置也偏后(P〈0.05),颏唇沟深度明显变深(P〈0.05)。男性下前牙拥挤的患者相对于正常个体,下齿槽座点B的矢状向位置显著后缩(P〈0.05),颏唇沟深度明显变深(P〈0.05)。从下颌前部软组织边缘曲线来看,女性下前牙拥挤患者相对于正常个体颏部软组织侧貌轮廓曲线无明显差异性(P〉0.05);而男性下前牙拥挤患者颏部软组织侧貌轮廓线曲度增加,颏唇沟变深(P〈0.05)。结论:下前牙拥挤的患者有下颌前部齿槽基骨有发育不足的特点。女性下前牙拥挤患者的颏部软组织会产生一定的代偿,使下颌侧貌软组织不显现颏唇沟加深的情况;而男性下前牙拥挤的患者,则会显现较为明显的因下颌前部齿槽基骨发育不足造成的颏唇沟加深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下颌角肥大直线截骨的特点及其与下颌角相关解剖结构的关系,为手术及手术辅助器械的设计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选择100例咬牙 合关系正常伴不同程度下颌角肥大的成人头颅侧位X线片,以下颌第一磨牙近中临面对应的下颌骨下缘为起点向后上方直线截骨将下颌角恢复到125°,对截骨线及其与下颌角相关解剖结构的关系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截骨线长度及截骨线到下颌角的距离与原下颌角度呈负相关(P <0.01).截骨线长度为(60.0±5.2)mm;截骨线长度到下颌角的距离为(10.5±1.5)mm.下颌角区截骨线到下牙槽神经管的距离与原下颌角度呈正相关(P <0.01),截骨线到下牙槽神经管的距离为(10.3±1.5)mm.新下颌角到磨牙咬牙合平面的距离与原下颌角度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 >0.05),距离为(16.9±1.4)mm.结论 以下颌第一磨牙近中临面对应的下颌骨下缘为起点向后上方做直线截骨将下颌角恢复到125°时,截骨线与下牙槽神经血管神经束有相对安全的距离,下颌角截骨量比较充分,能够有效改善下颌角形态.新下颌角距磨牙咬牙 合平面的距离相对恒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几何形态测量法来探讨骨性Ⅲ类错下颌形态的特征。方法:随机选取恒牙初期骨性Ⅲ类与Ⅰ类错患者头颅侧位片各30张,描记下颌的16个标志点,数字化后采用Procrustes重叠法、薄板曲线法、欧式距离矩阵法和常规头影测量法,以骨性Ⅰ类错患者作为对照组,对骨性III类错与Ⅰ类错进行两组间t检验从而对其下颌形态进行比较。结果:Ⅲ类错与Ⅰ类错相比,下颌形态有差异(P<0.05),Ⅲ类错组髁状突长度、升支高度、下颌体长度增加,颞颌关节、颏部都靠前,下切牙舌倾。结论:III类错的下颌形态有其自身特点,并影响Ⅲ类错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针对安氏Ⅲ类错伴开患者,在计算机上重建头颅三维模型并模拟双颌正颌手术,通过对开距离以及术中术后颏部的角度测量,分析开距离与颏部角度变化的关系,为术前预测颏部形态改变提供相关定量参考。方法:对在我院就诊的共20例安氏Ⅲ类错伴开患者进行研究,统计其开距离。计算机将三维CT影像重建出头颅模型,模拟上颌Lefort Ⅰ型截骨前徙,下颌SSRO旋转后退成型术,测量术中及术后面角和Y轴角的大小变化,分析其与开距离之间的关系。结果:安氏Ⅲ类错伴开患者行正颌手术后面角均增大,并且开距离与面角变化值成正相关,开距离越大手术后面角改变越大。经过统计学分析,得到开距离X与面角变化量Y1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1=0.82+2.06X。对于Y轴角的测量表明,开患者的Y轴角在正颌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开距离越大减小的越多,即开距离与Y轴角的减小量成正相关。统计学分析,开距离X与Y轴角变化量Y2的直线回归方程Y2=0.68+1.25X。结论:安氏Ⅲ类错伴开患者,行双颌正颌手术后,其开距离与颏部形态变化有相关性。此相关性为预测和分析正颌手术中颏部形态的变化趋势提供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作者发明一种改良型导下颌向前组合活动矫治器,分析配合固定矫治器矫治Ⅱ类错的疗效。方法:纳入用固定矫治器矫治恒牙期AngleⅡ类、功能性、齿槽性和轻度骨性患者,均角或低角型、无关节弹响患者,共26例。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2010年1月-2018年1月的就诊病例,佩戴改良型导下颌向前组合活动矫治器,治疗前后拍头颅定位侧位片,并用Steiner和Tweed方法分析测量治疗前后X线测量数据,并用SPSS18.0软件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SNB(°)、ANB(°)、SND(°)、Wit,s、CO-GN(mm)、Pog-NB(mm)、U1-NA(°)和L1-NB距(mm)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面型改变明显、下颌向前显著、覆覆盖正常。结论:采用作者发明的改良型导下颌向前组合活动矫治器配合固定矫治器矫治恒牙期AngleⅡ类、功能性、齿槽性和轻度骨性患者效果良好,导下颌向前显著、矫治器固位良好、小巧舒适、缩短了治疗时间,提高了临床治疗率。  相似文献   

14.
Twinblock矫治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硬组织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Twinblock矫治器矫治替牙期或恒牙早期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硬组织学的改变。方法:选择19例下颌后缩、上颌基本正常的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年龄10~13岁,采用Twinblock矫治器进行治疗,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并对治疗前后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患者治疗前后面型明显改善,SNB、LI-MP、Go-Co、Go-Gn显著性增大(P〈0.01);SNA、ANB、UI-SN、OJ显著性减小(P〈0.01);MP-FH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win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1类错[牙合]具有矫形作用,可以诱导下颌功能性前移,促进下颌生长,抑制上颌生长,同时使得上下颌牙及牙槽骨发生改变,从而协调上下颌关系,改善面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上下颌扩弓联合矫正器矫治错畸形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7年6月笔者科室行上下颌扩弓联合直丝弓固定矫治器结束的32例青少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矫正前后进行模型测量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矫正后,下上颌牙弓宽度与牙弓周长均有一定增加,前磨牙区差值最大,其次为磨牙区,最后为尖牙区;上颌最大增加量为(4.5±1.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92,P0.05);下颌最大增加量为(6.1±1.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14,P0.05);矫正前后上下颌牙弓长度均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40,t=2.570,P0.05);矫正前后颌骨方面SNB、ANB与MP-SN等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65,t=4.206,t=3.584,P0.05);牙齿方面U1-SN、U1-NA、覆盖等均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91,t=9.166,t=5.940,t=5.522,P0.05);矫正后L1-MP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02,P0.05)。结论:上下颌扩弓联合矫正器治疗错畸形可有效改善患者错中牙弓不匹配的情况,解除牙列拥挤,保持良好的咬合状态,并能改善患者颌面部美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比较成人与青少年均角型安氏Ⅱ类1分类错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矫治后硬组织的改变情况。方法:选择矫治中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的均角型安氏Ⅱ类1分类错病例,其中成人组25例,青少年组40例,经头影测量分析,比较两组矫治前后硬组织的改变情况。结果:青少年组矫治后,∠ANB、∠U1-SN、∠L1-MP均减小,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Go-Me、∠SArGo、∠U1-L1均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人组矫治后,∠U1-SN、∠L1-MP均减小,有统计学意义(P〈0.05);∠SN-OP、∠U1-L1均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均角型错患者经矫治后,成人与青少年前牙均明显改善,但成人平面矫治后发生了顺时针旋转,骨组织未见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传统直丝弓系统治疗轻中度拥挤错畸形的治疗优势,为患者临床治疗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笔者医院收治的30例轻中度拥挤错畸形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直丝弓系统矫治器治疗,观察组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下颌牙齿错位、上下颌颊侧区咬关系、覆盖、覆、中线PAR指数,记录两组矫治所需时间,分别于治疗后2h、12h、24h、2d、7d评价两组患者疼痛强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下颌牙齿错位、上下颌颊侧区咬关系、覆盖、覆、中线PAR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矫治时间(14.25±1.23)个月,明显长于对照组(9.58±0.76)个月(t=12.509,P=0.000);两组患者治疗后24h、2d时疼痛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轻中度拥挤错畸形具有较好效果,且可减轻患者疼痛感,提高舒适性,但所需矫治疗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下颌角角度、下颌支高度、下颌角间宽、下颌角外翻角度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下颌角肥大整形术提供临床解剖学基础资料.方法对20具成人尸体的离体下颌骨进行定点测量,测量下颌角间宽,分左右侧测量下颌角角度、下颌支高度、下颌角外翻角度,并对其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下颌角角度、下颌支高度、下颌角外翻角度的左右侧无明显差异.以左侧为例,下颌角角度、下颌支高度、下颌角外翻角度、下颌角间宽数值为(119±6.83)°、(67.71±4.20)mm、 (18.70±10.57)°、 (104.51±5.16)mm,下颌角间宽与下颌角外翻角度呈显著相关(r=0.875,P<0.01),下颌角外翻角度与下颌支高度呈显著相关(r=0.804,P<0.01).结论正常下颌角有一定的外翻角度,外翻角度是决定下颌角间宽的主要原因.下颌角肥大截骨术应分别针对下颌角外翻、下颌角角度过小及下颌支过高设计截骨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SUS~2矫治器治疗恒牙早期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3例12~15岁安氏Ⅱ类错患者,采用直丝弓矫治器常规排齐整平上下牙列后,配戴SUS~2矫治器治疗6~9个月,对矫治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23例患者矫治后侧貌改善明显,覆、覆盖正常,磨牙关系为Ⅰ类或接近Ⅰ类。头影测量分析显示ANB、UL-E、LL-E、OB、OJ、PP-FH及Y轴治疗后显著减小(P0.05);SNB、Go-Gn、Ar-Go、L1-MP治疗后显著增大(P0.05);OP-FH、SNA、SN-MP、U1-SN治疗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SUS~2矫治器联合直丝弓技术治疗恒牙早期安氏Ⅱ类错时可有效地利用下颌骨的生长潜力,刺激下颌骨的生长从而获得明显的骨骼及侧貌改变,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20.
口内入路下颌角肥大矫正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经口内入路不同术式矫正下颌角肥大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应用下颌角弧形截骨术矫正60例中重度下颌角肥大,下颌角外侧骨板矢状劈开截骨术矫治10例轻中度下颌角肥大,通过X线头影测量评价疗效.结果 下颌角弧形截骨组术后下颌角角度为(129.491±6.277)°,下颌平面角角度为(34.447±5.068)°,下颌升支后缘切线与前颅底平面的前下交角角度为(92.702±5.520)°,面下部宽度为(10.797±0.688)c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近于正常人群.下颌角外侧板矢状劈开截骨组术后面下部宽度为(11.200±0.675)c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颌角角度为(123.444±3.468)°,下颌平面角为(30.444±3.664)°,下颌升支后缘切线与前颅底平面的前下交角为(95.333±3.000)°,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容貌较术前均有明显改观,无下齿槽神经损伤、下颌骨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针对下颌角肥大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截骨方法,可有效矫治下颌角肥大畸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