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支气管扩张症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对28例支气管扩张症患儿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等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儿童支气管扩张症以咳嗽咳痰为主要临床表现,确诊所需时间1个月~8年,病因以感染为主,其次为免疫力异常,胸片检查3例提示局部密度增高影(10.7%),肺部CT均提示支气管扩张。结论支气管扩张症症状不典型,病程迁延,肺部CT检查尤其是高分辨CT检查有利于疾病早期诊断,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支气管扩张症的诊断作用不大,但可帮助确定有无异物或气道畸形,肺功能检查可提示疾病严重程度。治疗主要是预防并控制感染,经验性治疗可首先考虑大环内酯类,必要时可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诺卡菌病是由诺卡菌感染引起的局限性或播散性化脓性或肉芽肿性疾病,它主要涉及肺部、皮肤、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其中肺部受累最常见。常见于免疫功能抑制宿主,但也可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宿主。免疫抑制宿主更容易患播散性疾病,预后更差。诺卡菌病临床发病率低,是一种罕见病,免疫功能正常宿主患病率更低。最近,暨南大学附属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呼吸内科收治了1例支气管扩张症并肺亚洲诺卡菌感染的免疫功能正常患者,以下结合文献回顾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3.
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支气管扩张症并感染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纤支镜注药治疗支气管扩张伴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支气管扩张伴感染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在常规抗感染的基础上,通过纤支镜向病变部位注入一般抗生素,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1.1%,对照组为73.5%。结论:经纤支镜的局部治疗能改善支气管阻塞,促进引流,提高病变部位的抗生素浓度,结合全身治疗,可提高支气管扩张伴感染的疗效,缩短疗程,减少医疗费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支气管扩张伴感染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支气管镜辅助治疗支气管扩张症重症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4月于湖北省大悟县人民医院门诊收治的支气管扩张症重症感染患者11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予以常规治疗联合支气管镜灌洗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后48 h炎性因子水平;症状或体征改善时间;治疗前、治疗后14 d PaO2、SaO2、PaCO2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48 h,2组患者白细胞介素-4(IL-4)、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症状或体征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4 d,2组患者PaO2、SaO2、PaCO2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1%,低于对照组的14.04%(P<0.05)。结论支气管镜辅助治疗支气管扩张症重症感染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支气管扩张并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6例支气管扩张并感染患者随机分为灌洗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两组均常规应用抗生素及祛痰药物,灌洗组给予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及支气管肺泡灌洗,对照组给予体位引流排痰.结果 灌洗组显效18例(64.28%),好转7例(25.0%),无效3例(10.71%),总有效率为(89.28%)对照组显效10例(35.71%),好转8例(28.51%),无效10例(35.71%),总有效率为(64.28%).结论对于支气管扩张并感染,特别是痰液粘稠不易咳出的患者,应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支气管扩张症53例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气管扩张症的确诊方法是支气管造影 ,它可确诊支气管扩张的类型和范围 [1 ]。依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及普通胸片的特有征象即看到多数空腔外不能确诊的支气管扩张。计算机 X线摄影及 CT应用于诊断以来 ,有些人利用其检查诊断支气管扩张的感兴趣区 ,对于诊断支气管扩张的效果较普通胸片敏感 ,有望发现支气管扩张的存在、分布范围、程度及并发症 ,且两肺支气管扩张由于病人多不能手术可免于支气管造影。本文将5 3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普通胸片、计算机摄影和常规 CT表现进行对照分析。1 资料和方法本组 5 3例中 ,男 37例 ,女 16例 ;年龄 12~…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1例支气管扩张并感染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协助医师,根据支气管扩张症诊疗相关指南及病原学结果为患者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关注患者在用药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提供合理的药学服务和健康教育计划。结果:依据患者的药敏结果和肾功能情况,将给药方案调整为阿米卡星0.3 g、静脉滴注、q12h+环丙沙星0.4 g、静脉滴注、q12h,临床医师采纳了药师的建议,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患者病情稳定出院。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实践,有利于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在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治疗中发挥药学服务的途径和方式,以改善治疗效果.方法 以1例住院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感染患者的诊治过程为例,根据支气管扩张症诊治指南,及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对患者实施药学监护.结果 临床药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将药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药物治疗水平,促进合理用药.结论 临床药师在临床工作中应不断总结和探索,对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感染进行合理处置.  相似文献   

9.
刘云峰 《安徽医药》2008,12(4):331-332
目的探讨HRCT对支气管扩张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资料完整的43例支气管扩张症的HRCT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RCT显示柱状型支气管扩张31例,囊状型支气管扩张25例,静脉曲张型支气管扩张14例,混合型支气管扩张19例。结论HRCT是支气管扩张症是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国产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98例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感染患者随机分为2组,组1(50例)静脉滴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国产);组2(48例)静脉滴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合资),疗程均为7d。结果两组治疗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感染的临床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0.00%对91.68%,87.18%对90.00%,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00%和4.17%,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相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嗜酸粒细胞性膀胱炎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方法:回顾分析1 例嗜酸粒细胞性膀胱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诊断性治疗,随访患儿病情转归情况。并复习嗜酸粒细胞性膀胱炎相关文献。结果:患儿,女,7 岁,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及夜尿增多,血常规提示嗜酸粒细胞明显升高,给予糖皮质激素及抗过敏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缓解,复查血常规提示嗜酸粒细胞降低。结论:对于临床以尿路刺激症状为主要表现结合嗜酸粒细胞升高患儿需警惕儿童嗜酸粒细胞性膀胱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四川凉山地区HIV/AIDS患儿合并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住院治疗的HIV/AIDS合并支气管扩张症患儿,共21例。收集患儿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检查资料等。结果21例患儿中,男童10例,女童11例,以7~10岁年龄段为主,HIV感染途径以母婴传播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咳嗽、咳痰以及发热、气促等。21例患儿中,有15例患儿的生长发育水平低于正常同龄儿。在合并机会性感染中,以细菌性肺炎的发生率最高,其次依次为结核病、肺孢子菌肺炎。双肺为支气管扩张的最常见受累部位,以混合支气管扩张为主。结论早诊断、早治疗对降低四川凉山地区HIV/AIDS患儿合并支气管扩张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相关喘息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进一步为临床诊治MP感染喘息儿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岁以上MP感染及非感染喘息患儿各180例,MP感染组加用阿奇霉素治疗,所有随访病例急性发作时选用支气管扩张剂及布地奈德雾化治疗。两组病例按选用长期控制的药物不同分为三组(n=60):即孟鲁司特组、孟鲁司特组+ICS组、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和治疗6月后的临床指标。结果:(1)MP感染患儿:孟鲁司特组与对照组治疗后FeNO和EOS检测阳性病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孟鲁司特+ICS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急性发作、肺部体征阳性例数、FeNO、IgE、EOS、过敏原、肺功能阳性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孟鲁司特+ICS组与孟鲁司特组治疗后急性发作、肺部体征、FeNO检测阳性病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非MP感染患儿:孟鲁司特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肺功能检测阳性病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孟鲁司特+ICS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急性发作、肺部体征阳性例数、FeNO、IgE、EOS、肺功能阳性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孟鲁司特+ICS组与孟鲁司特组治疗后肺部体征阳性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常用的孟鲁司特或孟鲁司特+ICS的治疗方案对MP感染诱发喘息的治疗是有效的,孟鲁司特+ICS的联合治疗对MP感染后诱发喘息患儿治疗效果优于单用孟鲁司特。今后尚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临床长期随访研究,以期能进一步明确MP感染导致儿童哮喘的发生机制以及对哮喘儿童的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儿童Kimura病的临床特点,探讨儿童Kimura病的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对我院2014年收治的1例儿童Kimura病进行报道,同时检索2005-2015年的中国医院知识总库(CHKD),收集资料完整的7 例儿童Kimura病报道,对这8例Kimura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儿童Kimura病主要表现为头颈部肿块、淋巴结肿大、大涎腺侵犯,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血清IgE水平升高,病灶边界不清无包膜,激素治疗有效,但容易复发。结论:Kimura病是一种罕见的、慢性的、病因不明的慢性炎性疾病,儿童Kimura病更加罕见,常表现为头颈部肿块,伴淋巴结肿大及大涎腺侵犯,手术、激素治疗有效,但容易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星形母细胞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例星形母细胞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星形母细胞瘤病变常表现为特征性的乳头状结构,瘤细胞围绕在血管周围形成假菊形团结构,细胞突起短而粗;血管出现进行性的胶原化和玻璃。免疫组织化学瘤细胞GFAP,S-100,VIM,EMA反应阳性,Syn,NF反应阴性。结论星形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胶质肿瘤,组织学起源未定,目前根据组织学特征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两组,低级别星形母细胞瘤预后好于高级别星形母细胞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应用万古霉素引起药物热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2017年7月至2021年6月应用万古霉素引起药物热的住院患儿,并对国内儿童使用万古霉素引起药物热的病例报道进行文献复习,总结用药剂量、药物热发生时间、不良反应处理及转归情况。结果:共收集万古霉素引起药物热的患儿11例,其中我院4例,文献报道7例。药物热发热时间5.0(2.0~10.0)d,最高体温39.1(38.3~40.0)℃,停药后退热时间1.9(1.0~3.0)d,可伴随其他器官和全身不良反应,发热期间实验室检查结果未见感染指标明显升高,停药后预后良好。结论:万古霉素引起儿童药物热与感染性疾病的发热较难鉴别,应结合药物使用时间、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患儿发热特点加以判断,及时停用可疑药物,避免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髓系肉瘤(myeloid sarcoma,MS)是由髓系原始细胞或未成熟髓系细胞在髓外增生和浸润所形成的肿块,常伴随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出现,也可出现于骨髓增殖性疾病(MPD)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患者病程中,罕见于AML发生之前。外周血和骨髓均无白血病表现,称为原发性MS。MS 可出现在不同组织或器官中,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年和儿童,男性多于女性。MS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比较困难,误诊率较高。笔者现报告l例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MS 患儿,探讨其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临床对MS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19.
肺母细胞瘤(pulmonary blastoma,PB)又称肺胚层瘤或胚胎型癌肉瘤,由原始间叶成分和/或上皮成分组成,类似于胚胎肺的结构,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肿瘤,至2011年全世界文献报道累积仅约200例[1]。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Purpose: To report a case of acute dystonia that appears related to the use of propofol in a patient with epilepsy and to report its successful management by diphenhydramine.

Clinical features: A 16-year-old white male with a history of left posterior temporal neocortical onset seizures underwent epilepsy surgery. Preoperative antiepileptic maintenance medications included phenytoin and lamictal. A limited posterior temporal resection (topectomy) was performed, and propofol (Diprivan®) was used to supplement the local anesthesia. During the surgery the patient developed prominent orofacial and extremity dystonia with forced, maximal mouth opening during speech and leg jerking. The movements were associated with agitation and confusion. Following surgery administration of intravenous fos-phenytoin resulted in an exacerbation of the movement disorder. The patient responded favorably to intravenous diphenhydramine therapy; the involuntary movements and confusion abated completely over a 3-hour period. The reaction was classified as moderate in severity, possible in probability and nonpreventable.

Conclusion: Propofol therapy has the potential to induce dystonia that can be controlled by diphenhydramine. The risk of dystonia may be increased in individuals also receiving phenyto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