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转复窦性心律复发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探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转复窦性心律后的远期复发率及影响因素。选择2000~2002年住院诊断房颤,并进行药物或电转复后成功者,随访1年比较房颤复发与未复发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房颤复律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386例房颤患者复律成功,1年后135例复发,复发率为35%,以复律后1周内发生率最高(53%)。复发与未复发组在年龄、复律方法、基础心脏疾病、复律后是否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预测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左房内径≥50mm(OR=1.86),复律前房颤持续≥7天(OR=2.08)和房颤病程≥3个月(OR=1.77)。结论:左房大小和房颤持续时间是房颤复律后复发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电复律的成功率和安全性。方法对瓣膜置换术后病程长、左房增大(≥50mm)的持续性房颤患者135例行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电复律之前常规抗凝,加用厄贝沙坦和胺碘酮,积极处理原发心脏疾病。复律成功后继续服用厄贝沙坦和胺碘酮,3个月后停止。随访至电复律后12个月。结果135例,6例(4.4%)加用药物后自行转复。126例电击成功(97.7%)。3例(2.3%)未能转复。132例复律成功者12个月后123例维持窦性心律(93.2%),9例复发;复律后3,12个月左房内径较复律前缩小(P<0.05),左室射血分数增加(P<0.05)。结论对于瓣膜置换术后病程长、左房增大(≥50mm)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应尝试给予转复的机会,在经过充分准备和抗心律失常药物协同应用下,其电复律成功率高,窦性心律维持时间长,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电复律的成功率和安全性。方法对瓣膜置换术后病程长、左房增大(≥50mm)的持续性房颤患者135例行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电复律之前常规抗凝,加用厄贝沙坦和胺碘酮,积极处理原发心脏疾病。复律成功后继续服用厄贝沙坦和胺碘酮,3个月后停止。随访至电复律后12个月。结果135例,6例(4.4%)加用药物后自行转复。126例电击成功(97.7%)。3例(2.3%)未能转复。132例复律成功苦12个月后123例维持窦性心律(93.2%),9例复发;复律后3,12个月左房内径较复律前缩小(P〈0.05),左室射血分数增加(P〈0.05)。结论对于瓣膜置换术后病程长、左房增大(≥50mm)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应尝试给予转复的机会,在经过充分准备和抗心律失常药物协同应用下,其电复律成功率高,窦性心律维持时间长,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导管消融对于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远期疗效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观察基于心房基质改良的线性消融对持续性房颤的远期疗效,并探讨消融术式与消融远期成功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87例因药物无效而接受了步进式线性消融的持续性或长程持续性房颤病例,依据房颤能否被消融转复为窦性心律分为消融转复组和消融加电复律组并平均随访至术后5.3年.结果 87例患者中有50例(57.5%)术中通过线性消融直接终止了房颤,37例(42.5%)患者线性消融无法转复,除1例之外均行电复律成功.平均随访(5.3±1.0)年,单次消融后34例(39%)患者维持窦性心律,其中消融转复组24例(48%),消融加电复律组10例(27%)可维持窦性心律,消融转复组的远期成功率高于消融加电复律组(P=0.047).结论 对于持续性或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通过线性消融策略进行心房基质改良消融可能有助于提高远期成功率.术中通过消融直接转复为窦性心律是远期成功率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导管消融术联合心腔内电复律治疗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远期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行多步骤递进式消融后,房颤仍未终止,术中再经静脉导管心腔内电复律法进行电复律的非阵发性房颤患者62例。随访12~48个月,对可能影响远期复发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经导管消融术后持续房颤发作的所有非阵发性房颤患者,经静脉导管心腔内电复律治疗后均转复为窦性心律。根据是否远期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26例)和未复发组(36例)。复发组患者的房颤病程显著长于未复发组[60(0.25,360)个月比24(0.25,120)个月,P=0.019],左心室重量指数[(150.16±34.48)g/m~2比(132.97±27.33)g/m~2,P=0.033]、左心房容积[(75.33±32.03)ml比(59.51±22.36)ml,P=0.025]、左心房容积指数[(40.70±15.81)ml/m~2比(32.21±12.76)ml/m~2,P=0.023]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房颤病程是术后远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17,95%CI 1.003~1.032,P=0.017)。结论导管消融术联合经静脉导管心腔内电复律可将非阵发性房颤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房颤病程是患者远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评价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后心房颤动的复律疗效及维持窦性心律的影响因素,对3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心房颤动(简称二狭房颤)的患者在PBMV后1~2周进行复律治疗。结果显示:PBMV后近期复律治疗房颤均能转复为窦性心律。随访19~46(31.6±7.1)月,22例患者仍维持窦性心律(73.3%)。房颤复发与患者的年龄、二狭程度无明显关系。房颤病程超过12个月,PBMV后左房残留压较高和术后左房回缩程度小是房颤复发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二尖瓣狭窄并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连续行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的260例二尖瓣狭窄患者进行并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分析。PBMV后对房颤患者进行复律治疗并随访。结果二尖瓣狭窄并发房颤的预测因子是左心房内径(P<0.0001)、年龄(P<0.0001)及病程(P=0.0007)。PBMV后左心房内径缩小,113例患者经药物或直流电转复窦性心律;随访(12±6.8)个月,31例(28.2%)患者房颤复发,左心房内径(P<0.0001)是转复窦性心律患者房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左心房内径、年龄和病程是决定二尖瓣狭窄患者发生房颤的最重要的因素。左心房内径也是决定PBMV后转复窦性心律患者能否维持窦性心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治疗是目前心房颤动(房颤)最主要的治疗方式.房颤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原因有两个,即节律紊乱和快速心室反应.针对这两个方面,药物治疗形成了两种策略,(1)节律控制策略,即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包括药物复律或电复律后以药物维持窦性心律;(2)频率控制策略,即控制心室率.两种策略各有优缺点.  相似文献   

9.
研究证实,很多心房颤动(房颤)的复发,是心房电重构的结果,而电重构的发生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密切相关。本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贝那普利,在房颤转复后抑制RAS激活,长期维持窦性心律的有效性及其对左房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报道90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心房纤颤(简称二狭房颤)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后复律治疗的结果。89例患者在PBMV后2周内接受复律治疗,15例服用奎尼丁后恢复窦性心律,74例经体表电复律转为窦性心律。随访23.5±11.7个月,24例(27%)患者心房纤颤复发。我们认为心房纤颤病程长,PBMV后瓣口面积小和左房回缩差是心房纤颤复发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2008年首次诊断Af(发病时间〈3个月)经药物或直流电成功转复窦性心律的住院患者98例。随访6个月后Af未复发者为维持窦性心律组(A组)52例,Af复发者(B组)46例。回顾性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特征、心电图指标、超声心动图(UCG)参数及相互关系,探讨A组的独立预测因子及诊断价值。结果 6个月随访后,52例(占53%)仍维持窦性心律,46例Af复发,半数以上复发在复律后2周内。两组间在性别、年龄、基础心脏病、β受体阻断剂使用、复律方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与A组相比,复律前Af持续时间(28.7±26.3d对1.3±1.4d,P〈0.01)、P波最大时间(Pmax)(P〈0.01)和P波离散度(Pd)(52±12ms对40±10ms,P〈0.01)、左心房直径(LAD)(47±4mm对41±3mm,P〈0.01)和左房自发性声学显影(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两组间P波最小时间(Pmin)差异无显著性。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f持续时间〈7d(OR=2.61)、LAD〈45mm(OR=2.10)和Pd〈47ms(OR=3.72)是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独立预测因子,准确性分别为82%、83%和86%。Pmax和左房无自发性声学显影仅是单因素影响因子。结论复律前Af持续时间、左房大小和Pd是预测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41例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二尖瓣病变患者(房颤29例,窦性心律12例)行心脏外科手术时取右心耳组织,用V—G染色法和VIDAS-21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其心房组织胶原容积分数(CVF)。结果房颤患者的心房组织CVF明显高于窦性心律患者(P〈0.05)。房颤患者均转复为窦性心律,随访12个月后,维持窦性心律20例,转为房颤9例;房颤复发患者的心房组织CVF、房颤持续时间和左房内径均明显大于维持窦性心律患者(P〈0.05)。提示心房纤维化程度可能是影响风心病房颤患者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术后1个月内复发行直流电复律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前瞻性研究。方法丙泊酚镇静、禁食状态下,单向波同步电复律,电极板置于心尖-胸骨旁右侧,能量依次采用300,360,360J。结果共入选23例患者,年龄58±13岁,房颤病史6.8±5.0年,左房直径41.9±9.8mm,左室射血分数0.58±0.11。复发心律失常中12例为心房扑动,10例为房颤,1例为房性心动过速。共进行27次电复律,19次(70.4%)即刻复律成功,其中15次1次放电复律成功。1例复律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伴交界心律,1例丙泊酚镇静时出现呼吸暂停。随访8.5±3.7个月,52.2%的患者为窦性心律。即刻复律成功组其远期成功率为64.7%,即刻复律失败的远期均不成功,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4)。1次放电即可成功者远期成功率为69.2%,需要多次放电的患者远期成功率为20.0%,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36)。结论直流电复律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患者,即刻电复律成功是远期成功的预测因素,复律时需要多次放电的远期成功率低。  相似文献   

14.
探讨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心房纤颤(房颤)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后房颤复律治疗的方法及复律后影响维持窦性心律的因素。方法:PBMV术后4~6周仍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房颤患者538例进行电复律治疗,转复后随诊3~6个月,动态观察房颤复发情况。结果:538例行体表电复律者,恢复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5.
心房顿抑     
1965年Logan WF.等首次报道心房颤动(房颤)复律后左房机械功能异常,其后将房颤和房扑恢复窦性心律时出现一过性的左心房和左心耳机械功能的异常称为心房顿抑。尽管已经恢复窦性心律,但由于发生心房顿抑,左心房和左心耳内血流速度仍然缓慢,这与复律后血栓栓塞事件的增加有关。心房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氯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律效果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影响.方法 2003年1月至2005年10月将解放军421医院心内科86例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分为胺碘酮治疗组和氯沙坦 胺碘酮治疗组,观察治疗24 h,3 d和7 d时心房颤动的转复情况.在心房颤动复律后,继续药物治疗并随访观察1年,评价两组窦性心律的维持效果.结果 胺碘酮组44例心房颤动患者治疗24 h,3 d和7 d心房颤动的转复率分别为65.90%,75.00%和86.36%,氯沙坦 胺碘酮治疗组的转复率为66.66%,80.95%和95.23%.两组在7 d时心房颤动的转复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1年时两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分别为71.05%和87.50%(P<0.05),两组左房内径分别为(37.45±1.44)mm和(35.83±1.38)mm(P<0.05).结论 氯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均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可能与氯沙坦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降低心脏负荷,抑制心房电及结构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房颤)复律后左房机械功能异常,其后将房颤恢复窦性心律时出现一过性的左心房和左心耳机械功能的异常称为心房顿抑,发生率约为38%~80%.房颤持续时间越长,心房顿抑越严重、持续时间越长,更易形成心耳血栓及房颤复发.近年研究提示,造成心房顿抑的原因与房颤后的心房重构有关.房颤诱导心房发生重构包括电重构、结构重构及缝隙连接重构.缝隙连接重构与心房电重构、结构重构均有关联,参与房颤的发生与持续,可能是心房顿抑发生的原因之一.本文就心房顿抑及与房颤后心房重构的关系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慢性房颤直流同步电复律治疗的成功率与安全性。方法对瓣膜病伴有持续性房颤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术后3个月心脏彩超左房内径大小恢复至≤50mm,服用华法令抗凝INR值在2~3之间的318例患者,加用口服胺碘酮片200mg,1日3次,厄贝沙坦片150mg,1日1次,用7天后若未自行转复者行200焦尔直流同步电复律。转复成功后继用胺碘酮片200mg,1日1次,厄贝沙坦片150mg,1日1次,60天后停用。结果318例人工瓣膜置换术后,除3例在用药期间自动转复为窦性心律外,315例患者电复律即刻成功率为98.7%(311/315),平均随访2.7±1.3年,电复律远期维持率在97.8%(308/315),窦性心律总维持率97.8%(311/318)。结论人工瓣膜置换术后直流同步电复律治疗慢性房颤安全好,转复率高。慢性房颤持续时间不是电复律主要禁忌证,手术前、后左房大小决定即刻成功率和随访维持率,转复为窦性心律后心功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消融终止作为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终点对术后窦性心律维持和复发的影响.方法 入选286例行序贯消融的持续性房颤患者,术中消融终止组124例(43.4%),未终止电复律组162例(56.6%),比较两组终止方式、术后复发及窦性心律维持情况.结果 消融中26例(9.1%)直接转复窦性心律;166例(5 8.0%)转为房性快速心律失常(AT),其中98例(59.0%)进一步消融转复窦性心律;消融未终止行电复律者162例;随访(23±7)个月,两组早期复发、长期复发及窦性心律维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现AT可以预测术后复发心律失常类型(P<0.05);二次消融后两组复发率及窦性心律维持率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消融终止并不有助于术后长期窦性心律维持,术中出现AT能预测术后复发心律失常类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可达龙(胺碘酮)坎地沙坦联合治疗冠心病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2月冠心病阵发性房颤患者60例,随机分为可达龙组(对照组)和可达龙坎地沙坦联合治疗组各30例,总疗程48周,观察两组左房内径变化和房颤复发病例数.结果 可达龙组心房颤动患者治疗后复发18例,联合治疗组复发10例.两组心房颤动的转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左房内径降低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可达龙联合坎地沙坦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律和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以及左房内径影响均优于可达龙单用治疗,可能与坎地沙坦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降低心脏负荷、抑制心房电及结构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