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鼻腔、鼻窦血管球瘤十分少见 ,鼻腔、鼻窦恶性血管球瘤更为罕见 ,其临床表现类似鼻息肉 ,早期诊断甚难 ,通常于手术标本病理检查后才明确诊断。本文结合综述者近期对一例鼻腔、鼻窦恶性血管球瘤的诊治体会 ,对鼻腔、鼻窦血管球瘤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诊断、病理、治疗和预后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鼻腔、鼻窦血管球瘤十分少见,鼻腔、鼻窦恶性血管球瘤更为罕见,其临床表现类似鼻息肉,早期诊断甚难,通常用于手术标本病理检查后才明确诊断。本文结合综述者按期对一例鼻腔、鼻窦恶性血管球瘤的诊治体会,对鼻腔、鼻窦血管球瘤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病理、治病和预后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球周皮细胞瘤(glomangiopericy tomar)即球血管外皮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中间型或低度恶性软组织肿瘤,其同义词有鼻窦血管外皮瘤、鼻窦型血管外皮瘤、鼻窦血管外皮瘤样肿瘤等,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鼻腔球周皮细胞瘤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66岁,因"左侧鼻腔新生物"入院。患者入院前半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鼻塞,鼻腔偶有疼痛,  相似文献   

4.
鼻腔鼻窦恶性血管球瘤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生在鼻腔、鼻窦的恶性血管球瘤罕见 ,经文献检索国内外鲜见报道。 2 0 0 0年 8月我们成功诊断、治疗原发性鼻腔、筛窦恶性血管球瘤 1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 ,男 ,5 3岁。主诉左鼻腔渐进性阻塞近 2年 ,无鼻部外伤、疼痛及出血史。鼻镜检查 :左鼻腔下鼻甲游离缘以上的总鼻道区域有暗红色新生物 ,表面光滑且分叶 ,触之易出血。CT示 :左鼻腔及筛窦有占位 ,初步诊断 :左鼻腔息肉伴筛窦慢性炎症。于局麻下行鼻内窥镜左鼻腔新生物摘除术 ,术中见新生物来自中鼻道及其相对应的增生肥厚的鼻中隔粘膜 ,触之易出血 ,质地较脆 ,外观似出血…  相似文献   

5.
血管球瘤是由血管球细胞增生而形成的肿瘤,最常见于四肢末端动静脉吻合处的血管球,也可见于全身其它各处,如鼻腔、口腔、内脏、生殖器官等部位,但极少见。本瘤为良性,瘤体较小,绝大多数为单发性,临床上常有疼痛症状,由于此瘤少见,临床诊断中易忽略,术前常误诊为其它病变,确诊需靠病理组织学检查。本瘤切除后不复发。现报道一例如下。患者女,40岁。发现鼻腔肿物3个月余,时有痛感,于1994年10月5日来院就诊。鼻部检查见鼻中隔前端有一肿物,如黄豆粒大,表面较粗糙,余无异常,诊断为鼻腔乳头状瘤,局部麻醉下手术切除。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6.
血管球瘤(Glomus tumor,GT)是由血管球细胞构成的较为少见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手指、足趾甲床下,也可发生在掌、手臂,很少发生于鼻腔。由于发生部位特殊,往往不被重视,临床容易误诊。本文报道1例鼻腔血管球瘤,结合病理检查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鼻腔鼻窦血管外皮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鼻腔鼻窦血管外皮瘤是一非常少见的的肿瘤,为了更好的了解和认识此病的临床特点,我们总结了1975年至2005年收治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方法 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鼻窦血管外皮瘤的临床特点。结果 9例资料完整,5例失访。从完整的9例资料显示预后与病理的分级密切相关。高度恶性肿瘤的死亡率明显高于中间性和低度恶性的患者;低度恶性的预后又和肿瘤大小和血供相关,肿瘤大于6cm,血供丰富容易复发,预后差。治疗以手术彻底切除为主。结论 鼻腔鼻窦血管外皮瘤的临床行为与病理分级密切相关,临床医师要重视组织病理学的描述。  相似文献   

8.
鼻腔,鼻窦血管外皮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管外皮瘤罕见,临床症状和体征取决于肿瘤发生部位和大小.发生于鼻腔及鼻窦者有鼻塞、反复鼻出血及头痛、鼻腔及鼻窦内软组织肿块.诊所主要靠组织病理学检查.现报道3例鼻腔及鼻窦血管外皮瘤,并就诊断和治疗进行扼要讨论.  相似文献   

9.
鼻腔鼻窦乳头状瘤是鼻腔及鼻窦具有复发和恶变潜能的良性肿瘤。组织学上根据上皮形态分为3种类型:内翻性乳头状瘤、外生性乳头状瘤和嗜酸性细胞乳头状瘤。本文从流行病学、组织病理学、病因、临床表现等方面分别对3种不同病理类型鼻腔鼻窦乳头状瘤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血管球瘤是一种良性肿瘤 ,被认为是血管球体的增生或错构发展的结果 ,最常见于肢体末端 ,尤其多见于指甲下的位置 ,极少见于头颈部 ,其占所有肢端软组织肿瘤的 1.6% ,占所有鼻腔、鼻窦、鼻咽部上皮肿瘤的 0 .4 %。由于没有特征性的症状及典型的影像学表现 ,目前诊断上仍具有一定的难度。下面报道一例 4 2岁男性患者 ,因左鼻塞就诊 ,无鼻出血、疼痛、外伤等主诉。纤维鼻内窥镜检 ,见左鼻腔有一原发于蝶窦的暗红色肿瘤侵占了后鼻孔。 CT检查进一步证实 ,有一肿瘤自蝶窦向筛窦及后鼻孔扩展。肿瘤显示出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 ,并有小的钙化灶。…  相似文献   

11.
血管外皮瘤可发生于全身各处 ,多属良性 ,但鼻腔鼻窦低恶性血管外皮瘤则属罕见。我科 1 997年 1 2月收治 1例 ,现报道如下。患者 ,男 ,57岁。左鼻腔进行性阻塞 1 0年 ,伴头昏头痛 7个月。1 0年前曾在当地职工医院行左鼻腔肿物摘除术 ,术后病理诊断为鼻息肉。术后数月又出现鼻塞。 7个月前 ,头昏头痛明显而到我院就诊。专科检查 :左鼻腔充满灰白色肿物 ,表面光滑 ,有弹性 ,不活动 ,推压鼻中隔及中鼻甲向对侧 ,与周围组织无粘连。鼻窦 X线摄片示左鼻腔密度1广元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四川广元 ,6 2 80 0 0 )增高影 ,上颌窦、筛窦窦腔消失。…  相似文献   

12.
报告5例鼻腔鼻窦及面颞部血管内皮细胞瘤临床资料。5例均手术治疗,2例术后加放射治疗。经随访,3例治疗后存活3~4年,2例治疗后半年死亡。对该瘤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病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inverted papilloma,IP)是鼻腔鼻窦的良性病变,其特点为局部呈破坏性生长、发展快、手术后容易复发及少数恶性变等.迄今为止,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为进一步研究IP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本文将近年来病因学相关文献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48例鼻腔鼻窦肉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肉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以提高对鼻腔鼻窦肉瘤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鼻腔鼻窦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鼻腔鼻窦纤维肉瘤4例,恶性纤维性组织细胞瘤3例,脂肪肉瘤4例,平滑肌肉瘤5例,横纹肌肉瘤5例,骨肉瘤2例,软骨肉瘤3例,恶性黑色素瘤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4例,浆细胞肉瘤1例,恶性神经鞘膜瘤5例,嗅神经母细胞瘤5例,血管肉瘤3例,综合治疗后随访,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2.5%,46.7%,35.7%。结论:鼻腔鼻窦肉瘤不易明确诊断,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诊断,对肿瘤易复发及全身转移者,综合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赵侃  沈志森等 《耳鼻咽喉》2002,9(6):332-334
目的:提高对原发于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诊疗水平。方法:对本院1992-2000年收住的19例鼻腔,鼻窦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该病病理与临床易与鼻息肉,鼻腔癌,血管癌相混淆,彻底的手术切除及良好的局部控制与生存时间有关,放疗,化疗与免疫治疗的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结论:鼻腔,鼻窦原发恶性黑色素瘤为临床难治疾病之一,预后较差,早期诊断及彻底手术切除是提高疗效的首选措施。  相似文献   

16.
Masson瘤,也被称为血管内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症,是一类血管组织来源的良性增生性病变,鼻腔鼻窦发病罕见。本文报道了一例鼻腔鼻窦Masson瘤。患者单侧鼻塞伴溢泪6月,肿物内镜下外观光滑界清,CT呈膨胀性生长,MR下肿物信号混杂,不均匀强化,血液学检查提示D-二聚体增高。经柯陆氏及鼻内镜径路切除肿物,经术后病理明确诊断。结合既往文献报道,发现鼻腔鼻窦Masson瘤多发生于上颌窦、筛窦和鼻腔,均为单侧发病但缺乏典型发病特征,一般经病理学检查确诊。其治疗以手术为主,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随着病理学、影像诊断学、颅底外科及血管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学者们对头颈部副神经节瘤有了新的认识.现就其发病情况、命名、病理与免疫组化、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21年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例鼻腔鼻窦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 结果 13例患者中女10例、男3例。恶性1例,良性12例,13例均行手术治疗,1例恶性神经鞘瘤患者术后辅助放疗。术后随访4~110个月,12例良性患者均未复发,1例恶性患者死于复发。 结论 发生于鼻腔鼻窦的神经鞘瘤以良性为主,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单侧鼻塞和头痛最多见,鼻腔及筛窦为最常见发病部位。术前的影像学检查能较好显示肿瘤侵犯范围,指导手术方式。主要治疗手段为彻底手术切除,恶性者术后容易复发,需要辅助放疗。  相似文献   

19.
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是一种黏膜上皮源性良性肿瘤,临床上较常见.容易复发、恶变足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突出特点.目前缺乏判断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及复发的可靠依据.近几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关于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过程中相关的细胞因子的研究有了深入的进展,这对于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及手术方式的选择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就目前与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相关因子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颞骨和颅底的血管球瘤,其大小可由局限于鼓岬的极小肿瘤,至大区域破坏、侵及神经的大肿痛近年来,根据Glasscock-Jckson分类法,将血管球瘤分为鼓室型和颈静脉型两大类。按其扩展范围。鼓室型血管球瘤又分为:①局限于鼓岬的小肿瘤;②肿瘤充满中耳腔;③除中耳腔外,扩展至乳突;④肿瘤充满中耳腔,扩展至乳突或穿过鼓膜入外耳道,也可侵及颈动脉前区。颈静脉血管球瘤可分为:①累及颈静脉球、中耳和乳突的小肿瘤;②肿瘤扩展至内耳道下方,可向颅内扩展;③肿瘤侵至岩尖,可出现颅内侵犯;④肿瘤超出岩尖进入蝶骨斜坡或颞下窝,可有颅内侵犯。此分类目的不仅为临床分型用,也是术前了解病变范围所需。血管球瘤的诊断:血管球瘤起病呈隐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