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慢性前列腺炎与前列腺特异抗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前列腺炎与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的关系,方法:用免疫放射分析法(IRMA)检测52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和120例前列腺正常男性的血清PSA值,结果: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血清PSA值虽较正常对照组有升高,但仍在低水平,且介于正常人与前列腺癌患者的PSA值(大于等于4.00g/L)之间,结论:慢性前列腺炎血清PSA的轻度升高是长期慢性炎症的病理改变所致,不影响血清PSA值作为前列腺癌癌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对213例已确诊为BPH患者进行前列腺按摩液(EPS)常规检查及EPS细菌培养,支原体、衣原体检测和血清PSA检测。对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进行抗炎治疗前后的BPH症状评分(IPSS)比较。结果:213例BPH患者中,合并慢性前列腺炎69例(32.4%),EPS细菌培养阳性27例(12.7%),EPS支原体、衣原体检测,15例阳性(7.0%)。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中有7例PSA异常(>4μg/L)。69例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经抗炎治疗后,IPSS由治疗前(12.2±2.6)分,降为治疗后(10.5±2.3)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BPH患者进行EPS检查,以明确是否合并有慢性前列腺炎,对临床上明确诊断、选择治疗药物或手术方式,提高疗效及减少并发症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前列腺结石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前列腺结石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因下尿路症状来院就诊的60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前列腺结石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的年龄、前列腺体积、体重指数(BMI)、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慢性前列腺炎以及尿路结石有无差异,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阳性组的年龄、前列腺体积、慢性前列腺炎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BMI、PSA、尿路结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结石的发生与年龄(OR=1.051,P0.001)、慢性前列腺炎(OR=1.567,P=0.010)显著相关,与前列腺增生、BMI、尿路结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年龄、慢性前列腺炎是前列腺结石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前列腺增生可能增加前列腺结石发病的风险,前列腺结石对PSA无影响,BMI和尿路结石可能不是前列腺结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慢性前列腺炎对血清PSA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研究慢性前列腺炎 (chronicprostatitis ,CP)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水平。 方法 :选择诊断为ⅢA型前列腺炎患者 4 5例 ,30例健康男性为正常对照 ,分别检测血清PSA水平 ,并进行分析。 结果 :在 4 5例ⅢA型前列腺炎患者中 ,血清PSA水平为 2 .4 1± 0 .6 4 μg/L ,而正常对照组为0 .93± 0 .5 2 μg/L ,2组PSA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性(P <0 .0 5 )。其中 ,ⅢA型前列腺炎患者中血清PSA超过 4 .0 μg/L的共有 6例 (1 3.3%) ,而正常对照组中仅有 1例(3.3%)。ⅢA型前列腺炎患者中 ,随着前列腺按摩液内白细胞数增加 ,PSA水平有一定程度的增高 ,但没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ⅢA型前列腺炎可以使血清PSA水平有一定程度的增高 ,在诊断过程中应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严重程度与病原菌感染是否存在相关性,我们对2002年6月至2003年9月586例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常规及多种病原体进行了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16S rDNA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16S rDN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16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采用PCR方法检测其16S rDNA,比较不同亚型前列腺炎的16S rDNA阳性率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29例Ⅱ型前列腺炎前列腺液16S rDNA PCR均阳性,阳性率100%;87例Ⅲ型前列腺炎前列腺液16S rDNA PCR阳性71例,阳性率82%,其中ⅢA型前列腺炎前列腺液PCR阳性率94%(45/48),ⅢB型前列腺炎前列腺液PCR阳性率67%(26/39)。结论:16S rDNA的检测可能成为慢性前列腺炎分型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7.
慢性Ⅳ型前列腺炎患者血PSA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前列腺炎(NIH-IV)对血PSA的影响。方法:选择常规体检男性242例,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CPSI)指数评分<8分。患者前列腺指诊及尿液分析未见异常,检查前先抽血查PSA,取前列腺按摩液(EPS)行白细胞计数,评估Ⅳ型前列腺炎发病情况,比较Ⅳ型前列腺炎及对照组的血PSA水平,并分析Ⅳ型前列腺炎患者EPS中白细胞的数目与PSA升高的相关性。结果:在242例体检男性中,Ⅳ型前列腺炎的发病率为34.3%(83/242)。Ⅳ型前列腺炎组与对照组间的年龄、前列腺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SA在Ⅳ型前列腺炎组为(2.88±2.60)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1.59±1.76)μg/L(P<0.05)。Ⅳ型前列腺炎组中PSA≥4μg/L的比例为13.3%(11/83),而对照组中PSA≥4μg/L的比例为4.4%(7/15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型前列腺炎患者EPS中白细胞数目多少与PSA的高低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Ⅳ型前列腺炎亦是血PSA升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并发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白细胞介素水平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本院2014年7月到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11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并发前列腺炎的情况、前列腺液白细胞介素水平、总PSA(TPSA)和游离PSA(FPSA)及FPSA/TPSA。结果115例BPH患者中有76例并发前列腺炎,其中I级炎症37例、II级炎症25例、III级炎症13例。III级炎症组的炎症范围、炎症程度均显著高于I级、II级炎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II级炎症组的IL-2、IL-6、IL-8、IL-10均显著高于I级炎症组、II级炎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II级炎症组的TPSA、FPSA显著高于I级炎症组、II级炎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的FPSA/TP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直线相关法分析,BPH并发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IL-2与PSA、FPSA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前列腺液IL-6、IL-8、IL-10与TPSA、FPSA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BPH并发前列腺炎是患者PSA升高的危险因素,且患者前列腺液的IL-6、IL-8、IL-10水平与PSA存在良好的相关性,临床可据此进行BPH并发前列腺炎的诊断和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检测前列腺液中沙眼衣原体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从1994年10月至1995年5月对75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其前列腺液中沙眼衣原体,并同时进行对照组的前列腺液检测。结果在前列腺液中沙眼衣原体阳性率为26.7%,而且均为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对照组均为阴性。前列腺按摩前初始尿和尿道脱落上皮细胞PCR检测沙眼衣原体结果是前列腺液阳性者,尿及尿道上皮细胞均为阴性。本实验结果不仅表明沙眼衣原体是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病原体之一,而且为沙眼衣原体性前列腺炎提供了特异性诊断方法和治疗后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0.
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前列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合并前列腺炎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 BPH患者100例.按是否合并前列腺炎分为单纯组(34例)和合并组(66例).比较2组患者年龄、前列腺体积、PSA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的差异,同时分析B超检查对BPH合并前列腺炎的检出情况. 结果单纯组患者年龄为(66.5±6.4)、合并组为(69.9±7.2)岁;单纯组平均前列腺体积为(47.5±26.7)、合并组为(71.4±39.3)ml.单纯组患者PSA和PS-AD中位数分别为3.40和0.08 ng/ml,合并组分别为8.07和0.12 ng/ml;平均IPSS分别为19.9和22.2.2组患者平均年龄、前列腺体积、PSA与PSAD值及IP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体积与炎症浸润程度及腺体破坏程度具有相关性(r分别为0.29,0.25,P<0.01).PSA与前列腺炎浸润分级和破坏分级均具有相关性(r分别为0.319和0.214,P值均<0.05).PSAD与浸润分级具有相关性(r=0.212,P<0.05).B超诊断BPH合并前列腺炎的敏感性为21.2%,特异性82.4%. 结论 BPH患者多伴前列腺炎,且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为主;合并前列腺炎的患者临床检测指标明显高于单纯BPH患者.B超对BPH合并前列腺炎的检出能力不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慢性前列腺炎在前列腺增生症发病与进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5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因前列腺增生就诊患者356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前列腺增生并慢性前列腺炎组及单纯性前列腺增生组,统计分析两组临床特征,包括:年龄(Age)、前列腺体积(PV)、PSA、IPSS评分、是否合并急性尿潴留(AUR).结果 前列腺增生并慢性前列腺炎121/356例(34.0%),发生急性尿潴留48/121例(39.7%);单纯前列腺增生235/356例(66.0%),发生尿潴留60/235例(25.5%).两组对比年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列腺增生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组较单纯前列腺增生组PV、PSA、IPSS评分、尿潴留发生率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列腺增生合并慢性前列腺炎通常具有更大的体积、更高的PSA及IPSS评分、更易发生尿潴留.因此,前列腺慢性炎症在前列腺增生的发病、进展中可能起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血清PSA浓度改变及其对本病诊断和治疗的作用。方法 22岁~55岁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60例,测定其血清PSA浓度。根据前列腺按摩液中(EPS)白细胞(WBC)计数的多少,将患者分为轻(WBC<10/HP)、中(10/HP≤WBC<30/HP)、重(WBC≥10/HP)三组,并行三组PSA的组间比较。9例重度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PSA分别进行比较。30例行EPS细菌培养。结果 血清PSA升高比例为46.7%。其中轻组10%、中组10%,重度26.7%。轻、中、重三组血清PSA平均值分别为(2.383±2.8350)mg/ml,(3.1571±2.6432)mg/ml及(7.1557±5.9110)mg/ml。轻中组间PSA改变无明显差异,P>0.2而轻、中组与重组间PSA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和P<0.005。9例重度者治疗后PSA大幅度下降,治疗前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非细菌性前列腺炎血清PSA升高比细菌性前列腺炎更明显,两者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慢性前列腺炎血清PSA浓度升高比例大约为50%左右,PSA可作为衡量该疾病严重程度及判断治疗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正>慢性前列腺炎由于其病因、病理改变,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尤为重要。本研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前列腺按摩液(EPS)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同期结合细菌培养、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的检测结果,分析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中CD64表达与其他参数的关系,从而为临床诊治提供更有效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前列腺按摩液(EPS)中炎性因子联合降钙素原(PCT)检测对细菌性前列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取的380例前列腺炎患者,对其进行尿液、前列腺按摩液细菌培养,结合前列腺液常规检查和NIH-CPSI评分进行分类.其中细菌性前列腺炎组患者(Ⅱ型)61例,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组患者(Ⅲa型)235例,前列腺痛组患者(Ⅲb型)84例.另选取20例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各组病人前列腺液中炎性因子IL-1β、IL-8、TNF-α、PGE2以及血清中PCT含量.对比各组患者前列腺液炎性因子与血清PCT水平,用前列腺按摩液炎性因子与血清PCT水平对所有患者进行拟诊断,评价联合检测对细菌性前列腺炎的诊断价值.结果 细菌性前列腺炎组患者前列腺按摩液炎性因子的水平均显著高于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组、前列腺痛组和对照组患者(P<0.05).细菌性前列腺炎组患者血清PCT水平高于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组、前列腺痛组与对照组患者(P<0.05).联合检测的准确性为96.67%,显著高于单独用前列腺按摩液炎性因子检测(P<0.05).结论 前列腺按摩液中炎性因子联合血清PCT检测可以为临床区分前列腺炎的性质提供参考依据,能够更准确地诊断细菌性前列腺炎.  相似文献   

15.
血清T-PSA、F/T在前列腺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游离PSA(F-PSA)与T-PSA比值(F/T)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慢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癌(PCa)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检测80例BPH、26例慢性前列腺炎、30例PCa患者的T-PSA、F-PSA,并计算出相应的F/T值。结果:三组患者之间的T-PSA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意义(P<O.01);BPH患者的F/T与PCa患者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当T-PSA在4.0-10μg/L时,三组患者的T-PSA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BPH患者的F/T与PCa患者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10μg/L<T-PSA<30μg/L时,前列腺炎与PCa患者之间的F/T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F/T可以提高T-PSA对PCa、慢性前列腺炎、BPH的鉴别诊断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成分与血清PSA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按摩液 (EPS)中卵磷脂小体及白细胞 (WBC)含量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升高之间的关系 ,以及细菌性与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对血清PSA浓度的影响。 方法 :ELISA法测定 6 2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及 2 2例正常人的血清PSA含量。分析EPS中卵磷脂小体及WBC含量与血清PSA升高的相关性 ,并比较细菌性与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平均血清PSA间的差异。 结果 :前列腺炎患者血清PSA含量为 (1.79± 0 .6 8)μg/L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0 .6 3± 0 .2 9) μg/L (P <0 .0 0 1)。EPS镜检白细胞含量低的 (+~ ++)与含量高的 (+++~ ++++)两组患者的血清PSA含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卵磷脂小体含量低的 (-~ ++) 35例与含量高的 (+++~ ++++) 2 7例患者的血清PSA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细菌性与非细菌性炎性前列腺炎患者血清PSA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 :前列腺炎可以导致血清PSA升高 ,这种升高与EPS中WBC的含量呈正相关 ,与卵磷脂小体的含量无关 ,与前列腺炎类型 (细菌性或非细菌性 )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合并慢性前列腺炎(CP)组织中SIgA、α1-AR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将62例行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组织标本,根据术前前列腺按摩液(EPS)常规、经直肠前列腺B超、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临床症状以及有无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以及术后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分为单纯BPH、BPH合并慢性前列腺炎两组。采用免疫组化、RT-PCR等实验方法研究两组前列腺组织中SIgA、α1-AR的表达。结果:62例患者中30例为BPH合并慢性前列腺炎,32例为单纯BPH,通过对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和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的BPH患者SIgA、α1-AR表达显著高于单纯BPH患者(0.380 8±0.144 3 vs 0.295 4±0.008 4;0.440 5±0.104 1 vs 0.383 2±0.013 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gA、α1-AR在BPH合并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的表达上调,提示慢性前列腺炎与BPH可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炎症反应可能是BPH的一个致病因素,与BPH的病理发展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8.
补锌在治疗Ⅱ型前列腺炎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前列腺炎分类方法[1] ,Ⅱ型前列腺炎为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文献报道前列腺液中的抗菌活性蛋白的主要活性成分为锌 ,而Ⅱ型前列腺炎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CBP)患者的前列腺液中的锌离子浓度往往降低。因此 ,有学者认为补充锌离子有助于Ⅱ型前列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可能病因。 方法 应用PCR方法检测 2 4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和 10例正常人前列腺液中革兰阴性菌 16SrRNA基因。同时对 10例实验组患者行尿道分泌物PCR检查。 结果  2 4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中革兰阴性菌16SrRNA基因阳性 13例 ,阳性率 5 4 % ;10例正常人中阳性 1例 ,阳性率 10 % (P <0 .0 1)。 10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尿道分泌物PCR均阴性。 结论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革兰阴性菌 16SrRNA基因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人。革兰阴性菌 16SrRNA基因源于前列腺而非尿道。一些目前还不能常规成功培养的细菌可能为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经抗生素治疗后 ,前列腺液常规白细胞转为正常 ,卵磷脂小体回升 ,但部分患者仍存在会阴部、腹股沟、下腹部等胀痛不适 ,称之为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后遗症状。前列腺痛临床症状与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后遗症状相似 ,我们于 1998年 6月~ 2 0 0 0年 6月 ,对上述两类患者拟加味前列腺方进行治疗 ,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后遗症状组 (A组 ) ,6 2例 ,年龄 19岁~ 43岁 ,病程 9个月~ 3年。前列腺痛组 (B组 ) ,30例 ,年龄 17岁~ 39岁 ,病程 1 5年~ 4年。2 诊断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