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华蟾素对骨癌痛大鼠的镇痛效应及对脊髓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选用雌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胫骨内注射20 μL PBS)、模型组和华蟾素干预组,每组12只。模型组与华蟾素干预组大鼠胫骨内注射20 μL 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构建骨癌痛模型。华蟾素干预组于造模第7天开始腹腔注射华蟾素注射液,其余各组每天予以等量生理盐水,各组于造模前以及造模后第2、5、7、9、13、15天分别测定热缩足阈值和机械缩足阈值,造模第7天行胫骨X线摄片观察骨质破坏程度,末次行为学检测后处死大鼠,取外周血、L4~L6节段脊髓,利用免疫组化检测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和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外周血及脊髓中相关炎性因子(TNF-α和IL-1β)的表达。结果:X线显示模型组大鼠胫骨骨皮质破坏明显、骨质连续性缺乏、骨组织肿胀明显,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未见明显骨组织肿胀、骨连续性较好,提示造模成功。行为学检测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华蟾素干预可明显缓解骨癌所诱发的机械痛敏、热痛敏(P < 0.01)。免疫组化结果提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脊髓胶质细胞活化明显增强(P < 0.05);与模型组相比,华蟾素能显著抑制脊髓胶质细胞活化(P < 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脊髓及血清中TNF-α和IL-1β表达增强(P < 0.05);与模型组相比,华蟾素能降低TNF-α和IL-1β表达(P < 0.05)。结论:华蟾素对骨癌痛大鼠有较好的镇痛效应,其镇痛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活化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天麻素对长春新碱致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作用,观察大鼠脊髓腰段IL-1β和TNF α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在脊髓水平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长春新碱隔日腹腔注射制作大鼠化疗痛模型,模型成功制备后腹腔注射天麻素治疗,用电子Von Frey测痛仪测定大鼠机械性痛阈,热辐射仪测定大鼠热刺激痛阈值;采用ELISA方法检测脊髓腰段IL-1β和TNFα表达情况。结果 实验第8天化疗痛大鼠模型成功建立,用不同剂量天麻素治疗模型大鼠1周后,治疗组大鼠的机械和热刺激痛阈值与模型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P<0.01, 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的IL-1β和TNFα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 天麻素可减轻长春新碱诱导的大鼠化疗痛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化疗痛大鼠脊髓IL-1β和TNF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鼠骨癌痛模型中脊髓背角神经元与星型胶质细胞相互联系。方法:利用Walker256乳腺癌细胞建立大鼠骨癌痛模型后,分别鞘内注射药物阻断神经元的活化(c-Fos反义寡核苷酸探针,c-Fos ASO)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L-α-aminoadipate,L-α-AA),然后分别检测大鼠痛行为学改变;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活化标记物c-Fos和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的表达变化。结果:骨癌痛大鼠出现了显著的痛行为学改变并激活了脊髓背角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表现为早期c-Fos和晚期GFAP的表达增加。鞘内注射c-Fos ASO或L-α-AA均有明显镇痛效果。免疫荧光染色提示c-Fos ASO不仅能显著抑制骨癌痛大鼠神经元的活化,而且对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也有抑制作用。与此同时,Western blot显示L-α-AA不但抑制了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也缩短了神经元的活化时间。结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相互联系伴随着骨癌痛的发生发展。因此,研究新的镇痛策略,应综合考虑两者的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坐骨神经慢性限制性损伤(CCI)所致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内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改变以及帕瑞昔布干预的作用。方法 12只正常成年二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CCI组(n=7)行单侧坐骨神经松结扎,对侧不做任何处理;帕瑞昔布组(n=5)手术同CCI组,术后3 d连续腹腔注射帕瑞昔布3 mg/kg。术前1 d、术后第4、7、14及28 d测定大鼠50%缩腿阈值(PWT)。术后第28 d测定PWT后取L5脊髓制作石蜡包埋连续切片,按等距随机原则抽选5张切片行GFAP(标记星形胶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采用体视学方法估计脊髓背角内毛细血管腔的面积、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的数量。结果 CCI术后4~28 d,CCI组与帕瑞昔布组大鼠手术侧的PWT显著低于对侧未手术侧;帕瑞昔布组手术侧的PWT显著高于CCI组手术侧(P〈0.05)。术后28 d,与未手术侧相比,CCI组和帕瑞昔布组大鼠手术侧脊髓背角内毛细血管的面积无显著改变,单位长度脊髓背角内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数量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神经病理性痛亚急性期,大鼠脊髓背角无明显的炎症反应,背角内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无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胫骨癌痛大鼠脊髓大麻素受体2(CB2)表达的变化,探讨CB2在骨癌痛中作用及其可能的脊髓机制。方法:雌性SD大鼠56只,体重160-180g,随机分为7组(n=8):对照组、假手术组、骨癌痛组,假手术组和骨癌痛组又各分为3个亚组(术后7d、14d和21d组),分别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水平CB2表达的变化,激光共聚焦技术观察CB2的表达部位。结果: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对照组基本没有CB2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假手术组及骨癌痛组脊髓CB2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骨癌痛7d组脊髓CB2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激光共聚焦技术显示CB2主要表达于脊髓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结论:胫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有CB2表达,早期为其表达的高峰,且主要表达于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6.
申文  陈晏  徐幼苗  柳娇  岳冬梅  袁燕 《现代肿瘤医学》2011,19(11):2147-2149
目的:观察胫骨癌痛大鼠脊髓大麻素受体2(CB2)表达的变化,探讨CB2在骨癌痛中作用及其可能的脊髓机制。方法:雌性SD大鼠56只,体重160-180g,随机分为7组(n=8):对照组、假手术组、骨癌痛组,假手术组和骨癌痛组又各分为3个亚组(术后7d、14d和21d组),分别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水平CB2表达的变化,激光共聚焦技术观察CB2的表达部位。结果: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对照组基本没有CB2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假手术组及骨癌痛组脊髓CB2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骨癌痛7d组脊髓CB2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激光共聚焦技术显示CB2主要表达于脊髓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结论:胫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有CB2表达,早期为其表达的高峰,且主要表达于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Quinpirole(QNP)对骨癌痛大鼠镇痛及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通过胫骨骨髓腔内注射Walker256乳腺癌细胞液制备骨癌痛模型。将骨癌痛大鼠随机分为高剂量10μg/kg QNP(QNP-H)、低剂量5μg/kg QNP(QNP-L)及生理盐水(NS)3组,每组20只;QNP采用每日鞘内注射方式,注射体积为10μl。选取20只同周龄大鼠作对照(C),NS组和C组仅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3、5、7d后对各组进行行为学检测,分析以上观察时间点大鼠的机械缩足阈值(MWT)和缩足热潜伏期(WTL);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离子钙接头蛋白分子 1(Iba-1)染色以及特异表达补体C3受体(OX-42)和大麻素受体2(CB2)的荧光积分光密度(IOD);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脊髓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IL)-1β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脊髓Toll样受体-4(TLR-4)及受体-2(TLR-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C组相比,其余3组各观察时间点的MWT、WTL降低;Iba-1染色程度、OX-42和CB2的IOD、脊髓TNF-α和IL-1β水平、TLR-4和TLR-2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癌痛大鼠模型中,QNP-H组、QNP-L组在上述指标与NS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QNP-H组均优于QNP-L组(P<0.05)。结论 鞘内注射QNP对骨癌痛大鼠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同时可降低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及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g3缓解乳腺癌骨转移大鼠痛觉行为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大鼠乳腺癌细胞注入胫骨骨髓腔内构建乳腺癌骨转移疼痛模型;随机分成假性手术组、模型组以及人参皂苷Rg3给药组;连续3天静脉注射人参皂苷Rg3;记录大鼠痛觉行为学变化;分子对接分析人参皂苷Rg3与蛋白质的结合;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动物脊髓组织炎症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乳腺癌骨转移可导致骨组织损伤,诱发大鼠机械痛敏、热痛敏及自发痛。同时脊髓胶质细胞和NLRP3炎症小体激活,促炎因子IL-1β表达上调,抗氧化因子Nrf2和GPX4表达下降,线粒体氧化损伤相关蛋白DHODH和细胞色素C表达增加。人参皂苷Rg3给药后,大鼠机械痛、热痛和自发痛缓解,脊髓炎症信号下降,抗氧化Nrf2/GPX4信号增加,线粒体过氧化物信号下降。分子对接显示人参皂苷Rg3可结合Nrf2。结论:人参皂苷Rg3激活Nrf2介导的抗氧化反应,降低脊髓炎症,从而缓解癌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氟代柠檬酸(FC)和/或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抑制剂米诺四环素(MI)对骨癌痛小鼠脊髓胶质细胞增殖及活化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跟骨癌痛模型。将雄性C3H/He小鼠随机分为6组(n=10),包括:正常组、假手术组、癌痛+人工脑脊液组、癌痛+FC组、癌痛+MI组、癌痛+FC+MI组。术后每天给药1次,持续21d,并于手术当天、术后3、7、14、21d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各组小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及活化情况,免疫印迹半定量分析骨癌痛小鼠脊髓腰膨大段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及小胶质细胞标志物CD11b的蛋白含量。[结果]⑴免疫荧光法:与正常组相比,癌痛组术后3d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明显被激活,术后14d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明显被激活。癌痛组内,与ACSF组相比,MI、MI+FC组小鼠脊髓背角术后3d小胶质细胞及MI、FC、MI+FC组术后14d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均明显被抑制;其中MI+FC组更为显著。⑵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术前对照组比较,骨癌痛组术后3d脊髓L4~L5节段小胶质细胞标志物CD11b的蛋白含量明显增加(P<0.05),术后14d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FA...  相似文献   

10.
《肿瘤防治研究》2007,34(12):I0001-I0007
头颈EGCG对人耐药口腔表皮样癌细胞株耐药逆转的实验………………………………梁钢,等(1)4长春新碱致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中胶质细胞及IL—1β、GDNF表达的变化……李大鹏,等(2)93应用自制组织芯片研究抑癌基因PTEN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龚莉,等(2)100喉鳞癌组织中肥大细胞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计数及其临床意义………………李友忠,等(2)135PCNA、MMP-9表达与胶质瘤复发的相关性…………………………………………张明杰,等(3)218建立人鼻咽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不同方法的比较……………………………………文庆莲,等(3)229…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对奥沙利铂(oxaliplatin,OXA)化疗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连续5天腹腔注射OXA构建化疗痛大鼠模型;鞘内注射丙戊酸钠进行干预;将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以及丙戊酸钠给药组,记录大鼠痛觉行为及运动能力变化;分子对接分析丙戊酸钠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6)结合;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动物脊髓组织中HDAC6、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ai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以及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信号途径各成分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行为学检测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连续腹腔注射OXA诱导大鼠自发缩足次数增加(P<0.05),机械痛觉阈值下降(P<0.05),运动能力受损(P<0.05)。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脊髓组织中HDAC6、IL-1β、GFAP、TLR4、MyD88、NF-κB和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丙戊酸钠鞘内给药后减少大鼠自发缩足次数(P<0.05),增加机械痛觉阈值(P<0.05),转棒停留时间及运动距离增长(P<0.05);降低HDAC6、IL-1β、GFAP、TLR4、MyD88、NF-κB和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丙戊酸钠可能通过靶向阻断HDAC6抑制脊髓TLR4/NF-κB/IL-1β炎症信号缓解大鼠化疗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3,RIP3)在大鼠脊神经结扎模型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是否参与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方法 40只大鼠随机分为手术组、生理盐水组、抑制剂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0只。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和抑制剂组分别建立腰5脊神经结扎模型,假手术组只做手术,不结扎神经。生理盐水组、抑制剂组分别在建模30 min前鞘内注射生理盐水和GSK'872。记录各组大鼠的行为学改变与机械痛域,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RIP3的表达水平,并通过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含量。结果 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分别与抑制剂组、假手术组相比,均有明显行为学改变且机械痛域值明显下降(P<0.05),RIP3与TNF-α、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01);抑制剂组机械痛域值与RIP3含量均小于手术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结论 RIP3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中表达上调,可能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脊髓p-内啡肽是否参与大麻素2型(cannabinoid type 2 receptor,CB2)受体调节的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吗啡耐受.方法 采用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注射到大鼠右后侧脚掌趾部建立癌痛模型.荷瘤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按需要分别接受鞘内注射CB2受体激动剂、拮抗剂、皮下吗啡注射或联合给药,每天早晚两次,持续8d.每天早上给药后30 min应用von Frey纤维丝和热平板实验评估大鼠的机械性疼痛阈值和热刺激回缩潜伏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ab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脊髓β-内啡肽表达水平.结果 慢性吗啡治疗可降低荷瘤大鼠机械性疼痛阈值和热疼痛阈值.相对于空白对照组,慢性吗啡治疗可下调脊髓β-内啡肽表达水平[(5.24±1.41)ng vs (12.46±3.50) ng,P<0.01].共同给予非镇痛剂量的CB2受体激动剂8d可明显抑制吗啡所引起的机械性疼痛[(19.33±3.36)g vs (9.5±1.07)g,P<0.01]和降低热疼痛阈值[(21.83±2.89)s vs (9.5±2.01)s,P<0.01],同时抑制脊髓β-内啡肽表达下调[(10.11±2.08) ngvs(5.24±1.41) ng,P<0.05].结论 鞘内注射非镇痛剂量的CB2受体激动剂可能通过抑制吗啡诱导的脊髓β-内啡肽表达下调而调节癌痛吗啡耐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香加皮三萜类化合物(triterpenes compound of cortex periplocae,TCCP)对甲基苄基亚硝胺(N_nitrosomethylbenzylamine,NMBA)诱导的食管癌大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F344大鼠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0.5mg/kg NMBA皮下注射)、治疗组(0.5mg/kg NMBA皮下注射及10mg/kg TCCP肌肉注射)、大豆油对照组(肌肉注射大豆油1ml/kg)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各组每周给受试物3次,连续5周。分别在给受试物后第9周和第15周抽取4组大鼠外周血各1ml。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外周血中CD4^+T细胞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细胞)的水平。另留取血清用ELISA法检测大鼠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2、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TGF_β1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MBA给药后第9周和第15周,模型组外周血中CD4^+T细胞比例均显著降低(P均〈0.05),而CD4^+CD25^+Tr细胞比例均显著升高(P均〈0.05)。与同时期模型组比较,TCCP治疗组在给药后第9周和第15周外周血中CD4^+T细胞比例升高,CD4^+CD25^+Tr细胞比例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MBA给药后第9周和第15周,模型组大鼠外周血中IL-10、TGF-β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经TCCP治疗后显著下降(P均〈0.05);大鼠外周血中IL-2水平则呈现与之相反的趋势。结论:NMBA诱导大鼠食管癌后外周血中CD4^+CD25^+Tr细胞水平增加,TCCP可以通过抑制CD4^+CD25^+Tr细胞活化来纠正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致免疫细胞抑制状态,改善NMBA诱导的食管癌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5.
路凯  白宁  陈方  杨光  何芸 《现代肿瘤医学》2021,(13):2249-2253
目的:探讨甘草酸对骨癌痛小鼠痛行为及脊髓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雄性C3H/HeJ小鼠共40只,4~6周龄,体重20~25 g,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4组(n=10):假手术组(Sham组)、肿瘤组(Tumor组)、低剂量甘草酸给药组(G1组)和高剂量甘草酸给药组(G2组)。小鼠右侧股骨远端骨髓腔接种NCTC纤维肉瘤细胞,建立骨癌痛模型。Sham组小鼠右侧股骨远端骨髓腔仅注射不含肿瘤细胞的α-MEM培养基,Tumor组小鼠右侧股骨远端骨髓腔接种NCTC纤维肉瘤细胞,G1组和G2组股骨远端接种肿瘤细胞后2、24和48小时分别腹腔注射甘草酸100和200 mg/kg。于肿瘤细胞接种前两小时、肿瘤细胞接种后4、7、10、14、21和28天测量机械缩足阈值和自发抬足次数;肿瘤细胞接种后28天,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右侧脊髓L3~5节段HMGB1、IL-1β、IL-10、p-Akt、p-mTOR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右侧脊髓小胶质细胞标记物脊髓背角Iba-1阳性细胞密度和Iba-1免疫荧光阳性面积。结果:与Sham组比较,Tumor组小鼠肿瘤接种后10、14、21和28天机械缩足阈值显著下降,7、10、14、21和28天自发抬足次数明显增多(P<0.05)。与Tumor组比较,G1和G2组小鼠肿瘤接种后14、21和28天机械缩足阈值升高,且自发抬足次数减少(P<0.05);与Sham组比较,Tumor组小鼠肿瘤接种后28天损伤侧脊髓HMGB1、IL-1β、p-Akt、p-mTOR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脊髓背角Iba-1阳性小胶质细胞密度和Iba-1免疫荧光阳性面积明显增加(P<0.05)。与Tumor组比较,G1和G2组小鼠肿瘤接种后28天损伤侧脊髓HMGB1、IL-1β、p-Akt、p-mTO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IL-10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脊髓背角Iba-1阳性小胶质细胞密度和Iba-1免疫荧光阳性面积下调(P<0.05)。结论:甘草酸可缓解骨癌痛小鼠痛行为的形成并减轻脊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文拉法辛对抗奥沙利铂诱发神经病理性疼痛效果并探索其可能机制,进而为化疗相关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及预防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基础。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经侧尾静脉给予奥沙利铂4 mg/kg,每周2次,连续4周,共给药8次,建立奥沙利铂诱发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von Frey纤维丝测定大鼠的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作为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痛觉反应指标;观察分别给予0.9%氯化钠溶液、文拉法辛7.5 mg/kg、文拉法辛15 mg/kg连续4周,每天一次灌胃后测MWT动态变化,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第五腰椎背根神经节μ、κ、δ阿片受体表达差异。结果文拉法辛明显升高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的MWT值,文拉法辛7.5及15 mg/kg组较0.9%氯化钠溶液组μ、κ、δ阿片受体高表达(P<0.05)。结论文拉法辛可有效抑制奥沙利铂诱发神经病理性疼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μ、κ、δ阿片受体表达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胞质分裂原蛋白调节因子-1(protein regulator of cytokinesis-1,PRC1)对胶质母细胞瘤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胶质母细胞瘤组织和正常脑组织中PRC1的表达;人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U251转染siRNA-NC和siRNA-PRC1序列,RT-PCR检测细胞中PRC1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PRC1、Wnt1、β-catenin和CyclinD1蛋白表达;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血管生成实验检测血管生成。结果:与正常组织相比,癌组织中PRC1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0.001);与siRNA-NC组相比,siRNA-PRC1组细胞在24 h、48 h及72 h的细胞增殖能力降低(P<0.01),G0/G1期细胞含量升高(P<0.05),S和G2/M期细胞含量降低(P<0.05),细胞迁移数和侵袭数降低(P<0.01),内皮细胞管道形成数降低(P<0.001),Wnt1、β-catenin和CyclinD1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论:PRC1在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表达上调,PRC1可能通过促进Wnt/β-catenin途径活化,促进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进程、迁移、侵袭和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西黄胶囊对大鼠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防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将54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给药组、单纯照射组和空白对照组。除空白对照组,其他两组均以6 MV X射线左侧颊黏膜单次30 Gy照射制作大鼠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模型。从第1天开始至照射后第28天连续灌胃,给药组灌西黄混悬液,单纯照射组和空白对照组灌生理盐水。照射后观察大鼠颊黏膜的变化情况,照射后第3、14、28天处死大鼠观察颊黏膜病理切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RT-PCR法检测颊黏膜组织中IL-1β和TNF-α mRNA的表达。结果:与单纯照射组比较,给药组大鼠口腔黏膜炎明显减轻;给药组血清中IL-1β和TNF-α水平及颊黏膜组织中IL-1β和TNF-α mRNA表达均较单纯照射组低(P<0.05)。结论:西黄胶囊能够减轻照射大鼠口腔黏膜的炎性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因子IL-1β和TNF-α的释放、下调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原花青素抑制脂多糖(LPS)激活神经小胶质细胞的机制。方法:采用1.0 μg/mL LPS刺激神经小胶质细胞建立体外炎症模型,再用不同浓度(0.1、0.5、2.5、10.0 μg/mL)原花青素进行干预,四甲基噻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原花青素对神经小胶质细胞的毒性,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TLR4、p38、p-p38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0 μg/mL LPS组TNF-α、IL-1β、IL-6水平均显著升高(P < 0.05),TLR4和p-p38蛋白表达亦显著增加(P < 0.05);给予不同浓度原花青素干预后,与1.0 μg/mL LPS组比较,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分泌水平均下降(P均 < 0.05),TLR4和p-p38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P均 < 0.05)。结论:原花青素可能通过TLR4/p38 MAPK信号通路抑制脂多糖激活神经小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复制中子和γ线致肠道损伤的体外模型,探讨ERK通路的变化规律及IL-11对其调控作用,为阐明中子和1线致伤差异的分子机制并寻找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4Gy中子和10Gy1射线照射IEC-6大鼠肠上皮细胞,并于照射前12h或照射后即刻给予100ng/ml的rhIL-11,采用流式细胞术、Westernblot和图像分析技术,分别检测IEC-6细胞凋亡和坏死率以及Raf-1、MEK1/2、ERK1/2表达及活化的变化。结果中子和叫线均可造成IEC-6细胞损伤,且前者损伤更重;应用IL-11后,二组凋亡率和坏死率均出现下降。1射线照射后6~24h,IEC.6细胞Raf-1表达和活化及MEK1/2活化升高,ERK1/2活化减弱,IL-11处理组于照射后5~15min可增加Raf-1和MEK1/2活性,照射后6h抑制ERK1/2活化。中子照后6~24h,Raf-1表达和活化及MEK1/2活化无明显变化,ERK1/2表达和活化升高,与照射组比较,IL-11处理后6h,Raf-1表达变化不明显,照射后6~24h,MEK1/2活化升高,IL-11在照射后6h抑制ERKl/2活化,照后24h增加ERK1/2表达及活化。结论中子照射造成IEC-6细胞ERK1/2活化,而γ射线照射则表现为抑制作用;IL-11通过调控ERK通路对二者造成的肠损伤具有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