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期诊断川崎病5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凤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9):1493-1494
目的 探讨一种早期诊断川崎病的诊断指标的可能性.方法 参照川崎病现行诊断标准,统计分析52例川崎病患儿各种临床表现出现的时间及发生率.结果 本病早期川崎病患儿发热,唇红和或干裂,皮疹,眼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分别为100%、92%、88%、86%、73%,肛周皮肤潮红和或脱皮出现在起病6 d内,卡介苗瘢痕周围出现红晕,肿胀(简称卡瘢红)常在起病3 d内出现.结论 发热,皮肤黏膜改变是川崎病患儿主要临床表现,川崎病面容,肛周皮肤潮红和(或)脱皮,卡瘢红,颈部淋巴结肿大>1.5 cm者具有早期诊断的价值,心脏彩超检查是早期诊断本病有效而无创伤性的检查方法,对不典型病例,指(趾)末端脱皮对诊断也具有重要的提示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儿童川崎病的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期发现对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的临床特征及恰当的治疗方法。方法对56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指(趾)端肿胀脱皮,口腔黏膜潮红、皲裂,眼结膜充血,肛周红,卡瘢红等在本病比较有诊断价值;而后4项具有早期诊断意义。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早起应用(<10d)可预防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2.0g/kg.d单日1次的用药方法能更快减轻症状,控制发热。结论早期大剂量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及口服阿司匹林可迅速有效缓解症状,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梅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6):101-101,108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本科2009年6~12月收治的45例川崎病患儿给予用药、生活等方面的护理及健康指导。结果:川崎病患儿治愈出院39例,有6例冠状动脉扩张的患儿,经治疗后彩超显示冠状动脉较治疗前明显回缩。结论:对于临床上出现发热,伴有川崎病部分临床诊断依据,尤其是呈现川崎病面容者,同时应注意寻找川崎病的其他指征,如肛周皮肤脱皮、卡瘢红,并尽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一旦确诊,尽早使用阿司匹林以预防或减轻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儿童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期发现其中对早期诊断及确诊有价值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1996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42例KD患儿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变化特征及诊断情况和治疗转归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首诊KD入院仅14例(33%),指(趾)端脱皮、口唇潮红、皲裂、肛周红在川崎病中比较有诊断价值,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乎均体积对诊断具有参考价值。结论KD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复杂,急性期容易误诊和漏诊,准确掌握KD临床特征的变化以及各种合并症的发生、病情演变情况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由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其主要临床症状为:①持续发热5 d以上;②四肢末梢变化:手足硬性肿胀、掌跖及指趾端充血(急性期),指趾端甲床皮肤移行处有膜状脱皮(恢复期);③多形性红斑、皮疹;④双眼结膜充血;⑤唇或口腔所见:口唇发红、草莓舌、口腔和咽喉黏膜弥漫性充血;⑥急性期出现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胀.  相似文献   

6.
吕银  吕文丽 《哈尔滨医药》2013,33(2):103-104
目的分析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指导。方法诊断参照第三届国际KD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和美国心脏协会推荐的不完全川崎病诊断指南,结合临床经验,分析总结13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各种临床表现及其出现时间和几率。结果小于1岁者发病者5例,1~5岁者4例,大于5岁发病4例,平均年龄3.5岁,年龄最小3个月,年龄最大9岁。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指(趾)末端脱皮、双球结膜充血、唇红皲裂的发生率分别为100%、38.4%、38.4%、38.4%、46.1%、53.8%。指(趾)末端脱皮、肛周皮肤、阴囊皮肤潮红在起病在病程的第1~2周,病程2周内发生心脏冠状动脉病变达60%。本病主要用口服阿司匹林和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结论发热、淋巴结肿大、皮疹、唇和口腔黏膜改变是川崎病的早期主要临床表现。肛周潮红及其脱皮、阴囊脱皮、血小板(PLT)增高、肝酶、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升高有早期诊断的价值。不完全川崎病疑似病例应尽早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冠脉病变可以为诊断提供有力证据,且尽早正规治疗可明显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7.
李世芬  江春容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6):2472-2473
川崎病(KD)病因不明,诊断缺乏特异性,本组分析100例KD患儿临床特点,以期发现对早期诊断和确诊有提示价值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8.
潘多 《中国实用医药》2010,5(24):126-127
川崎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确的血管炎综合征。KD患儿发热、皮肤粘膜改变是主要临床表现,当出现发热、唇红干裂、眼结膜充血的"川崎面容"时即应高度怀疑KD的可能。肛周皮损及"卡疤"反应具有早期诊断的价值。临床医生应对其临床症状仔细观察,减少误诊,尽早做出诊断及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完全性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以期为川崎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帮助。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部治疗过的96例川崎病患儿,分为不完全性川崎病组与典型川崎病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前的实验室指标。结果除肛周脱屑外,两组眼球结膜充血、口唇充血皲裂、皮疹、手足硬肿、指端脱皮,淋巴结肿大、草莓舌、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药物治疗前,除血红蛋白外,白细胞、血小板、血沉、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完全性川崎病,在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发热后,参考血红蛋白下降及肛周脱屑可初步诊断为川崎病,以避免错过患儿的最佳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早期临床表现特征。方法综合分析了26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特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特征和治疗效果。结果川崎病的临床表现除发热外,以结合膜充血、口唇皲裂、皮疹发生率较高,指(趾)端脱皮出现时间晚,无早期诊断价值;早期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低,预后好。结论川崎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极大地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及早期实验室指标变化。方法对已确诊为KD,但临床表现未达诊断标准的35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所有患儿发热均超过5d,具备KD其它5项临床特征中3项者21例(60%),2项者14例(40%)。发热、指(趾)末端脱皮、眼结膜充血、口唇皲裂、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手足硬性水肿、肛周脱皮发生率依次为100%、94.28%、65.71%、62.85%、51.42%、42.85%、37.14%、28.57%。期中血小板升高、C反应蛋白(CRP)升高,血沉增快、白细胞升高、血红蛋白下降、冠状动脉异常改变发生率依次为100%、97.14%、94.28%、85.71%、37.14%、25.71%。所有患儿确诊或拟诊后均给予阿斯匹林治疗,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29例,均痊愈出院。结论不完全KD容易误诊,症状不典型时可结合实验室指标给予拟诊、尽早应用阿斯匹林及IVIG治疗以减少冠脉损害,白细胞总数、CRP、血沉增快对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43例不典型川崎病临床特点。方法对已经确诊的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注意其早期不典型的症状及各种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发热、指趾端脱皮、结膜充血、口唇皲裂、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手足硬性水肿的发生率依次为100%、93.7%、67.44%、62.79%、60.46%、48.83%、44.19%。其中白细胞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RP增高、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升高、冠状动脉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79.07%、93.02%、37.21%、100%、32.55%。所有患儿确诊或拟诊后均给予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治疗。本组患儿均只具备典型川崎病主要6项诊断标准的2~4项,其中同时具备4项主要表现者28例(65.12%),具备3项主要表现者15例(34.88%)。结论不典型川崎病容易误诊;主要症状太少或不典型时可结合实验室指标给予拟诊,并尽早应用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以减少冠状动脉损害。血小板指数、红细胞沉降率及CRP对早期诊断、治疗和减少不典型川崎病并发症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临床诊断策略。方法:对2006年12月~2009年12月住院的不典型川崎病28例患儿的临床特征和诊治过程,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入院时28例患儿中17例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川畸病3条诊断指标,11例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川崎病4条诊断指标及外周血WBC、CRP、血小板增高,血沉增快;28例在恢复期均出现指(趾)端脱皮,其中12例有冠状动脉扩张,均无冠状动脉瘤的形成。结论:对持续发热5d以上,具有包括发热在内的3条或4条诊断指标,同时具备外周血WBC、CRP、血沉、血小板增高,提示川崎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使达不到川畸病的诊断标准,亦应及早应用丙种球蛋白,以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3个月以下小婴儿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帮助早期诊断,提高治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小婴儿川崎病64例的临床表现,其中不典型川崎病43例,典型川崎病21例.结果 3个月以下的小婴儿川崎病以不典型病例较多见,且临床表现以卡疤红斑、肛周潮红、蜕皮多见,颈部淋巴结肿大少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个月以下的小婴儿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多无明显特异性,冠状动脉损害率较高,应及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是一种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属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学龄期儿童发病相对较少,相关文献不多。为提高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水平,我们对1995-2006年本院收治的32例学龄期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征作回顾性分析,并选择同期的1~5岁川崎病患儿作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对川崎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些表现不典型或不完全(atypical or incomplete)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的病例在国内外的报道越来越多。该问题已成为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临床问题。1不完全KD的临床特征及诊断典型KD诊断标准为:发热≥5d,并具有以下主要临床表现5项中4项或以上[1]:(1)双侧眼球结膜充血;(2)口唇和口腔改变(口唇红、杨梅舌、弥漫口腔及咽部黏膜充血);(3)多形性皮疹;(4)四肢末端改变(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掌趾及指趾端红斑、恢复期甲床皮肤移行处膜样脱皮);(5)颈部淋巴结肿大。需注意5项指标不是在一个时间点同时出现,应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临床诊断策略。方法对2006年12月至2011年6月住院的不典型川崎病20例患儿的临床特征和诊治过程,进行分析讨论。结果住院20例患儿均有发热且持续时间长,患儿均具备包括发热在内的川崎病的2~4项诊断标准、外周血WBC、PLT、CRP、ESR、PCT不同程度增高等实验室检查,20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扩张或动脉瘤形成。不典型川崎病典型临床表现少,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高。结论不典型川崎病容易误诊,对具备川崎病2~4条临床诊断标准,应结合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心动图进行早期诊断,尽早使用静注丙球预防状动脉瘤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分析误诊原因,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减少误诊误治,早期治疗,减少冠状动脉瘤的发生。方法对乐山市中区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09年5月住院的不完全川崎病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入院时25例患儿中误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例,急性淋巴结炎3例,支气管肺炎5例,感染性腹泻4例,败血症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例,猩红热2例,急性尿路感染2例。结论不完全川崎病由于缺少主要症状易造成误诊,当出现持续发热,口唇变化,四肢末端改变及结膜充血,尤其伴有肛周脱皮,卡介苗接种处红斑症状时要引起重视,应做出诊断尽早治疗,以减少冠状动脉永久性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12例早期误诊体会。方法:选取了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川崎病患儿5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不典型川崎病12例,均为误诊病例,对典型川崎病与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的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2例患儿的血常规中,白细胞都出现了升高的情况,有39例患儿的血小板出现升高,17例患儿的ESR出现升高,出现肝功能损害的患儿有5例,出现肾功能损害的患儿有2例,20例患儿心脏彩超检查提示冠状动脉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对婴幼儿不典型川崎病要在早期的诊治方案制定过程中,加强临床观察工作的开展,并且需开展冠状动脉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4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50例川崎病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早期均有持续发热,皮疹,双侧球结膜充血,口腔及咽部黏膜弥散充血潮红,唇红干裂,杨梅舌,肛周皮肤潮红、脱屑,其典型症状如较特异的手足硬肿出现较晚。结论川崎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且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正确的鉴别诊断是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