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与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并比较其差异性。方法对8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稳心颗粒组(46例)和通心络胶囊组(42例),分别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服用稳心颗粒(每次1袋,每日3次)和通心络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均治疗4周。所有患者于冠状动脉造影前1d(治疗前)、治疗4周后进行心电图检查,测量计算QTd和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并进行分析;同时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进行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结果治疗前两组间QTd和QTcd无差异性(P>0.05);治疗4周后两组QTd和QTcd较治疗前都缩短,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变化无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QTd和QTcd治疗4周后同时间点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应用稳心颗粒及通心络胶囊均可以缩短QTd和QTcd,从而预防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二者效应可能相似。  相似文献   

2.
QT间期离散度(QTd)在临床上具有重要价值,由于心肌缺血、损伤、坏死时引起复极的不同步性,使QTd明显增大,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笔者通过对66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观察,探讨稳心颗粒对QTd的影响及对心肌缺血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的 87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分析Q -T离散度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老年冠心病患者Q -Td测定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Q -Td测量值随着冠脉狭窄程度的加重而明显延长 ,而变量之间呈直线正相关 ;心肌梗死组Q -Td显著长于非心肌梗塞组 ;老年冠心病Q -Td与心功能亦相关 ,随着EF值的下降 ,Q -Td值延长。结论 :老年冠心病存在明显的心肌复极不均匀 ,Q -Td与冠脉狭窄程度、心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应用稳心颗粒治疗后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的变化。方法将本科收治的70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稳心颗粒治疗组(治疗组),每组35例,病程4周,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心电图QTcd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稳心颗粒治疗组患者QTcd减少幅度明显大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可明显降低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校正QT离散度(QT cd)的影响,为中药在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发病12h以内住院患者59例,试验组31例、对照组28例。试验组在与对照组相同治疗基础上加用口服稳心颗粒5g/次,每日3次,连用14d。应用床边12导心电图机分析对比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前后QTcd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QTc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试验组QTcd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稳心颗粒能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QTcd,预防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伴室性早搏的临床效果。方法64例患者随机分2组。治疗组(32例);口服稳心颗粒1袋,每日3次。通心络胶囊4粒,每日3次;对照组(32例);口服美西律200mg,每日3次。复方丹参片3片,每日3次。疗程均为一个月,治疗结束后观察比较2组症状,体征及心电图变化情况。结果室性早搏总有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4.4%和6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90.6%和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90.6%和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射血分数和心率治疗前后有显著改善(P<0.01),而对照组则无改善(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伴室性早搏,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7.
稳心颗粒对稳定型心绞痛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稳心颗粒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前后QT间期(QTd)离散度的变化,评价稳心颗粒对改善QTd的意义。方法选择30例稳定型心绞通患者,口服稳心颗粒每次1袋(9g),3次/d,疗程4周,治疗前后测患者体表心电图QTd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QTd有明显下降,差异显著。结论稳心颗粒能显著改善稳定型心绞痛QTd,提示可起到减少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药稳心颗粒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治疗前后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单盲方法,将60例AMI患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测定两组患者QTcd的变化及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经治疗后QTcd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10%,与对照组的26.7%相比较明显降低。结论中药稳心颗粒能明显降低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和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稳心颗粒对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的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评价稳心颗粒对改善QTd的临床意义。方法将87例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4例、对照组43例,年龄62~78(68.3±4.9)岁。所有入选者停用一切影响QTd的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治疗组在常规的扩血管和利尿治疗基础上加用口服稳心颗粒3次/d,4粒/次;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扩血管和利尿治疗,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体表心电图QTd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QTd明显下降,较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稳心颗粒在改善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同时,有减少复杂心律失常发生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研究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组(37例)与对照组(35例),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血浆NO及血液流变学等变化。结果通心络对心绞痛的总有效率为83.8%。用药后血浆NO水平增高,血黏度改善,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善。结论通心络对NO的影响可能是其抗缺血作用机制之一,加用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比单独常规用西药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及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患者分为稳心颗粒治疗组及常规治疗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RV及QTd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HRV和QTd均有一定的改善;两组间SDNN、SDANN、rMSSD、PNN50、QTd变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结论:稳心颗粒对DCM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活动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CHD)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将90例 CHD伴高 Hcy 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均给予口服拜阿司匹林、硝酸酯类、他汀类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通心络胶囊4粒,每天3次;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叶酸5mg/ d、维生素 B12500μg/ d。2组均治疗8周。观察2组心绞痛症状缓解情况、心电图和血清 Hcy 水平改善情况。结果2组心绞痛症状缓解率、心电图改善率和血清 Hcy 水平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能够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高Hcy 血症,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电图和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步长稳心颗粒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脂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步长稳心颗粒是具有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循环,纠正心律失常的中药制剂。为了研究其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及对脂代谢的影响,本院观察了60例患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Q-T离散度(Q—Td)指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上最大Q—T间期(Q—Tmax)和最小Q—T间期(Q-Tmin)之差,它代表心室肌复极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用6511型心电图机以25mm/s速度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由同一医师测定Q-T间期、QRS波群、R—R间期,选T波清楚的导联,各导联连续测量3个Q—T间期取其均值,并按以下公式计算:Q-Td=Q-Tmax-Q-Tmin。Q-Td正常值为10  相似文献   

16.
体表心电图上Q-T间期反映了相应局部心肌的激动和复极过程,Q-T间期离散度(QTd)反映局部心肌的激动和复极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与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密切相关[1,2]。本文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PCI术前后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56例AMI患者系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间发病24h就诊住院患者,观察组,男30例,女26例,年龄:(52·9±9·3)岁。梗死部位:前壁20例,下壁12例,前壁+侧壁5例,下壁+后壁6例,广泛前壁3例,下壁+侧壁2例。前壁+下壁+后壁+右室1例。观察组QTd=(102±31)ms冠脉造影正…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和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8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为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稳心颗粒。分别观察治疗前后心率变异性和QT离散度的变化。结果 2个月后,治疗组心率变异性改善、QT离散度下降(P<0.01)。对照组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稳心颗粒能够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并能降低其QT离散度。  相似文献   

18.
通过回顾性分析60例低血钾患者的心电图来探讨其室性心律失常与Q-T离散度(Q-Td)的关系,从而降低低血钾患者因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陆丽萍 《淮海医药》2004,22(5):382-382
Q- T离散度(QTd)是近年来检测心脏事件的无创性有价值的指标。本文通过对不同等级高血压患者的QTd检测、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高血压病患者预后的认识和重视。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80例高血压患者为2 0 0 2年5月~2 0 0 3年2月本院门诊病人,其中男5 6例,女2 4例,年龄为35~83岁,平均5 8岁。诊断标准采用1 999年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专家委员会确定的标准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 999年1 0月)的规定[1 ] ,并根据高血压病的危险分层,将其分成三组,其中危险分层里含有或只含有心脏危险因素:第一组30例,为1级低危;第二组2 8例,为1级2…  相似文献   

20.
心电图的Q-T间期和Q-T间期离散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电图上的Q-T间期是指ORS波群起点至T波终点这段时间,反映心室除极开始到心室复极结束的时间间隔,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时间总和。Q-T间期等于心室有效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的总和,代表心室的总不应期,Q-T间期变化与心室复极过程的改变有关,并且受很多因素如心率、性别、电解质、药物特别是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某些疾病的影响,也可以说凡能改变动作电位2相和3相时程的因素均能引起Q-T间期改变。在影响Q-T间期的众多因素中,以心率对其影响最大,当心率增快时QT间期缩短,而心率减慢时则Q-T间期延长。为了得到可靠的Q-T间期值,临床心电图学提出心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