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配合针灸疗法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方法。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我院共收治了12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并对其进行随机的分组,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选择单独的中药治疗方法,治疗组选择中药配合针灸疗法进行治疗,观察并分析其疗效。结果:时照组的有效率为58.3%,治疗组的有效率迭91.67%,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照组。结论:中药配合针灸对周围性面瘫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患者及其家属也易于接受,值得在临床上的进一步推广和运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原理,比较分析中药配合针灸对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4月期间,我院接收的65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将其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中药结合针灸治疗与中药治疗法,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具有比较好的疗效,但治疗组相对见效较快,疗效较好。结论:中药配合针灸是治疗周围性面瘫比较安全高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70例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另外选取30例拒绝针灸,仅服中药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70例针灸患者,总有效率为100%,其中痊愈率为94.29%,显效率为4.29%,好转率为1.43%。发病20天内治疗,痊愈率为100%,疗效随病程延长而下降。30例中药治疗患者中,总有效率90%,明显低于针灸组(p〈0.05)。结论:针灸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方式,经济实用,几乎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周围性面瘫多因感受风寒或病毒感染所引起面神经管或其周围的小血管痉挛 ,使该处面神经受阻、缺血、水肿 ,神经冲动失去传递而致。笔者近几年来采用针灸及药物治疗 6 8例 ,疗效满意 ,现将治疗结果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6 8例患者中 ,男 4 8例 ,女 2 0例 ;年龄最小者为 2 0个月 ,最大者为 6 7岁 ,以 2 0~ 4 5岁为多见。病程最短者 2天 ,最长者 2年。该病多因脉络空虚 ,风寒之邪乘虚侵入致气血阻滞 ,经筋失养 ,突然发病 ,面部表情肌瘫痪 ,纵缓不收 ,前额纹及眉间皱纹消失 ,眼闭合不全 ,流泪 ,人中沟歪斜 ,患者口角向健侧歪斜 ,流涎 ,鼓腮泄气… 相似文献
6.
针灸配合中药熏蒸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中药熏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予常规针灸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熏蒸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配合中药熏蒸是临床上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即接受针灸治疗患者和恢复期开始接受针灸治疗患者的疗效差异,探讨针灸治疗面瘫的最佳介入时期.方法 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发病时间分为A、B两组,A组为发病7d内就诊的患者,B组为发病在8~30 d之内就诊患者,每组30例,均采用针灸配合闪罐等综合治疗,10次为1个疗程,2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 (1)针灸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恢复期接受治疗的患者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均为100%; (2)A组的痊愈率(83.33%)明显优于B组的痊愈率(53.33%),并且A组痊愈所需的治疗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1).结论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有良好的效果,且急性期即介入治疗组其疗效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现代医学将其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针灸临床治疗以周围性面瘫居多。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本身的病变,多由免疫力低下,细菌、病毒感染引起,以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性反应导致的面神经水肿、变性、麻痹最多见,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针灸在周围性面瘫临床治疗中有着广泛应用,但对于周围性面瘫治疗的针灸介入时机问题,目前学术界尚存一定争议,本次研究将7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三组,对各组针灸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量化评定,观察周围性面瘫患者不同时期针灸介入治疗的疗效差异,从而探讨针灸介入周围性面瘫治疗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9.
周围性面瘫也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其发病原因多是由于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因受风寒或感染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属于祖国医学的“口僻”、“面瘫”、“口眼斜”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邪气乘虚人中头面阳明、少阳脉络,以致营卫不和,气血阻滞,经脉失养而发病。针灸治疗本病有确切的疗效,且已见大量临床报道,现将近年来针刺治疗该病的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分析针灸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疗效。方法:2009年8月至2011年2月收入我科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A组25人,B组25人。A组采用择期针灸治疗方法,B组采用急性期针灸治疗方法,观察疗效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治愈17例,占68%;显效6例,占24%;有效2例,占8%,总有效率100%。B组治愈15例,占60%,显效8例,占32%,有效2例,占8%,总有效率100%。2组总有效率均为100%,A组治愈率高于B组,2组治愈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显著,早期干预对预后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50例针灸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周围性面瘫采用针灸推拿治疗,10天为一疗程,治疗1—3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结果:50例面瘫患者总有效率96%。结论:推拿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97年至今 ,笔者采用针刺和局部艾条温和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49例 ,疗效显著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49例 ,男 31例 ,女 1 8例 ;年龄最小 1 1个月 ,最大 5 8岁 ,以 40岁以内居多 ;病变在左侧2 6例 ,右侧 2 3例 ;病程最短 1天 ,最长 3天。2 治疗方法2 .1 发病第 1周 ,针刺合谷 (双侧 )、太冲 (双侧 )。艾条温和灸翳风、牵正、听宫穴处 30min ,每日两次。发病第 2~ 3周 ,针刺主穴 :合谷、牵正、翳风、太冲。根据病情随症配穴 ,额纹消失 ,目闭合不全取阳白、攒竹、丝竹空 ;鼻唇沟平坦 ,口角歪斜取迎香、地仓 ;颜唇沟歪斜取承浆… 相似文献
13.
温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温针灸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方法:115例病程在2天~30天的早、中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组(治疗组)63例和电针组(对照组)52例。后期70例周围性面瘫病程在30天以上的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组(治疗组)39例,电针组(对照组)31例。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的面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各组治疗后的疗效分析。结果:各组治疗后面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早、中期治疗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有效率88.5%,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后期治疗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有效率67.7%,两组有效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无论早、中期还是后期更利于面瘫的恢复,疗效更高。 相似文献
14.
王凤莲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6):2589-2590
周围性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中医亦称"口僻".本病致病原因多由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及而发病.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确切病因尚未明了,通常认为可能是局部炎症所致,现将近年来针灸治疗该病的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综述了近10余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现状,认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肯定;并认为今后研究应按照循证医学随机对照试验的要求,加强针灸临床研究的规范化、科学化,使针灸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7.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根据古今国内外文献报道,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肯定,而且优于它法.面瘫即面部肌肉纵缓不收而瘫痪,俗称“口眼歪斜”,中医上称之为“”.本病是外感风寒脉络受阻,气血流通不畅所致. 相似文献
18.
<正>面瘫[1]是以一侧口眼斜为主症的病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周围性神经麻痹。本病常急性发作,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 相似文献
19.
<正>周围性面瘫亦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facial nerve palsy),是最常见的自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疾病,认为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针灸治疗面瘫历史悠久,疗效确切,世界卫生组织也较早认定面瘫为针灸治疗适应症之一[2-3]。近几年来,针对周围性面瘫的不同分期的临床特点,笔者采用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归纳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20.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法及其疗效,该病的辨证分型、分期。方法:对近10年针灸治疗该病的文献进行综述。结论:肯定针灸治疗该病的效果,提出应进一步研究统一分期、分型标准,选择合理有效的针灸处方,提高疗效,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