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该文通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的变化与病程关系的研究,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恢复的规律。方法35例发病后6周内进行步行功能训练的的脑卒中偏瘫患者,连续进行12周的步行速度评测。步行速度测量方法采用10m最大步行速度测定方法。结果脑卒中偏瘫患者最大步行速度的变化与病程呈近似双曲线函数关系Y=A-B/X(R2=0.971)。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速度恢复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而且是可以预测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患侧下肢肌力与步行速度和步行独立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下肢肌力在影响步行功能恢复上的决定因素,为制定更为有效的康复治疗程序提供指南。方法37例恢复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用Motricity指数评测患侧下肢肌力,测定在自然舒适状态下的10m步行速度,用FIM中的步行项目测量步行的独立性。对患侧下肢肌力与步行速度和步行独立性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然后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患者患侧下肢肌力与步行速度和步行独立性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0.738和0.695,P<0.001);患侧髋屈曲肌力是步行速度和步行独立性最重要的决定因素(R2=0.331和0.479,P<0.001)。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患侧下肢肌力在步行速度和步行独立性恢复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减重平板步行训练中的平板速度调节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平板速度的调节对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在个体最大平板速度上加速,维持一段时间后再减慢平板速度。对照组逐渐有限的增加平板速度。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用Fugl-Meyer法评定下肢运动功能、进行步行功能分级和最大步行速度评定。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在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分级和最大步行速度上均有明显改善(P〈0.001)。结论: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使用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在个体最大平板速度上加速接近正常步速,维持一段时间后再减慢平板速度比有限的增加平板速度更有效。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偏瘫患者最大步行速度决定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根据脑卒中偏瘫患者最大步行速度的决定因子探讨脑卒中不同阶段的治疗方案。方法:测定1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从独步开始到治疗8周后的最大步行速度和相关生物力学因子,用逐次重回归分析求出最大步行速度的决定因子。结果:独步开始最大步行速度的决定因子是健侧的大腱四头肌肌力,治疗8周后最大步行速度的决定因子是左右重心移植距离。结论:脑卒中偏瘫的不同阶段,最大步行速度的决定因子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结构性速度依赖性平板训练、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和常规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恢复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5例随机分为结构性速度依赖性组(15例)、减重组(15例)和常规组(15例).在治疗开始和治疗结束时对3组患者进行步行功能性分级和最大步行速度评定.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3组患者步行功能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01),但结构性速度依赖性训练组较减重步行训练组和常规步行训练组的步行功能的改善更为明显(P<0.001).结论对于恢复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结构性速度依赖性训练较减重步行训练和常规步行训练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的三维运动学分析,比较分析偏瘫步态下肢关节运动变化与其步行能力(步速)之间的关系,探讨偏瘫患者下肢异常运动影响其步行能力恢复的量化指标。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和康复医学科住院的首次脑卒中后可以安全独立步行10m以上的单侧偏瘫患者39例,排除其他影响步行能力的神经肌肉和骨关节疾病等因素;采用远红外线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检测与分析,对偏瘫步态的下肢关节运动学参数与其步行能力(步速)进行相关分析,分别观测在P&;lt;0.05水平和P&;lt;0.01水平是否显著相关。结果: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与患侧髋、膝关节活动度之间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0.524,P=0.003;R=0.518,P=0.004),尤其与患侧髋关节伸展和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之间的相关有显著统计学意义(R=0.745.P=0.000;R=0.643,P=0.000);其步行能力与髋关节伸展角度患侧与健侧运动比率(R=0.541)及膝关节活动度患侧与健侧运动比率(R=0.432)的相关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脑卒中患者下肢伸髋、屈膝异常及其患侧与健侧运动比率不对称是影响正常步态恢复的主要原因,提示下肢髋、膝关节控制性训练应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周期中空间-时间参数对自由和最大步行速度的影响.方法采用10 m步行速度法测定8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自由和最大步行速度以及步态周期参数,线性回归分析步长和步频对自由和最大步行速度的影响程度.结果自由和最大步行速度与步长和步频之间呈高度正相关( r=0.849-0.915, P<0.001),步长可预测自由步行速度84%的变异量( P<0.001),步长和步频可共同预测自由步行速度94%的变异量;步长可预测最大步行速度83% 的变异量,步长和步频可共同预测最大步行速度96%的变异量.结论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自由或最大步行速度的最重要因素是步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的三维运动学分析,比较分析偏瘫步态下肢关节运动变化与其步行能力(步速)之间的关系,探讨偏瘫患者下肢异常运动影响其步行能力恢复的量化指标。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和康复医学科住院的首次脑卒中后可以安全独立步行10m以上的单侧偏瘫患者39例,排除其他影响步行能力的神经肌肉和骨关节疾病等因素;采用远红外线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检测与分析,对偏瘫步态的下肢关节运动学参数与其步行能力(步速)进行相关分析,分别观测在P<0.05水平和P<0.01水平是否显著相关。结果: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与患侧髋、膝关节活动度之间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0.524,P=0.003;R=0.518,P=0.004),尤其与患侧髋关节伸展和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之间的相关有显著统计学意义(R=0.745,P=0.000;R=0.643,P=0.000);其步行能力与髋关节伸展角度患侧与健侧运动比率(R=0.541)及膝关节活动度患侧与健侧运动比率(R=0.432)的相关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下肢伸髋、屈膝异常及其患侧与健侧运动比率不对称是影响正常步态恢复的主要原因,提示下肢髋、膝关节控制性训练应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患者患侧下肢肌力与步行速度和步行独立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患侧下肢肌力与步行速度和步行独立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下肢肌力在影响步行功能快复上的决定因素,为制定更为有效的康复治疗程序提供指南。方法 37例快复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用Motricity指数评测患侧下肢肌力,测定在自然舒适状态下的10m步行速度,用FIM中的步行项目测量步行的独立性。对患侧下肢肌力与步行速度和步行独立性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然后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患者患侧下肢肌力与步行速度和步行独立性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0.738和0.695,P<0.001);患侧髋屈曲肌力是步行速度和步行独立性最重要的决定因素(R^2=0.331和0.479,P&;lt;0.001)。结论 脑卒中患者的患侧下肢肌力在步行速度和步行独立性快复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周期中空间—时间参数对自由和最大步行速度的影响。方法采用 10m步行速度法测定 8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自由和最大步行速度以及步态周期参数 ,线性回归分析步长和步频对自由和最大步行速度的影响程度。结果自由和最大步行速度与步长和步频之间呈高度正相关 (r =0 .849-0 .915 ,P <0 .0 0 1) ,步长可预测自由步行速度84%的变异量 (P <0 .0 0 1) ,步长和步频可共同预测自由步行速度 94%的变异量 ;步长可预测最大步行速度 83 %的变异量 ,步长和步频可共同预测最大步行速度 96%的变异量。结论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自由或最大步行速度的最重要因素是步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下肢肌力、平衡和痉挛等变量与自由和最大步行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优化步行训练程序提供客观依据。方法: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5例,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意识清晰,可接受动作行指令,患者可独立或在监视下步行20m以上,排除下肢全关节置换术后、严重关节炎而影响步行者以及存在其他限制下肢活动的并发症者。85例恢复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测定在自由和最大步行速度的状态下的10m步行速度,用Fugl-Meyer评价法评测下肢运动功能,用Motricity指数评测下肢肌力,用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衡功能,用改良Ashworth评定法评定足跖屈肌张力。分别对自由和最大步行速度与临床变量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然后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患者的自由和最大步行速度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和下肢肌力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0.592—0.696,P&;lt;0.001)。自由步行速度与足跖屈肌痉挛呈中度的负相关(r=-0.411,P&;lt;0.05),而最大步行速度与足跖屈肌张力痉挛无相关性(r=-0.311,P=0.064);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平衡、足跖屈肌痉挛和下肢肌力是自由步行速度的功能损害因素(R^2=0.55,P&;lt;0.05),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是最大步行速度的功能损害因素(R^2=0.535,P&;lt;0.001)。结论: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自由和最大步行速度的功能损害因素是有不同的,但平衡功能是决定患者自由和最大步行速度最重要的功能损害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作用。方法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利用水中步行运动系统对1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训练,20 min/d,5/周,共训练4周。治疗前后利用平衡测试仪评定健侧下肢负重时间、患侧下肢负重时间、睁眼及闭眼时重心移动总轨迹长、重心移动面积、重心X轴及Y轴偏移、稳定极限范围及到达目标总时间。并比较水中步行距离及最大步速的变化。结果经过4周的训练,患者水中行走距离、最大步速、健肢及患肢负重时间显著提高(P<0.001);睁、闭眼重心移动总轨迹长和重心移动面积显著减小(P<0.001);稳定极限范围显著扩大(P<0.001);到达目标总时间明显缩短(P<0.01);重心X轴及Y轴偏移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3.
强化下肢功能训练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强化下肢功能训练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急性脑卒中偏瘫患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强化下肢功能训练。结果 两组患步行能力和ADL能力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强化下肢功能训练方法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步行能力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患者步行时躯体运动的三维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躯体运动的三维运动学分析,比较分析偏瘫步态躯体运动变化与其步行能力(步速)之间的关系,探讨影响偏瘫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量化指标。方法:选择首次脑卒中后可以独立步行10m以上的偏瘫患者39例,采用远红外线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检测与分析,对偏瘫步态躯体的运动学参数与其步行能力(步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与骨盆旋转运动之间的相关有显著性意义(r=-0.396.P<0.05);其步行能力与躯体侧方运动呈负相关,而与其躯体垂直运动呈正相关(r=-0.755,P<0.01;r=0.534,P<0.01),步行能力与Barthel指数正相关(r=0.475,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躯体和骨盆运动障碍是影响步态恢复的重要因素,提示躯体的协调性训练和骨盆的控制性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患者步行训练38例报告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康复科(南京210029)高润脑卒中偏瘫病人的步行能力恢复,是治疗偏瘫的重要一环。笔者结合实际病例,在偏瘫病人的运动康复训练中,通过对病人的步态分析,并进行评价,来探讨脑卒中病人的步行恢复能力,寻求出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脑卒中患者自由与最大步行速度在评定功能恢复结果中的价值。方法对 3 2例恢复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 ,测定自然舒适状态下的 10m步行速度和 10m最大步行速度 ,用Fugl Meyer评定法评定下肢运动功能 ,用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衡功能 ,用功能独立性测量中的移动类项目测量综合移动能力。对自由步行和最大步行速度与临床评定变量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自由步行和最大步行速度之间呈高度正相关 (r =0 95 3 ,P <0 0 0 1) ;自由步行和最大步行速度与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和综合移动能力之间呈高度正相关 (r =0 742— 0 83 4,P <0 0 0 1) ;但自由步行速度与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更高 (r =0 787— 0 83 4,P <0 0 0 1)。结论自由步行和最大步行速度都能够反映功能恢复结果 ,但是自由步行速度测定方法更实用、更安全和更敏感。  相似文献   

17.
应用电针刺激患侧下肢穴位位的方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23例进行治疗,治疗后步态变化,行走能力均较治疗前有提高,独立步行由治疗前0例提高到6例,提示电针刺激治疗下肢穴位对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下肢肌力与运动功能、平衡、步行速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等临床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 8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 ,用Motricity指数评测患侧下肢肌力 ;用Fugl Meyer法评测下肢运动功能 ;用Berg平衡量表测定平衡功能 ;测定 10m最大步行速度 ;用独立功能量表 (FIM )测量ADL能力。对偏瘫下肢肌力与运动功能、平衡、步行速度和ADL能力临床变量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 ,然后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影响临床变量最重要的下肢肌力因素。结果患者偏瘫侧下肢肌力与运动功能、平衡、步行速度和ADL之间呈高度正相关 (r =0 5 92 -0 811,P <0 0 0 1) ;偏瘫侧踝屈曲肌力、膝伸展肌力和髋屈曲肌力分别是运动功能 (R2 =0 3 77,P <0 0 0 1)、平衡 (R2 =0 3 2 1,P <0 0 0 1)、步行速度 (R2 =0 173 ,P <0 0 0 1)、ADL(R2= 0 42 ,P <0 0 0 1)最重要的决定因素。结论脑卒中患者的偏瘫侧下肢肌力明显影响着患者运动功能、平衡、步行速度和ADL能力的恢复 ,合理地评价和改善偏瘫侧肌力 ,对优化康复治疗程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康复护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方法 对82例脑卒中偏瘫的被动运动、辅助主动运动、姿势控制运动、随意运动的早期康复护理。结果 82例患均有步行能力,其中73例为独立步行,9例有助步行,73例患生活自理。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有助于降低患的依赖程度,恢复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临床决定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判别决定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最重要的临床变量。方法 32例恢复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测定在自然舒适状态下的10m步行速度,用Fug1—Meyer评价法评测下肢运动功能,用Motricity指数评测下肢肌力,用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衡功能,用改良Ashworth评定法评定足跖屈肌张力。对步行速度和临床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然后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患者的步行速度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下肢肌力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0.781—0.834,P<0.001);下肢运动功能与步行速度之间的相关性更高(r=0.834);步行速度与足跖屈肌张力痉挛程度呈负相关(r=-0.461,P<0.05)。进一步回归分析分析发现,下肢运动功能对步行速度有显著性影响(R^2=0.696,P<0.001)。结论 下肢运动功能是决定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最重要的临床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