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查明人咀嚼肌群肌梭的形态与分布的特征,探讨不同咀嚼肌在咀嚼运动和下颌位置的维持与调节中的不同的作用.方法 对6侧人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的肌梭作形态学观察,并用图像分析仪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和量化处理.结果 咬肌肌梭密度为32.11个/g,深层肌纤维肌梭密度最高(70.76个/g),且肌梭联合体比例高,浅层纤维以肌腹中央肌梭密度高,两层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颞肌肌梭密度为5.44个/g,前份纤维肌梭密度为7.74个/g,后份纤维肌梭密度为3.78个/g,两部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翼内肌肌梭密度为4.43个/g;咬肌、颞肌、翼内肌肌梭密度之间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不同形态的咀嚼肌或同一块咀嚼肌的不同部位肌梭分布不均匀.咀嚼肌肌梭分布与肌纤维型、肌构筑有关.  相似文献   

2.
成年男性股四头肌肌构筑、神经入肌点和肌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成年男性股四头肌肌构筑特征和肌梭分布,测定神经人肌点。方法用大体解剖法解剖并观察测量20具成人男性尸体股四头肌的肌构筑学特征,组织学HE染色法研究5具成人男性尸体股四头肌肌梭分布。结果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肌质量分别为(158.7±10.5)、(351.5±66.8)、(521.9±72.6)、...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桡神经前臂伸肌各肌支的解剖学特征。方法:选用成人上肢标本30侧,在肉眼及放大镜(3.5倍)下,找出桡神经,沿其主干游离,暴露桡神经深支,同时解剖其前臂后群肌肉,仔细分离出各肌支及其入肌点。显露并观察其神经肌外走行和人肌门处的分支情况。以肱骨外上髁为定点,分别测量神经发出点和人肌点至定点的距离以及神经走行的实际长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肌支数目最多的是指伸肌、旋后肌、尺侧腕伸肌、桡侧腕长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等体积较大的肌肉。而一些细小的肌肉,如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等,均以单干神经支配较多。指伸肌与小指伸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4肌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共干现象。各肌支的长度变化较大,在旋后肌上缘之前发出的肌支长度自下向上依次递减;其下缘以下至浅层伸肌的肌支长度呈现递减趋势,在发出尺侧腕伸肌肌支后,肌支长度又呈现增长趋势。桡侧腕短伸肌支起自桡神经深支、浅支及桡神经干者分别为60%(18/30)、30%(9/30)和10%(3/30)。结论:指伸肌、小指伸肌及尺侧腕伸肌肌支较短,距离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下缘的位置较近,是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的重要原因,不同肌支数目的差异与其支配肌肉的结构,体积和功能有关。不同报道中桡侧腕短伸肌肌支起源差异较大,这可能与人种及解剖过程中人为的误差有关。  相似文献   

4.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之外的特发性炎症性肌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智  何威 《重庆医学》2008,37(12):1299-1301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是指病因不明,主要表现为肌痛、肌无力,血清肌酶谱升高、肌电图呈肌源性改变、肌肉组织活检可显示炎性细胞浸润的一组肌病,包括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包涵体肌炎、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肌病、结节性肌炎、嗜酸性多发性肌炎和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等,临床工作中常易误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入缝匠肌和股直肌的肌内神经分支分布、肌梭密度和测定神经入肌点,为临床外科提供肌形态学资料.方法:大体解剖法观察20具尸体缝匠肌和股直肌的形态学特点,并以髂前上棘为标志定位缝匠肌和股直肌神经入肌点;H·E染色法研究5具尸体缝匠肌和股直肌肌梭分布;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探讨10具尸体缝匠肌和股直肌肌内神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口外力与肌激动器联合使用对于咬肌与颞肌前束的肌动电流的影响。方法:用表面电极记录姿势位、正中牙合位大力咬合、口内戴入肌激动器与口内戴入肌激动器同时使用口外力4种情况下的肌电活动,比较治疗前、后的肌电变化。结果:姿势位时,治疗前后的肌电活动没有变化;正中牙合位大力咬合时,咬肌的肌电活动减小;治疗后3种状态时,咬肌与颞肌前束的肌电活动未见差异。结论:在治疗早期,口外力与肌激动器联合使用对咬肌肌电活动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对颞肌前束者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口外力与肌激动器联合使用对于咬肌与颞肌前束的肌动电流的影响.方法:用表面电极记录姿势位、正中牙合位大力咬合、口内戴入肌激动器与口内戴入肌激动器同时使用口外力4种情况下的肌电活动,比较治疗前、后的肌电变化.结果:姿势位时,治疗前后的肌电活动没有变化;正中牙合位大力咬合时,咬肌的肌电活动减小;治疗后3种状态时,咬肌与颞肌前束的肌电活动未见差异.结论:在治疗早期,口外力与肌激动器联合使用对咬肌肌电活动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对颞肌前束者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胸锁乳突肌肌瓣血管的巨微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献中对胸锁乳突肌中、下段肌动脉来源的记载很不一致。本文用50例成人标本,以巨微解剖方法,用图确切显示肌的上、中、下段分别主要由枕动脉、颈外动脉和甲状腺上动脉的肌支供应。锁骨下动脉分支发出的附加肌支(39/50)常分布肌的起端,但分布范围小,不是肌的主支。胸锁乳突肌肌支来源多,采用该肌任一头作肌瓣时,应将多源的肌支分别保留于各头,以利单头肌瓣和剩余肌的存活。采取游离血管蒂时,以用颈外动脉或甲状腺上动脉肌支为佳。这两个肌支位置表浅,管径平均都是1.1mm。各肌支都是分散入肌的,没有形成血管门。  相似文献   

9.
关于皱、降眉肌肉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皱眉肌、降眉肌、降眉闰肌形态结构特点,为临床内窥镜额部除皱术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体解剖、显微解剖、Sihler’s神经染色等技术、方法对皱眉肌、降眉肌、降眉间肌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1)皱眉肌、降眉肌、降眉间肌的肌长分别为(25.31±0.63)mm、(26.73±0.89)mm、(27.14±0.78)mm,肌宽分别为(10.72±0.51)mm、(4.78±0.27)mm、(5.32±0.31)mm;2)皱眉肌分横向型和斜向型,且以斜向型多见(68%)。结论通过观察明确了皱眉肌、降眉肌、降眉间肌形态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喉外肌与甲杓肌同步肌电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通过对狗喉外肌(甲状舌骨肌、胸骨甲状肌和胸骨舌骨肌)与甲杓肌同步肌电图的研究,观察到甲状舌骨肌与甲杓肌在平静呼吸、深吸气、发音及吞咽时肌电活动基本一致,胸骨舌骨肌主要在呼气及发音时放电,胸骨甲状肌以吸气期放电为主,深吸气时更明显,发音期亦放电。提示用支配甲状舌骨肌的神经再支配麻痹的甲杓肌,恢复声带内收功能更符合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声触诊组织成像与量化技术(VTIQ)评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咬肌的厚度和弹性变化。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在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五官科确诊的TMD患者50例作为病例组,同期健康成年人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双侧咬肌均进行常规超声和VTIQ弹性成像检查,分别在双侧咬肌闭口和开口状态下检测咬肌厚度及中段剪切波速度(SWV)。比较各组内及各组间咬肌在闭口和开口状态下,左右侧咬肌厚度和SWV差异,同时分析咬肌在开口和闭口状态下,咬肌厚度与SWV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左侧咬肌、右侧咬肌、病例组健侧咬肌及患侧咬肌的厚度在开口状态均大于闭口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开口状态还是闭口状态,病例组患侧咬肌的厚度均大于对照组左侧咬肌、右侧咬肌及病例组健侧咬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左侧咬肌、右侧咬肌及病例组健侧咬肌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左侧咬肌、右侧咬肌、病例组健侧咬肌及患侧咬肌的SWV在开口状态均大于闭口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闭口状态,病例组患侧咬肌的SWV均大于对照组左侧咬肌、右侧咬肌及病例组健侧咬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左侧咬肌、右侧咬肌及病例组健侧咬肌SW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开口状态,病例组患侧咬肌的SWV均大于对照组左侧咬肌、右侧咬肌及病例组健侧咬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健侧咬肌的SWV均大于对照组左侧咬肌、右侧咬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左侧咬肌、右侧咬肌SW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开口和闭口状态下,病例组患侧、健侧和对照组左侧、右侧的咬肌厚度与SWV无明显相关性。结论:TMD患者患侧咬肌厚度增加,硬度增加;VTIQ可客观地评价TMD患者咬肌的硬度,提供咬肌量化弹性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前臂部创伤修复及神经移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测量50例成人上肢前臂部标本的正中神经肌支的分布区段和类型。结果:正中神经发出的各肌支无典型的分布规律,大部分肌支集中在Ⅴ段、Ⅵ段。旋前圆肌(PT)肌支入肌点与指浅屈肌(FDS)肌支第1支、2支入肌点位置相近,肌支可分离长度、横径接近。结论:正中神经发出的肌支大部分集中在Ⅴ段、Ⅵ段,肌支共干的形式各异。旋前功能丧失,可转位指浅屈肌支1支~2支与PT肌支在入肌点处吻接,重建旋前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为了为颌面整形美容外科提供形态学依据,对20侧成人新鲜尸头经10%福尔马林血管灌注固定后,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学观测。①测量鼻唇沟区域相关表情肌—上唇鼻翼提肌、上唇提肌、颧小肌、颧大肌、口角提肌、颊肌、降口角肌及笑肌的长、宽、厚;②测得鼻唇沟内侧脂肪厚为1.3mm,外侧4.5mm;③鼻唇沟内侧真皮有肌纤维附着,外侧也有稀少肌束附着,它们来自上唇鼻翼提肌、上唇提肌和颧小肌;④面部表浅肌肉间不但存在腱膜,还有筋膜,肌肉、腱膜和筋膜共同构成一个立体网状结构。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有关SMAS中间腱的理论假说。  相似文献   

14.
家兔胫骨前肌的肌构筑和肌内神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家兔胫骨前肌的肌构筑与肌内神经分布的关系.方法肌构筑法、改良的Sihler's染色法.结果家兔胫骨前肌为梭形肌,肌重(2.39±0.13)g,肌长(3.08±0.03)cm,肌纤维长(2.00±0.01)cm,生理横切面积(1.13±0.07)cm2.支配胫骨前肌的神经分出3条初级神经支,即上、中、下支.上支到达肌的外上部;中支更多地密集在肌中部;下支发出两条次级支,即肌纤维支和肌腱支.上、中、下支的分支间存在吻合.结论家兔胫骨前肌是长肌,倾向于速度型设计;肌内神经分布和肌纤维空间排列有关.  相似文献   

15.
采用腹直肌、腹外斜肌联合替代股四头肌治疗脊髓灰质后遗股四头肌、绳肌瘫痪 41例 ,结果优 2 7例 ,良 7例 ,中 3例 ,可 2例 ,差 2例 ,优良率达 83%。认为对肌四头肌、绳肌瘫痪患者采用腹直肌、腹外斜肌联合替代肌四头肌 ,可重建屈髋伸膝功能 ,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长期面对电脑工作或伏案工作的人群,由于长时间保持头颈向前倾,使颈后部肌肉(如:上斜角肌、头夹肌、颈夹肌、头半棘肌、颈半棘肌、头最长肌等)长时间处于紧张的状态。由于得不到及时、适当的休息,导致颈后部肌肉容易发生劳损,从而引起头颈活动受限,头颈僵硬、头痛、头晕、头胀等不适症状。笔者将颈后部肌肉分为三群(上斜角肌为一群,头夹肌、颈夹肌为一群,头半棘肌、颈半棘肌、头最长肌为一群),探讨它们在维持头颈前倾时的力学关系以及哪群肌肉受力最大最容易劳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家兔指浅屈肌肌构筑、肌内神经和运动终板分布的关系.方法 肌构筑法、改良Sihler's染色法、乙酰胆碱酯酶染色法.结果 家兔指浅屈肌外观长肌,实为双羽肌.FL/CSA与CSA/MW的比值分别是1.80和0.70.肌内神经分为4条初级神经支,主要分支分布于肌的近端和中部;肌内可见神经吻合.运动终板带呈倒“V”型.结论 家兔指浅屈肌构筑设计属于速度与力量共存型,其肌纤维排列决定了肌内神经分支和运动终板分布的形式.  相似文献   

18.
肌松残留阻滞与不良预后相关,肌松监测定量评估可有效降低肌松残留阻滞的发生率。2023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神经肌肉阻滞专家组在《Anesthesiology》杂志发布了肌松监测和肌松拮抗的临床实践指南。本文从肌松监测对预后的影响、拔管指征、肌松监测技术要点及肌松药的拮抗对该指南进行解读,以提高国内临床麻醉肌松监测意识,减少术后肌松残留阻滞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查清人颞肌的肌构筑学特征 ,了解颞肌前、后两部的生物力学属性 ,阐明其生理功能。方法 对人 10侧颞肌的肌构筑指数进行了测算和量化分析。结果 颞肌前部为多羽肌 ,内部有两个与肌表面平行的腱板 ,肌纤维排列较垂直 ,从浅深两面附着于腱板上 ,后部肌纤维较长 ,呈前后水平走向附着于腱膜上。前、后两部各构筑指数比较 ,除生理横切面积外 ,均有显著性差异。颞肌后部肌重大于前部 ,但生理横切面积与前部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相反 ,前部肌的生理横切面积 /肌重比率却明显高于后部肌 ,后部肌的肌纤维长 /生理横切面积比率高于前部肌。前、后两部各项构筑指数在左右侧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颞肌前部属力量型肌 ,后部较前部倾向于速度型肌。前部肌在维持下颌位置和产生咬合力上起主要作用 ,后部肌在下颌后退和侧移位中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0.
人咬肌肌内神经的分布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查清人咬肌肌内神经的分支及分布形式,为探索人咬肌神经肌肉移植提供重要的形态学依据.方法对10侧人咬肌的肌内神经进行改良Sihler氏神经染色观察.结果经改良Sihler氏神经染色的咬肌神经呈紫黑色,入肌后分出三个初级分支,分别支配咬肌的浅、中、深三层肌纤维,支配咬肌浅层的神经支较粗、较长;神经分支在肌内与肌纤维成一定的角度走行,并逐级分出若干次级分支.结论人咬肌肌内神经有三个初级分支,分别支配咬肌的三层肌纤维,其分布形式与肌构筑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