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集多种现代化工艺、高科技手段、社会人文理念以及最新的矫治技术于一身,在许多欧美国家的正畸界颇具影响力.在国内,该技术也有近10年的研发与应用,但病例报告相对较少,许多医师对该技术了解甚少.本文对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的概念、类别、原理、优缺点等作一综述,以拓展其在临床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自1999年面世以来,逐渐成为正畸医生手中常用的工具之一。以临床医生的经验认为,该技术本身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其不同于传统固定矫治技术的作用方式,其矫治效能一直受到争议。本文拟对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的矫治效能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CAT)相关文献,了解该技术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前沿。方法 运用CiteSpace5.8.R3软件和Excel2019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11月1日收录的CAT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CAT相关文献729篇,经除重及严格排查后获得433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CAT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大概经历了3个阶段,即起步、平稳增长和快速增长阶段;研究热点主要包括CAT有效性、材料性能、生物力学以及CAT对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主题词突现检测结合文献研读发现CAT与正颌外科结合、3D打印技术等是研究的前沿和未来趋势。结论 文献可视化分析直观展现了CAT的热点与前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不同于传统的固定矫治技术,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的矫治力不仅来源于热压膜的形变力,而且在牙齿移动的控制方面,需要“附件”的帮助来实现牙齿三维空间的移动。附件的使用不仅可以提高牙齿移动的效率,也让预期矫治目标更易实现。文章主要介绍附件的种类、材料、固位以及附件影响牙齿移动效率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5.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三维重建技术与工程制造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正畸矫治技术,为正畸医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正畸理念和治疗手段[1-2]。在隐形矫治技术的临床应用中,附件的粘结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和步骤,它直接影响到牙齿移动的效率和矫治目标的实现[3]。目前无托槽矫治技术的临床研究不断丰富,但有关粘结附件的临床操作技术未见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临床应用国产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总结经验,使该技术更好地满足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需求.方法:按照隐形矫治矫治技术的矫治特点选择10例病例进行隐形矫治.根据国产隐形矫治技术的临床应用矫治过程准备术前资料、制定矫治方案、计算机矫治过程模拟、制作隐形矫治器、佩戴并按时复诊.结果:所有病例治疗后均取得良好疗效,患者对矫治效果满意.治疗后牙列排列整齐.平均矫治疗程13.2个月.全口曲面断层片未见齿槽骨及牙根吸收.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具有美观,舒适,卫生及复诊次数少等特点,在合理选择适应症的条件下,能满足临床医生和患者的矫治需求.  相似文献   

7.
8.
正畸治疗的目标是功能与美观的和谐统一,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也应遵循此原则。由于无托槽隐形矫治在软件设计过程中无法模拟髁突铰链轴的运动,因此我们应将动态的功能牙合纳入隐形矫治的设计中。在矫治开始前要确保盘髁关系的稳定,在下颌生理性正中关系位进行牙齿咬合三维方向的设计,制定矫治计划时在矢状向要关注切牙保护与纵牙合曲线的协调,在横向要关注尖牙保护与横牙合曲线的协调,并且在矫治全程均应进行咬合监控。  相似文献   

9.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是根据数字化模型和牙移动设计方案设计制作的一系列个性化透明矫治器,用于精准移动患者的牙齿。对无托槽隐形矫治的适应证把控和病例的合理诊断设计是治疗成功的前提,而矫治过程中正畸医师对患者的复诊监控更是达到矫治目标的必要条件。本文从复诊监控方法、内容、问题分析和临床处理几方面入手,对无托槽隐形矫治过程中的复诊...  相似文献   

10.
软件模拟设计的审核和修改是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其区别于传统正畸技术的重要特点。本文以iOrtho 6.0软件为例,对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客户端软件的原理以及常用功能进行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1.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实现所有类型牙齿移动上,推磨牙向远中的效率最高.但临床中容易出现磨牙远中倾斜,支抗丧失等问题.该文就隐形矫治推磨牙向远中的适应证、临床疗效、远移效率、支抗设计等4个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矫治牙列间隙1例报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在20世纪40年代,Kesling最早提出用透明医用模片压制的正位器,对固定矫治后的咬合进行精细调整。以后又有多位医生用类似的透明模片制作保持器或有一定矫治功能的矫治器。不过都是技工室在石膏模型上排牙的方法来实现牙齿矫正,适应证非常有限,其方法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临床需要,也难以实现矫治器标准化、批量化加工。1999年,美国ALIGN公司基于计算机三维图像技术和快速成形技术的发展,首次实现了矫治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和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批量生产[1,2]。2001年,国内开始自主研发该技术[3],并于2004年开始应用于正畸临床。下面介绍1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无托槽隐形矫治患者与固定矫治患者治疗后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IL-10、IL-16和IL-18的表达水平差异。方法 选取接受无托槽隐形矫治的6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接受固定矫治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患者接受矫治前与接受矫治后24 h、12个月龈沟液中IL-1β、IL-6、IL-8、IL-10、IL-16和IL-18的表达水平。结果 接受正畸治疗前2组龈沟液中各IL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畸治疗24 h后2组龈沟液中的IL-1β、IL-6、IL-8、IL-10和IL-18表达水平均升高,但2组间所有IL因子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畸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龈沟液中的IL-1β、IL-6、IL-8、IL-10和IL-18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IL-16表达水平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固定矫治相比,无托槽隐形矫治患者的口腔炎症反应较弱,更有利于口腔微环境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国产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的临床应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 将我国自主研发的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应用于口腔正畸临床,探讨该矫治器的临床应用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应用前景.方法 选取41例较简单的错(牙合)畸形患者,主要包括牙列间隙、牙列拥挤以及牙周病止畸治疗,应用国产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通过层析扫描建立数字化三维牙颌模型,通过激光快速成形技术加工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根据治疗方案,为每例患者设计10~40副矫治器.患者每2~3周更换一副矫治器,矫治后评估疗效.结果 所有病例均完成矫治并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矫治后牙列排齐、无间隙、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矫治疗程6~25个月,平均18个月.结论 目前,国产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仅町矫治相对简单的错(牙合)畸形,并以其透明、美观、舒适、卫生等优点,而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杜庆玲  潘恩僦  余飞  李伯休  林新平 《口腔医学》2021,41(12):1134-1137
无托槽隐形矫治凭借美观、舒适等优点,受到众多医生和患者的青睐。因矫治力加载的特殊性,其临床适应症较窄,如何实现牙齿整体移动成为拓宽适应症的重要一环。但目前关于整体移动的研究缺乏系统整理,本文将对整体移动生物力学基础、控根附件种类、控根附件优化措施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以期为临床上无托槽隐形矫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通过对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与固定矫治技术中远中移动尖牙过程的生物力学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深入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中牙齿移动的生物力学规律。方法建立下颌双侧第一前磨牙拔除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载荷和固定矫治器载荷,比较两种载荷作用下牙齿及牙周膜的平均主应力和Von Mises应力的变化,以及牙齿旋转中心的变化。结果模拟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载荷时下牙齿及牙周膜的平均主应力和Von Mises应力均小于固定矫治器载荷,同时,牙齿旋转中心更接近根尖。结论两种矫治技术均使尖牙产生倾斜移动,但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尖牙的旋转中心更接近根尖,且应力分布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8.
口腔正畸学是矫正各类错(牙合)畸形的一门学科,而矫治器则是矫正错(牙合)畸形的各种装置.自从1728年法国的Fauchard医生发明了历史上最早的一种简单机械性固定矫治装置至今,已经有两百多年了.这期间,正畸矫治器也在材料、工艺、原理、结构、设计和方法等方面经过了不断的进步和发展,而每一次矫治器的进步和发展都给口腔正畸学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  相似文献   

19.
仇玲  范力文  潘永初 《口腔医学》2022,42(4):319-322
目的 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中重启的影响因素,为正畸医生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收集354例无托槽隐形矫治患者,将患者分为重启组和未重启组,并分析两组间12项影响因素,使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隐形矫治重启相关的因素.结果 354例无托槽隐形矫治患者的重启率为39...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