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根据大肠早癌自体荧光诊断仪,研发能够运行在个人电脑上的大肠旱癌自体荧光智能诊断软件.方法 在个人电脑上,使用Microsoft Visual C++6.0软件开发平台开发数据文件读取、存储、显示的接口,结合大肠早癌自体荧光诊断数学模型,开发大肠早癌自体荧光诊断系统软件1.0版.结果 此软件基于Windows 98/2000/XP操作系统.能够在CPU 500 MHz以上,内存128 M以上的个人电脑上流畅地运行,可以对大肠早癌自体荧光数据像读取、处理、分析.结论 大肠早癌自体荧光诊断系统软件1.0版可以实现大肠早癌的智能诊断.  相似文献   

3.
大肠息肉、早期癌的内镜下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直肠、乙状结肠下段的息肉经硬式内镜切除在纤维肠镜问世之前已经开展。 1971年欧美首次报告了经纤维结肠镜行电凝切除的大肠息肉。同年日本弘前大学第一内科 (宇野良治所在单位 )也在日本消化内镜学会大会报告。其后 ,在理论及实践上明确了腺瘤内癌可以在内镜下进行根治 ;此外随着内镜的改良以及内镜下息肉切除技术的广泛普及 ,内镜下治疗的适应证不断扩大。在开展内镜切除术的早期阶段 ,只适用于有蒂及亚蒂息肉。随着粘膜切除术 (EMR)的开发及应用 ,各种相应的内镜下治疗器械和设备的研制成功 ,部分广基无蒂息肉、凹陷型粘膜下 (sm)…  相似文献   

4.
大肠正常组织和癌组织的自体荧光光谱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目的:研究大肠正常组织和癌组织的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光谱特征,为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370nm激光诱导自体荧光检测分析采集24例外科手术切下的大肠癌组织和正常组织的自体荧光光谱,分析两者的荧光光谱差异。结果:采集了400~700mm波长范围的自体荧光光谱。400~590nm正常组织的荧光强度高于癌组织。590~700nm癌组织的荧光强度高于正常组织。在波长460nm、690nm有特  相似文献   

5.
大肠早期癌系指癌的肠壁浸润深度限于粘膜(m)或粘膜下层(sm)的原发癌。其发现率正逐年增加,对提高大肠癌的根治切除率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在日本鸟取大学进修期间,从第一外科1962~1991年治疗的大肠癌840例中,除家族性息肉病癌变和与进展期癌并存的早期癌外,收集大肠早期癌67例70灶(乙状结肠二重癌2例、直肠二重癌1例)进行分析,并讨论其治疗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联合超声内镜诊断大肠病变的价值。方法 667例患者进行常规内镜检查,其中94例入选。分别采用常规放大技术、FICE放大技术对病变进行腺管开口分型及微血管形态观察,超声内镜判定病变浸润深度,并与病理学诊断相比较。结果在94例病人中发现FICE放大模式下发现新生性病变172个,常规放大内镜下漏诊17个。FICE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及非肿瘤性判断符合率分别为93.8%、91.3%,高于常规放大内镜88.4%、75.6%(P〈0.05)。结论 FICE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病变诊断的符合率高于普通放大内镜,有利于发现早期癌,可对病变浸润深度进行初步判断。  相似文献   

7.
基于决策树分类技术的大肠早癌诊断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和开发一种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大肠早癌诊断系统.该系统首先对所采集的大量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光谱进行处理,并建立相关数据库,然后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对样本进行训练和分类,最终进行正常组织和癌变组织的判断,并由系统输出诊断结果.结果表明该系统可有效地用于指导大肠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背景:本研究目的在于采用视频自体荧光内镜检测Barrett食管病患者(BE)高度不典型增生(H G D)和早期癌变(EC)的可行性。方法:60例BE患者接受了原型、高分辨率电视内镜评估,这种内镜已经将电荷耦合装置分为白光内镜(W LE)和自体荧光成像(AFI)。非不典型增生BE在A FI上表现出绿色,而潜在性新生瘤形成区域表现为蓝色或紫色。首先通过W LE屏幕显示出BE的可视性异常改变,然后在AFI上检测出进一步病变,怀疑为新生瘤且其对照区域在A FI上显示为正常的部位将取样进行组织病理学评估,最后,随机以2cm为间隔取四象限的活组织标本。结果:对2…  相似文献   

9.
大肠组织自体荧光光谱的判别诊断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探讨利用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对大肠正常与肿瘤组织进行可靠的判别与诊断。方法:利用自体荧光在体检测系统在结肠镜下测量获取组织自体荧光光谱,采用一种多元判别算法对光谱进行判别分类。结果:所建立的多元统计判别算法可以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区分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对未知组织进行判别的灵敏度为80%,特异性为84%。  相似文献   

10.
在2400例常规大肠镜检查中,发现大肠早期癌23例,其中〈1cm的小病灶癌3例、不含腺瘤成分的早期癌5例;小的扁平腺瘤、凹陷性腺瘤、黏膜内腺瘤共56例。对大肠癌的组织发生学与大肠小的扁平腺瘤和凹陷性腺瘤的关系、内镜下诊疗进行了探讨。认为必需重新认识大肠腺瘤的概念,肠镜发现有异常黏膜改变时,应提高警惕,多取活检,才能提高肠镜下对小病灶大肠癌、小的扁平腺瘤和凹陷性腺瘤的诊断,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12.
武育卫  彭贵勇 《西部医学》2008,20(6):1299-1300
食管早期癌临床上往往无吞咽困难等典型症状,诊断较困难,临床诊断方法主要依赖内镜下筛查。充分认识内镜下食管早期癌形态特点,可提高早期癌检出率和诊断率。本文回顾分析了有关食管早期癌内镜诊断的相关文献,对6种不同内镜诊断方法及食管早期癌在这6种内镜下的特征和表现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内镜下切除黏膜治疗胃及食管早期癌,是近年来开发的一项新技术,这项内镜外科技术的开展,是基于:①由于普查的开展,内镜及X线检查技术的提高,检出的早期癌病例日渐增多,包括 一些上皮内癌、黏膜内癌以及重度不典型增生的病例.其中有年老体弱不能耐受开胸、开腹手术者,有同时合并心、肺、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还有拒绝手术治疗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肠粘膜内癌内镜下局部治疗的近期和远期效果.方法:对近5年发现的42例大肠粘膜内癌采用活检钳咬除、肛镜下枪式套扎器套扎、圈套高频电切一种或几种方法相互结合进行局部治疗,术后1月~3年用电子结肠镜复查.结果:(1)18例用活检钳全部摘除,3例枪式套扎器套扎,16例圈套高频电切,5例采用多种方法相互结合.(2)有5例同时合并另一进展期癌肿,除1例拒绝手术,1例病期太晚失去手术时机,3例作了扩大根治切除;其余37例中,有7例追加外科手术治疗,切除的肠标本上未发现癌残留.(3)33例(其中未追加手术30例)随访1月~5年,未发现癌复发.(4)随访病例中,14例癌伴多发性腺瘤在术后1~3年新生腺瘤发生率57.1%(8/14);而单发早期癌同期新生腺瘤发生率15.8%(3/19).结论:只要病例选择合适,大肠粘膜内癌经内镜局部切除是可以达到治愈的,而且安全和微创.  相似文献   

15.
通过详细的病理学检查,从4000例内镜切除的息肉病人中发现121例病人为早期癌变息肉,根据癌组织侵润的深度和切缘是否有癌细胞残留决定行内科保守治疗或补做外科根治术,所有病人每年一次内镜检查,结果显示:33例m癌病人,27例切缘无癌细胞残留而且未做手术的sm1癌病人和38例补做根治术的sm2癌病人均未出现复发,1例切缘有癌细胞残留的sm1癌和3例sm2癌因未做根治术出现复发。  相似文献   

16.
大肠早期癌变息肉的内镜诊治及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详细的病理学检查,从4000例内镜切除的息肉病人中发现121例病人为早期癌变息肉。根据癌组织侵润的深度和切缘是否有癌细胞残留决定行内科保守治疗或补做外科根治术,所有病人每年一次内镜检查。结果显示:33例m癌病人、27例切缘无癌细胞残留而且未做手术的sm1癌病人和38例补做根治术的sm2癌病人均未出现复发,1例切缘有癌细胞残留的sm1癌和3例sm2癌因未做根治术出现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自体血注射定位在早期大肠癌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在深圳市龙岗区第五人民医院行腹腔镜手术的早期大肠癌患者共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术中肠镜定位)和观察组(术前注射自体血定位)各20例,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排气时间。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长比对照组更短(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排气及住院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均未出现腹痛、发热以及过敏反应等不适症状和手术并发症。结论术前在肠镜黏膜下行自体血注射定位能缩短早期大肠癌腹腔镜手术的手术时间,是定位病变一种简单、有效、安全、经济的方式,值得采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13-15
目的探讨自体荧光内镜在消化道癌前病变和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确诊的225例离体手术切除标本行组织病理学诊断以为金标准,应用自体荧光内镜检查,与临床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纳入225例患者,其中经病理学诊断进展期癌203例,早期癌和癌前病变22例;其中鳞癌22例,腺癌150例,重度异型增生1例,印戒细胞癌42例,轻度异型增生1例,神经内分泌癌1例,恶性间质瘤8例。良性病灶17例(横结肠腺瘤性息肉2例、食管糜烂2例、萎缩性胃炎7例、消化道溃疡6例)。本研究所涉及的病变标本:191例呈癌组织特征红色图像,12例未检出分别为:腺癌4例、印戒细胞癌3例、鳞癌3例、恶性间质瘤及轻度异型增生均1例,呈正常特征(绿色)。17例良性标本,15例呈正常特征,2例呈癌组织特征图像(消化道溃疡1例、萎缩性胃炎1例)。自体荧光内镜对于诊断消化道恶性肿瘤和癌前病变总体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较高,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4.7%、95.1%、94.2%,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8%、95.6%,自体荧光内镜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总体一致性较高。结论自体荧光内镜可准确、全面地诊断消化道肿瘤,为消化道肿瘤诊断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光谱区分大肠癌组织与大肠正常组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激光诱导自体荧光(LIAF)光谱方法诊断大肠癌的可行性,并确立判断依据。方法收集32例大肠癌手术切除的离体标本及相对应的大肠正常组织。采用Nd:YAG三倍频调Q激光器(波长380nm)和光学多道分析仪(OMA),观察大肠癌标本的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光谱,根据大肠癌组织和大肠正常组织的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光谱特征规律,寻找能够区分两者的光谱差异,得出判断依据,并与病理切片检查结果比较。结果大肠癌组织和大肠正常组织的LIAF光谱形状相似,均为双峰结构,大肠癌组织LIAF光谱强度及主、次峰强度明显低于大肠正常组织(P〈0.001)。LIAF光谱主峰波长475nm,次峰波长550nm,且大肠癌组织在640nm处,荧光光谱强度高于大肠正常组织。去除背景光后取上述各点集成荧光强度比值X1=(I475-1550)/I640,X2=I475/I640,X3=I550/I640为参数,采用改进的神经网络模型,建立数学判别方程√(6.184375*X1)^2+(1.987699*X2)^2+(2.965413*X3)^2+0.2,若W≥12判为大肠正常组织,若W〈12判为大肠癌组织。采用100个抽样标本进行模型检验,识别的准确率为94%。结论激光诱导自体荧光(LIAF)光谱可用于区分大肠正常组织与大肠癌组织。  相似文献   

20.
超声内镜诊治上消化道早期癌2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诊断和治疗上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可靠性。方法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早期肿瘤,有手术或内镜切除标本可证实诊断的21例,并对其中12例有适应证的患者进行超声内镜指导下的早癌切除术。结果超声内镜诊断早期癌的准确性66%,12例内镜切除的早期癌切除完全,仅个别少量出血并发症。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早期癌的诊断有较高敏感性,部分类型的早期癌在超声内镜指导下行内镜切除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