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病变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动脉病变与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关系.方法对595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h无创动态血压监测,并采用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结果血压节律呈勺形(夜间血压下降>10%)及非勺形(夜间血压下降≤10%)者分别为180例及415例,非勺形血压患者双侧颈总动脉平均IMT为(0.95±0.24)mm,双侧颈总动脉最厚IMT为(1.02±0.31)mm,均显著高于勺形血压患者的(0.90±0.16)mm及(0.94±0.20)mm(P均<0.05),斑块发生率在非勺形血压患者为55.2%,显著高于勺形血压患者的41.7%(P<0.05).结论非勺形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较勺形者为重,血压昼夜节律可能是颈动脉病变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无创动态血压仪对185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非勺型组(n=113)与勺型组(n=72).同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IMT≤1.0 mm组(n=76)和IMT>1.0 mm组(n=109).分析比较各组间临床及生物化学指标的差异.结果 非勺型组和勺型组临床及生物化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勺型组患者血压变异性(BPV)各项参数值与勺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增高(P﹤0.01).非勺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68.1%)显著高于勺型组(40.3%)(P<0.05).IMT>1.0 mm组24 h动态血压变异性较IMT≤1.0 mm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 非勺型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较勺型高血压病患者大,且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加者其血压变异性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李妍妍 《中外医疗》2008,27(27):1-3
目的 撂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血压昼夜节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忘者按照脉压的不同,分为3组:PP1组(脉压<51mmHg),PP2组(脉压51~65mmHg),PP3组(脉压>65mmHg);按照24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 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即昼夜节律消失,为非杓形组,共60例;夜间血压下降率≥10%即昼夜节律存在,为杓形组,测量颈动脉弗样硬化斑块程度.结果 随着脉压增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越严重,PP3>PP2>PP1(P<0.05);非杓形组夜间收墙压及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形组,非杓形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分级明显高于杓形组(P<1<0.05). 结论 脉压增大及昼夜节律异常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P2组(脉压51~65mmHg),PP3组(脉压>65mmHg);按照24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 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即昼夜节律消失,为非杓形组,共60例;夜间血压下降率≥10%即昼夜节律存在,为杓形组,测量颈动脉弗样硬化斑块程度.结果 随着脉压增高,顼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越严重,PP3>PP2>PP1(P<0.05);非杓形组夜间 墙压及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形组,非杓形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分级明显高于杓形组(P<1<0.05). 结论 脉压增大及昼夜节律异常是颈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对17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为杓型组(73例)、非杓型组(72例)和反杓型组(34例),检测各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情况,分析3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1)反杓型组及非杓型组的IMT、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1.17±0.18)mm、64.71%,(1.03±0.15)mm、64.38%]均高于杓型组[(0.93±0.19)mm、18.92%](均P<0.05).(2)反杓型组及非杓型组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55.88%、36.99%)均高于杓型组(14.86%)(均P<0.05).(3)反杓型组IMT及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均高于非杓型组(均P<0.05).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并增加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其中反杓型节律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脉压、昼夜节律异常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对18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根据脉压(PP)水平分为≤7.98kPa、8.113~11.837kPa、≥11.97kPa三组,测量患者颈动脉斑块。对入选患者根据24h动态血压结果,按照昼夜血压下降率分为两组:<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测量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结果随着PP增大,颈总动脉IMT及斑块检出率明显增高(P均<0.01),非杓型组夜间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明显高于杓型组,同时非杓型组的IMT明显高于杓型组(P均<0.01)。结论脉压增大以及昼夜节律异常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罗浩  韦慧 《河北医学》2012,18(12):1685-1687
目的:采用高频超声方法评价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频超声技术检测258例高血压患者及199例正常血压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斑块大小、回声强度.比较高血压患者与正常血压者的以上指标差异,并研究血压水平与斑块指标的相关关系.结果:高血压患者的IMT(10.11±1.14mm)、粥样斑块大小(23.42±11.21mm2)、回声强度(3.34±0.84)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P<0.01),血压水平(收缩压)水平越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面积越大(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高于正常血压患者,并且血压水平越高,动脉硬化程度越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踝臂指数(AB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63例老年患者分为高血压组(n=33)和正常血压组(n=30).所有患者行踝动脉和肱动脉血压测定、获取ABI值,并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测定.结果 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组分别有18例(54.5%)和4例(13.3%)ABI降低(ABI≤1.0),两组ABI分别为0.79±0.08和1.29±0.07(P<0.01).高血压组中ABI≤1.0与ABI>1.0 的颈动脉内膜厚度分别为(0.90±0.16)mm和(0.81±0.19)mm(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ABI降低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彩超检测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斑块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彩超对73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斑块形态进行检测.并设立43例无高血压、无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史的老年人作为对照组比较.同时检测两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最大血流速度、平均速度、舒张末期流速、阻力指数、搏动指数.结果:脑梗死组发现55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为75.3%.患病组颈动脉IMT[(1.25±0.33)mml和对照组IMT(0.62±0.15)m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组颈动脉斑块以脂质型为主,且表面多呈不规则型.结论:腩梗死患者颈动脉IMT较对照组增厚.粥样硬化斑块脂质型为主,说明粥样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手段,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预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效预防老年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脉压(PP)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选择老年EH患者190例,对入选者行动态血压监测,测定血清hs-CRP浓度,并行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按动态脉压水平分为三组:PP 1组[PP≤45 mm Hg(1 mm Hg=0.133 kPa)];PP 2组(45 mm Hg<PP<65 mm Hg);PP 3组(PP≥65 mm Hg).据斑块的分级标准分为:0级、Ⅰ级、Ⅱ级、Ⅲ级共四组.结果 高脉压组的hs-CRP和IMT水平均高于低脉压组(P<0.05).随着脉压增大,斑块检出率、Ⅱ级及以上斑块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0.05).斑块高级别组hs-CRP和IMT显著高于斑块低级别组(P<0.05或P<0.01),并且IMT与PP及hs-CRP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73和0.622(P均<0.01).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P、SBP及hs-CRP与IMT增厚呈正相关.结论 动态脉压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老年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与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炎症因子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8例,健康体检者30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以颈动脉超声IMT≥0.9 mm作为颈动脉内膜增厚或动脉粥样斑块指标。测定C反应蛋白(CRP)、IL-6、TNF-α及血脂、血糖、血压等。结果老年高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TC、LDL-C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P<0.01)。老年高血压组CRP、IL-6、TNF-α、颈动脉IMT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CRP(r=0.422;P<0.01)、IL-6(r=0.313;P<0.01)、TNF-α(r=0.296;P<0.01)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MT与炎症因子呈正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除与血压增高、血脂异常有关外,炎症因子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