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常规空气灌肠术对小儿可疑肠套叠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 分析50例初诊为小儿可疑肠套叠后行空气灌肠术病例的确诊与治疗情况,统计其诊断与治愈率,讨论常规空气灌肠术对小儿可疑肠套叠的应用价值。结果 空气灌肠术后作出肠套叠确诊28例,28例均行空气灌肠复位,治愈20例,复位失败行手术复位8例;空气灌肠术后可疑肠套叠3例(均位于小肠),经口服钡餐确诊2例、排除1例;空气灌肠术后表现为阴性19例。结论 小儿可疑肠套叠患者行常规空气灌肠术具有较高的诊断与治疗价值,并且安全性较高,副作用少,费用低,在临床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肠套叠患儿经空气灌肠诊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312例患儿,一次性空气灌肠复位成功258例(98%),回结套未整复成功25例(8%),小肠套未整复6例(2%)。结论空气灌肠是诊治小儿肠套叠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安全性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次空气灌肠在小儿肠套叠整复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0例在X线下行空气灌肠复位的肠套叠患儿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复位时空气灌肠次数的不同分为单次灌肠组和多次灌肠组,计算两组复位的成功率并进行统计学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空气灌肠整复肠套叠的总成功率为86.67%。单次灌肠组、多次灌肠组例数分别为36例和54例,复位成功病例分别为26例、52例,复位成功率分别为72.22%、96.30%;单次灌肠组、多次灌肠组的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同等压力下和灌肠持续时间下,适当增加空气灌肠次数对提高小儿肠套叠复位的成功率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婴幼儿肠套叠空气整复失败的原因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1月至2001年12月收治的婴幼儿肠套叠病人523例,X线下空气灌肠整复功能成功454例,失败病例均经手术探查整复。结果 本组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失败69例,其中2例在麻醉后剖腹前复查体征时发现包块消失,再次空气灌肠证实已解套,余均经手术复位,其中复杂型34例,肠坏死8例,器质性病变中美克氏氏憩室占5例,息肉1例,肠囊肿1例,盲肠缺如1例,38例阑尾被套,手术复位后,复发肠套叠1例,肠粘连1例。结论 整复失败与复杂型肠套型、肠管畸形、肠腔坏死、年龄小、病程长有关。X线下呈大团块影和“弹簧征”是难复性肠套叠的特征。正确判定中转手术时机,选择合适治疗方法是降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肠息肉临床上很常见,但发病年龄小、分布广泛者少见,我们遇到一例,报道如下。 患者 男,18个月。因肛门肿物脱出1小时入院。患者半月前便血1次,2次肠套叠均于空气灌肠复位。体检:神志清,发育中等,心肺正常,贫血貌。皮肤、口周及口内粘膜无黑斑。直肠检查;截石位6点见一紫红色肿物脱出肛门,约2.0cm×3.0cm×4.0cm大小,有蒂与直肠粘膜相连,蒂长6.0cm。肛门指诊可触及多个小肿物环绕直肠壁。乙状结肠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成人肠套叠的病因特点和诊治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成人肠套叠的临床资料.结果 ①腹痛为最常见症状,共15例(100%),有腹部肿块者8例(53.3%),有血便者7例(46.7%);②术前确诊为肠套叠者6例(40%),肠梗阻13例(86.7%),腹部包块疑消化道肿瘤5例(33.3%),急性阑尾炎1例(6.7%);③引起肠套叠的病变有:小肠肿瘤7例(46.7%),小肠憩室2例(13.3%),盲肠游离症1例(6.7%),结肠肿瘤4例(26.7%)等;④本组均行剖腹手术治疗,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 ①成人肠套叠大部分继发于小肠病变,且以小肠肿瘤最多见;②钡剂灌肠摄片、B超、纤维结肠镜有助于成人肠套叠的诊断,CT为最有诊断价值的检查;③治疗首选手术,腹腔镜也可以作为诊断与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4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小儿肠套叠利用空气灌肠复位的认识.方法 经腹部平片及空气灌肠明确诊断后运用小儿肠套叠整复仪进行复位.结果 腹部平片只能表现出肠套叠的部分征象,而空气灌肠可明确诊断肠套叠,且空气灌肠能使绝大部分急性肠套叠复位成功.结论 空气灌肠复位可以诊断及治疗小儿肠套叠,具有快速、安全、廉价、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空气灌肠的持续时间和次数对小儿肠套叠复位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采用空气灌肠治疗的72例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空气灌肠持续时间分为Ⅰ组(≥2min且<10min)和Ⅱ组(<2min),按照空气灌肠次数分为A组(>1次且<5次)和B组(1次),按照空气灌肠持续时间和次数分为甲组(≥2min、<10min且>1次、<5次)和乙组(<2min且1次),通过治疗整复的影像学资料比较上述三组的整复成功率。结果所有患儿整复成功率为88.9%(64/72),失败率为11.1%(8/72),Ⅰ组94.3%(50/53)显著高于Ⅱ组73.7%(14/53),A组为94.6%(53/56)显著高于B组的68.8%(11/16),甲组为96.0%(48/50)显著高于乙组的72.7%(16/2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一定压力下,延长空气灌肠持续时间和(或)增加灌肠次数可有效提高小儿肠套叠的整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卢晖 《中国医药科学》2015,(3):183-185,202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肠套叠运用空气灌肠整复的价值。方法分析181例小儿急性肠套叠运用空气灌肠整复的临床资料。空气灌肠181例,经检查后诊断:回结型肠套叠146例回结型套叠28例,结结型套叠6例;未见肠套叠1例;空气灌肠整复肠套叠180例,成功复位162例,复位失败改用手术治疗18例,复位成功率达90%。结果对临床确诊或疑似小儿肠套叠应尽早进行空气灌肠进一步确诊并进行加压整复复位,解除套叠状态,最大限度避免肠梗阻及肠管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约90%小儿急性肠套叠可通过空气灌肠进行整复复位;空气灌肠整复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金国际 《淮海医药》2005,23(4):286-287,340
目的应用空气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方法用自制的空气灌肠器,施以适当的手法配合空气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结果20例小儿肠套叠经空气灌肠复位成功19例,成功率95%。结论空气灌肠是小儿肠套叠诊断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进一步探讨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易整复的类型和易整复的超声征象.方法:收集行空气灌肠整复治疗的12岁以下肠套叠患儿95例,记录套头的位置等,观察套头有无一定的活动度,≥2cm为套头活动征阳性.套叠整复后,维持肠管內气压30mmHg,肌注山莨菪碱(0.2mg/kg),10-15min后排气、拔管.结果:95例中6例清洁...  相似文献   

1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小儿肠套叠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并根据套叠肠管及其肠系膜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情况选择复位治疗方式,进行疗效观察.方法 对377例可疑肠套叠患儿进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肠套叠后,重点观察套叠肠管及其肠系膜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并依此选择进行水压灌肠复位治疗.结果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肠套叠263例,诊断符合率100%,其中选择水压灌肠复位成功253例,复位成功率96.2%;10例复位失败后改手术治疗,失败组套叠肠管肠壁严重水肿,无血流显示.结论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准确率高.根据套叠肠管及其肠系膜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可将肠套叠分三种类型:Ⅰ型即肠管肠壁血流信号增加或正常,应用水压灌肠复位;Ⅱ型即肠管肠壁血流较少且阻力指数偏高,尽量试用水压灌肠复位;Ⅲ型即肠壁严重水肿,阻力指数显著升高,无血流显示,禁忌水压灌肠复位,应尽快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对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成败的认识及预防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空气灌肠复位小儿肠套叠的影像学特点,探讨影响复位成败的因素。结果:90例患者中,空气灌肠复位成功82例(91.1%),其中12例经2次复位成功;失败8例(8.9%),其中失败的套叠类型为回结型(4例),回回结型(4例)。复位后并发症主要为发热、腹泻、血便、腹痛及复套。结论:空气灌肠是诊断与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最好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复位率;复位失败者不宜强行复位,应及时手术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空气灌肠诊治复杂型肠套叠的技巧。方法 用6~8kPa压力进行诊断性空气灌肠,发现结肠内肠套叠后用8~14kPa压力范围交替进行空气灌肠复位术,最关键是结肠内软组织肿块在回盲部消失那一瞬间一定要变化使用压力(放掉压力).并透视下连续观察及连续快速点片。结果 32例婴幼儿肠套叠中发现复杂型肠套叠6例,占18.75%,复位成功率占复杂型肠套叠的66.6%。结论 空气灌肠过程中压力的合理应用能提高复杂型肠套叠的诊断率和复位率,而且能明确观察到一定范围内的小肠套叠X线直接征象。  相似文献   

15.
263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1994—10~2003—10我院收治的263例小儿肠套叠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过程的资料。结果:患儿表现为阵发性哭闹263例,呕吐241例,果酱样血便221例,腹部包块239例,腹胀104例.发热78例,腹膜炎20例。263例患儿中空气及水压灌肠复位83例,手术183例,其中肠切除20例。结论:有些肠套叠患儿症状并不典型,易误诊,可结合B超及空气灌肠等检查综合判断。非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具有痛苦少、住院时间短等特点。手术疗法的关键在于如何判定肠管的生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分析儿童小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提高儿童小肠套叠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本院收治的60例小肠套叠患儿按照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分为两组,A组(非手术)、B组(手术);对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和超声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60例小肠套叠病例中,非手术在治疗45例,手术治疗15例、非手术组所有患儿均为一过性肠套叠。平均复位时间为25~79min,手术组患儿为原发性的8例、小肠息肉4例、腺瘤性息肉1例、小肠畸形1例、美克尔憩室1例。两组患儿超声下套入的小肠长度及直径较比较(t=5.22、5.6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肠套叠时间不超过70min,无机械形性肠梗阻可自行复位,超声检查小肠套叠长度大于5cm和或套叠直径〉2.5cm时,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山莨菪碱在小儿空气灌肠整复急性肠套叠中的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寻找提高小儿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的方法,探讨山莨菪碱(654-2)在空气灌肠整复小儿急性肠套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临床疑诊急性肠套叠需作空气灌肠确诊的患儿共137例按就诊顺序分为两组,A组患儿空气灌肠前肌注654-2,B组患儿空气灌肠前未肌注654-2,根据复位指征对A组的67例患儿及B组的65例患儿进行了空气灌肠复位,观察和比较两组的复位成功率及已复位病例的平均复位时间。B组复位未成功病例肌注654-2后5min再重新进行复位。结果 A组63例复位成功,成功率94.03%,B组57例复位成功,成功率87.69%,肌注654-2后再行复位又有4例获得成功,最终成功率93.85%。A组整复病例,平均复位时间7.14min,B组整复病例,平均复位时间12.37min,,A组复位成功率较未肌注654-2的B组高,与B组最终成功率接近,A组整复病例平均复位时间较B组常规复位平均时间短。结论 整复前肌注654-2有助于提高小儿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的成功率及缩短整复时间,在临床应用中可考虑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开塞露在儿童肠套叠空气灌肠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经超声确诊的肠套叠患儿31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6例,实验组行空气灌肠前给予开塞露一支保留灌肠,对照组不应用任何药物,比较两组患儿复位用时、复位成功例数及短期内复发例数。结果:实验组复位用时(4.45±1.28)min,复位成功140例,占89.74%,未复位成功16例,占10.26%;对照组复位用时(5.08±1.67)min,复位成功129例,占82.69%,未复位成功27例,占17.31%。实验组较对照组复位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复位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空气灌肠前使用开塞露保留灌肠能缩短复位时间,提高安全性,在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腹部X线平片对婴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婴儿发生肠套叠后,腹部X线平片的表现及意义。方法 婴儿肠套叠231例,均有完整的空气灌肠前立卧位腹部平片,并经空气灌肠或手术复位确诊。结果 腹部肠腔气影明显减少,出现大片状无肠气区域,出现率约为78.79%;肠腔内软组织肿块约占29.97%;肠梗阻约占21.21%。结论 婴儿肠套叠发生后腹部肠腔气影明显减少,出现大片状无肠气区域,是婴儿肠套叠发生后的较早期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