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电子伤票系统的研发与使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适应我军卫勤信息化建设需要,我们依托电子计算机技术、数字化网络技术、射频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移动通讯、条码自动识别、数据库等先进技术,针对火线救治、野战医疗救治、伤员后送、卫勤指挥等业务流程,以伤员信息采集、存储、传输为核心,集成伤员呼救、伤情判断、生理监测等模块功能,研制开发电子伤票系统,初步实现伤员信息采集自动化、信息存储电子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伤员救护可视化目标,较大地提高了卫勤保障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2.
大面积烧伤或创伤大量失血的伤员,在抗休克时,需要快速大量补液或输血。通常应用加压器或用注射器进行加压输液;但在使用一次性输液器时,此法既费时又费事,起不到效果。有鉴于此,我科将血压计的袖带用于加压输液、输血,现将这方面的体会报告如下: 1 材料的准备 血压计袖带1条,止血钳1把和软包装的液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野战条件下成批伤员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 通过在四川绵竹抢救成批地震伤员的护理工作,分析了成批伤员救治护理中,应组织管理好伤员才能使抢救工作有序进行;严格查对制度可以防止在紧张混乱的情况下发生差错事故.结果 在野战条件极差的情况下,建立术后监护病房,便于对危重伤员集中监护护理,并指出了成批伤员救治护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结论 在3个月的奋战在四川绵竹人民得到了良好的救治.  相似文献   

4.
翟爽  侯丹  蒋静  田华 《沈阳部队医药》2009,22(4):270-271
静脉输液护理是一项应用最多的实践活动,但在自然灾害出现批量伤员时,静脉输液的管理与医院院内平时管理有许多不同之处。2008—05—19—06—19,我们在四川绵竹遵道镇抗震救灾野战医院工作期间,对门诊输液室3310例静脉输液伤员,在仅有3名输液室护士的情况下,采取了有效的管理策略,安全、顺利地保证了伤员对静脉输液治疗的需求,无一例输液反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六顶思考帽"思维模式在野战医疗队批量伤员分类中的应用,为今后提高分类效率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六顶思考帽"思维模式,对"跨越2015——三界·B"演习中演练分类的过程进行流程再造。结果运用"六顶思考帽"思维模式改进分类流程后,单位时间内(30 min)伤员通过例数、诊断符合率、处置适当率均明显增加。结论 "六顶思考帽"思维模式在提高野战医疗队批量伤员分类效率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野战医疗队手术组是机动卫勤分队的枢纽,工作任务通常是完成紧急救命手术。手术组展开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伤员的救治效率和伤员通过速度。通过对野战医疗队手术组展开布局进行探讨和实践,改良优化手术组展开布局,为手术组合理利用空间、提高战时救治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代用品,具有减少血管穿刺次数、刺激小、安全迅速、易于操作、便于固定、减少护士工作量、减少患者痛苦及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等优点[1]。特别是在部队运送伤员过程中,对静脉输液的伤员可有效防止穿刺针脱出,为确保静脉通道液路通畅创造条件。近年来我校培训对象转变为基层部队护理士官,从2008年开始笔者在护理技能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侧重点上进行了改革,在静脉输液教学中增加了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方法的技能训练,为其在基层部队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并收到了一定成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医疗后送仿真及后送工具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医疗后送过程中伤员产生、救治和后送三个环节进行了描述,并建立医疗后送仿真模型,通过该仿真模型对师救护所后送工具的配置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模拟方法是研究后送工具配置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为战时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提供一个很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地震伤员救治模拟系统(以下简称"系统")设计的意义和功能实现目标。方法 "系统"以模块化设计、数据库设计和多媒体技术为支撑,采用C#语言编写。结果 "系统"实现了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可以模拟不同编组规模的野战医疗队救治地震伤员的过程,实现对野战医疗队医疗人员的优化配置。结论 "系统"为卫勤组织指挥人员提供了必要的辅助决策信息,为军队医院参加地震医学救援时野战医疗队的人员抽组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药实践》2017,(2):148-150
目的:研究自制小儿输液固定手板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014年6月—2015年6月输液室输液的患儿中随机抽取出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儿输液时未使用固定手板,观察组患儿输液时采用赣州市立医院自制的固定手板予以固定,对比分析两组重复穿刺率、舒适度评分等。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重复穿刺率(4%)和输液渗漏率(2%)明显低于对照组(18%和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输液过程中采用自制固定手板有助于预防输液过程中的意外事件发生,预防重复穿刺,减轻患儿的生理病痛,提高输液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在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合理应用。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9~2010年60例大量输血患者,分析红细胞悬液、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各种成分血的使用比例。结果 60例大量输血患者中以输注红细胞悬液最多,占33.7%;血浆占22.4%。结论大量输血患者在各种成分血的用量上有很大差异,应根据患者的出血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输注不同的血液制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自体血回输技术在同期颈椎后前路联合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47例病人行同期颈椎后前路联合手术 ,术中采用自体血回输技术 ,回收手术中出血并及时输注给病人 ,减少使用同种异体血 ,并与未行自体血回输技术的同种手术病人的输血量对照。结果  47例病人术中平均回输红细胞 2 50~60 0ml,平均 450ml,部分病人术中无须输注异体血 ,但其中 2 7例病人术后平均输注同种异体血 2 50ml,较未行自体血回输技术的同种手术病人输血量明显减少。结论 在行同期颈椎后前路联合手术中 ,采用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 ,提高手术安全性 ,明显减少同种异体血的输血量 ,降低了病人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围手术期综合血液管理方法降低心脏手术中输血量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收集中山医院2015年9月—2016年3月接受心脏手术患者148例,分为对照组76例,采取常规管理;研究组72例(未输血48例,输血24例),采用围手术期综合血液管理。比较两组的主要临床指标,并采用多因素回归法分析影响输血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研究组输血率为33.33%,平均输血量327.08 ml;对照组输血率为67.11%,平均输血量608.55 ml;两组患者输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输血组和输血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术前血红蛋白和血球压积、术后血红蛋白和血球压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体重为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围手术期综合血液管理方法能有效降低心脏手术输血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我院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分析,以寻找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有效措施.方法 通过查阅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3455例输血患者的病历和输血反应回报单,对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输血病人3455例,输血不良反应有30例(发生率为0.87%),其中以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和机采血小板等三种血液成分引起输血反应发生率最高.30例输血不良反应均为非溶性输血反应,包括有发热反应19例、过敏反应9例及全身不适2例,其中1h内发生的有23例,2h内发生的有5例,3h内发生的有2例.结论 坚持科学合理的用血原则,输血前有针对性采取适当措施可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产科临床急诊输血高危因素调查分析,探讨血源缺乏与紧急用血矛盾的人为因素并寻求解决对策。方法我院(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2月至2011年10月期间产科住院患者需要实行紧急输血或紧急备血的孕产妇共841例,对其输血原因进行前瞻性研究分析。结果出现产科急诊情况而急诊住院为独立高危因素。急诊与平诊入院实施紧急输血或紧急备血的发生率为10.95%与3.2%,P<0.05。研究组急诊输血病因排序前5位按产科意义的急症与非急症分类所占比例分别为:6.62%与67.33%,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分娩前可以明确诊断及不能明确诊断分类所占比例为:67.27%与6.68%,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病因前五位按急症与非急症分类比较为:57.8%与12.13%,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分娩前可以明确诊断及不能明确诊断分类比例为:41.91%与28.02%,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输血与产科急症不平行,患者无危险意识导致大量住院时机延迟是急诊输血的高危因素,通过科学的孕期保健及卫生宣教使存在急诊输血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早诊断治疗、计划分娩可有效解决用血安全与血资源缺乏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刘云  王利军  韩明清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4):2096-2097
目的 研究不同输血对策对早产儿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接受输血的早产儿共100例,分为限制性输血组与非限制性输血组,观察临床结局情况.结果 限制性输血组患儿输血前红细胞比容(Hct)为(27.97±4.86)%,明显低于非限制性输血组患儿输血前的Hct(34.51±6.34)%(t =3.78,P<0.05);两组患儿每次输血量、每人输血总量、输血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0.37、0.68,均P>0.05).非限制性输血组有创呼吸机使用(5.73±4.95)d,明显少于限制性输血组(7.61 ±5.72)d(t =2.36,P<0.05);两组患儿其余临床结局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限制性输血可使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减少,可能更利于早产儿临床恢复,临床上不要一味采取保守的限制性输血对策.  相似文献   

17.
许惠根  孙爱农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9):118-119,121
目的分析微柱凝胶试验(MGT)与凝聚胺试验(MPT)在临床输血前检查中的优缺点,探讨最佳的交叉配血模式。方法选择需要或可能需要输血的患者1485例,均采取MGT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再分别用MPT对不规则抗体阴性患者进行交叉配血,用MGT对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进行交叉配血,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485例患者中筛选出不规则抗体阳性者12例,并用MGT与MPT同时进行交叉配血,其中MPT交叉配血不相合8例,相合4例,相合率为33.33%;而MGT交叉配血不相合10例,相合2例,相合率为16.67%,两种配血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GT与MPT各有优缺点,故在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交叉配血方法,或两者联合使用,旨在确保输血安全的基础上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8.
周本华 《黑龙江医药》2013,26(4):712-714
目的对门诊输液患者在输液过程中,运用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模式,提升护理质量,提高病人满意度。方法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准备工作做起,在患者输液前、输液中、输液后均提供优质舒适的护理,使患者在输液过程中获得舒适感、安全感、满足感。结果通过细致的准备工作、护士热情得体的服务、输液环境的改善、输液中积极主动的巡视等,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均得到明显提高。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模式在门诊输液室的应用,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实验探讨输液反应发生的原因。方法从临床输液过程各环节中了解产生输液反应的可能原因:大输液液体质量、配液时的无菌操作、配液后放置时间、开放性输液,并且针对配液后放置一段时间及开放性输液做了一起对照性实验。结果配液后放置时间长是引起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结论缩短配液后放置时间,做到即配即输是减少输液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应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缓解浅静脉套管针输液所致疼痛的可行性。方法选择168例于手术室内采用套管针浅静脉输液并于术中使用含静脉刺激性药物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n=84)应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敷套管针输液的浅静脉上皮肤区域;对照组(n=84)只在浅静脉输液疼痛发生时采取如安慰、热敷、翻转针柄、减慢输液速度等综合处理措施,通过线性视觉模拟标尺评分法进行输液部位疼痛评定。结果观察组输液部位疼痛的发生率及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外敷输液部位可有效缓解手术患者套管针输液所致的疼痛,适当的麻醉干预可提高医疗舒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