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与常规左胸后外侧切口食管癌切除术对比,来评估左胸小切口配合管状胃在食管癌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8年11月至2011年3月在我组确诊的85例胸段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研究组采用经左胸小切口管状胃代食管重建消化道,至左颈部行食管胃端侧吻合术,共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左胸后外侧切口、全胃行胸内或颈部吻合术,共40例.观察两组病例在手术时间、开胸失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 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开胸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心肺并发症等均减少.结论 采取左胸小切口配合管状胃应用于经食管癌切除术具有降低手术创伤、减少癌残留等优势.  相似文献   

2.
王雪  张静 《淮海医药》2007,25(1):10-11
目的 探讨左胸左颈经食管床胃-食管颈部吻合术治疗食管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1997年12月~2005年11月,我们采用左胸左颈经食管床胃-食管颈部吻合术治疗食管癌46例,即常规游离正常及病变的食管,将胃经食管床、主动脉弓后上提至颈部行胃-食管吻合.结果 本组病例中,经手术治疗顺利康复出院40例,全组无手术近期死亡病例,切缘无癌残留.颈部吻合口瘘1例;呼吸道急性梗阻1例;术后呼吸衰竭应用呼吸机治疗1例;乳糜胸1例;排空障碍2例,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 左胸左颈经食管床胃-食管颈部吻合术治疗食管癌因游离胃位于主动脉弓后食管床内,故有主动脉弓的阻挡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并降低术后返流性食管炎的发生,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避免在胸内吻合,防止了食管癌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胸内吻合口瘘.因此,左胸左颈经食管床胃-食管颈部吻合的食管癌根治术是治疗食管癌的一种既安全又能提高生活质量的手术方式,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食管胃颈部机械吻合与手工吻合治疗食管上段癌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左胸左颈两切口食管胃颈部机械吻合治疗食管上段癌临床经验。方法2004年11月至2008年1月应用常州WGW-II型管状吻合器行左胸左颈两切口食管胃颈部机械吻合治疗食管上段癌10例做为治疗组,将右胸、腹、右颈三切口食管胃颈部手工吻合治疗食管上段癌8例做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两切口较对照组三切口减少了手术切口,减少了创伤;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出血;有效地防止了吻合瘘的发生;缩短了住院时间;无声音嘶哑、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经保守治疗,好转出院。两组无住院死亡。结论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食管癌首选和主要的治疗方法,食管胸上段癌多用右胸、腹、右颈三切口,颈部食管胃吻合均行传统手工吻合方法,存在手术创伤大,时间长,出血较多,术后遗留胸、腹、颈三个切口瘢痕,患者心理负担重,生活质量差等不利因素。食管术后吻合口瘘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食管胃机械吻合降低了吻合口瘘的发生率,采取左胸左颈切口行食管胃颈部机械吻合治疗食管胸上段癌,减少了手术切口,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污染及并发症发生,简便可行,效果肯定,可替代传统颈部手工吻合方法,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食管癌手术疗效,降低术后并发症,改进胸中上段食管癌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先关胸的左颈左胸二切口手术方法治疗中上段食管癌132例,即先开左胸游离胸段食管,并经膈肌游离胃,胃与食管临时连接后关胸,重摆平卧位,于颈部行食管胃吻合术。结果总并发症发生率为8.3%;吻合口漏1例,保守治疗治愈;无手术死亡。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7%、65.3%、39.5%。结论改进的术式具有安全、快捷、有效、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管中下段癌经左胸左颈行改良根治胃-食管颈部吻合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8月~2008年7月,笔者采用经左胸左颈对中下段食管癌231例行改良根治颈部食管-胃吻合术回顾总结。结果:231例手术治疗顺利,全部康复出院,无切缘癌残留,无手术近期死亡。结论:食管中下段癌经左胸左颈行根治颈部吻合术,是治疗食管癌的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生活质量高的手术方式,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梁澄照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9):187+190-187,190
目的:探讨食管中下段癌经左胸左颈行改良根治胃-食管颈部吻合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8月~2008年7月,笔者采用经左胸左颈对中下段食管癌231例行改良根治颈部食管-胃吻合术回顾总结。结果:231例手术治疗顺利,全部康复出院,无切缘癌残留,无手术近期死亡。结论:食管中下段癌经左胸左颈行根治颈部吻合术,是治疗食管癌的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生活质量高的手术方式,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评价Ivor-Lewis手术(右胸和上腹部二切口食管大部切除、食管胃右胸内吻合术)和经左胸食管大部切除、食管胃主动脉弓上吻合术两种术式治疗胸中段食管鳞癌的效果。方法对2003年01月—2005年06月456医院与山东省立医院采用Ivor-Lewis手术和经左胸食管大部切除、食管胃主动脉弓上吻合术治疗的184例胸中段食管鳞癌患者进行回顾性比较研究,其中Ivor-Lewis手术132例,经左胸食管大部切除、食管胃主动脉弓上吻合术52例。Fisher’s精确概率法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别;Kaplan-Meier法计算5年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差别;Cox回归分析判定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全组184例无围术期死亡者,43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占23.4%,其中Ivor-Lewis术后发生并发症者31例(23.5%);经左胸食管大部切除、食管胃主动脉弓上吻合术后发生并发症者12例(23.1%)。全组184例总体5年生存率为36.4%,Ivor-Lewis手术5年生存率为37.1%,经左胸食管大部切除、食管胃主动脉弓上吻合术5年生存率为34.6%,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两手术组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96)。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分类(HR=1.43,P=0.025)、N分类(HR=1.76,P=0.004)是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结论 Ivor-Lewis手术和经左胸食管大部切除、食管胃主动脉弓上吻合术均可作为治疗胸中段食管癌的候选术式,建议应该根据手术前患者的个体情况决定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8.
程鹏  梁涛  刘波  吕昂 《安徽医药》2013,17(2):225-227
目的探讨管状胃代替食管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自2011年1月—2012年1月,90例食管癌患者接受食管切除术,其中管状胃组49例行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对照组41例采用传统胃代食管。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90例均获成功,无手术死亡,其中胸胃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管状胃代食管相比传统胃代食管手术重建消化道后更符合生理解剖的要求,改善术后生活质量,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小。  相似文献   

9.
唐忠 《中国医药指南》2008,6(17):257-258
探讨次全食管切除、左胸左颈经食管床胃—食管颈部吻合术治疗食管癌疗效观察。2002年6月~2007年6月我院对食管中段、上段癌96例,行次全食管切除、左胸左颈经食管床胃—食管颈部吻合术,即应用传统丝线手工吻合和常规器械吻合方法,行病例对照研究。本组病例中,应用传统丝线手工吻合50例,术后并发症占8%,常规应有器械吻合46例,术后并发症占6%。病例对照有差异。结论切除食管范围上,节省手术时间上,术后恢复住院时闻上。均有一定差异。相对比较使用吻合器优于手工吻合。  相似文献   

10.
经右胸、腹联合切口手术治疗胸下段食管癌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胸下段食管癌的合理手术入路.方法 收集196例胸下段食管鳞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经右胸、腹联合切口径路109例,经左胸径路87例.通过比较经右胸、腹联合切口径路和经左胸径路行胸下段食管癌的手术疗效.结果 经右胸、腹联合切口组与经左胸组上纵膈淋巴结及胃左、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数分别为234个,239个,238个及45个,91个,87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3年复发率分别为35.78%、5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病理Ⅰ期、ⅡA期、ⅡB期、Ⅲ期分别为13例、9例、59例、28例及18例、39例、25例、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呼吸系统并发症分别为7例及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下纵膈淋巴结清扫数及胃周淋巴结清扫数分别为241个,204个,347个及199个,158个,277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31.0±37.9) ml、(334.2±40.3)ml,住院天数分别为(15.9±1.3)d、(16.1±1.4)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经右胸、腹联合切口径路治疗胸下段食管癌,对食管肿瘤整块切除和淋巴结清扫及术后分期更方便.  相似文献   

11.
中上段食管癌超胸顶吻合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康宁  张荣新  朱金海 《安徽医药》2011,15(9):1112-1114
目的 探讨超胸顶吻合法在中上段食管癌中应用的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该科自2006年8月以来,手术切除中上段食管癌82例.共分为A、B组.A组48例,采用超胸顶吻合;B组34例,采用颈部吻合.结果 喉返神经损伤 A组0例,B组6例;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3.0±0.3),(3.8±0.8) h,t=6.15,P<0.05,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晚期食管上、中段癌外侵至胸段主气管或左、右主支气管膜部及侧壁,联合气管部分膜部及侧壁切除,气管纵形缝合或自体心包片气管修补术的适应证和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6例食管癌外侵至气管膜部及侧壁患者(其中食管胸中段鳞癌16例,食管胸上段鳞癌患者10例),食管胸上段癌经右胸-颈-腹三切口联合胸段气管侧壁及膜部窗形切除,气管纵行缝合术或自体心包片气管膜部及侧壁修补,食管胃颈部吻合术;胸中段食管癌经左胸后外侧切口,联合左或右侧主支气管膜部、侧壁开窗切除,自体游离心包补片气管修补术,食管胃胸内吻合术。结果26例患者无气管瘘发生,3例气管轻度狭窄,4例术后咳痰困难,经纤支镜吸痰,痊愈出院。结论食管癌联合气管部分切除,可明显提高食管癌的切除率和远期生存率,避免食管-气管瘘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和分析老年食管癌患者实施左胸微创切口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老年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左胸微创切口,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口,比较两组的术中、术后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14例有并发症,对照组24例有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食管癌患者采用左胸微创切口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减轻术后疼痛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改良式前外侧切口在肺癌手术中的临床效果。以选择最佳胸部切口方式。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42例行肺癌手术患者,根据手术切口选择分为两组,22例采用改良式前外侧切口的患者为观察组,20例后外侧切口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手术平均开胸时间、平均关胸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疼痛VAS评分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VAS疼痛评分为(5.3±3.4),对照组(7.4±2.1)分,观察组平均开胸时间为(12.2±3.5)min,平均关胸时间为(18.5±3.2)min分别比对照组短8.3min和7.9min;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与平均出血量虽较对照组短,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前外侧切口入路是肺癌手术较理想的切入方式,可减少术中对患者肌肉、支配神经及肋间的损伤,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56例肺癌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Ⅱ组(传统开胸手术)各28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结果Ⅰ组患者行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的平均手术时间(125.0±28.9)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13.0±28.4)mL、切口平均长度(8.1±1.3)cm、平均住院时间(7.5±0.3)d,分别与Ⅱ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Ⅰ组并发症发生率达7.1%,明显低于Ⅱ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创伤少、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腔镜辅助颈部小切口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探究腔镜辅助颈部小切口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将100例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行腔镜辅助颈部小切口手术,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引流时间分别为(57.4±11.7)min、(3.2±1.0)d、(9.4±5.2)mL、(21.4±13.5)mL、(1.7±0.8)d,均优于对照组(t=8.577、6.352、17.563、12.970、6.273,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χ2=7.86,P<0.05)。结论腔镜辅助颈部小切口手术在甲状腺良性肿瘤中的疗效优于传统开放手术,是一种简单、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较传统开放手术而言,美容效果更佳,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胸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食管癌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12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的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60例采用胸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颈胸腹三切口径路根治术治疗。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对比两组手术效果及3年以上存活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手术出血量较少,并发症少,术后住院时间缩短(P〈0.05)。结论 胸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食管癌技术可行且安全,还能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胃癌全胃切除术后两种消化道重建术式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P型空肠襻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和改良“P”形空肠间置代胃术(mPJIP)两种不同消化道重建术式的临床疗效,并对术后两种术式的效果进行统计分析。方法:胃癌行全胃切除术患者共146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P型空肠襻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PRY)组72例和改良“P”形空肠间置代胃术(mPJIP)组7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例数及死亡例数、术后营养学指标和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改良“P”形空肠间置代胃术组和P型空肠襻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3.6±0.2)h和(3.3±0.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例数分别为2例(2.8%)和1例(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体重变化、总蛋白变化、预后营养指数上mPJIP组显著优于PRY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Roux潴留综合征(rouxstasissyndrome,RSS)发生数(率)上,mPJIP组显著优于PRY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Y组及mPJIP组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数和Cuschieri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P”形空肠间置代胃术(mPJIP)可减少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率,有效地防止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胃癌全胃切除术较为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方法,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胸心外科手术中运用胸部小切口的临床价值。方法山东省莱芜市人民医院选择2010年4月-2012年4月间24例进行胸心外科手术的患者,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均为12例患者。观察组患者运用胸部小切121进行手术,对照组患者运用常规开胸手术。结果本研究所选的24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22.5±20.5)min,体外循环时间为(29.3±5.8)min,术中出血量为(30.4±10.7)ml,伤口愈合时间为(45.5±15.3)h,术后住院时间为(9.6±4.2)d,这12例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45.3±23.5)rain,体外循环时间为(31.2±4.9)min,术中出血量为(41.4±11.7)ml,伤VI愈合时间为(58.2±15.6)h,术后住院时间为(12.8±4.4)d,术后有两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结论运用胸部小切口进行胸心外科手术的患者手术时间相对较短,伤口愈合更快,患者出血量减少,住院时间缩短,有利于身体恢复。  相似文献   

20.
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治疗妇科急腹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治疗妇科急腹症的临床效果,评价腹腔镜手术和治疗妇科急腹症的价值。方法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在华蓥市人民医院住院的妇科急腹症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根据病变情况及生育要求采用不同的腹腔镜手术方式,对照组按常规进行开腹手术。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手术时间(66.4±12.3)min长于对照组的(57.3±10.2)min,术中出血量(37.5±8.2)mL少于对照组的(73.7±11.5)mL;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20.3±5.1)h、镇痛剂使用32例、住院时间(4.6±1.7)d低于对照组的(29.5±6.3)h、49例、(8.9±2.1)mL(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明显增加,但术中出血量减少,同时术后镇痛剂需求、肠道功能恢复及住院时间等明显优于开腹手术,为妇科急腹症治疗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