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OX40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OX40分子的表达,以及CD4+OX40+T细胞的免疫表型和免疫学功能.方法:从活动性UC患者肠粘膜标本中分离和纯化粘膜固有层CD4+T细胞(LP-CD4+T).用FACS多参数分析法测定OX40在不同的CD4+T细胞上的表达.用ELISA BrdU(5-溴脱氧尿嘧啶)法测定LP-CD4+T细胞的增生程度以及不同刺激剂对它们增生程度的影响.结果:UC病变部位LP-CD4+T细胞表达OX40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外周血、UC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以及UC患者非病变部位CD4+T的表达.LP-CD4+OX40+T细胞表达淋巴细胞活化标记CD25、CD38、CD45RO和HLA-DR均明显高于LP-CD4+OX40-T细胞的表达(P<0.01).抗OX40单抗可明显增强病变部位LP-CD4+T细胞的增生反应.相反,抗OX40L单抗则能明显抑制病变部位LP-CD4+T细胞的增生.结论:OX40在UC患者病变部位的LP-CD4+T细胞上表达明显增加,LP-CD4+OX40+T细胞是一类在原位被特异性抗原激活后扩增的T细胞,它们在UC的免疫病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抗OX40L能够抑制其增生反应,可能是一种有效治疗UC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林秀英  张啸 《浙江医学》2006,28(6):432-434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改变及其与症状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导单囊肛门直肠功能测定仪,检测25例UC患者及12例正常人肛门括约肌压力、直肠感觉阈值及肛门直肠抑制反射并进行比较。结果 UC活动期患者肛门括约肌静息压、收缩压、松弛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直肠初始感觉阈值、排便阈值、疼痛阈值、肛门直肠抑制反射最小充气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UC缓解期患者,临床症状持续存在者直肠初始感觉阈值、排便阈值、疼痛阈值、肛门直肠抑制反射最小充气量仍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临床症状消失者,上述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结论 UC患者在炎症活动期存在肠道感觉过敏,且感觉过敏在缓解期仍可持续存在,是部分患者症状难以缓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中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D-二聚体的水平及分析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抗凝血离心后分离血浆存放-30℃冰箱待测。UC的疾病活动度、内镜分级分别用Truelove-Witts、Truelove标准评分。结果活动性UC患者血中D-二聚体水平63. 3% (19 /30)升高。活动性全结肠炎的D-二聚体水平更高(0. 79 ±0. 13mg/l, p<0. 01)。不同疾病活动度、内镜分级无差异,P>0. 05。结论UC的D-二聚体水平升高提示治疗时应考虑预防微血栓形成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Background

Arterial thrombosis is a very rare, but recognised complication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that can result in significant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Case presentation

We present the case of a 48-year-old female with previously well-controlled ulcerative colitis who presented with severe left upper quadrant abdominal pain. Imaging investigations subsequently revealed a large intra-aortic mural thrombus extending into the coeliac axis complicated by splenic infarction. This occurred in the absence of other prothrombotic states such as thrombophilias or vasculitis.

Conclusion

This case highlights the frequently overlooked association betwee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nd arterial thrombosis.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中长导管对减少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14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其静脉输液通路分为中长导管组(70例)和静脉留置针组(70例),观察不同组间患者静脉补液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静脉留置针组与中长导管组出现静脉血栓的患者中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等此类影响静脉血栓形成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炎、静脉血栓以及液体渗出在两组患者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留置针组患者发生静脉炎、静脉血栓以及液体渗出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中长导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术后选用静脉输液通路时使用中长导管优于静脉留置针,中长导管能有效减少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术后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进一步了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发病特点。方法分析我院1998年至2006年间收治的138例经肠镜、病理学检查并结合临床症状而确诊的UC的临床特点。结果UC的发病以20—60岁者多见(108例,78.3%),病程小于1年者较多(63例,45.7%),轻中度多见(100例,72.4%),血便为最常见表现。红细胞沉降率、血红蛋白、白蛋白及α1、α2球蛋白水平与病情相关,血小板平均值居于正常值的上限。肠镜见病变部位以全结肠病变为主(78例,56.5%)。病理学检查均有炎症细胞浸润,慢性炎症者多见。大多数患者用柳氮磺胺吡啶和(或)5-氨基水杨酸治疗有效(70例,50.7%)。结论国内UC患者病情较轻,病程较短,并发症以及肠外表现很少,疾病临床特点尚比较典型。α1、α2球蛋白与本病有相关性。国内UC患者对于柳氮磺胺吡啶和(或)5-氨基水杨酸敏感。  相似文献   

8.
张伟伟  何松  康冰 《重庆医学》2015,(25):3517-3519
目的:回顾分析77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以指导并完善 UC 的诊治。方法收集该院2009年11月至2014年10月住院治疗的77例 UC 患者临床资料并电话随访一部分患者维持治疗情况。结果活动期 UC 患者中度活动者占69.9%,病变范围以左半结肠(46.6%,34/73)及广泛结肠(50.7%,37/73)为主。UC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及便血等。肠镜下 UC 活动期主要表现为肠黏膜充血、肿胀、糜烂及浅溃疡形成,内镜下组织活检多表现为黏膜慢性炎症和(或)糜烂。UC 患者病情越重,相对应的血清清蛋白平均值越低。治疗上以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为主。氨基水杨酸制剂是长期维持治疗药物,UC 总体治疗有效率为89.0%(55/73)。结论UC 治疗方案基本遵循共识意见,仍需加强 UC 随访。  相似文献   

9.
李陕区  张惠中  杨博  许昌泰 《医学争鸣》2005,26(7):F003-F003
1临床资料1998-01/2004-06住院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307例,其中初发型25例,全部患者均符合2000年成都全国炎症性肠病会议修改的UC诊断标准[1],并经电子结肠镜检查和X线钡灌肠检查,以及组织学检查确诊,连续粪培养2次排除细菌感染,同时排除阿米巴肠病、血吸虫病、肠道肿瘤和内分泌疾病.  相似文献   

10.
抗心磷脂抗体与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鸣  金炜  张鸿坤  潘松龄  汪忠镐 《浙江医学》2002,24(2):74-75,78
目的 探讨抗心磷脂抗体(ACL抗体)在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2例DVT患者的ACL抗体,其中22例为术后DVT患者,20例为无诱因DVT患者;另以4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 术后DVT患者的ACL抗体阳性率为27.3%,无诱因DVT患者的ACL抗体阳性率为55.0%,两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及0.01);在DVT患者中,ACL抗体与自发性流产和血小板减少症有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 对术前有血栓形成史、自发性流产史和不明原因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有必要检测ACL抗体,阳性者术中、术后应给予抗凝剂以预防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溃疡性结肠炎 (UC)是一种以结肠黏膜和黏膜下炎症为特点的慢性炎症 ,病因不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脓血便及里急后重 ,常规应用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 (SASP)及糖皮质激素治疗 ,但对部分患者 ,尤其是重度患者疗效欠佳。 1982年 ,国外学者报道了一组病例 ,在传统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肝素 ,使患者直肠出血、大便次数明显改善 ,降低了手术率和病死率。黏液血便或便血是UC活动期的主要症状之一 ,但这种出血并非凝血功能低下引起。为了解UC患者的凝血功能 ,作者检测了 4 8例UC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 (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 (APTT)、纤…  相似文献   

12.
袁开胜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12):1638-1640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治疗老年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老年UC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1例,予口服美沙拉嗪;对照组39例,予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结肠镜检查、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85.37%)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ESR、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治疗前、后两组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结论:美沙拉嗪治疗老年UC较柳氮磺胺吡啶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适合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高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选取2009-03~2014-03期间在宝鸡市金台医院接受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60例,按照年龄分为高龄组和低龄组,高龄组年龄在60~78岁之间,低龄组年龄在28~59岁之间。对两组患者进行发病症状、病变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的数据收集,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龄患者与低龄患者相比在发病症状方面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变范围方面,直肠性和全结肠性数据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严重程度方面,轻度和重度数据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直肠性和全结肠性为主要的病变范围,重度患者较多,并发症发生率和癌变率并无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14.
Two patients with Hickman catheters that were used for long-term venous access developed major venous thrombosis, one with superior vena caval and the other with subclavian vein thrombosis. This represented an incidence of 9% of all Hickman catheters that were inserted over two years in The St George Hospital.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was cultured from blood that was sampled through the Hickman catheter in both patients; the organism was also cultured from the tip of the removed catheter in one patient. Transverse thoracic computerized tomographic scanning diagnosed the presence and the site of thrombosis as well as excluding the presence of a mediastinal tumour that was causing extrinsic compression. The catheter had to be removed in one patient; in the other patient, heparinization without removal resulted in the resolution of symptoms.  相似文献   

15.
16.
D C Bauer 《JAMA》1992,268(19):2650; author reply 2650-2650; author reply 2651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比较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患者不同药物治疗及不同给药途径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住院的确诊为UC的2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病情轻重分为轻中度及中重度两组,按用药方案不同划分为6个治疗组: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 SASP)口服治疗组、美沙拉嗪口服治疗组、美沙拉嗪口服+美沙拉嗪灌肠液/栓剂治疗组、美沙拉嗪口服+糖皮质激素(Glucosteroids, GCS)灌肠治疗组、静脉应用GCS治疗组及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 IFX)治疗组,主要给药方式包括口服、静脉用药及局部用药(灌肠液、栓剂),比较UC患者不同药物治疗及不同给药途径的临床疗效,其中总有效率=缓解率+有效率。 结果 (1)对轻、中度UC患者,美沙拉嗪总有效率高于SASP(92.06% vs.68.18%,P<0.05);美沙拉嗪口服+美沙拉嗪灌肠液/栓剂治疗的总有效率最高(95.16%),美沙拉嗪次之(92.06%),美沙拉嗪口服+ GCS灌肠治疗的总有效率最低(90.63%),3组比较及组间两两比较P<0.05。(2)对中、重度UC患者,IFX的总有效率高于GCS(100% vs.90.63%,P<0.05)。(3)24例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refractory ulcerative colitis, RUC)患者,1例手术,6例加用硫唑嘌呤(Azathioprine, AZA),8例重新规范应用GCS,9例改用IFX,均已过渡至维持治疗阶段。(4)SASP、美沙拉嗪及IFX的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7.27%、2.13%和6.67%。 结论 对轻、中度UC患者,美沙拉嗪口服+美沙拉嗪灌肠液/栓剂为最佳治疗方案。对中、重度UC患者,IFX疗效优于GCS。RUC患者可通过延长GCS使用时间、加用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及手术等方法进行补救治疗。UC药物治疗安全性较高,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通透性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示差法评价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黏膜通透性的改变,并探讨肠黏膜通透性反映UC患者疾病活动程度的敏感性.方法 应用HPLC-RI检测15例UC患者和15例健康者口服乳果糖(L)和甘露醇(M)测试液后尿液中L、M含量,计算L/M比值,比较UC患者肠黏膜通透性的改变.分析肠黏膜通透性和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反映UC患者疾病活动程度的敏感性.结果 15例UC患者尿中L/M比值为,明显高于15例健康者(0.494±0.190 vs 0.039±0.014,P<0.05),表明UC患者肠黏膜通透性明显高于健康者.UC患者肠黏膜通透性改变和Sutherland DAI评分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左半结肠病变患者ESR、CRP均在正常范围,但左半结肠肠黏膜通透性增高(P<0.05).结论 UC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和健康者相比明显增高,并且反映疾病活动程度的敏感性高于ESR、CRP.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1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近年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8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40例U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UC住院例数逐年增加.其中,UC轻度者占57.1%、中度占26.3%.临床类型初发型占40.7%、慢性复发型占46.4%、暴发型仅占0.7%.主要症状有腹泻(97.1%)、腹痛(75.0%)、血便(75.0%).有肠外表现者占15.0%.UC治疗上以氨基水杨酸类药物为主(72.1%).单纯内科治疗总有效率达94.6%.[结论] UC近年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以轻中度为主,疾病类型以慢性复发型和初发型为主,肠外表现较少,内科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药物为主.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征。方法对确诊的182例UC患者的临床症状、结肠镜、病理、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2例UC患者临床表现以黏液脓血便(77.5%)、腹泻(45.1%)、腹痛(43.4%)为主;结肠镜示黏膜充血水肿、多发糜烂及溃疡形成多见;病变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30.2%)、左半结肠(23.1%)为主;临床分型以初发型(56.0%)、程度以轻度(56.0%)为主;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原时间(PT)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纤维蛋白原(FIB)临床轻度组与重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C临床表现以轻中度多见,病变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型最多见;轻度以直肠乙状结肠型为主,重度以全结肠型为主;轻度与重度之间FIB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