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灸治时间治疗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胃肠激素的变化,探讨艾灸温补效应的量效规律及对患者血清胃肠激素的调整作用。方法:将84例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随机分到温和灸20min组28例、温和灸40min组28例、药物组28例。观察3组治疗前后的前列腺素E2(PGE2)、生长抑素(SS)和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的变化及不同时点的临床疗效。结果:①3组治疗后比较,其疗效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3组的浅表性胃炎症状积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3组间的浅表性胃炎症状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3组间的浅表性胃炎症状积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温和灸20 min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3.3组治疗后,血清PGE2含量明显升高,与各组治疗前比较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温和灸40min后,血清EGF含量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3种治疗方法均具有明显疗效,且3组间疗效没有明显差异,但在远期疗效上,灸法组明显优于药物组;②灸法对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胃肠激素具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并提示胃肠激素可能参与其发病及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艾灸时间温和灸治疗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脾胃虚寒型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温和灸20min组、温和灸40min组和药物组,每组28例,温和灸组选择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温和灸20、40min,对各组治疗前后、随访的临床症状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3组均有疗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温和灸20min、40min组与药物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3组浅表性胃炎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与药物组比较,温和灸40min组上腹部胀满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和灸20min组纳呆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与药物组比较,温和灸20min组胃脘疼痛、纳呆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温和灸40min组上腹部胀满、纳呆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在远期疗效上,灸法组明显优于雷尼替丁组;改善患者症状方面,灸法组在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方面都明显高于雷尼替丁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隔姜灸不同灸治时间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影响。方法:将45例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随机分为隔姜灸20 min组(A组)15例、隔姜灸40 min组(B组)15例、雷尼替丁组(C组)15例。治疗组每天隔姜灸1次,1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共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服用雷尼替丁每次0.15 g,1 d 2次,连续服药1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共服药2个疗程。于实验治疗前、治疗后分别抽血取血清检测SOD,MDA的含量,以此观察隔姜灸的疗效及对SOD和MDA的影响。结果:①3组的SOD含量:在各组治疗后与其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B组治疗前后SOD含量的增加,与A,C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3组的MDA含量:在各组治疗后与其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但组间比较,各组治疗前后MDA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隔姜灸与雷尼替丁均能使血清中抗氧化酶SOD活性升高而自由基MDA水平降低,且隔姜灸40min提高SOD水平效果显著,明显高于隔姜灸20 min和雷尼替丁对SOD的作用。证明隔姜灸对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氧自由基产生与清除的酶系统具有良性调节作用,隔姜灸治疗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取效可能与此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4.
不同灸治时间对脾胃虚寒型浅表性胃炎胃肠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灸治时间治疗脾胃虚寒型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胃肠激素的变化,探讨艾灸温补效应的量效规律及对血清胃肠激素的调整作用.方法 将84例脾胃虚寒型浅表性胃炎患者通过中心随机方法(由湖南中医药大学承担中心随机,通过手机短信申请获得随机分组信息)分为温和灸20 min组、温和灸40 min组、药物组各28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灸法治疗慢性盆腔炎(CPI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CPID患者随机分为麦粒灸组、温和灸组、热敏灸组、药物组,每组各35例。3组灸法治疗组均取穴关元、中极、归来、足三里、三阴交,分别采用麦粒灸、温和灸、热敏灸治疗。月经结束后开始治疗,麦粒灸组每穴每次灸3壮,每周3次;温和灸组每穴灸5 min,每天1次;热敏灸组在上述腧穴中选取热敏穴,灸至感传完全消失,每天1次。连续治疗2个月经周期。药物组口服妇科千金片治疗,连服2个月。比较4组中医证候积分及综合疗效。结果:麦粒灸组、温和灸组、热敏灸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29%(33/35)、85.71%(30/35)、91.43%(32/35),均优于药物组的71.43%(25/35)(均P<0.05);麦粒灸组和热敏灸组总有效率均优于温和灸组(均P<0.05)。治疗后各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3组灸法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幅度均大于药物组(均P<0.05);麦粒灸组、热敏灸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幅度均大于温和灸组(均P<0.05);麦粒灸组、热敏灸组总有效率及中医证候积分降低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麦粒灸、温和灸、热敏灸均可有效治疗CPID,疗效均优于中成药治疗,其中麦粒灸、热敏灸改善症状、体征的作用优于温和灸。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针刺配合灸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6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灸法,对照组单纯口服雷尼替丁,治疗2个疗程(20 d)。结果经2个疗程治疗,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胃镜检查结果的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配合灸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型)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口服雷尼替丁。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天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以天炙贴敷治疗,对照组以西药治疗,疗程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对照组为8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症状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天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优于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采用补气升阳消炎汤结合西医三联疗法治疗,其血清学指标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8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9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西医三联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补气升阳消炎汤,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指标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PGE2、E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SS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气升阳消炎汤结合西医三联疗法可显著改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血清指标,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温和灸、隔姜灸、麦粒灸,不同灸法对局部效应与整体效应影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建立急性高脂血症大鼠模型,观察温和灸、隔姜灸、麦粒灸3种灸法刺激,对大鼠施灸局部神阙穴皮肤间隙连接蛋白43(Cx43)表达的作用和血脂调节的影响。结果艾灸各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温和灸组、麦粒灸组与隔姜灸组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温和灸组与麦粒灸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Cx43的表达与不同的灸法影响密切相关,这一结果与不同灸法对血脂调节的影响体现出较为一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腕踝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分别采用温针灸配合腕踝针与单纯温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共60例。结果温针灸配合腕踝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14%,经统计2组临床疗效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温针灸配合腕踝针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穴位埋线配合灸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配合灸法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2例脾胃虚弱型CAG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常规口服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穴位埋线和灸法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通过对中医证候、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善情况及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三个方面评估两组之间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配合灸法治疗脾胃虚弱型CAG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及其分类证候症状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首先根据文献确定观察的证候和症状,然后设计统一表格进行。结果:96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的出现频率分别为肝胃不和证490例(51.0%)、肝郁脾虚证180例(18.8%)、脾胃虚弱证112例(11.7%)、脾胃湿热证98例(10.2%)、胃阴不足证80例(8.3%);不同的分类证候症状出现频次各不相同。结论:与传统相比,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分布发生了变迁,以肝郁相关证候最为常见;分类证候症状出现频次各有不同模式特点,症状谱则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3.
药灸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辨证中药结合艾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属脾胃虚弱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治疗组16例,对照组各15例,治疗组采用辨证中药健脾养胃化瘀方口服联合艾灸治疗,对照组1予健脾养胃化瘀方口服,对照组2予胃复春片口服,疗程均为3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临床证候疗效及组织学疗效均较好,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药灸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的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瞬时电位受体(TRPV1、TRPM8)表达的相关性,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方法选取内镜确诊CAG及病理确诊为CAG伴不典型增生或不同程度肠上皮化生患者317例,选取常规体检发现的无症状性浅表性胃炎10例作为对照,并进行TRPV1、TRPM8受体表达检测及CAG中医证型辨证,分析CAG的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TRPV1、TRPM8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1CAG前病变中医证型按照所占比率排序为脾虚气滞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胃络瘀阻。26种证型在TRPV1、TRPM8表达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RPV1的表达的中医证型排序为脾胃湿热胃阴亏虚肝胃不和胃络瘀阻、浅表性胃炎脾虚气滞脾胃虚弱;TRPM8表达的中医证型排序为脾胃虚弱脾虚气滞胃络瘀阻、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胃阴亏虚脾胃湿热。TRPV1以脾胃湿热表达最为明显(415 bp),TRPM8表达以脾胃虚弱最明显(387 bp)。胃络瘀阻型近似于浅表性胃炎胃黏膜表达。3同一证型在不同程度肠上皮化生分布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不同证型在同一程度肠上皮化生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证型在轻度异型增生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异,在中、重度分布上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且以脾胃虚弱、胃阴不足及胃络瘀阻三型在重度异型增生时分布较高;各证型在轻、中、重度萎缩程度分布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 CAG癌前病变与中医证型之间及瞬时电位受体(TRPV1、TRPM8)表达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病理程度较轻时以实证为主,并伴有TRPV1受体表达增高;病理程度中、重度时以虚为主,虚实夹杂表现多见,并伴有TRPM8表达增高。本研究为该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为CAG中医辨证提供了更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曾升海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初多因脾胃虚弱所致,脾胃升降失常是发病关键,脾胃虚弱是发病的内因。曾升海教授将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气滞湿阻证,湿浊中阻证。曾升海教授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特点:调气为本,清热为辅,注重化瘀;组方平和,味多不杂,注重变通;察言观色,因人制宜,注重调护。  相似文献   

16.
《山东中医杂志》2017,(8):686-689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总结王灿晖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经验。方法 :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的频数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收集到的病案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有114例202诊次CAG病例纳入研究,胃脘胀满、嗳气等症状出现频率最高,脾胃虚弱证为最主要的证型,常用中药有焦白术、太子参等,聚类分析得到5个聚类组和6个药对。结论:王灿晖老师认为脾胃虚弱、胃阴不足是CAG的主要证候,健脾养胃、滋养胃阴为主要治法,焦白术、太子参为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17.
张栋林  张福平 《河北中医》2012,34(2):174-176
目的观察益气消痞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0例应用自拟益气消痞汤治疗,对照组80例应用摩罗丹治疗,2组均5周为1个疗程,连续应用2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主要症状、体征,胃镜及病理组织学分级的变化,以及主要症状积分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2组患者除胃脘痞胀外其他症状积分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改善喜暖喜按、饮食减少、嗳气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益气消痞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逆转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黏膜萎缩等病理组织学分级,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检索CNKI、VIP数据库,收集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研究文献,进行中医证候、证素分析。结果:纳入文献85篇,报告病例16358例,报道中医证候46种,常见的证候是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肝郁脾虚等;证素15个,主要病位证素为胃、脾、肝,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气虚、热、湿、阴虚等。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以肝胃不和和脾胃虚弱最多见,主要病位在胃、脾、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