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吴茱萸汁炮制对黄连抗炎药效及黄连苦寒药性的影响。方法抗炎实验动物模型采用巴豆油致小鼠耳肿胀法。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地塞米松组、生黄连组、疏毛萸连组、萸黄连组和石虎萸连组。黄连各组均口服给药1次,给药剂量为6 g/kg,对照组给与同体积蒸馏水,地塞米松组予地塞米松30 mg/kg腹腔注射,观察各组小鼠耳片肿胀程度。药性实验以大鼠为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生黄连组和3个黄连炮制品组。给药剂量均为3 g/kg,对照组给与同体积蒸馏水。连续口服给药14 d后测定各组大鼠体质量、食量、饮水量、体温、心率、血黏度,并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清和血浆中促甲状腺素(TSH)、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结果黄连原药材和不同炮制品均能减轻小鼠耳肿胀程度。黄连各组给药14 d后,大鼠体质量、饮食量、饮水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与对照组比较,疏毛萸连组血黏度升高,IL-2降低(P<0.05);生黄连组TSH降低(P<0.05)。结论不同吴茱萸汁炮制对黄连抗炎药效无明显影响,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黄连的寒性。  相似文献   

2.
黄连与吴茱萸合用大鼠体外肝代谢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黄连配伍吴茱萸后对盐酸小檗碱(ber)大鼠肝脏代谢以及对大鼠肝脏药物代谢酶活性的影响,探讨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的机制.方法:HPLC测定大鼠肝微粒体温孵体系中ber的含量,采用在体诱导-体外肝微粒体温孵的方法,考察ber在吴茱萸、黄连、连萸配伍(6:1)诱导组及溶媒对照组肝微粒体系中的代谢变化;采用Nash显色,分光光度法测定空白组、阳性药物组(酮康唑)、黄连组、吴茱萸组、连萸配伍(6:1)组大鼠肝微粒体中红霉素N-脱甲基酶(ERD)、氨基比林N脱甲基酶(ADM)活性.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ber在各给药组大鼠肝微粒体温孵液中的代谢速率均有明显下降(P<0.001),且代谢速率连萸配伍组<吴茱萸组<黄连组<空白对照组.与空白组大鼠比较,酮康唑组、吴茱萸组和连萸配伍组ERD活性均明显受到抑制(P<0.01),同时吴茱萸和连萸配伍组还可使ADM活性显著降低(P<0.01);黄连组对ADM活性抑制作用明显(P<0.05),但对ERD活性作用不明显.结论:连萸配伍合用通过抑制大鼠肝药酶ERD和ADM活性降低黄连主要有效成分盐酸小檗碱的肝脏代谢,这可能是连萸配伍相瓦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动物宏观行为实验来探讨黄连用不同姜汁辅料炮制前后药性寒热的变化。方法:采用SD大鼠分别灌服生理盐水、生黄连、鲜姜制黄连、干姜制黄连、干姜汁、鲜姜汁,通过对各组大鼠的饮食、饮水、体重及肛温等一般能量代谢指标的观察和测定,同时结合对KM小鼠分别灌服上述各组药,通过不同给药对小鼠温度趋向性的影响,综合动物行为探讨不同姜汁辅料炮制黄连及黄连炮制前后药性寒热的变化。结果:生黄连组与生理盐水组、干姜制黄连、鲜姜制黄连、干姜汁、鲜姜汁组相比较饮食量、饮水、体重以及肛温在数值上下降且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干姜汁组与干姜制黄连组、鲜姜制黄连组饮食量、肛温在数值上上升,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温度趋向性中,小鼠在35℃、45℃停留的时间生黄连与生理盐水组、干姜制黄连、干姜汁、鲜姜汁组相比较在数值上均上升,且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鲜姜黄连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黄连经过辅料姜炮制后寒性得到缓和,辅料干姜从药性上来说,热性强于鲜姜,且在炮制黄连中,干姜制黄连的寒性要低于鲜姜制黄连。  相似文献   

4.
HPLC-ESI-MS同时分析萸黄连饮片及其制剂中的活性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江  蒋俊  贾晓斌  李平  周成林  蔡宝昌  吴皓 《中草药》2012,43(2):279-282
目的以萸黄连为分析对象,建立萸黄连饮片及其制剂中的多成分分析方法,阐述其"反制"炮制前后的物质基础差异,探讨萸黄连"反制"炮制的科学内涵。方法首次采用高效液相-电喷雾-三重四极杆质谱(HPLC-ESI-MS)同时测定3批萸黄连饮片,以及其制剂3批香连丸、3批香连片中绿原酸、药根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吴茱萸内酯、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8个主要活性成分的量。结果在萸黄连饮片及其制剂中均能同时检测到黄连饮片和吴茱萸饮片中的多种成分,实验结果证明萸黄连饮片中加入了吴茱萸饮片中的多种成分。结论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此方法符合测定要求,结果准确,对阐述萸黄连的物质基础和炮制机制以及萸黄连饮片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比较4种典型寒、热药性中药对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体温的干预影响以及温度敏感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TRPs)蛋白的调节作用。方法:背部皮下注射酵母混悬液建立大鼠发热模型,108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黄组、黄连组、吴茱萸组和高良姜组,分别于造模后第4,8,12 h取下丘脑和背根神经节,通过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下丘脑和背根神经节中温度敏感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蛋白TRPV1和TRPM8的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注射酵母后模型组大鼠体温明显上升,8 h达到高峰期(P<0.01);下丘脑和背根神经节中TRPV1水平显著升高,TRPM8水平则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大黄和黄连可显著降低酵母引起的大鼠体温升高,下调下丘脑和背根神经节中TRPV1水平,上调TRPM8水平(P<0.05或P<0.01);吴茱萸和高良姜对发热大鼠的体温和TRPs均无明显影响。结论:寒性中药大黄和黄连能降低酵母致热大鼠的体温,其作用可能与其对下丘脑和背根神经节中TRPV1和TRPM8的有效调节有关;热性中药吴茱萸和高良姜无相关作用。  相似文献   

6.
萸黄连寒热药性研究概况及其研究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蒋俊  高成林  贾晓斌  陈彦  蔡宝昌  吴皓 《中草药》2009,40(9):1492-1495
萸黄连是"以热制寒"的经典药物,充分体现了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从寒热药性的本质入手,总结了寒热药性研究的方法 和成果;在整理了中药药性研究的现有技术方法 和研究思路的基础上,根据萸黄连寒热药性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萸黄连寒热药性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 .  相似文献   

7.
热性中药吴茱萸药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热性中药吴茱萸药性的物质基础。方法将吴茱萸浸膏用溶剂分为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和水部位。通过利血平所致寒证大鼠模型,筛选出吴茱萸影响模型大鼠能量代谢的有效部位为正丁醇部位。再用2种改性磁性高分子微球,将正丁醇部位分离为生物碱、酚酸、脂溶性和水溶性4类成分,进一步以寒证大鼠模型筛选吴茱萸影响模型大鼠能量代谢的药性成分。结果吴茱萸正丁醇部位以及生物碱类成分均可使寒证大鼠体温升高,增加琥珀酸脱氢酶活性,降低Na+-K+-ATP酶活性,升高肝组织ATP含量,使能荷值明显升高,提高机体产热,提高能量代谢水平。结论热性中药吴茱萸药性的物质基础为生物碱类成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基于高效液相的黄连药性物质组群对实热证模型大鼠IL-1β、IL-6、IL-8、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皮下注射2,4-二硝基苯酚复制大鼠实热证模型,分别使用黄连水煎液、热性趋势标记物、寒性趋势标记物,在模型复制后0.5h按体重(10ml/kg)灌胃进行治疗,测定IL-1β、IL-6、IL-8、TNF-α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IL-1β、IL-6、IL-8、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水煎液组、寒性趋势标记组、IL-1β、IL-6、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5),热性趋势标记组IL-6、IL-8、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基于高效液相的黄连药性物质组群对实热证模型大鼠IL-1β、IL-6、IL-8、TNF-α含量升高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钟凌云  廖智慧  龚千锋  席环环 《中草药》2013,44(22):3177-3181
目的 探讨黄连姜制前后寒热药性的差异。方法 分别制备生黄连、姜黄连水煎液,每天ig给予大鼠1次,连续给药29 d,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进行HPLC-MS/MS分析,主成分分析(PCA)法处理实验数据,分析生黄连和姜制黄连在血浆中的代谢物的差异。结果 给药第29天生黄连组和姜黄连组大鼠血样中内源性物质的代谢状态差异最大。通过查找内源性生物标记物发现,与生黄连组相比,姜黄连组大鼠血样中代谢物中涉及到氨基酸能量代谢的标记物的量增加,提示姜制黄连组氨基酸能量代谢强于生黄连,二者寒热药性存在差异。结论 通过大鼠代谢物生物效应可以考察生黄连与姜黄连药性的差异,且结果与传统的“姜制黄连以热制寒,缓和黄连苦寒之性”的炮制理论相一致。代谢物组学可用于探讨炮制对药物药性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寒、热药性中药对生物效应指标的影响,分析变量对寒、热药性贡献度,初步建立寒、热药性生物效应判别模式。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寒性中药(苦参、栀子、黄柏,黄芩、黄连、龙胆)各组、热性中药(附子、干姜、高良姜、花椒、肉桂、吴茱萸)各组,灌胃相应中药水煎液10 mL·kg-1,每日2次,共给药30 d;检测文献已报道的可能与寒、热药性相关联的生物效应指标共53项;运用Clementinel2.0数据挖掘软件,建立数据仓库;选取空白对照组数据、寒性中药组(栀子、黄柏、黄连、苦参、龙胆)数据、热性中药组(附子、干姜、肉桂、花椒、高良姜)数据,作为训练集,C5.0算法和C&R分类回归算法找出变量的重要性,构建决策树;并对黄芩、吴茱萸进行寒、热属性的测试。结果:C&R分类回归算法显示:肝SDH活性为寒热最为重要的属性,重要性接近30%,其次为甘油三酯、肝Na+-K+-ATP酶、肌糖元、血小板分布宽度等,模型的正确率达97.39%;C5.0算法显示:肝SDH活性为寒热最为重要的属性,重要性接近40%,其次为甘油三酯、谷草转氨酶、肌糖元、肝Na+-K+-ATP酶等,模型的正确率达98.26%;C&R分类回归算法、C5.0算法决策树判定吴茱萸属于热性药和黄芩属于寒性药的可能性均为100.00%,77.78%。结论:肝SDH活性为中药的寒热药性最为重要的生物效应指标;中药寒、热药性的判别通路或模式与能量代谢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黄连与吴茱萸及其不同配伍的药性研究。方法:通过检索中药四性、黄连与吴茱萸近年来的国内外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从黄连与吴茱萸配伍的化学成分、药理及药性的现代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黄连与吴茱萸及其不同配伍的药性研究主要集中在配伍后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药理及临床应用方面,而对于药性药效物质基础以及在分子细胞水平对其配伍后药理药效机制的研究不多。结论:黄连与吴茱萸的药性研究亟需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6例血压控制欠佳的高血压病住院病人在维持原降压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吴茱萸穴位贴敷神阙、双侧涌泉和双侧太冲,每口1次,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56例中显效20例,占35.7%;有效28例,占50%;无效8例,占14.2%。平均血压下降13/8mmHg。6例出现局部皮肤瘙痒,无需特殊处理,去除药末数小时后症状消失。结论:吴茱萸穴位贴敷降压效果理想,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戊己丸不同配比方对大鼠体外CYP3A1/3A2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戊己丸不同配比方对大鼠体外肝微粒体CYP3A1/3A2酶活性的影响,从"中药配伍-代谢"关系探讨戊己丸的配伍机制.方法:按L9(34)正交表,戊己丸的配比设计为9个受试复方,以睾丸酮为探针药,HPLC检测戊己丸对大鼠体外肝微粒体CYP3A1/3A2酶活性的影响.结果:黄连、吴茱萸、白芍各提取物及戊己丸1号~9号方抑制CYP3A1/3A2的IC50分别为38.96,871.96,15 519.17,43.17,60.47,276.12,133.40,118.08,88.47,64.36,35.13,39.91mg·L-1;黄连及戊己丸均可显著抑制CYP3A1/3A2酶活性,不同配比戊己丸抑制CYP3A1/3A2酶活性作用不同,有统计学差异;随着黄连在戊己丸方中剂量水平的增高,戊己丸组方抑制CYP3A1/3A2酶活性的能力增强,且戊己丸组方中吴茱萸和白芍配比不同可以影响方中黄连抑制CYP3A1/3A2酶活性的程度.结论:戊己丸配比不同,对CYP3A1/3A2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不同,这种差异可能是不同配比戊己丸药效学、药动学差异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4.
吴茱萸炮制前后生物碱及毒性比较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李群  王易宾 《中成药》1993,15(4):19-21
以生物碱为指标,对吴茱萸及不同炮制品进行了定性、定量比较。结果表明,吴茱萸及其炮制品均含主生物碱(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和辛内弗林。炒品总生物碱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炮制品;毒性实验显示吴茱萸毒性很小,炮制前后亦无显著差异,为筛选吴茱萸炮制工艺及临床用药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黄连炮制过程中5种生物碱的量变和质变。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炮制方法、不同炮制温度对黄连酒炙品中生物碱含量的变化。结果酒炙黄连随着加热温度的增加,小檗碱、巴马汀、药根碱、黄连碱、表小檗碱在160℃时含量最高,此后含量逐渐降低。表小檗碱和黄连碱分别在170、240℃时含量降至最低以致高效液相色谱仪无法检出,在170℃时开始出现新的化学成分小檗红碱。结论黄连酒炙过程中5种生物碱发生了量变与质变,黄酒闷润与加热是关键的步骤,可以促进黄连生物碱的含量增加或转化为新的化学物质。辅料黄酒不能被乙醇替代。  相似文献   

16.
泻心汤配伍理论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泻心汤配伍合理性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 运用正交设计探讨泻心汤各组分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作用及相互关系。 结果: 体内研究发现黄连、大黄对小鼠ig均有一定的急性毒性作用,测得其小鼠ig大黄的半数致死量(LD50)按生药计为48.92 g/kg;小鼠ig黄连的LD50按生药计为2 047.9 mg/kg;黄芩对小鼠无明显急性毒性作用,未测出其小鼠口服LD50。利用正交设计,以死亡率为指标观察泻心汤各组分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显示:黄连是泻心汤中的主要有毒物质;大黄有降低黄连急性毒性作用的趋势,但作用明显弱于黄芩;黄芩可显著降低黄连的急性毒性,是泻心汤中的主要解毒物质,这可能是泻心汤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较小毒性的重要原因。 结论: 泻心汤中黄连具有一定的急性毒性,黄芩则是其解毒物质,该方的配伍从某种程度上达到了解毒的目的,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其解毒的机制可能与黄连中的生物碱能与黄芩苷或大黄蒽醌生成沉淀有关。  相似文献   

17.
LC-MS/MS同时测定左金丸和香连丸中6种生物碱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新峰  裘福荣  蒋健  高成璐  贺敏 《中成药》2010,32(4):597-600
目的:建立左金丸(黄连、吴茱萸)和香连丸(黄连(吴茱萸制)、木香)中6种生物碱含量的LC-MS/MS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条件:Phenomenex Luna C18柱(5μm,250 mm×4.60 mm);乙腈-水(4 mmol/L乙酸铵和0.08%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质谱条件: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检测,MRM模式。结果:左金丸中药根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0%,101.3%、101.2%、100.2%、99.6%、99.7%,RSD分别为1.1%、1.8%、0.98%、1.0%、1.3%、1.3%,香连丸中药根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和吴茱萸碱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6%、99.8%、101.9%、101.0%、101.3%,RSD分别为1.0%、1.9%、0.75%、1.1%、1.9%。结论:本方法可同时测定左金丸和香连丸中药根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含量,具有快速、简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黄连不同姜制品中6种生物碱的含量,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姜制工序中影响姜黄连质量的因素。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连不同姜制品中药根碱、非洲防己碱、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及小檗碱的含量。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LSD(Least-Significant Difference)检验、独立t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黄连经姜炙后,表小檗碱、黄连碱含量略有上升,药根碱、非洲防己碱、巴马汀、小檗碱含量略有下降,传统姜炙品中各成分含量均高于烘制品。聚类分析发现榨汁组和煮汁组可以聚为一类;烘法和炙法具有明显不同的聚类,对黄连姜制品中的6种生物碱之和进行LSD检验,亦表明烘法与炙法具有显著性差异。对榨汁组进行独立t 检验,结果表明姜汁与黄连饮片拌匀或闷润至透心在6种生物碱上无显著性差异,LSD与独立t 检验的结果与聚类分析的结果一致。结论:采用同一批次黄连炮制所得的姜制品中,姜的来源、不同方法制备的姜汁及闷润过程对6种生物碱影响不大,加热方式可能是影响姜黄连质量的因素。考虑到润至透心需加入大量水稀释姜汁,炒干所需工时较长,故辅料姜汁与黄连饮片拌匀吸尽即可。  相似文献   

19.
吴茱萸对黄连生物碱在大鼠肠道吸收中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吴茱萸对黄连中小檗碱和巴马汀在大鼠肠道吸收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单向肠灌流模型,考察维拉帕米和吴茱萸提取物对小檗碱和巴马汀在各肠段吸收的影响,利用HPLC分别测定小檗碱和巴马汀的量,计算两种生物碱的肠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结果:黄连提取物和吴茱萸提取物配比为6∶12时小檗碱和巴马汀的Ka和Papp显著增加.黄连生物碱单体化合物小檗碱、巴马汀与吴茱黄提取物6∶12配伍时,能明显促进小檗碱和巴马汀的吸收;6∶1配伍时,减弱小檗碱的吸收,促进巴马汀的吸收.P-糖蛋白(P-gp)抑制剂维拉帕米的存在均能促进小檗碱和巴马汀的吸收.结论:黄连配伍吴茱萸可促进黄连中小檗碱和巴马汀的肠吸收,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gp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黄连与吴茱萸按不同比例配伍时,黄连中主要化学组分溶出率的变化规律。方法:黄连与吴茱萸分别按1:0,6:1,3:1,2:1,1:1,1:2,1:3,1:6,0:1等9个比例配伍,水煎,制得各供试样品,在优化的RP-HPLC条件下进行分析,得到色谱分析数据,然后考察其中8种组分的溶出率与配伍比例之间的关系,建立回归方程。结果:8种组分中,1种组分的溶出率保持相对稳定;6种组分与黄连比例成线性关系;另外,检出1种新组分,它与黄连比例成非线性关系。结论:黄连与吴茱萸配伍后各种黄连生物碱的溶出率成相同比例下降,并检出1个二药单煎时未能检出的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