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慢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慢性心衰)作为临床心血管病重症之一,中医药在治疗慢性心衰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众学者做出了很多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目前慢性心衰基于中医学整体观念治疗方面还尚有不足,比如忽视了心肾不交这一病机在慢性心衰发病中的重要性,其原因为医者对心肾不交的概念缺乏系统的认识,继而导致无法在慢性心衰的诊治研究中运用这一理论。故文章从广义的"心肾不交"概念入手,探讨慢性心衰与广义"心肾不交"的联系,以拓宽慢性心衰的中医诊疗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心肾相交"与"心肾不交"的理论进行梳理,认为目前普遍的观点"心肾不交"导致的病证均为阴虚火旺而见五心烦热,但从经络学、腧穴学和卫气学说的观点来看,阳气阻滞导致"心肾不交"引发五心烦热也是临床应当考虑的病机之一。  相似文献   

3.
陈士铎"直接交通心肾法"诸方简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士铎<辨证录>的若干方剂集中体现了他对"心肾不交证"的理解,包括直接和间接交通心肾两法,而直接交通心肾法是从直接治疗心、肾入手以交通心肾,可分为治心肾两不相交方,治心不交肾方和治肾不交心方,笔者从出处、主治、组成、简析等多方面分析了14首方剂,为临床"直接交通心肾"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心肾不交可分为三类:肾不交于心,心不交于肾,心肾两不相交。"交通心肾"法是对心肾不交进行辨证分析,通过调整心肾阴阳以达到心肾相交、阴平阳秘的状态。通过对部分方剂及病证进行具体分析,详细论述"交通心肾"法在处方、临证中的具体运用,以期开拓今后临床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5.
"心肾不交"这一名词演变的哲学基础开始于《周易》,在诸多经典医籍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藏经》等已有一定雏形,在唐宋时基本得到确定。"心肾不交"一词的记载首见于宋代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明清时一些医家认为心肾不交证为心火旺肾阴虚证,将心肾不交作为失眠、遗精、健忘的病机。据文献查阅"心肾不交证"一词现最早见于程莘农院士1964年所著《中国针灸学》,现代认为心肾不交证等同于心肾阴虚阳亢证、肾阴虚心火旺证,与明清医者观点一致。当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普通高等教育中医类国家规划教材和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中医药学名词》均用"心肾不交证"作为规范名。  相似文献   

6.
心肾不交型失眠多以交通心肾为基本治则,常常忽视脾胃的重要作用。从脾胃气机失调角度讨论心肾不交的原因,从补气健脾、辛开苦降、化痰运脾三个方面探讨治疗心肾不交失眠的方法,为临床治疗失眠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从"心肾相交"理论来阐述人体正常睡眠的机理,并从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肾不交"来论述失眠的不同类型,进而讨论"心肾不交"在失眠的辨证治疗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查阅文献,整理古今医家对于心肾不交理论的注解研究及临床证治心得体会,理清其源流与发展过程,从心肾不交的含义、病机、类型、治法4个方面进行辨析与总结。认为心肾不交的内涵并不局限于现今教材所定义的"心肾阴虚所表现出的证候",而是涉及到心肾阴阳的偏胜偏衰,与肝胆脾胃亦有密切关系,同时古今医家在临床辨证论治时对中药及方剂的选择亦丰富多样,值得借鉴、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9.
以心肾相交理论体系为研究基础,从理论渊源、机制研究等角度,分析刘持年教授论治心肾不交型失眠的经验。刘教授认为心肾不交型失眠主要是由于年老体衰,身体功能退化、脾胃衰弱、操劳过度或者外感寒邪伤及阳气等原因导致。从心不交肾、肾不交心、心肾两不交三个角度完善了心肾不交导致失眠的理论。针对三种证型,刘教授临证常以六味地黄丸、苓桂术甘汤及乌梅丸为底方加减化裁,对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综观历代医论,对于"心肾相交"仁智互现,各显其长。其中以水火升降观点来阐述心肾之生理、病理者为解释心肾关系的主流。"心肾相交"是心肾阴阳水火升降功能正常的概括,其病理改变"心肾不交"主要有上热下寒、阴虚阳亢、心肾两虚和火热伤阴4种证型,并分别列出治法、方药。如能尽快地制定出心肾不交的诊断和治疗标准,对于完善中医藏象理论体系,更加有效地指导教学和临床将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元贵  邱仕君 《光明中医》2016,(15):2166-2168
心肺相关是五脏相关理论的子系统,具有五脏相关理论的共同内涵,又有其自身特殊内涵的一面。通过在中医五脏相关理论思想指导下,从解剖位置、气血、经络、形神四个方面揭示心肺相关的内在机制,心肺在人体中位置毗邻,气血是心肺相关的信息单元,经络是心肺相联系的信息通路,形神关系是心肺相关的最高概念。  相似文献   

12.
心血管疾病季节性发作与褪黑素相关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心血管疾病发作的特点,褪黑素分泌的节律性及其对心脏的调节作用,探讨心血管疾病季节性发作和褪黑素的相关性。这种研究思路不仅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揭示心血管系统季节性发病的机理,也对于正确认识中医"心应夏"理论内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古代医案心肾相关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凌 《中医药学刊》2010,(9):1912-1913
从古代医案的角度探讨心肾相关性的理论内涵和临床价值,提出心肾相交涉及多脏腑的相互协调,心肾共同主宰人身之阳气,耳舌为心肾共主之窍,脑为心肾共同主宰等观点,认为心肾之间存在任何其他两脏无法比拟的密切联系,体现中医整体观念的多层次内涵。  相似文献   

14.
心主神志是中医藏象理论的主要内容,本文从文献、临床试验研究、基础实验和现代科学研究等角度综述了心与神志相关的研究成果,阐释"心主神志"的现代生物学内涵,诠释了传统中医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心体阴而用阳概括了心以阴血为体,以阳气为用的生理特点。心之本体多血柔软,以阴血为物质基础;心为阳脏,主血脉、主藏神、以阳气为用。在此理论指导下解释心系疾病的发病机制,总结其治疗思路,并分析其代表经方。心体阴而用阳的理论探讨对理解中医理论内涵、完备心藏象理论体系、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血是神志活动载体的认识,紧密结合五脏的基本生理功能,阐述心、脾、肝、肺、肾五脏与血的生成、运行的关系,以探讨五脏与精神情志活动的关系的理论实质,深入解读神志相关的藏象理论。  相似文献   

17.
古代文献对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有丰富论述,包括从心论治、从肝论治、从肾论治、从心肾不交论治、从心脾论治、从痰论治、从瘀论治,现代医家认为其病位在肾,涉及心脾,认为该病本虚标实,除痰浊、瘀血外,浊毒也是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8.
通过阐述体质因素的内涵及其在中医辨证中的意义,提出冠心病辨体质与辨证相结合的思路与方法,即促进和规范体质分类研究,改进体质辨证研究方法;挖掘体质与证候关系内涵,探究冠心病同病异证的实质;运用藏象理论及证素辨证理论将辨体质与辨病及辨证融为一体;利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为手段,揭示不同体质冠心病同病异证的病理基础,并积极开展冠心病中医体质理论与临床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从而更好地指导冠心病的临床科研实践。  相似文献   

19.
中药"十八反"虽是中药配伍禁忌,但在从古至今的临床实践中仍得以延用且能获良效。文章从临床应用、理论溯源及现代实验研究等方面分析认为,中药"十八反"的科学内涵仍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思考与研究,最终使其得以科学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从现代临床应用探析中药"十八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药"十八反"虽是中药配伍禁忌,但在从古至今的临床实践中仍得以延用且能获良效.文章从临床应用、理论溯源及现代实验研究等方而分析认为,中药"十八反"的科学内涵仍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思考与研究.最终使其得以科学地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