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介绍了汪受传教授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经验。汪教授提出哮喘迁延期治从祛风化痰扶正、缓解期治从固本御风,且药物用法用量适应儿科特点。  相似文献   

2.
汪受传教授认为,风痰内伏是小儿哮喘的内在夙根,并提出哮喘分发作期、迁延期、缓解期三期论治,以消风化痰为治疗大法。发作期祛风涤痰,攻邪治肺;迁延期标本兼治,消风扶正;缓解期补益固本,调肺脾肾,临床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3.
高法  李静  王烈 《中医杂志》2023,(15):1525-1529
总结王烈教授从“肺鼻同治”分期论治儿童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临证经验。提出将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以“鼻性哮喘”论治,临证分为发作期、缓解期、稳定期三期,发作期以风寒犯肺、内热蕴脾为关键病机,治以散寒清热、通鼻止哮,常用鼻哮汤加减;缓解期以正虚邪恋、痰饮留伏为关键病机,治以理肺化痰、补肾健脾,常用哮痰汤加减;稳定期以正虚不固、伏痰蕴肺为关键病机,治以益气抑痰、固本防哮,常用固哮方加减。临证验方随症加减,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汪受传提出从伏风论治小儿荨麻疹的观点,认为荨麻疹的反复发作与小儿禀赋有异、伏风内潜有关。提出荨麻疹的辨治:发作期风热犯表证治以祛风清热,解表止痒;风寒束表证治以祛风散寒,解表止痒;风湿挟热证治以祛风胜湿,清热止痒;血热生风证治以清热凉血,祛风止痒。缓解期血虚生风证治以滋阴养血,祛风止痒;肺卫不固证治以固表御风,调和营卫。  相似文献   

5.
介绍汪受传教授治疗小儿变应性鼻炎经验。认为该病主要责之于风、痰、虚,病机关键是伏风内蕴、肺窍不利;提出治疗上分期论治,发作期治予疏风宣窍、宣肺化痰以袪风,缓解期治予补肺健脾、调和营卫以御风,介绍以消风法为主治疗本病的临证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从生理功能、病因病机、临床论治等方面论述脾虚是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关键,探讨脾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为临床上从脾论治支气管哮喘提供理论依据。中医学认为支气管哮喘的发生责之于痰,哮喘急性发作期以外邪引动伏痰、痰瘀互结致气机升降失常为主要病机,治疗上当标本兼顾,以治标为主,不忘补虚,扶正祛邪、活血化瘀的同时补脾固本;缓解期病机则以脾虚痰饮伏肺、脾虚及肺、肺肾俱虚为要,治从运脾化痰、培土生金、温补脾肾。纵观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与缓解期,脾虚才是贯穿哮喘的核心病机,因此,从脾论治支气管哮喘在临床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总结王烈治疗儿童哮喘的临证经验。根据病机特点,将儿童哮喘分为发作期、缓解期及稳定期进行辨治。认为发作期以风、瘀实邪为主,治当祛风活血以止哮,予平哮汤加减,佐以止哮平喘之品;缓解期以正虚邪恋为主,予泻肺降气以定喘、补脾强肾以化痰,常用泻肺方、化痰方加减;稳定期则以肾元不足、痰气内伏为主,予益气除痰以固本,选固防汤加减。  相似文献   

8.
周炜主任认为正虚痰伏、邪阻肺络是哮喘主要病机,发作期为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阻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喘。内因不除,外因屡犯,所谓风有动静、痰有鼓息,导致哮喘时作时止、反复发作。发作期治疗祛风解痉、降肺气贯穿,治喘不离治痰;缓解期强体固本,不忘宣通肺气。组方遣药配伍发作期善用虫类药祛风,除用杏仁、苏子、半夏等降气外,更用旋复花、代赭石下气化痰,重镇降逆,寒热并用,常以麻黄、细辛配伍石膏、黄芩;缓解期提倡益气固表、调和营卫,以玉屏风散合桂枝龙骨牡蛎汤;自拟祛喘丸,以紫河车配伍黄芪、白芷、辛夷、防风,意在补虚而不忘祛邪,补气不忘行气,防止过补壅塞脏腑气机。  相似文献   

9.
总结祛风化痰平喘方治疗支气管哮喘风痰哮的思路。支气管哮喘多因痰浊内阻,遇风则引发喘闷,故该病关键在于治痰为先,当应祛风化痰、解痉平喘,以祛风化痰平喘方治疗,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0.
总结程燕教授治疗小儿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的经验。程教授认为,本病早期以痰热为主,渐而痰瘀并见,终至痰浊、血瘀、气虚、阴虚错杂为患,故治当在清肺化痰、理气活血的基础上佐以益气养阴之品。初期宜开肺化痰,止咳平喘,方用麻杏石甘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迁延期宜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益气活血,主方加行气活血、益气养阴之品治疗;恢复期固本为主,兼除余邪,治以养阴润肺,培补脾肾,燥湿化痰。  相似文献   

11.
介绍汪亚群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经验。汪亚群教授认为,卒中相关性肺炎作为脑卒中最常见并发症,是由新旧邪气互结,损伤肺脏所致,风痰热瘀为病理因素;临床常见证型为痰湿阻肺、痰热蕴肺、外寒内热、风热袭肺、肺脾两虚及气阴不足;治疗上亦相应选用二陈汤、三子养亲汤、清金化痰汤、苇茎汤、麻杏石甘汤、小承气汤、银翘散、桑杏汤、六君子汤、补肺汤、六味地黄丸、沙参清肺汤等等。  相似文献   

12.
王朝辉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撷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王朝辉教授辨证运用针刺、易罐刮痧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其一,王教授临证用透刺法(地仓透刺颊车)治疗周围性面瘫,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滞动针"法,即搓紧后小幅度牵抖,以改善面部肌肉弹性,恢复肌肉张力;其二,根据"火郁发之"理论,对有郁热的患者给予颈前部和患侧面部易罐刮痧治疗,以宣发郁热,通达气血,改善症状;其三,对正气不足、体质虚弱或久病缠绵的患者,以调理脾胃、提补正气为治疗原则,选取腹部穴位针刺,以提升正气。  相似文献   

13.
王道坤教授论治脾胃病,着眼于肝、肺、心、肾,调五脏以安脾胃为要。调和脾胃,宜先达肝;宣降肺金,宜健脾胃;温补脾土,宜振心肾,寓达肝、畅肺、温肾、振心于调理脾胃之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王自立主任医师在临床中常用经方桂枝汤、苓桂术甘汤、栀子豉汤治疗卫强营弱证、肺脾气虚证、肺卫不固证等,在经方的应用上,提倡遵其法而不泥其方,遣其方而不囿其药,用其药而不拘其量,应灵机圆活,合理变通。体现出临证之时必须谨守病机,随症治之的"辨证论治"的实质精神。  相似文献   

15.
蒋宝素治疗中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静文  李宁 《河南中医》2016,(6):983-984
蒋宝素根据有无邪症邪脉将中风分为类中风和真中风。真中风的病机可概括为内虚邪中,类中风病因多属风、火、痰、气、虚,其病机总属肾中水火不足,二者虽同有本虚的一面,但治疗方向不同,有外感者注意驱风,属内伤者注意循症求因,治病求本。其对于真中风的治疗,多从阴亏血少,营卫气虚两方面考虑,以补气血,固营卫,祛风通络为治疗原则,有中脏腑、中经络之分,用药喜用真黄风汤加减。对于类中风的治疗,多从脾肾论治,结合风、火、虚、痰、瘀来审症求因,辨证论治。其临证用药特点:喜用对药:黄芪和防风,竹沥和生姜汁;喜用豨莶草。  相似文献   

16.
文章总结王金贵教授运用推拿结合中药治疗婴幼儿湿疹的经验。王教授谨守病机,将湿疹的病位归纳属为脾,其性火,其因为湿与风,主张从脾论治以及解除兼证,内外兼治。其以内治用药之理,指导外治施术之法,通过采取核心特定穴结合中药治疗婴幼儿湿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挖掘名老中医王平教授辨证论治失眠临证规律。方法:收集王平教授门诊失眠病案786份,规范其中出现的中医术语,建立Excel数据库,对症状、方剂、中药等进行描述性统计,运用NodeXL软件绘制可视化网络图,采用Infomap-SA算法对症状→证候、方剂、中药→治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失眠的主要症状以入睡困难、多梦、打鼾、夜间易醒、醒后难以入睡、醒后疲劳、多汗、夜尿频繁、舌淡黯红、苔薄黄、脉细为主,对症状→证候进行关联分析,症状→证候关联置信度均≥0.50,推断其临床治疗失眠主要证候为阴虚内热、心脾两虚、心肾不交等;治疗失眠多以酸枣仁汤、当归补血汤、交泰丸、四逆散、百合地黄汤、四君子汤、天王补心丹(汤)、百合知母汤、补中益气丸、增液汤、四物汤等临证加减,在遣方用药上多用酸枣仁、百合、夜交藤、黄芪等养心安神中药。对方剂、中药→治法进行关联分析,其中方剂→治法的关联置信度均≥0.50,推断其治疗失眠主要治则治法为心脾同治,治“心”包括补血、养心、滋阴、益气等,治“脾”以补气、健脾为主,用药讲究调补兼施,“调”予柴胡、川芎、酸枣仁、白芍等,“补”予黄芪、百合、知母、茯神等。结论:失眠与心脾二脏关系最为密切,病机总属阴阳失交、阳盛阴衰,是王平教授辨证失眠的主要学术思想,“心脾同治、调补兼施”乃其临床治疗失眠的主要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8.
总结杨洪涛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皮肤瘙痒的经验,提出其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风、湿、毒、瘀为标,主张急则治标缓则兼顾,治疗上巧用经方麻桂合剂以发汗散邪,调和营卫,内外并治,卓有成效。并附验案二则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9.
赵坤教授认为小儿秋季腹泻病因病机乃外邪侵犯,脾虚湿盛而致。以从"湿"治泄为基本原则,并辨虚实寒热。根据症候表现将秋季腹泻分为寒湿泻、湿热泻、伤食泻、脾胃虚弱四型。分别用藿香正气散加味、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自拟健脾止泻汤加味、参苓白术散或七味白术散加减,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山东中医杂志》2016,(7):631-633
介绍王彦刚基于化浊解毒理论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经验。王彦刚从浊毒论治,根据辨证分型加减用药,且擅用药对。脾胃湿热、浊毒内蕴型药用防风、藿香、生石膏、生甘草;浊毒内蕴、心火上炎型药用栀子、连翘;浊毒内蕴、虚火上炎型药用黄柏、知母、莲子心、生地黄;浊毒内蕴、脾肾阳虚型药用黄芪、川牛膝。调治并举,综合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