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膀胱癌在施行膀胱全切除术后,目前国内外最常采用的尿流改道手术,如回肠(或结肠)膀胱术(Bricker氏手术)、直肠膀胱术(Lowsley Johnson氏手术)。虽各有其一定优点,但这类手术的最大缺点是不能保持生理的排尿功能,给病人生活上带来很多不便,甚至因而拒绝接受膀胱癌的及时手术,延误了病期。我院自1965年以来,对膀胱癌病人膀胱全切后有选择地施行了乙状结肠代膀胱术(即输尿管—乙状结肠段—尿道吻合术)共7例,并进行了随诊观察,现结合体会作一简要报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胃代膀胱术后膀胱功能。方法 :对 38例胃代膀胱术后患者行随访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 :38例患者中 ,排尿间隔时间 :3.2± 1.7h ,排尿量 :32 0± 112ml,最大尿流率 19.3± 7.2ml。贮尿期膀胱压 :11.2± 7.8cmH2 O ,排尿期膀胱内最大压 :5 8± 2 1cmH2 O ,排尿期膀胱逼尿肌压 :2 8± 13cmH2 O ,尿失禁及遗尿 12例 ,有残余尿者 11例。残余尿量 5 5± 34ml。结论 :胃代膀胱术后膀胱贮尿功能良好 ,其排尿功能主要是在腹压的帮助下完成 ,膀胱的感觉和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是患者尿失禁、遗尿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3.
原位肠代膀胱术12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eng LK  Yu SJ  Yang LY  Xie XB  Peng FH  Yang JR  Zhao XK  Chen SQ  Liu XL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8):1975-1977
目的 总结评价原位肠膀胱术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 对1989年1月至2001年12年问126例因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原位肠膀胱术的患者进行随访,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其中实行原位回肠代膀胱术84例,实行原位去带乙状结肠代膀胱术42例;术中行淋巴结清扫62例,术后放化疗64例。分别比较不同分组患者术后控尿率、并发症发生率、肿瘤复发率和5年生存率。结果 获完整随访122例,乙状结肠组输尿管扩张及反流率高于回肠组(80.9%vs32.1%,23.8vs2.4%,P〈0.05),乙状结肠组夜间控尿率高于回肠组(P〈0.05);清扫淋巴结组术后肿瘤复发率低于放化疗组(P〈0.05),5年存活率高于放化疗组(P〈0.05)。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5.9%(20/126),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9.8%(12/122)。结论 原位肠膀胱术手术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中行淋巴结清扫较术后放化疗能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膀胱全切Sigma直肠膀胱术(附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解决膀胱癌患者膀胱全切术后贮尿和排尿问题。方法:9例膀胱癌患者,采用Sigma术式,U形折叠乙状结肠25cm左右,沿结肠带全层切开肠壁,缝合成贮尿袋,固定在腹后壁,顶端固定在右骶岬处。结果:Sigma新膀胱功能满意,尿控力强,排空良好,上尿路积水、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少。结论:Sigma术式操作简便,创伤小,成功率高,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手术采取乙状结肠或回肠重建膀胱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2012年12月84例膀胱癌患者,分析行膀胱根治术+原位新膀胱手术采取乙状结肠或回肠重建膀胱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术后情况,比较两者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控尿恢复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性。结果 84例病例中70例接受了原位新膀胱术,58例患者采取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年龄48~89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3%(17/58),术后21 d恢复控尿为91.4%,术后至出院时间为23.5 d;12例患者采取结肠原位新膀胱术,年龄28~80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8.3%(7/12),术后21 d恢复控尿为66.7%,术后至出院时间为25 d。新膀胱取不同肠道重建与术后并发症、控尿恢复时间、术后恢复出院时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手术采取回肠重建新膀胱较采用结肠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6.
王琳  朱明 《医学综述》2012,18(10):1591-1593
目的研究比较腹腔镜与开放性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施行的40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18例和开放组22例。比较两种术式的围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新膀胱功能及肿瘤控制效果等指标。结果腹腔镜组18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放。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放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开放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新膀胱功能在膀胱容积、膀胱内压、最大尿流率及残余尿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日间/夜间尿控率相当(P>0.05)。随访12~24个月,开放组1例尿道复发,腹腔镜组无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不仅具有出血少,肠道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而且术后控尿效果及近期肿瘤根治效果与开放手术相当,但手术时间仍较长,远期肿瘤根治效果需要进一步随诊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系统指导在膀胱全切原位新膀胱术后功能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10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32例行膀胱全切原位新膀胱术的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系统护理指导)和对照组(常规指导),每组各16例.观察2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排尿情况,并随访运用调查问卷SF-36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测评.结果 术后试验组患者的每次尿量较对照组增加(P<0.05);夜间控尿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P<0.05).出院后3个月试验组患者的躯体健康(PCS)评分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健康(M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社会功能(SF)和心理健康(MH)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新膀胱的贮尿、 控尿及排尿功能是影响膀胱全切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系统干预能使原位尿流改道患者术后的心理更健康,可能与术后尿量增多及排尿次数减少,特别是控尿功能更好有关.通过术前、术后及出院后进行一系列标准化、可复制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使患者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进一步促进躯体健康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位膀胱术后患者排尿功能训练的方法.方法 训练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术后2~3周)进行代膀胱贮尿功能训练,使患者逐渐形成对新膀胱的充盈感觉.第2阶段(手术3周后)进行排尿功能训练.包括尿意习惯训练,腹压排尿和盆底肌训练.结果 3~6个月后,本组原位代膀胱的贮尿功能接近正常.6~12个月后,本组病例原住代膀胱能基本自控排尿.结论 及时与正确的排尿功能训练能使代膀胱达到或接近生理状态.  相似文献   

9.
探讨一种能减少回肠代膀胱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新的膀胱冲洗方法。方法将45例行回肠代膀胱术后的患者按不同的膀胱冲洗方法分为3组:A组、B组、C组,每组15例。A组采用持续膀胱冲洗法,B组采用间断膀胱冲洗法,C组采用持续+间断膀胱冲洗法。观察3组患者尿白细胞计数≥1×104 L-1、尿细菌计数≥8 000μL-1(尿白细胞计数≥1×104 L-1为尿路感染;尿沉渣细菌定量计数:细菌计数≥8 000μL-1为尿路感染的阳性参考值)及引流管阻塞、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 C组尿白细胞计数≥1×104 L-1、尿细菌计数≥8 000μL-1所占比例均明显低于A组、B组(均P<0.05),A组尿白细胞计数≥1×104 L-1、尿细菌计数≥8 000μL-1所占比例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引流管阻塞、膀胱造瘘口漏尿及切口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B组(均P<0.05),C组肠梗阻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均P<0.05),C组肠梗阻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引流管阻塞、切口感染及肠梗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均P<0.05),B组膀胱造瘘口漏尿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回肠代膀胱术后的患者采用持续+间断膀胱冲洗法可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更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膀胱肿瘤患者膀胱全切术后行回肠膀胱术与输尿管乙状结肠尿流改道术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比较。方法:分析75例膀胱肿瘤患者行膀胱全切术后采用回肠膀胱术36例与输尿管乙状结肠尿流改道39例的临床资料,就两种术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日、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回肠膀胱术组手术操作时间大于输尿管乙状结肠尿流改道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3年内生存率有显著差异。结论:回肠膀胱术在远期并发症及提高患者生存率方面明显优于输尿管乙状结肠尿流改道术。前者简单易行,易于掌握,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胃、回肠原位代膀胱术后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我科从2001年3月至2008年5月84例膀胱癌全膀胱切除+原位胃、回肠代膀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尿动力学检查、膀胱镜检查结果。其中,胃代膀胱44例,回肠代膀胱40例。结果随访4~78个月,所有患者经尿道排尿,未发生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肾功能正常,无肾积水、输尿管扩张。胃代膀胱:容量290~530ml,平均395ml,排尿间隔时间2~4.8h,平均3.2h,最大尿流率12.8~26.2ml/s,平均18.4ml/s,充盈期膀胱压5~15cmH2O,平均10cmH2O;44例白天均能自控排尿,夜间遗尿8例,8例均出现不同程度尿道灼痛;残余尿10~110ml,平均36ml;尿pH4.5~6.7,平均5.8;尿路感染13例;膀胱镜检查见胃黏膜光滑平整、色泽稍苍白,未见溃疡。回肠代膀胱:容量350~550ml,平均426ml,排尿间隔时间2~4.6h,平均3.4h,最大尿流率13.5~26ml/s,平均18.8ml/s,充盈期膀胱压6~15cmH2O,平均10cmH2O,40例白天均能自控排尿,夜间遗尿5例,残余尿10~150ml,平均38ml,尿pH6.0~7.2;尿路感染35例次,其中4例拔除尿管后出现上尿路感染、高热。膀胱镜检见较多肠黏液,肠黏膜光滑平整、色泽稍苍白,未见溃疡。结论胃、回肠原位膀胱均能获得较满意的贮尿功能,多数患者术后能满意控尿。术后各相关生理指标基本正常。回肠代膀胱术后发生尿路感染明显多于胃代膀胱,胃代膀胱术后尿pH降低可致尿道灼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原位去带盲升结肠膀胱的尿控效果。方法:对13例全膀胱切除原位去带盲升结肠膀胱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测定尿流率、残余尿、储尿期去带盲升结肠膀胱的顺应性、稳定性、膀胱感觉、膀胱容量及排尿期去带盲升结肠膀胱收缩力。结果:13例随访6~19个月,平均15个月,白天均完全可控,10例夜间完全可控,溢尿3例。最大尿流率14.5~26.5mL/s,平均18.6mL/s。残余尿0~55mL,平均25.5mL。顺应性20~30mL/cmH2O,平均27.3mL/cmH2O。储尿期去带盲升结肠膀胱较少出现无抑制性收缩,压力0~20cmH2O,平均13.3cmH2O。去带盲升结肠膀胱感觉减退,无明显最初排尿感、正常排尿感。去带盲升结肠膀胱容量为290~550mL,平均355.7mL。去带盲升结肠膀胱内压力12.47~34.50cmH2O,平均24.54cmH2O。排尿期均为腹压协助排尿。结论:原位去带盲升结肠膀胱压力低、控制排尿满意,是一种理想的尿分流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治疗浸润性膀胱肿瘤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005年1月~2008年3月21例膀胱肿瘤行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人均得到满意随访,本组患者除2例外均无瘤存活?手术时间为 5.5~7.5 h,平均5.9 h;术中出血量为150~1 200 ml,平均为 450 ml;所有患者术后均能自控排尿,无上尿路积水,代膀胱残余尿量20~80 ml,功能状态良好?结论: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术具有术后代膀胱容量大?内压低?可控性能好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膀胱全切术后的膀胱替代术式?  相似文献   

14.
王伟高  钟欢  李辉  俞彬  汤建儿  陈煜 《浙江医学》2010,32(7):1025-1027
目的 探讨并评价原位螺旋构型回肠新膀胱的尿动力学特点,以期为该术式的施行提供动力学依据.方法 选取施行原位螺旋构型回肠新膀胱术的20例男性患者,术后6、12个月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测,就尿流率、初始尿意膀胱容量、正常尿意膀胱容量、最大膀胱压容量、充盈压、最大排尿压及顺应性等进行测定、比较和分析.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自主排尿,无需再次导尿,拔除导尿管1周后尿量为110~570(188.4±24.8)ml.其中19例(95.0%)白天控尿良好,17例(85.0%)夜间控尿良好.术后6、12个月复查静脉肾盂造影示新膀胱位置、形态良好,肾、输尿管未见明显扩张.患者术后12个月时初始尿意膀胱容量、正常尿意膀胱容量、最大尿意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均明显增加(均P〈0.05),其它参数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最大尿道压、最大尿道闭合压及功能性尿道长度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原位螺旋构型回肠新膀胱具有容量大、相对低压、顺应性好和术后排尿、控尿功能更接近生理特征等特点,螺旋构型回肠新膀胱术是一种较为合理的原位膀胱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T型原位回肠膀胱重建术在膀胱癌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3月~2012年3月间膀胱全切加T型原位回肠膀胱重建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随访统计手术时间、尿控及性功能情况、尿动力学检查、并发症发生率,评估此术式的有效性。结果此术式手术时间为(120~205)min,平均(145.5±1O.5)min;术后患者均用腹压排尿,白天尿失禁发生率为10%,夜间尿失禁发生率为5.7%;新膀胱容量从术后6个月的平均(270±15)mL增加到术后9个月的平均(418±27)mL,最大尿流率从术后3个月的平均(11.2±2.4)mL/s增加到术后9个月时的平均(17.9±1.3)mL/s,残余尿量从术后3个月时的平均(40±1)mL减少到术后9个月时的平均(21±2)mL;膀胱尿道吻合处狭窄发生率为3.6%。回肠新膀胱多发结石发生率为5.5%;无肾积水、输尿管反流及肿瘤远处转移等。结论作为可控性尿流改道方式,T型原位回肠膀胱重建术并发症少、尿控率高,在膀胱癌治疗中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膀胱癌患者,其中男29
例,女3例,均行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新膀胱术。膀胱全切后,截取35~40 cm末端回肠,排列成W形制作原位新膀
胱。双侧输尿管与新膀胱乳头法吻合,尿道与新膀胱低位吻合。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患者可通过腹
压自主排尿,白天控尿率为87.5%,夜间控尿率为78.1%。术后6个月平均膀胱容量410.6 mL,残余尿量22.7 mL。
术后新膀胱漏尿3例,轻度肠梗阻2例,新膀胱尿道吻合口狭窄1例,新膀胱分泌物导致排尿困难3例,并发症经处
理后效果满意。9例术前有勃起功能男性患者,术后5例保留勃起功能;1例保留子宫和附件女性患者术后性功能正
常。平均随访15个月,1例患者因肺部感染、肿瘤远处转移死亡,其余患者均无瘤生存。结论: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
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术后患者可原位排尿,控尿良好,上尿路损害与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低,可作为膀胱全切尿流
改道的首选。术后应注意并发症的处理和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保留勃起功能的腹腔镜原位回肠膀胱术在年轻膀胱癌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在腹腔镜下行保留神经血管束和前列腺远端包膜的膀胱切除,切取肠管缝制成新膀胱,分别与输尿管和前列腺包膜吻合,实现原位尿流改道。结果:6例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为280~410 min,平均310 min。随访24~40个月,6例均存活,无尿道复发,无转移及前列腺癌。术后1个月均有自发性阴茎勃起现象。术后6~24个月,5例患者可顺行射精,1例顺行和逆行射精共存。结论:保留勃起功能的腹腔镜原位回肠膀胱术可较好维持年轻膀胱癌患者勃起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行动导向法在原位新膀胱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36例新膀胱术后回归社区的患者,自出院当天起按"提出任务、计划制订、计划实施、自我反馈"4个完整的行动进行健康教育,6个月后评价患者尿失禁或尿潴留的发生率、新膀胱控尿效果、健康知识知晓率.结果 干预后患者尿失禁的发生率为2.78%、尿潴留为8.33%,新膀胱控尿效果和健康知识知晓率均为100%,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行动导向法对原位新膀胱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患者学习积极性和依从性,促进理想自主排尿早日恢复.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