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认识不同形态的窦性P波,以鉴别于加速性房性、交界性心律。方法随机收集同步记录十二导联心电图图例中有P波电轴左偏者49例,分析其P波形态及其心电图的伴随图征,观察受检者有否患病、患病类型。结果1.PII呈低平或双峰,无倒置,PI、avL均为直立,P波电轴于0°~-10°间35例,-11°~-20°间13例,-21~-30°之间1例,38例无伴随其他异常图征,7例伴有T波低平,2例左室大,2例肢体导联低电压。2.女性32例,男性17例,年龄15~59岁,≤35岁36例,≥36岁13例;无阳性体征者32例,患内科病者11例,患外科病者6例。结论在同步记录十二导联图中,成为主导心律的P波,其节率正常,PII低平或"倒置",PI、avL直立,P-R间期正常,电轴在0°~-30°之间的P波,也是窦性P波。是窦性激动在心房内传导的顺序改变所致,它可以单独出现,多见于无器质性病变的健康人。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形态的窦性P波,以鉴别于加速性房性、交界性心律。方法随机搜同步记录十二导联心电图图例中有P波电轴左偏者49例,分析其P波形态及心电图的伴随图征,观察受检者有否患病、患病类型。结果1.PII呈低平或双峰,无倒置,PI、avL均为直立,P波电轴于00至-100间35例,-110至-200间13例,-21至-300之间1例,38例无伴随其他异常图征,7例伴有T波低平,2例左室大,2例肢体导联低电压。2.女性32例,男性17例,年龄15-59岁,≤35岁36例,≥36岁13例;无阳性体征者32例,患内科病者11例,患外科病者6例。结论在同步记录十二导联图中,成为主导心律的P波,其节率正常,PII低平或"倒置",PI、avL直立,P-R间期正常,电轴在00至-300之间的P波,也是窦性P波。是窦性激动在心房内传导的顺序改变所致,它可以单独出现,多见于无器质性病变的健康人。 相似文献
3.
4.
5.
6.
目的:探讨房性早搏(APC)尤其多源性房性早搏(mAPC)对临床诊治工作的参考价值。方法:将1827例发生APC的动态心电图(AECG)资料,按照APC的来源,数量,临床病因等分组比较。结果:单源性房性早搏(uAPC)1163例包括健康和心脏病,mAPC664例均为心脏病,APC发生率各组均以<5个的低发生率为主,但心脏病各组APC的发生率及其他心律失常的伴发情况明显增多,结论:健康人群中以单源性发生率APC为主要表现,心脏病各组APC尤其mAPC发生率明显增多,且易伴发其它心律失常。老年患中发生mAPC合并多源性室性早搏(mVPC)男性多于女性,因此应重视心脏病患的心电监护,尤其对中老年男性患应加强监护。 相似文献
7.
心电图应用于临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人们对心电图的认识在不断加深,其临床应用也得到广泛普及,并且由心电图衍生出很多新的诊断方法,使其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一份完整的心电图由不同导联的很多组波形构成, 相似文献
8.
9.
心电图(ECG)P波异常在高血压病组中十倍于正常对照组。晚近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早期即可出现左房射血功能异常,表现为多普勒超声心动图(DE)的左室舒张功能(LVDF)下降。然而高血压病P波异常的形式与心房形态、功能的确切关系仍未阐明。本项研究在于探讨高血压病ECGP波异常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频发房性早搏动态心电图Lorenz散点图图形特征。方法 83例频发房性早搏患者,其中15例为频发单源房性早搏患者,68例频发多源房性早搏。频发房性早搏中部分呈二、三联律12例,部分房性早搏未下传10例,频发房性早搏合并多源室性早搏患者28例。所有均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各组患者Lorenz散点图图形特征。结果频发房性早搏患者散点图可呈48分布图形,比较复杂。结论本资料分析总结得出多种频发房性早搏散点图特征,为临床分析诊断频发房性早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与探讨P波振幅增高的临床意义,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为在2013年4月~2013年11月期间,本院心电图检查中P波振幅增高患者共25例。采用上海数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心电系统,记录常规12导联。结果本研究中, P波振幅增高主要见于右心房肥大、右心房负荷过重、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钾、心房梗死、脑源性疾病、右房内阻滞等。结论 P波振幅增高有重要临床意义,对临床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Pwd)的变化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临床价值.方法 观察85例PAF患者(观察组)和85例健康人(对照组)的同步12导联心电图,记录两组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及P波离散度(Pwd).同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记录两组左房内径(LA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Pmax两组分别为(131.2±7.2)t/ms和(94.0±6.2)t/ms,Pwd两组分别为(53.3±7.4)t/ms和(25.7±7.8)t/m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最大P波间期与左LAD和LVEF呈正相关(P<0.05).结论 Pwd、Pmax和LAD是交叉预测PAF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体表心电图的P波最大时限(P_(max))及P波离散度(P_(disp))对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预测价值。 方法 测量了32例PAF病人的体表心电图的P_(max)及P_(disp),并与30例无PAF者进行了比较。结果P_(max)和P_(disp)在PAF病人中明显延长,P_(max)>110ms和P_(disp)≥40ms可区分开PAF病人和对照组,其敏感度均为97%,特异性分别为76%和73%。结论 体表心电图的P_(max)及P_(disp)是一种预测PAF简便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18.
患者,男,4 1岁,因发热、咳嗽就诊。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双肺呼吸音增强,两肺底可闻散在喘鸣音及湿性口罗音。实验室检查:WBC :12 .0×10 9/L ,N :0 .78,L :0 .12 ,X线透视双肺纹理呈网状改变,查心电图示:窦性心率,心率10 0次/分,P波:Ⅱ、Ⅲ、avF直立呈尖峰状,振幅≥0 .3mV ;QRS波:各导联R—R规则,V1呈RS型,sv1<1.5mV ,V5呈RS型,RV5<2 .5mV ;ST段:Ⅱ、Ⅲ、avF、V4 ~V5呈水平,压低约0 .0 5 ,≥0 .1mV ;T波:IavL平坦,Ⅱ、Ⅲ、avF ,V4 ~V5呈双相。经7d抗感染治疗,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76次/分,P波:Ⅱ、Ⅲ、avF形态、振…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T波异常是心电图诊断的常见现象,本文通过分析100例体检者T波异常的原因来探讨心电图T波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常规十二导同步心电图仪采集常规心电图(ECG),并结合病史、体征、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等各项实验室检查来分析T波异常原因。结果由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T波异常占第一位,共79例。心外因素引起的T波异常占第二位,共16例。功能性T波异常与生理性因素的T波异常所占比例较少,分别为3和2例。结论诊断T波异常后,临床医师应根据常规心电图T波低平或倒置的程度、部位,并结合临床资料,来正确判定T波异常的临床意义;以便给予患者恰当治疗,减少诊断失误,减轻患者不必要的精神压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