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继冲本<伤寒论>系宋代开宝年间(公元968~975年)经五代十国荆南国末位君主高继冲编录后进献的古<伤寒论>传本,千百年来,学者大都误认为是<太平圣惠方·卷八>--"淳化本<伤寒论>".笔者通过考证,认为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由宋朝官方颁布于世的宋本<伤寒论>,就是高继冲本<伤寒论>.  相似文献   

2.
<注解伤寒论>作者金·成无己,为<伤寒论>成书八百年间的为之作注的第一家,本书保存了<伤寒论>十卷本之经文,提供了研习<伤寒论>的另一范本.明清时期,由于林校本流传甚微,故成注<伤寒论>在版本及学术方面均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现就成注<伤寒论>"府病说"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3.
仲景<伤寒论>继承、发展了<内经>、<难经>的脉诊理论,使切脉成为临床诊治的重要依据.本文从文献研究浮脉的脉象和机理,辨析<伤寒论>浮脉之主病:1.指正常脉.2.指表证.3.指里证.4.指危证.5.指正气来复,病情向愈.从临床研究<伤寒论>之浮脉,对临床排疑解惑,正确把握病情、辨证施治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校勘<外台秘要方>有关<伤寒论>的内容时,发现<外台秘要方>[1]卷一"千金翼方一十三首中",涉及"白虎汤"的三条条文,<伤寒论>皆作"白虎加人参汤".而在细考该文时,发现<外台>所引可能是<伤寒论>另一传本之条文.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真武汤方证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武汤为<伤寒论>的名方、要方,不仅能够通利表里上下、主上中下三焦之水,又能温补三焦表里之阳气,临证应用甚广,目前基础和临床研究均为深入.本文谨就<伤寒论>中第82条、第316条真武汤方证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一向被中医界誉为方书之祖,而桂枝汤又是<伤寒论>的第一首方,因此柯韵伯称:"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伤寒论>中以桂枝汤为基础加减变化后约有20余处,后世医家认为本方"乃调和阴阳,彻上彻下,能内能外之方","桂枝汤最切实用,外感风寒初起用之,内伤气血不和亦用之.妊妇用之,产后亦用之".故桂枝汤非仅治太阳经的病,其它杂病亦可用之.方中主药虽同,然经化裁加减后所主治症候截然不同,由此可知桂枝汤法并非一方仅治一病,而是方因证而立,亦因证而变.<伤寒论>桂枝汤法的加减变化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思想.现就桂枝汤法的加减变化进行一些阐述.  相似文献   

7.
太阳蓄水证是<伤寒论>太阳病变证的重要内容之一,历代医家对其病机、病位、病性争议颇多,但大多认为是太阳之邪,随经入腑,以致热与水互结于膀胱所致的太阳腑(膀胱)证.太阳之邪如何循经入腑?又如何使热与水互结于膀胱?很难理解,且<伤寒论>中并无"膀胱蓄水"一说.因此对此类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可进一步揭示<伤寒论>太阳蓄水证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8.
建国40余年来,以实验为主对<伤寒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伤寒论>方单味药的药理研究;<伤寒论>方"药物配伍"的药理研究;<伤寒论>方整体的药理研究;六经实际的研究;<伤寒论>辨证论治、统一内因外因的研究.提出了<伤寒论>课题科研设计研究的思路,即:立足于对<伤寒论>方剂的综合研究,建立符合六经病证特点的证候动物模型,注重<伤寒论>类方的研究,运用数学方法研究<伤寒论>包括阐释辨证,使六经辨证规范化、标准化、客观化,研究<伤寒论>方药,整理<伤寒论>文献.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伤寒论>六经与六气关系、气化学说的基本内容,六经气化传变机理,六经六气证治规律.说明了<伤寒论>对<黄帝内经>运气学说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之精方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伤寒论附翼>).<金匮心典>日"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方证辨证"在中医诊断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峻  杨亚平 《中医教育》2004,23(4):53-55
通过对<伤寒论>条文精神的列举,说明"脏腑辨证"是能够直接体现于疗效的<伤寒论>诸方证之辨的关键,"脏腑辨证"思想是<伤寒论>诊疗思维的核心,而<伤寒论>"方证辨证"则是"脏腑辨证"的表现形式和高级阶段,从而提出将<伤寒论>"方证辨证"思维熔入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教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对<伤寒论>二阴三枢理论作了简要阐述,认为二阴是指先天之本少阴肾、后天之本太阴脾;三枢是指少阳枢、少阴枢、半上半下之枢,并对二阴三枢理论在儿科临床应用作了探讨.提出该理论在<伤寒论>的理论体系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耿建国 《北京中医药》2006,25(7):440-441
<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对临床各科有着较高的指导价值,其所载方药在临床上有着卓越的疗效.千百年来<伤寒论>一直受到历代医家的广泛推崇,时至今日,<伤寒论>仍然是中医高等教育中的骨干课程.学习<伤寒论>,学好<伤寒论>,运用<伤寒论>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不仅是培养中医本科生、研究生成为中医高级人才和临床综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中医成人教育(以下简称:成教)中完善成教学生的知识结构、掌握中医理论的精髓、提高成教学生的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笔者通过总结古今医家对<伤寒论>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条文中"无阳"含义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即认为<伤寒论>是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其阴阳概念与<内经>不同,不能用<内经>中的阴阳来解释"无阳",而要注意<伤寒论>前后篇章及条文之间的联系,用<伤寒论>来解释<伤寒论>.故笔者认为,"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不可放在句末,此句原本结构严谨合理,并非汉文倒装语法,"无阳"当理解为"亡阳",即亡津液.  相似文献   

15.
营卫理论始于<内经>,仲景加以发挥并创调和营卫之主方--桂枝汤.下文是笔者结合营卫理论对<伤寒论>中营卫不和证及桂枝汤作用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6.
郁保生 《中医药学刊》2005,23(8):1479-1481
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众所周知,此书之全名应为《伤寒杂病论》。由于历史的原因,仲景的原作被“一分为二”,初经晋王叔和编次整理,将《伤寒论》部分单独分出来.后来《伤寒论》又经宋代林亿等校订,即从宋代起留传下来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本书,其内容十分丰富和精湛,言简意赅,法简完备。本文仅就《伤寒论》六经理论的临床应用作一浅述。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医著之一,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伤寒论>的方剂,古人誉之为"经方",其组成药精味简,力专效宏,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故备受古今中外临床医家的推崇.熟练掌握经方的组成、功效及主治证候,是学习<伤寒论>的主要任务之一.现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伤寒论>方剂的掌握技巧.  相似文献   

18.
清代医家邹澍在<本经疏证>中将<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药物主治和<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证相联系,用互证法注解,论述痰饮产生的原因、致病机制、治则及所宜药之缘故,极具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艾灸可治寒、热、虚、实诸证,然自<伤寒论>以后,却有热证忌灸之说,且奉行千余年延至今日,笔者以为其因有3:(1)<内经>有"热者寒之"之准绳;(2)医圣张仲景之著<伤寒论>有热证忌灸之载;(3)灸治热证之理欠明久也.上述三因,乃使古今诸医用灸治热者众,言热证可灸者寡,甚至有人在临床上将艾灸运用于多种热证,而在理论上仍坚持热证忌灸论.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将灸法运用于热证治疗屡获效验.故此对其治疗机理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20.
浅析《伤寒论》太阳病误下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庆宏 《中医研究》2005,18(10):11-12
下法是指通过泻下通便,使积聚体内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水饮等有形实邪排出的一种治疗方法.其法源于<内经>,而详于<伤寒论>.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在<伤寒论>中,该法主要适用于阳明病实证,或其他经有里热实证而非下不可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