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对心电图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对48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QT离散度的差异作比较。结果 成功溶栓治疗后QTcd较溶栓失败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 AMI成功溶栓可减少QTcd,增加心室肌的电稳定性,从而减少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①目的 探讨溶栓治疗对QTd的影响及QTd变化对溶栓治疗的意义.②方法 将2003~2006年收入院的28例AMI患者进行溶栓治疗,观察溶栓后再通组与未通组QTd的变化.③结果 溶栓后再通组与未通组QTd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④结论 AMI早期成功的溶栓可使缺血心肌得到再灌注,改善心肌的复极均一性,减少心室肌复极离散程度,使心肌的电活动趋于好转;AMI溶栓成功后QTd显著减少,可以预测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AMI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 ,评价溶栓治疗对AMIQTd的影响。方法 :测定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溶栓前后心电图的QTd和QTcd。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前QTd为 5 8 43± 8 84ms ,溶栓后为 3 4 3 5±10 .62ms(P <0 .0 1) ;溶栓前QTcd为 61 49± 12 .0 3ms ,溶栓前为 3 8 72± 10 .3 1ms(P <0 .0 1)。结论 :溶栓治疗能够明显缩短QTd和QTcd ,可能与梗死血管再通 ,心肌细胞恢复再灌注有关  相似文献   

5.
6.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李寰  张玉顺  胡涛  贾国良 《医学争鸣》2001,22(21):1982-1984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影响和意义。方法:4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经溶栓治疗后分为溶栓再通组和溶栓未通组,分析溶栓前及溶栓后12-24h,2-4d和5-7d的ECG,测算QT,QTd,QTc和QTcd。结果:溶栓治疗前、后,再通组和未通组之间QT和QTc差异均无显性;溶栓再通组,溶栓治疗12h以后QTd和QTcd均较溶栓前明显减小;溶栓未通组,溶栓后5-7dQTd和QTcd才明显减小;溶栓后的1wk时间内,再通组QTd和QTcd均未通组明显减小。结论:成功的溶栓能减小急性心肌梗死的QTd,缩短QTd减小所需的时间。溶栓后QTd减小可能反映了顿抑或晕厥心肌的“苏醒”。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QTd)及校正后QT离散度(QTcd)的影响及与近期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16例确诊为AMI的患者,分成溶栓组和非溶栓组,测量每例患者心梗后的QTd和QTcd,并对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猝死及心衰的QTd进行比较。结果:QTd、QTcd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两组恶性心律失常、猝死、心衰的QTd值比较关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AMI溶栓治疗后QTd、QTcd明显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衰、猝死的发生率降低,临床上可通过QYd测量来判断AMI患者近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8.
吴非  沈小玲 《九江医学》2000,15(2):79-80
目的:探讨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给治疗后判断梗桦相关血管再通及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发生的价值。方法:选择分析AMI患者46例(全经溶栓治疗及冠脉造影),分再通组及未通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组(MVA)和恶性室心律失常未发生组(NMVA);并对入院时及入院后24h的QTcd进行分析对比,县在入院后行心电监护一周,观察MVA的发生情况。结果:再通组和未通组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QT离散度变化对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 (QTd) ,校正后离散度 (QTcd)的影响及其对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 15 0例确诊为AMI的患者 ,分成溶栓组和未溶栓组 ,测定每例患者心梗后的QTd、QTcd ,并对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FVA)、猝死 (CSD)及心衰 (HF)的QTd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QTd、QTcd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两组FVA、CSD及HF的QTd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结论AMI溶栓治疗后QTd、QTcd明显减少 ,室颤、心衰及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降低 ,QTd变化可作为预测AMI溶栓后发生室颤、心衰及猝死的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QT离散度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判断溶栓再通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应用尿激酶150万单位进行溶栓治疗,在溶栓前、溶栓开始后0.5、1、1.5、2、3、4、5、6小时分别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计算各时段QTd,溶栓后根据再通情况分为再通组和非再通组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溶栓后0.5、1、1.5小时再通组QTd呈上升趋势,之后QTd明显下降,至溶栓后6小时达低谷。未通组溶栓前后QT离散度变化趋势不明显。溶栓后0.5、1、1.5小时再通组QTd明显高于未通组,2小时~6小时再通组QTd明显低于未通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过程中QTd发生了动态性变化,QTd可作为观察溶栓和再灌注效果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1.
姚莉  傅文栋 《医学综述》1997,3(12):583-584
<正>QT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变异的程度,反映了心室肌复极的非同步性,急性心肌梗死(AMI)后QTd明显增加,本文通过观察57例溶栓与未溶栓的QTd,以探讨溶栓对QTd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蓝雄师 《当代医学》2011,17(36):99-100
目的了解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及使用溶栓治疗的方法,探讨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将6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实施溶栓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溶栓组,以未进行溶栓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未溶栓组,然后观察并测量两组患者同一时间治疗前和治疗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和1周的QTd和QTcd的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进行溶栓治疗48小时后的QTd和QTcd的变化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使用溶栓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治疗,可以显著缩小患者的QTd和QTcd,对心脏危险事件有明显防治作用,值得临床予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治疗效果与QT间期离散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1,22(4):267-269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研究发现 ,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QT离散度显著延长 ,易引起恶性心律失常 ,是心脏猝死的危险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 5 8例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后 ,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离散度 (QTcd)的分析 ,并与再灌注后恶性心律失常结果相对照 ,旨在探讨QT离散度在AMI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及溶栓疗效评定中的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5 8例均为 2 0 0 0— 2 0 0 2年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 ,男 4 0例 ,女 16例。年龄 5 2~ 75岁 ,平均 6 3.5岁。AMI患者均符合WHO诊断标准 ,无溶栓禁忌证。溶栓开始距缺血性胸痛症状发作时间 0 .…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灌注后QT离散度的变化。方法 对20例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再灌注后与16例溶栓未成功或未溶栓急性心肌梗死患12例导联心电图QT离散度进行测定,并与30例正常人QT离散度测量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率和/或Jd离散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灌注组与无再灌注组,4周后测量QT离散度和/JT离散度,两组间差异有显性(P〈0  相似文献   

16.
郭玉宝 《医学文选》1999,18(5):730-731
近年研究表明,QT离散度(Q-Td)是预测急性心梗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一项敏感指标[1]。本文分析86例AMI患者溶栓治疗相关动脉再通对Q-Td、校正的Q-Td、改良校正Q-TLcd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择1997~1998年收治的86例急性心梗患者,其中前壁或广泛前壁58例,下壁或十右心室心梗28例,均无电解质紊乱,未使用影响复极的药物。均于发病后6h内行r-sk、rt-PA溶栓治疗,根据临床间接相关动脉再通标准,将患者分二组:心梗相关动脉再通组52例,男性40例,女性12例,年龄35~77岁,心梗相关动脉未通组34例,男性26例,女性8例,年龄42…  相似文献   

17.
王延稳 《现代医学》2004,32(2):120-12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再通前后QT离散度 (QTd)的变化。方法 测量 72例AMI患者溶栓再通前后同步 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结果 在AMI经静脉溶栓再通后 ,QTd从 (82 .4± 2 8.3 )ms缩短至 (5 4.4±3 1.3 )ms(P <0 .0 1) ,用心率修正后的QTd(QTcd)从 (10 2 .3± 41.4)ms缩短至 (68.7± 3 2 .3 )ms(P <0 .0 1)。结论 溶栓再通后QTd与QTcd明显缩短 ,心肌电生理由不稳定转向稳定 ,心肌缺血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疗法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的极端形式,发病早期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或猝死。QT离散度(QTdispersionQTd)可反映心室肌复极的离散程度[1]。QTd增大标志着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性增加,被认为是折返性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静脉溶栓疗法对AMI的疗效是肯定的,可降低AMI的病死率。溶栓干预性治疗对AMI的QTd影响如何?值得探讨。我们对此作了初步研究。1 临床资料与方法病例选择:按WHO标准确诊的AMI并符合下列条件者[2]为溶栓治疗病例。①胸痛发作>30min或其它梗死症状发作<6h;②ECG有AMI早期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早期QT,离散度(QTcd)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依据临床间接血管再通标准,将30例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分为有效组(18例)和无效组(12例),观察溶栓后2小时、24小时QTcd变化。结果:溶栓后2小时、24小时,有效组QTcd较溶栓前明显缩短(P〈0.05),无效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AMI溶栓后早期QTcd变化可作为观察溶栓疗效的一个参考指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QT离散度 (QTd)增大可诱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1~ 3 ] ,后者是造成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对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后QTd变化进行分析 ,探讨成功的早期溶栓治疗对其影响。1 资料与方法1 1 对象 :AMI患者 15 2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