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寄生在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巨噬细胞而引起的疾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若不治疗则会致命.研究者对寄生在白蛉属消化道内的前鞭毛体和寄生在巨噬细胞内的无鞭毛体胞内高表达基因或蛋白进行研究,筛选出一些特异基因,为利什曼原虫疫苗候选抗原的确定和靶作用药物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寄生在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巨噬细胞而引起的疾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若不治疗则会致命.研究者对寄生在白蛉属消化道内的前鞭毛体和寄生在巨噬细胞内的无鞭毛体胞内高表达基因或蛋白进行研究,筛选出一些特异基因,为利什曼原虫疫苗候选抗原的确定和靶作用药物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寄生在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巨噬细胞而引起的疾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若不治疗则会致命.研究者对寄生在白蛉属消化道内的前鞭毛体和寄生在巨噬细胞内的无鞭毛体胞内高表达基因或蛋白进行研究,筛选出一些特异基因,为利什曼原虫疫苗候选抗原的确定和靶作用药物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硕大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的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克隆硕大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 (amastin)的编码基因序列。 [方法 ]应用核苷酸序列数据库 (GenBank)和表达序列末端片段数据库 (dbEST)的计算机检索与DNA文库的杂交筛选方法。 [结果 ]从dbEST数据库中获得一段 30 9nt的来源于硕大利什曼原虫的基因片段 ,据此设计探针 ,筛选硕大利什曼原虫的DNA文库 ,获得硕大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的编码基因。其开放读码框架由 5 5 2个核苷酸组成 ,编码产物由18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序列分析表明 ,硕大利什曼原虫与锥虫无鞭毛体蛋白一级结构的同源性为 2 3 5 %。 [结论 ]克隆的基因系硕大利什曼原虫表面蛋白编码基因 ,即无鞭毛体蛋白的编码基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克隆亚马逊利什曼原虫(L.ama)无鞭毛蛋白(amastin)的编码基因,并对其同源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方法:根据我们首次克隆的硕大利什曼原虫(L.major)无鞭毛体蛋白的编码基因,设计并合成核苷酸序列特异性引物,以亚马逊利什曼原虫基因组DNA为模板,以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无鞭毛体的编码基因DNA片段,并进行核苷酸 列测定以及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结果:克隆了亚马逊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的编码基因,含有单一开放读框,长度为552bp,编码的无鞭毛体蛋白由183个氨基酸残基(aa)组成,亚马逊利什曼原虫与硕大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编码基因之间高度同源,在核苷酸与氨基酸残基序列水平上的同源性分别为96%和94%,结论:首次实现亚马逊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基因的克隆化。  相似文献   

6.
墨西哥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囟的基因克隆化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克隆墨西哥利什曼原虫(L.mer)WR972株的无鞭毛体蛋白(amastin)的编码基因,并对其同源核苷酸序列进行分析。方法 根据已克隆的亚马逊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的编码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无鞭毛体蛋白基因特异性引物,以墨西哥利什曼原虫VR972株的基因组DNA作为模板,进行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将扩增的DNA片段克隆到pCR2.1T载体中,进行测序,并对同源的核苷酸序列分析、比较。结果 从体外培养的墨西哥利什曼原虫WR972株提取基因组DNA,以无鞭毛体蛋白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获得550bp的DNA片段。克隆到pCR2.1T载体片段进行的序列测定结果 表明,获得了墨西哥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蛋白编码基因片段,与亚马逊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蛋白基因之间具有高度的同源性。结论 实现了墨西哥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基因的克隆化,为进一步研究其表达及作为疫苗研究的候选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的基因克隆化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克隆4株利什曼原虫表面无鞭毛体蛋白(amastin)的编码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 根据锥虫(T.cruzi)与利什曼原虫亲缘关系相近的原则,首先以锥虫无鞭毛体蛋白的基因为参考。对GenBank中的dbFST数据库检索,获得硕大利什曼原虫(L.major)一段309核苷酸片段,根据其序列合成探针,对硕大利什曼原虫基因组DNA文库筛选,首先获得硕大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编码基因,再以硕大利什曼原虫无鞭 毛体蛋白编码 基因序列为依据,合成特异性引物,以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获得亚马逊利会曼原虫(L.ama.)、巴西利什曼原虫(L.bra.)和墨西哥利什曼原虫(L.mex.)的无鞭毛体蛋白基因。结果 克隆了4株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编码的基因。均为国际上首次克隆化基因,已被美国GenBank收录。结论 实现了4株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 蛋白编码基因的克隆化。  相似文献   

8.
硕大白蛉吴氏亚种是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的主要蛉种之一,具有强的亲人性,在野外和居民点内常能查见该蛉有前鞭毛体的自然感染。本文结果表明,白蛉自然感染的前鞭毛体能使仓鼠及BALB/c小鼠发生内脏利什曼病;在感染仓鼠内脏涂片上的无鞭毛体,由蛉体而来的明显较由大沙鼠而来的都兰利什曼原虫为小;白蛉自然感染的前鞭毛体在NNN培养基内生长不良;用 ̄(32)P标记的gp ̄(63)基因为探针,与婴儿利什曼原虫、都兰利什曼原虫及白蛉自然感染的前鞭毛体的DNA进行杂交,证实蚌体自然感染的原虫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同源。克拉玛依无内脏利什曼病人,但人群中有皮肤利什曼病流行。关于硕大白蛉吴氏亚种自然感染的来源以及当地的皮肤利什曼病究竟是由都兰利什曼原虫抑或婴儿利什曼原虫所致,尚待阐明。  相似文献   

9.
从克拉玛依大沙鼠洞内捕集蒙古白蛉和安氏白蛉,分离出自然感染的利什曼前鞭毛体,皮下接种BALB/c小鼠,4个月后切小块组织进行亚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来自上述两种白蛉体内的原虫与大沙鼠耳组织内分离出来的利什曼原虫在形态上甚为一致,从而推测以上两种白蛉是当地大沙鼠体内利什曼原虫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证明亚马孙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的基因表达水平。 方法 用RNA分离试剂盒,分别提取3种不同来源的无鞭毛体(由小鼠模型皮损组织获得的无鞭毛体、由前鞭毛体培养转化而来的无鞭毛体, 以及来自J774.G8巨噬细胞株的无鞭毛体)的总RNA,以及前鞭毛体总RNA,然后用SuperScripⅡ逆转录聚合酶将其逆转录为cD-NA,再经PCR扩增无鞭毛体特异核酸酶(P-4)和前鞭毛体特异膜糖蛋白(GP-46)的特异片段,经1.5%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结果 3种不同来源的无鞭毛体均观察到P-4特异性条带(273 bp),且密度相似,但在前鞭毛体中未观察到; 在前鞭毛体中观察到高表达的GP-46特异性条带(325 bp),但在3种无鞭毛体中弱表达。 结论 由前鞭毛体转化的无鞭毛体能高水平表达亚马孙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P-4特异基因,可为其生物化学及免疫学研究提供无鞭毛体来源。  相似文献   

11.
目的鉴定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特异表达抗原。方法培养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并体外转化无鞭毛体,其总蛋白经2-DE电泳后以小鼠抗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血清进行Western blot,对前鞭毛体与无鞭毛体特异表达抗原蛋白进行MALDI-TOF/TOF串联质谱鉴定。重组表达无鞭毛体特异表达抗原编码基因,以Western blot法对重组蛋白进行鉴定。结果等量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与无鞭毛体蛋白经2-DE电泳均可呈现680~742个蛋白点,Western blot及MALDI-TOF/TOF-MS分析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与延伸因子2为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特异表达抗原,核苷二磷酸激酶为无鞭毛体特异表达抗原。重组核苷二磷酸激酶编码基因表达产物经Western blot证实为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特异表达强抗原。结论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与无鞭毛体抗原表达存在差异,核苷二磷酸激酶为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特异表达强抗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克隆、真核表达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株的无鞭毛体蛋白(amastin)编码基因。方法PCR扩增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汶川人株L.d.SC10H2与四川南坪犬株L.d.SC7的无鞭毛体蛋白基因,将该基因导入pcDNA3.1( ),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牲,转染NIH3T3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法鉴定重组质粒的瞬时表达;RT-PCR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稳定表达,结果2株杜氏利什曼原虫均扩增出552 bp的无鞭毛体蛋白基因。同源性为86%。转染后在NIH3T3细胞膜和细胞内观察到较强的绿色荧光,表明无鞭毛体蛋白基因在NIH3T3细胞中获得短暂表达。细胞裂解产物经Western blotting,在相对分子质量(Mr)约20000处检测到阳性杂交信号,表明无鞭毛体蛋白基因在NIH3T3细胞内获得了稳定表达。结论获得了我国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分离株L.d.SC10H2和L.d.SC7的无鞭毛体蛋白基因序列,并在NIH3T3细胞中稳定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种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的生长增殖情况,确定其最适体外培养条件。方法分别使用RPMI1640和M199复合培养液,观察温度、pH及新生小牛血清对硕大利什曼原虫、热带利什曼原虫、婴儿利什曼原虫、墨西哥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体外增殖速度与增殖周期的影响。结果当培养温度为26℃时,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在含和不含新生小牛血清、pH中性、偏碱和偏酸的PMI1640或M199复合培养基中,早期均能生长,且生长周期相对较长,其他种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在无血清或偏碱培养基中生长缓慢,增殖周期缩短;培养温度为37℃时,各种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均发生沉积,增殖停滞,不同程度地向无鞭毛体转化并发生死亡。结论使用复合培养液培养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温度、pH和新生小牛血清均可显著影响增殖速度和生长周期。各种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增殖速度和生长周期存在差异,可能与其遗传背景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了用杜氏利什曼、热带利什曼、墨西哥利什曼、砂鼠利什曼及蜥蝎的利什曼的前鞭毛体分别免疫家兔获得的抗血清,加入NNN培养基内,对上述5种利什曼前鞭毛体进行培养,观察前鞭毛体发生的形态变化。发现抗血清在培养基内能使同种利什曼的前鞭毛体形态发生明显的改变,原虫胞浆中出现颗粒,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构建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amastin)编码基因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1-amastin。方法 提取杜氏利什曼原虫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将扩增出的无鞭毛体蛋白基因片段导入质粒载体pcDNA3.1(+),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1-amastin。结果 扩增出大小约550bp的无鞭毛体蛋白基因;重组质粒pcDNA3.1-amastin经鉴定正确。结论 成功构建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基因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1-amastin。  相似文献   

16.
在新疆克拉玛依小拐农场,从大沙鼠耳组织内查见的利什曼原虫,经NNN基培养11天,对原虫的前鞭毛体作超微结构观察。前鞭毛体多为柳叶状。其膜下微管数平均为80±9(68~111)个,微管直径为24nm,间距为15~28nm,质膜厚度为8nm,与吴传芬等和王捷等报道的甘肃沙鼠利什曼原虫的前鞭毛体有明显差别;在胞质内广泛分布着内质网,线粒体发达,高尔基体常见于线粒体一动基体复合体附近。在鞭毛基体上部有基板1和基板2。在胞质内还可看到脂滴和空泡。  相似文献   

17.
墨西哥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的基因克隆化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克隆墨西哥利什曼原虫(L.mex)WR972株的无鞭毛体蛋白(amastin)的编码基因,并对其同源核苷酸序列进行分析。方法 根据已克隆的亚马逊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的编码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成无鞭毛体蛋白基因特异性引物,以墨西哥利什曼原虫WR972株的基因组DNA作为模板,进行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将扩增的DNA片段克隆到pCR2.1T载体中,进行测序,并对同源的核苷酸序列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我国不同类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繁殖情况,为选择合适培养基用于利什曼原虫培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3 ×105个KS?2、Cy、JIASHI?5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分别接种至1 mL NNN培养基、1 mL M199 + 20%胎牛血清培养基、1 mL M199 + 20%马血清培养基及1 mL 脑心浸液培养基(含血红素)中,22 ℃温箱中无菌静置培养,显微镜下连续观察计数8 d,绘制3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生长曲线。 结果 KS?2、Cy、JIASHI?5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均能在NNN培养基、M199 + 20%胎牛血清培养基和M199 + 20%马血清培养基中生长繁殖,在NNN培养基中培养不同时间后的3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计数均显著高于M199 + 20%胎牛血清培养基和M199 + 20%马血清培养基(P均 < 0.05),在这3种培养基中培养不同时间后的KS?2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计数均显著高于Cy和JIASHI?5株(P均 < 0.05)。KS?2、Cy、JIASHI?5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均不能在脑心浸液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结论 分离自我国不同类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的利什曼原虫在同一培养基中生长增殖速度有差异,同一利什曼原虫分离株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繁殖速度亦有差异。NNN培养基是最适合我国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培养基。  相似文献   

19.
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超微结构及其在病犬体内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用透射电镜研究了四川南坪疫区利什曼病犬肝、脾内无鞭毛体的超微结构。观察到其膜下微管数为81—135,平均101±10。微管平均直径和微管间距分别为31±8.6nm和28±0.65nm。对比文献资料,与从貉和美国Oklahoma犬等动物体内获得的无鞭毛体膜下微管数有明显不同;而与观察人体利什曼原虫所获结果相近。为进一步研究人体利什曼病与病犬的关系提供了线索。研究还发现病犬前肢、耳、鼻皮肤内无鞭毛体数量较多;内脏中以颈淋巴结内数量最多,其次为肝、脾,以下依次为骨髓、胰、睾丸、附睾。肺内仅遇见原虫。由于前肢皮肤原虫数量(3616.3±174.6)可高出骨髓(397±37.7)近10倍,为自多处皮肤取材用于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另外,首次从病犬延髓印片中查见无鞭毛体,提示其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危害性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20.
砂鼠利什曼原虫Leishania gerbilli是一种亲皮肤性的原虫,它寄生在大砂鼠的耳组织内,并分布于我国西北的甘肃、新疆和内蒙古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与我国接壤处的荒漠地区内。本文报告对砂鼠利什曼原虫前鞭毛期超微结构观察的结果。这种原虫具有利什曼原虫的一般形态特点,其膜下微管并不稳定,在79~138间,平均为113.1,其多少似与切取的虫体部位有关。在利什曼原虫只有一个线粒体,在砂鼠利什曼原虫的个体比较显著,其形态变化很大,并常有几个分枝。动基体就包含在线粒体内的前部,成为线粒体的一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把它们称为线粒体-动基体复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