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伤寒论》28条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 2 8条曰 :“服桂枝汤 ,或下之 ,仍头项强痛 ,翕翕发热 ,无汗 ,心下满微痛 ,小便不利者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关于本条方剂的药物组成 ,自《医宗金鉴》提出“去桂当是去芍药”后 ,引发“去桂”与“去芍”之争。本人细玩原文 ,参阅各家注解 ,萌生新意 ,认为本方既不该去桂 ,也不能去芍 ,应是桂枝加茯苓白术汤 ,“去桂”乃衍文。理由如下。从病机分析 ,本条“无汗”虽似麻黄汤证 ,但并无恶寒 ,骨节疼痛 ,脉浮紧等脉证 ;“翕翕发热”虽似桂枝汤证 ,但又无恶风 ,自汗 ,脉浮缓等脉证 ;故本证根本不是太阳伤寒、中风表证。从条…  相似文献   

2.
李富汉 《中医研究》1993,6(3):13-14
《伤寒沦》28条云:“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对于本条方中桂芍两药,孰去孰留,历代医家多有争议。如柯琴等认为应去桂枝;吴谦等则力倡去芍;成无已等虽无明断,但从其论述中看,则寓有二者皆不宜去之意。笔者以为成氏之说为是,即本方既不能去桂,亦不宜去  相似文献   

3.
4.
<正>《伤寒论》第28条载:"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本条文历代医家争议较多,总体而言主要有两点:一是病机之争,即有无表证;二是方药加减之争,即"去桂"还是"去芍"。这两种争议孰是孰非,笔者愿提出如下拙见。1本条文无表证本条文有无表证,历来争论不休,成无己[1]、吴谦[2]等认为本条文有表证,其根据是条文中有"仍头  相似文献   

5.
高国峰 《天津中医药》2008,25(2):134-135
对历代医家关于<伤寒论>第28条的各种见解进行了深入、客观的分析,认为原文不应"去桂",更不应"去芍",桂枝对其水饮之邪的消退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第28条说:“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本文作者认为,历代医家对此条多曲说谬解,盖与不明条文中一“仍”字及“头项强痛、翕翕发热”二症状之意义有关,指出此条“仍”字应作“即”解,“头项强痛”等症,为“服桂枝汤,或下之”之后出现,并非即是表证;“头项强痛,翕翕发热”的机理应责之水气内阻,亦并非风寒郁于太阳之表所出现者。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第28条是张仲景著作中存在争议的条文之一,历代医家对该条所用方剂中桂枝和芍药的去留,主要有4种不同意见:①认为原文当是"桂枝去桂".②认为原文应该"桂枝去芍".③认为原文应"桂枝减量".④认为"既不去桂亦不去芍".参照《伤寒论》第28条前后条文,并从病机角度解析,认为原文应为"桂枝去桂",因该条方证病机为水饮...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第28条云:“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其证治古今争论甚繁,且常相左,每使后学眩目。经验之于临床,余谓诸家所论各有所长、亦有所短,或有不尽完善之处,故此略陈拙见。  相似文献   

9.
历代注家对《伤寒论》第28条的因机证治分歧较多,主要围绕该证有无表证和方中究竟是去桂还是去芍两个问题进行争论。认为该证无表证;且应当是去桂。而去桂的原因正是因为原文开首服桂枝汤,或下之七字所提示的误治过程损耗了人体阴液,体现了仲景重视顾护人体津液的思想,而与无表证无关。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28条云:“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古今医家对本方证辨论较多,主要是围绕有无表证和去桂去芍等问题,争论至今,不得统一,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无已等认为本证外有表邪,内有停  相似文献   

11.
参照《伤寒论》不同版本及诸家解读,根据不同的辨证方法《伤寒论》第106条中桃核承气汤方证其证名有所不同。根据六经辨证其包括太阳蓄血证和太阳阳明并病,根据脏腑辨证其包括膀胱腑证和大肠腑证,根据三焦辨证其包括血蓄中焦、下焦,根据卫气营血辨证其为血热互结于营血分,根据八纲辨证其属阳热实证。因此“热结膀胱”可以指膀胱、小肠、大肠、回肠、下焦、结肠、少腹等,但临床应用不局限于此,泛指体内所有部位瘀热互结之蓄血。故方证辨证认为,桃核承气汤证应抓住其瘀热互结的核心病机,其人如狂、少腹急结是其主要症状,“先解其外”是蓄血证兼表证的治疗原则之一,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小柴胡汤皆可应用。经过比较研究,明晰了106条条文内涵。  相似文献   

12.
对于《伤寒论》第28条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后世医家争论颇多,问题主要集中在桂枝、芍药的去留问题上,各家见解不尽相同。笔者通过对原文的分析比较,认为去桂用芍即原文的用法较为允当,现辨析如下。对于桂枝、芍药的去留问题,主要有以下6种观点:一是主张去桂,支持的医家有方有执、许宏、柯韵伯、陈修园、唐容川、徐灵胎、王肯堂、冯世纶等;  相似文献   

13.
王付 《中医杂志》2008,49(3):283-284
历代研究者对《伤寒论》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持有不同见解,其认识思路与方法虽有不同,但各有发挥,对从不同角度理解《伤寒论》第28条辨证精神有一定启发,笔者试将学习、研究及临床应用体会略述于后。  相似文献   

14.
15.
王明炯  余钰 《河南中医》2019,39(2):163-165
《伤寒论》第29条言:"……少与调胃承气汤",《伤寒论》第213条言:"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复服。"所以第30条中"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无论是从仲景原文看还是临床上看都应是承气汤。根据第30条的变化,29条中的"咽中干,烦躁"症状和"胃气不和,谵语"之证是不能分开的,所以《伤寒论》第29条应该为"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若胃气不和,咽中干,烦躁,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相似文献   

16.
在<伤寒论>174僚桂枝附子汤后载有去桂加白术汤(或称白术附子汤),方中为何需要去桂枝?一般解释,因为原文中大便鞭,小便自利是大小便相对正常,因而去桂枝,但在仲景书中,大便鞭皆指病理而非生理,此处解释成疑.再考<宋版伤寒论>条文中有一云脐下心下鞭一句校文,及<康平本伤寒论>中小便自利作小便不利,...  相似文献   

17.
因为《伤寒论》辨证、立法、组方、用药精确严谨,正如清代医家陈修园谓其:“字字皆法”、“非此方不能以治此病,非此药不可以名此方”,所以只有对《伤寒论》理解准确,用药准确,才能收到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探讨《伤寒论》179条作为阳明病篇首条的意义。笔者认为这并不是成因和来源的阐述,而是阳明病实证的分类。按照阳热的多少,分为"脾约证"、"胃家实"、"胃中燥"三类。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温病的重新认识,认为温病病机是上热下寒、本虚标实,进而找到与伤寒论176条的契合点,提出了对176条的新认识,认为白虎汤证确实"表有热,里有寒"。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52条谓:“脉浮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脉象浮数而用麻黄汤辛温发表,注家多有不得其解或强为之解者。本文认为,浮数之脉,非独表热证所特有,风寒袭表初起亦可见之,要在紧与不紧;仲景此处寒未言其紧,当是省文,重在强调脉呈数象,表明正气尚足,可以抗邪外出。故用麻黄汤发汗祛邪是合于临床实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