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浅谈穴位敷贴给药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穴位敷贴给药法是针对不同疾病,将中药配制成丸、散、膏等剂型,用敷料贴于穴位上,起到药物作用,穴位刺激和两者叠加治疗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可广泛应用于临床,且常获疗效,本文就其有关理论与应用方面加以浅述。1 穴敷给药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及机制  ?..  相似文献   

2.
多年的临床实践表明,吴茱萸穴位敷贴在治疗高血压方面具有确切疗效,且有简、廉、便、验的特点,是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的可取疗法.本文收集近15 a来吴茱萸穴位敷贴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资料,从吴茱萸的药理作用、常用穴位、临床应用、穴位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目前的研究概况及其存在问题,为临床治疗高血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将药物贴敷于人体表面,来治疗疾病。方法将药物研成粉末,再与其他液体或物品调成糊状或捣成泥状,敷贴于一定穴位或患处。结果该疗法除能使药物直达病所,直接发挥作用外,还可使药性通过皮毛腠里由表入里,再循经络传至脏腑,来调节气血阴阳,治愈疾病。结论该法不仅善治局部病变,还可治疗全身疾患,本法临床运用范围广,可涉及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并具有见效快、疗效肯定、简易便廉、使用安全、毒副作用少等优点,还可弥补内治法不足。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代穴位敷贴治疗心绞痛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在收集穴位敷贴治疗心绞痛的现代文献基础上,建立穴位敷贴处方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分析腧穴的选用规律。结果:共纳入心绞痛穴位敷贴处方128条,其中膻中使用频次最高,其次为心俞、内关,最常用的腧穴配伍为心俞与膻中,经络分布以任脉、膀胱经和心包经居多,腧穴分布以胸腹部、背部居多,选穴重视特定穴。结论:穴位敷贴治疗心绞痛临床选穴符合病因病机特点,故应重视局部取穴、前后配穴,特定穴是处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吴茱萸穴位敷贴法配合中药对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率及最长R-R间期的改善情况.方法 选取60例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予中药饮片(益气温阳法)治疗,治疗组除使用中药饮片治疗外,另给予吴茱萸穴位敷贴治疗.两组均观察4周.两组治疗前后均记录其24 h动态心电图、心律...  相似文献   

6.
穴位敷贴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200例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穴位敷贴)与对照组(口服汤药)。每年从初伏开始,治疗1个月,连续3年,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穴位敷贴法是治疗本病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药穴位敷贴疗法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穴位与药物作用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它是将中药配制成丸、散、膏等剂型,直接贴敷于穴位上,利用中药对穴位的刺激作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该疗法临床应用广泛,涉及各个系统的疾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近几年穴位敷贴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从病因病机、敷贴治疗(包括药物、穴位选择)及敷贴结合其他疗法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结果阴阳失调是失眠症的主要病机,敷贴治疗失眠症药物多选用养心安神、交通心肾的中药,穴位多选择药物吸收较好的穴位和治疗常用穴。结论穴位敷贴治疗失眠症具有一定疗效,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晕动病,俗称晕车、晕船,由于旅途中反复颠簸、摇晃,患者出现头晕、胸闷、呕吐、出冷汗等症状,旅程结束后虽然可自行恢复,但仍给患者旅行带来很大不便。笔者运用双侧内关穴皮内针埋穴,配合神阙、双侧翳风穴位敷贴治疗晕动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咳嗽经久不愈谓之久咳,临床常见于气管炎、支气管炎急性期后或上呼吸道急性感染后演变的慢性气管炎。咳嗽虽经中西药治疗依然不愈,迁延日久,短则2月,长则半年。此类咳嗽可分为痰湿型和气火型两类。笔者于1996~1998年间,在门诊采用药饼加温敷贴穴位法,观察治疗痰湿型与气火型的效果,兹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52例中男10例,女42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5岁。年龄分布:39岁以下12例,40~49岁11例,50~59岁10例,60~69岁13例,70岁以上6例。病程一般在2~6个月,老慢支患者病程最长达20年左右。52例中痰湿型咳嗽29例,气火型咳嗽16例,小儿反复呼吸…  相似文献   

11.
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哮喘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支气管哮喘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一种主要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且近年来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就近年来的穴位贴敷疗法防治哮喘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1 临床疗效观察 贴敷药物多选用化痰平喘、辛温通散、祛风活血一类,应用较为广泛的当推《张氏医通·诸气门》中的消喘膏,由白芥  相似文献   

12.
目的:归纳、总结原络配穴法目前的临床应用特点,找出其存在的争议性问题,借此引发中国同仁对该问题的深入思考与研究,以便于不断完善原络配穴法的临床应用。方法:通过查阅与原络配穴法相关的中医古籍和检索知网、万方等数据库近年来有关原络配穴法的临床应用文献,归纳、总结出原络配穴法目前的临床应用特点。结果:原络配穴法主要包括表里经原络配穴法、本经原络配穴法和异经原络配穴法三种;其中,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是表里经原络配穴法,其强调取先病经脉的原穴与后病经脉络穴相配伍的取穴原则,但未阐述当表里经脉病变无先后顺序差异时,又该取何经原穴与何经络穴相配等问题;同时,研究表明,原络配穴法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及其他系统相关疾病的治疗,且疗效显著,但其也未提及取原、络穴时,是否应考虑其与经脉虚实病变相关。结论:目前,原络配穴法的临床应用主要体现于对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及其他系统相关疾病治疗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较少涉及其他临床常见病的治疗;但对其存在的问题而言,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原络配穴法的主治范围。为了能全面而准确地应用原络配穴法以提高临床疗效,今后应针对原、络穴的选取原则是否与表里经病变顺序、经脉虚实相关做进一步研究学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百会穴治疗杂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用刺法、灸法和中药熏蒸法。结果:百会穴有平肝熄风、安神醒脑、开窍、升提阳气之功效。结论:百会穴治疗头痛、眩晕、失眠等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吴茱萸汤现代临床应用证药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吴茱萸汤”为关键词,全文检索1994~2007年CNKI,对收集的150例完整病案进行统计,归纳总结吴茱萸汤现代临床治疗疾病的主症分布规律和临床新用,一般发病规律与辨证特点,不同主症中各单味药的用法用量差异等,为临床正确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阴陵泉穴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属阴水。临床上主要用来治疗腹痛、水肿、黄疸等疾病以及膝关节和周围软组织疾患。近年来对阴陵泉穴的临床应用研究表明其可用于治疗消化系统中的消化不良、泄泻、胃痛和病毒性肝炎,泌尿系统的尿潴留、肾绞痛,运动系统的肩周炎、膝痛、髌骨软骨病,神经系统的隐神经痛,心血管系统的高血脂症等有关疾病,也可以用于帮助骨折后的恢复。对于阴陵泉的临床应用虽然有些发现和突破,但总的来说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中国古籍医书中提到的阴陵泉穴可治疗的病症远远多于现在人们对其的应用,故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阴陵泉穴的临床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6.
凌国良  朱俊 《中医康复》2024,1(1):43-46
揉法是推拿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法,指揉法、掌揉法临床应用广泛,本文结合近十年的相关临床文献,简述揉法在痛症、内科、妇科、儿科疾病中的应用现状,为拓展揉法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王强 《针刺研究》1998,23(4):301-302
以肩井穴运用不同的针刺方向及角度,或酌情配穴,治疗肩背疼痛、癔病性瘫痪、坐骨神经痛、乳腺炎等收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马坤范主任医师针灸学验造诣精深,余跟师临证学习收益颇丰.尤其他"高病下取"涌泉穴临床应用得心应手,现举吾师验案数例于后,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9.
高惠珍 《北京中医》2001,20(6):12-12
马坤范主任医师针灸学验造诣精深,余跟师临证学习收益颇丰.尤其他"高病下取"涌泉穴临床应用得心应手,现举吾师验案数例于后,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20.
根结配穴法是以《灵枢·根结第五》所提出的经脉的“根”、“结”穴做为配穴原则,而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方法。何谓“根结”?根,根本也,脉气所起为根;结,终结也,脉气所归为结。明代张介宾所著《类经》曰:“……下者为根,上者为结。”清代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曰:“根结者,六气合六经之本标也,……根者,经气相合而始生;结者,经气相将而归。”“根结”一词出于《灵枢·根结第五》“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这段经文意思是:邪气侵入经脉,传变多端,如果不明确经脉根结及其与脏腑内外的生理关系,就不能做到正确的治疗,导致被邪气扰乱,三阴三阳的“开”、“合”、“枢”之作用败坏,阴阳相离,精气走失,其症则不可治疗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