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探讨24周未能有效抑制HBV DNA复制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病例,加用阿德福韦酯(ADV)是否能增加HBV慢性感染者HBeAg血清转换和HBV DNA抑制率(≤1×10^3拷贝/ml).方法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的57例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在第24周时进行HBVDNA荧光定量PCR检测,若HBV DNA〉1×10^3拷贝/ml,则加用ADV(A组,21例)或不加用ADV(B组,14例)治疗;若≤1×10^3拷贝/ml,则继续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C组,22例),对比分析在治疗48周时的HBeAg血清转换率、ALT复常率和HBV DNA抑制率的差别.结果 治疗至第48周时,A、B、C三组的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23.8%、28.6%和63.6%(A vs C,P=0.014),ALT复常率和HBV DNA抑制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24~48周期间,A、B两组HBeAg血清转换率、ALT复常率和HBV DNA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HBV DNA下降幅度高于B组(2.60±1.37 vs 0.86±2.09,P=0.005).结论 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第24周未能实现HBV DNA显著抑制时,加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能明显增加对HBV DNA复制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基因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方法 总75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纳入本研究,其中单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的45例(A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基因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30例(B组).对比分析两组在治疗0、24、48和72周时ALT、HBsAg水平、HBeAg血清转换率和HBV DNA阴转率的差异.结果 治疗前(0周)时两组患者的年龄、ALT、HBsAg和HBV DN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联合治疗组(B组)HBeA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4周和48周时,两组患者的ALT、HBsAg水平、HBeAg血清学转换率和HBV DNA阴转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结束随访至72周时,A、B两组ALT、HBeAg血清转换率和HBsAg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HBV DNA阴转率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基因重组乙肝疫苗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以提高48周治疗结束后72周时的HBV DNA阴转率,但是与HBeAg血清学转换和HBsAg水平降低无关.  相似文献   

3.
研究表明,持续高HBVDNA水平是乙肝疾病进展的主要根源,抗病毒治疗可延缓疾病进展已成为共识。然而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作用只限定了小部分的患者,拉米夫定(IAM)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短期疗效确切,但随着LAM疗程的延长,YMDD耐药变异株的出现,给持续有效的治疗带来了困难陋,本文比较了拉米夫定(LAM)加用阿德福韦酯(ADV)和LAM单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阿德福韦酯(ADV)单药及其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拉米夫定耐药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4例ADV单药及28例ADV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拉米夫定耐药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HBVDNA、ALT水平及HBV DNA检测不到率、ALT复常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治疗前的HBV DNA及AL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HBV DNA、ALT水平在治疗48周、72周时分别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降低(P〈0.05)。治疗48周时,联合组的HBV DNA检测不到率虽高于单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vs25%,P〉0.05);ALT复常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别(67.9%vs75%,P〉0.05)。治疗72周时,联合组的HBV DNA检测不到率为68%,要显著高于单药组的33.3%(P〈0.05);联合组的ALT复常率为93%,显著高于单药组的70.8%(P〈0.05)。结论ADV单药或联合拉米夫定均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HBeAg阳性CHB的有效方法,联合治疗的疗效要优于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成A、B、C3组,每组32例。A组采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B组予拉米夫定治疗,C组予阿德福韦酯治疗,疗程均为48周。观察治疗中3组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等变化情况,及随访2年的耐药发生率。结果 A组HBVDNA转阴率在第12周、24周优于C组(P〈0.05);ALT复常率第12周优于B组(P〈0.05)、C组(P〈0.01);第24周优于C组。随访2年,A组耐药发生率最低。结论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联合用药较单独用药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两种不同的α-干扰素联合治疗对儿童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儿童12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40例:第1组(A组)为α-干扰素(IFN-α)组;第2组(B组)为IFN-α 拉米夫定(LAM)组。第3组(C组)为α-干扰素(IFN-α) 乙肝疫苗组。其中干扰素疗程6个月,拉米夫定疗程6个月,所有病例均观察至12个月。结果治疗结束时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率3组无差异。治疗6个月和12个月时B组HBeAg阴转率和HBV DNA的阴转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α-干扰素与拉米夫定联合治疗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儿童的病毒学应答(VR)疗效明显优于单用α-干扰素组和α-干扰素 乙肝疫苗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HBV抗原定量(HBsAg水平)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序贯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48周疗效的预测。方法62例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24周时,根据疗效进行分组,若HBVDNA≤100IU/ml,定为A组。继续单药治疗至48周;若HBVDNA〉100IU/ml,定为B组,加用ADV治疗至48周。B组患者联合治疗至48周时,若HBVDNA≤100IU/ml,定为Bl组,若HBVDNA〉100IU/ml,定为B2组。疗效评价指标:HBVDNA显著抑制(HBVDNA≤100IU/m1)。治疗过程中监测患者ALT、TBIL、HBVDNA及HBsAg、HBeAg水平,采用SPSSl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基线水平三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分布、AL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1、B2组患者基线HBVDNA、HBsAg、HBeA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B2组比较,12周、24周HBsAg下降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BeAg下降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24周HBVDNA仍高于lOOIU/ml的慢性乙肝患者,12周、24周HBsAg下降水平可以预测加用ADV治疗至48周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ETV)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 以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本院收治的拉米夫定耐药的CHB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TV联合ADV治疗组(A组,n=48)和ETV治疗组(B组,n=42).B组患者口服ETV(0.5 mg/d),每天1次;A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ADV口服(10 mg/d),每天1次,均持续用药48周.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48周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血清HBV 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IL-10水平,计算生物化学应答率、病毒学应答率、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结果 治疗后12、24、48周,两组患者HBVDNA及ALT水平均显著下降(均P<0.05),且上述各时点A组HBV DNA及ALT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均P<0.05).治疗后24、48周,A组的生物化学应答率、病毒学应答率均显著高于B组(均P< 0.05),但HBeAg转阴率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12、24、48周,A组IL-10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均P<0.05).结论 ETV联合ADV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CHB患者中期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拉米夫定耐药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65例随机分为两组:恩替卡韦治疗组33例,给予恩替卡韦1.0 mg/d;阿德福韦酯治疗组32例,给予阿德福韦酯10mg/d;动态观察患者血清HBV DNA、肝功能、血清磷酸肌酸激酶、肌酐的变化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的情况。结果 恩替卡韦治疗组ALT复常率在治疗后12周、24周、48周均高于阿德福韦酯治疗组,但直到48周时两组之间的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恩替卡韦治疗组HBV DNA转阴率在治疗12周时明显高于阿德福韦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恩替卡韦与阿德福韦酯对于拉米夫定耐药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均有较好疗效,恩替卡韦可能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alpha-2a联合恩替卡韦治疗高病毒载量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HBeAg阳性患者随机分成三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20例(A组),恩替卡韦组20例(B组),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恩替卡韦组20例(C组)(联合治疗12周后单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观察三组患者治疗4、12及24周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HBsAg和HBeAg血清转换情况,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 分别在治疗第4、12、24周时比较三组,A组、B组的HBV DNA阴转率均明显低于C组(分别为:Z=-4.6,P<0.0001;Z=-2.53,P=0.0114);A组ALT复常率明显低于C组(Z=-2.63,P=0.0086),B组与C组的ALT复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的HBsAg、HBeAg下降幅度大于A组和B组.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alpha-2a联合恩替卡韦治疗高病毒载量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个月疗程中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均优于聚乙二醇干扰素单药治疗,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拉米夫定是临床上最早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抗病毒药物,但是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有部分患者会对拉米夫定产生耐药性,从而影响了临床治疗的效果,而对耐药患者的治疗成为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选用阿德福韦联合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单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以观察阿德福韦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经拉米夫定治疗后产生YMDD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2例,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采用阿德福韦(10mg,每日1次口服)联合拉米夫定(0.1g,每日1次口服)治疗72周;B组采用阿德福韦单药治疗72周。治疗期间分别于治疗的第12周、24周、48周、72周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HBV-M),HBV DNA定量、肝功能,并记录。结果第12、24、48、72周时A组ALT复常率为59.3%、71.9%、78.1%、87.5%,B组为33.3%、36.7%、40.0%、53.3%;A、B组的HBV-DNA阴转率分别为56.3%、62.5%、71.9%、90.6%;30.0%、33.3%、40.0%、53.3%;A组HBe Ag阴转率、HBe Ab转换率为50.0%、65.6%、75.0%、90.6%;B组为20.0%、26.7%、46.7%、66.7%。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判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阿德福韦联合拉米夫定的疗效,要明显优于阿德福韦单药治疗;2提示阿德福韦能有效抑制拉米夫定耐药株的复制,阿德福韦联合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单药治疗对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都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3阿德福韦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可以降低耐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2a(派罗欣)±核苷(酸)类似物(NUC)治疗前和治疗早期转氨酶明显升高者,联合双环醇(百赛诺)治疗的疗效.方法 收集HBeAg阳性/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派罗欣180 μg,每周一次,皮下注射,疗程48周以上,治疗结束后随访26周.HBV DNA≥1×108拷贝/ml者联合NUC(阿德福韦或恩替卡韦).治疗前ALT> 500 U/L或派罗欣治疗第一针后ALT> 300 U/L者联用双环醇25 mg,每日3次,治疗1~2个月.治疗前2 × ULN< ALT <300 U/L或治疗后ALT< 300 U/L者单用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应答和不良反应状况.结果总计54例患者(HBeAg阳性44例,HBeAg阴性10例)完成治疗及随访,其中20例联用双环醇(联合治疗组),34例未联用双环醇(对照组).结果 显示双环醇联合治疗组于治疗后ALT水平逐周下降,4周后有90%( 18/20)患者ALT< 200 U/L,对照组为85.3% (29/34例).随访26周时两组ALT复常率分别为80%(16/20)和85.3% (29/34);病毒学应答率相仿,联合治疗组较对照组HBsAg血清学转换率有明显增高(P =0.044),分别为30% (6/20)和11.8%(4/34).结论 双环醇可明显缓解干扰素治疗诱导的转氨酶升高反应,确保干扰素治疗顺利进行,且不影响其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国产阿德福韦酯片治疗成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试验方法,入选1930例患者服用阿德福韦酯片10mg/d。随访观察采用标准操作规程(SOP),观察12周、24周、36周、52周的生化、病毒学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1930例患者治疗12周、24周、36周、52周,HBVDNA阴转率分别为16.42%、28.55%、37.25%、43.32%,ALT复常率分别为29.69%、49.02%、56.42%、62.95%。治疗24周、52周HBeAg阴转率分别为12.59%、19.38%。随着疗程延长,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越高。治疗52周时耐药率为0.17%。不良反应率0.72%,极少数病例出现尿常规轻微异常,未发现肾功或生殖系统受损。结论国产阿德福韦酯片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国产阿德福韦酯(AD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持久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双盲对照的方法研究初治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接受国产ADV10 mg/d或安慰剂治疗12周,此后为开放研究,所有患者接受96周ADV治疗后停止试验,随访观察12周,观察治疗期间以及停药后肝肾功能、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水平、HBeAg变化.结果 (1)54例患者随机接受ADV(38例)或安慰剂(16例)治疗,经治疗12周ADV组ALT由(135.84±10.63)U/L降至(58.92±4.95)U/L(组内P<0.001),优于安慰剂组由(145.56 ±17.19)U/L降至(159.50 ±37.05)U/L(组间P<0.001);lgHBV-DNA下降幅度ADV组为2.51、安慰剂组为1.04(P<0.001);(2)ADV治疗48、96周ALT复常率为63.30%、70.50%,AST复常率为87.80%、88.60%,HBVDNA低于检测值(<103拷贝/ml)比例分别为53.06%、54.55%,96周HBeAg转阴率11.36%;(3)在96周试验中止后17例患者停止ADV治疗,12周的随访过程中HBV DNA全部转阳,伴随88.24%(15/17)患者肝功异常.结论 国产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效,但96周停药病情极易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96周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80例,予阿德福韦酯(1mg/d)抗病毒治疗;服药12周时行HBV DNA检测,无早期应答者(病毒载量下降〈2 log10拷贝/ml)予改用其他核苷类药物.疗程96周,观察血清转氨酶(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HBeAg消失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结果 61例有早期应答患者在治疗第96周时ALT复常率达85.25%(52/61),HBV DNA阴转率为95.08%(58/61),HBeAg消失率为51.52%(17/33),而HBeA8血清转换率为42.42%(14/33);治疗至96周时有2例发生病毒学反弹.19例于12周时因无早期应答而改用其他核苷类似物患者,96周时的ALT复常率为57.89%(11/19),HBV DNA阴转率为68.42%(13/19),HBeAg消失率及HBeAg血清转换率均为58.33%(7/12).结论 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能有效抑制HBV复制,长期服用有较好疗效;对无早期应答病例及早换药有助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新药阿德福韦(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HBV DNA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的变化情况,从而指导临床用药. 方法 采集16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用ADV治疗前血清,即基线(BL)血清,以及持续服药12、16、28、40、48、52、68、80、92周共10个时段的系列血清.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HBV DNA的水平.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其ALT的水平. 结果 从BL到48周时段,HBV DNA中位数显著下降;在52周,HBV DNA中位数出现反弹;从52至92周时段,HBVDNA中位数再次下降.16例不同时段血清ALIT中位数的变化与HBV DNA中位数变化一致.ADV治疗12周时,HBV DNA中位数较基线下降了2.34 lg拷贝/ml,无HBV DNA阴转、HBeAg血清学转换;治疗28周时,HBV DNA中位数较基线下降了2.91 lg拷贝/ml,有2例HBV DNA阴转、ALT恢复正常、HBeAg血清学转换;治疗40、48周时,HBV DNA中位数较基线分别显著下降了3.83、3.95 kg拷贝/ml,有4例HBV DNA阴转、ALT恢复正常、HBeAg血清学转换;治疗52周时,HBV DNA中位数较基线下降了2.90 lg拷贝/ml,出现反弹,但仍有4例HBV DNA阴转、ALT恢复正常、HBeAg血清学转换;治疗68、80、92周时,HBV DNA中位数较基线显著下降了3.51、3.81、4.01 lg拷贝/ml,分别有4、6、6例HBV DNA阴转、ALT恢复正常、HBeAg血清学转换.16例患者接受ADV治疗的两年中,有9例患者分别从16、28、40周开始HBV DNA的水平显著下降;7例患者HBV DNA的水平下降但不显著. 结论 阿德福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HBV DNA及ALT中位数的变化情况基本一致.52周时段HBV DNA水平出现反弹,提示52周可能是抗病毒的关键时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派罗欣联合解毒升白颗粒治疗慢乙肝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符合干扰素应用指征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2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56例,分别给予派罗欣联合解毒升白颗粒及派罗欣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观察两组治疗12周、24周、36周、48周及停药后24周HBeAg转阴率、HBeAg/抗HBe转换率及HBV DNA转阴率及主要不良反应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48周后,治疗组症状改善(总有效率96.4%)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5.7%);治疗组治疗48周HBeAg转阴率(54.8%)、HBeAg/抗HBe转换率(48.4%)及HBV DNA转阴率(62.5%)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8.1%,21.9%,4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液学不良反应(89例次)明显低于对照组(165例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派罗欣联合解毒升白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派罗欣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核苷类药物对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疗效.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将111例患者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53例,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肝功能及Child-Pugh评分相当.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其中恩替卡韦25例、阿德福韦酯19例、拉米夫定13例、替比夫定1例;对照组给予支持对症治疗.结果 随访96周后,治疗组的ALT复常率和HBV DNA下降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者的HBV DNA转阴率(〈500拷贝/ml)分别为88.7%(47/53)及32.5%(1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例拉米夫定治疗者中,有2例出现YMDD变异;19例阿德福韦酯治疗者中,有2例在第二年出现病毒学突破和肝炎发作.两组的原发性肝细胞癌和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共有2例(3.5%)死亡,对照组6例(11.5%)死亡,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核苷类药物对HBeAg阴性的肝硬化能有效抑制HBV复制,但对降低消化道出血及肝癌的发生及病死率还需要进一步观察.避免病毒变异和耐药,应首选强效和低耐药的核苷类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发生HBsAg阴转病例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特点,探讨影响HBsAg阴转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3年间收治并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的CHB患者61例,对其中发生HBsAg阴转的病例进行临床、实验室指标等分析。结果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的61例患者中,5例发生HBsAg阴转(占8.2%),56例未阴转(占91.8%);HBsAg阴转组平均年龄(26.5±7.5)岁,HBsAg阳性史平均(4.3±1.7)年;HBsAg未阴转组平均年龄(35.7±8.3)岁,HBsAg阳性史平均(6.7±2.8)年。阴转组基因分型均为B型,HBVDNA滴度治疗前较未阴转组低,未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无乙肝家族史,既往未用过抗病毒药物治疗,治疗前均为HBeAg阳性的乙型肝炎。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抗病毒治疗CHB可以获得HBsAg的阴转,HBsAg的阴转可能与患者的基因分型、HBV DNA滴度、年龄、HBsAg阳性史、家族史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PEG INF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按随机对照原则选择80例HBV DNA、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1:1随机分配进入PEG INFa-2a组和IFNα-2a组。结果 治疗6个月时,PEG INFα-2a组HBeAg血清转换率(45.7%)高于IFNα-2a组(35.1%),但P〉0.05。停药6个月后,持续的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48.6%和37.8%,P〉0.05。停药6个月后,持续的HBVDNA阴转率分别为62.9%和45.9%,P〉0.05。治疗后,两组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率差异无显著性,为62.9%和45.9%,停药后6个月,两组的联合应答率分别为57.1%和40.5%。PEG INFα-2a组有3例患者HBsAg阴转,而IFNα-2a组仅有1例患者HBsAg阴转。两组有相似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重要的不良事件。结论PEG INFα-2a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优于普通干扰素IFN-2a,耐受性和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