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移植(ABMT)、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F)治疗急性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ABMT和APBSCT治疗11例急性白血病和6例恶性淋巴瘤,全部患者随访0.6~14年。结果17例患者移植后全部造血重建,无一例患者发生移植相关死亡。ABMT和APBSCT后中性粒细胞恢复>0.5×109/L中位时间分别为16(13~20)d和11(9~14)d,血小板恢复>20×109/L中位时间分别为14(11~16)d和10(8~13)d,移植后无病生存期中位时间为3.8(0.2~14)年,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至今已无病生存分别达5,5,6,6,10年,1例淋巴瘤患者带瘤生存已10年(起病至今14年),4例患者在移植后超过1年后复发。结论ABMT与APBSCT是提高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临床疗效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AHSCT)对难治性恶性淋巴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4例对CHOP方案为主化疗反应不良的恶性淋巴瘤 ,以HD -VCCA方案化疗加TLI预处理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治疗。自体骨髓移植 (ABMT)两例 ,CTX加VP 16联合rhG 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的APBSCT者两例。干细胞 4℃保存 ,72h内回输。结果  4例移植期间中性粒细胞计数恢复到≥ 0 .5× 10 9/L的时间 ,血小板达≥ 5 0× 10 9/L的时间和网织红细胞比例达≥ 0 .5 %的时间 ,APBSCT和ABMT分别平均为 9.5d和 11d ; 14d和 2 1.5d ; 9d和 16 .5d。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反应 ,移植后血清卵泡刺激素 (FSH)和黄体生成素 (LH)水平升高 ,雌二醇 (E2 )水平降低的继发性闭经 2例。 4例已无病生存 8~ 5 7个月。结论 干细胞不冷冻的AHSCT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安全、简便、有效。APBSCT较ABMT造血功能恢复快 ,不良反应小。预处理对性腺有损伤。  相似文献   

3.
余应红  林南等 《四川医学》2002,23(3):319-320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自体骨髓移植(ABMT)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 ,目前已成为治疗恶性血液病及某些肿瘤的重要手段。我院自 1993年开展此项技术以来 ,已经移植 9例 ,现将并发症预防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我院血液科 1993~ 2 0 0 0年共移植 9例患者 ,男 3例 ,女 6例。年龄 12~ 5 7岁。急性白血病7例 ,恶性淋巴瘤 2例。全部患者均经过化疗达到完全缓解 (CR)后 ,再经过 3~ 4个疗程的巩固化疗后进行移植。其中 6例为 ABMT,3例为 APBSCT。见表 1。1.2 治疗方法 :自体骨髓移植和自体外周血干细…  相似文献   

4.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自体骨髓移植(ABMT)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因造血干细胞来源于自体 ,故无需组织配型 ,不发生GVHD,目前已成为治疗恶性血液病及某些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我院自 1993年开展此项技术以来 ,已移植 7例 ,现报告如下。1  病例和方法1.1 病例情况 :本文 7例患者均为我院住院病人 ,男性 2例 ,女性 5例。年龄 12~ 4 6岁。急性白血病 6例 ,恶性淋巴瘤 1例。全部病人均经过化疗达到完全缓解(CR)后 ,再经过 3~ 4个疗程的化疗方进行移植。其中6例为 ABMT,1例为 APBSCT。详细资料见表 1。表 1 造血干…  相似文献   

5.
Wang HQ  Cui XZ  Ren XB  Liu XM  Dai RZ  Zhang HL  Huang WY  Li W  Hao XS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1):948-951
目的 观察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AHSCT)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疗效。方法 自 1 991年6月至 2 0 0 2年 1 0月 ,用AHSCT治疗恶性淋巴瘤 56例。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4 4例 ,霍奇金病(HD) 1 2例 ;行自体骨髓移植 (ABMT) 1 2例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 4 4例。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方法均采用常规化疗 (CE或CHOP)加粒或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或GM CSF ;或G CSF +GM CSF) 1 0 μg·kg- 1 ·d- 1 。预处理方案为BEAM方案和MEL 1 4 0mg/m2 (或加Vp1 6 2 0 0mg)+单次全身照射 (TBI) 8Cy。 结果 全部患者移植后均重建造血 ,随访至 2 0 0 2年 1 0月 30日 ,中位随访 1 82 0d。 1、2及 5年后无病生存分别为 85 7% (48/ 56)、60 7% (34/ 56)和 57 1 % (32 / 56) ,最长存活 1 1年。 1 4例 (2 5 0 % )复发。全组患者无移植相关死亡。结论 AHSCT联合大剂量放化疗对预后不良、复发或敏感的高度恶性淋巴瘤疗效佳 ,能够改善生存率并优于常规化疗。APBSCT造血恢复比ABMT快  相似文献   

6.
刘林  陈幸华  张曦  孔佩艳  彭贤贵  刘红  张怡  高蕾 《重庆医学》2002,31(12):1180-1181
目的 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治疗恶性淋巴瘤的初期疗效。方法 自 2 0 0 1年 4月~ 2 0 0 2年 3月 ,以APBSCT治疗恶性淋巴瘤患者共 10例 ,其中 :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8例 ;霍奇金淋巴瘤 (HD) 2例。动员方案为 :MOEP/CMOP +G CSF ,获得MNC中位数为 5 1× 10 8/kg ,CD34+ 细胞为 6 8× 10 6/kg ,CFU GM为 3 1× 10 5/kg。预处理方案 :Cy/TBI(7例 )及CEAC(3例 )。结果 所有患者移植后造血功能均快速重建。WBC >1 0× 10 9/L、中性粒细胞 >0 5× 10 9/L、PLT >2 0× 10 9/L ,分别为 (9± 4 )d、(10± 3)d、(14± 5 )d。随访至 2 0 0 2年 8月 ,2例患者于移植后 1月和 2月分别死于感染和疾病复发 ,其余患者已无病存活 6~ 14个月。结论 疗效显示 ,对于常规化疗无效的NHL ,APBSCT疗效较差 ,而经治疗后获得PR或CR及复发后再治疗获得PR或CR的淋巴瘤患者 ,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张华  陶晓明  李虎生  冯翠  陈国添 《广西医学》2006,28(10):1562-1564
目的 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及实体瘤的疗效.方法 用APBSCT治疗急性白血病5例,恶性淋巴瘤5例,乳腺癌2例,鼻咽癌1例.恶性淋巴瘤采用环磷酰胺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5例白血病患者化疗缓解后,予5~9个疗程的化疗巩固治疗,再给予化疗加G-CSF动员;乳腺癌、鼻咽癌均用NP加G-CSF动员,5例恶性淋巴瘤预处理方案为CBV,急性白血病预处理方案为MAC,乳腺癌、鼻咽癌的预处理方案为CCE.结果 除1例鼻咽癌为部分缓解外,其它患者均获得完全缓解,随访时间2~13个月,全部患者无病生存,无移植相关死亡.结论 APBSCT是治疗恶性血液病及某些实体瘤,改善其预后的主要手段之一,APBSCT后对恶性血液病及某些实体瘤患者应定期进行序贯化疗和免疫治疗,对难治的恶性淋巴瘤患者应进行补救治疗及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8.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及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及淋巴瘤的疗效。方法 :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包括脐血移植 )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CGL) 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 L) 2例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 AML) 1例 ;用自体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1 8例 ,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 ( NHL) 7例 ,AML5例 ,ALL 3例 ,霍奇金病 ( HD) 2例和 CGL 1例。预处理方案 :异基因者采用 BU/CY2 (马利兰 +环磷酰胺 )或其改良方案 ,自体移植者采用 MAC(马法兰 +阿糖胞苷 +环磷酰胺 )、CBV(环磷酰胺 +卡氮芥 +足叶乙甙 )或 BEAC( CBV+阿糖胞苷 )方案。对 8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序贯定期化疗 ,部分淋巴瘤患者移植后行补救性治疗。结果 :2 3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 ,移植相关病死率 4.3% ( 1 /2 3例 )。中位随访时间 32 ( 6~ 70 )个月 ,复发 4例 ,1 8例仍长期无病生存。结论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及淋巴瘤 ,改善其预后的主要手段之一。急性白血病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仍坚持定期化疗 ,难治性淋巴瘤移植后补救性治疗 ,可使其移植后复发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方法 :分别对 2 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自体骨髓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或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对 8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坚持定期化疗。结果 :2 5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 ,随访 6~ 91月 ,5例死亡 ,2 0例仍长期无病生存。结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仍坚持定期化疗 ,可使其移植后复发率明显降低。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最佳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A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 方法 用 AHSCT治疗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患者共 5 8例 ,年龄 31.9± 10 .5 (14~ 5 8)岁。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 L ) 30例 (CR1 2 4例 ,CR2 5例 ,CR31例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 L ) 18例 (CR1 13例 ,CR2 3例 ,CR32例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 ) 3例 (均获血液学缓解 ) ,恶性淋巴瘤 7例 (CR4例 ,PR3例 )。预处理化疗方案选用以下药物中任意两种或三种联合 :阿糖胞苷 3~ 4g/ m2 ,环磷酰胺 4~ 6 g/ m2 ,鬼臼乙叉苷 (VP- 16 ) 0 .5~ 1.0 g/ m2 。除 5例联合全身骨髓照射 (剂量为7~ 8Gy) ,其余均单用化疗。 结果 所有患者移植后均重建造血 ,移植相关死亡 1例 (1.72 % )。ANL L、AL L CR1期移植者 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 5 2 .4%± 4.2 %和 46 .1%± 3.5 % ,复发率分别为 37.7%± 4.5 %和 40 .5 %±6 .7%。 10例 CML 和恶性淋巴瘤患者中 ,除 1例 期恶性淋巴瘤患者复发 ,余均获持续完全缓解。 结论 为降低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的复发率 ,提高患者的无病生存期 ,无造血干细胞供者的 CR1 期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患者应积极行 AHSCT。  相似文献   

11.
自体带角膜缘结膜瓣移位手术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自体带角膜缘结膜瓣移位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121眼自体带角膜缘结膜瓣移位手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性翼状胬肉82例110眼,复发性翼状胬肉8例11眼,随访5~40个月。结果 术后有2例2眼复发性翼状胬肉再次复发,原发性翼状胬肉无复发,复发率2%。结论 自体带角膜缘结膜瓣移位治疗翼状胬肉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脾脏在急性疟原虫感染中所发挥的作用和移植脾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方法 90只昆明株小鼠分为假手术组、半脾保留组和半脾移植组。手术后3个月经疟原虫感染后动态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各组脾脏病理变化基本一致,感染中期脾脏红髓内分化增殖的网状细胞与网状纤维连接成网状支架,和被其包围的各种血细胞共同构成血脾屏障,从而保护了机体。结论 在疟原虫作用下,移植脾组织与保留脾组织变化近似,具有同样的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13.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预后不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预后不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病人效果。方法8例复发和具有不良预后因素晚期NHL病人,经BEAM方案预处理后采取APBSCT治疗。结果8例病人均获快速造血功能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L时间为8~14 d,平均9 d,血小板≥20×109/L时间为8~17 d,平均11 d。其中4例移植时PR者3例达CR,1例为PR;另4例移植时CR的难治NHL病人已无病存活8~10个月。结论APBSCT支持下超大剂量化疗是治疗预后不良和复发非霍奇金淋巴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大剂量化疗结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提高化疗的效果。方法  1 9例淋巴瘤、乳腺癌、卵巢癌、多发性骨髓瘤和小细胞肺癌患者 ,有 1 7例接受骨髓干细胞移植 ,2例接受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将干细胞 4℃保存 60~ 72h回输 ,期间给患者进行卡铂 VP - 1 6 环磷酰胺方案或马法兰 VP - 1 6 环磷酰胺方案大剂量化疗。结果 所有病例的骨髓均被摧毁 ,移植后 1 8~ 44h骨髓完全恢复 ,治疗相关病死率为 0。 1 2例移植前为缓解的患者 ,1 1例仍然无病生存 ;7例移植前为复发者 ,均再缓解 ,但再复发 ,生存 1 0~ 2 8个月 ,总生存率 57.89%。结论 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支持治疗可明显提高完全缓解肿瘤患者的治愈率 ;对于复发或难治者 ,可以提高完全缓解率 ,延长生存期 ,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60)Co-γ线全身照射8GY后所致辐射损伤,通过应用LXF-Ⅰ连续血细胞分离器分离自体血白细胞,输入2.9~3.12×10~(10)白细胞,两条治疗犬均告活存。对照犬两条均于照后9天死于造血衰竭。治疗组虽血相在极期仍下降至最低,但临床症状轻、恢复快,证明外周血内存在着造血干细胞,使造血衰竭情况下得以很好地修复。连续流滤过程使用了地塞米松动员白细胞及高分子右旋醣酐加速红细胞的沉降,提高了白细胞产额,捉进移植成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护理措施。方法:对8例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的糖尿病足患者术前制定并实施有效的护理计划;术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予以正确处理;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穿刺部位、治疗区域的情况,预防感染。结果:8例患者在移植过程中未发现与干细胞移植相关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成功挽救了患肢。结论:自体干细胞移植术是治疗糖尿病足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而合理的护理措施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在自体骨髓移植(ABMT)中的临床价值,将18例进行ABMT的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受试组9例,自预处理后第7天开始应用rhGM-CSF,每日300μg持续静脉滴注,连用14d;另选9例为对照组.结果显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达0.5X10~9/L的时间,受试组为15d,对照组26d(P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体成纤维细胞注射移植对衰老模型鼠皮肤结构的影响.方法:切取大鼠背部全层皮肤培养成纤维细胞,同时给大鼠注射定量的D-半乳糖促使其衰老即建立衰老模型,最后在衰老模型上注射移植培养的自体成纤维细胞,用显微镜观察鼠皮肤组织切片,图像分析仪计算胶原面积比值和测量真皮及皮下组织的厚度,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移植的成纤维细胞存活;细胞注射1个月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胶原面积比值和真皮厚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月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胶原面积比值和真皮厚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移植的自体成纤维细胞能够存活并分泌胶原细胞,增加皮肤厚度,使皮肤外观丰满.  相似文献   

19.
经皮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ABMMNC)注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显示出再生医学特有的疗效和潜在的前景。现就ABMMNC的优越性,常见病因所致心力衰竭经ABMMNC移植的治疗效果,ABMMNC移植改善心力衰竭心功能降低的机制,移植ABMMNC治疗CHF目前存在的问题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Bone marrow cell transplantation has been shown to induce angiogenesis and thus improve ischemic disease.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effect of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 (BM-MNCs) implantation on neovascularization in rats with ischemic bile duct.     
Methods  We established an animal model for ischemic biliary stenosis by clamping manipulation. There were 10 rats in each group: BM-MNCs implantation group, control group and normal group. Rat femur BM-MNCs were isolated using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BM-MNCs or 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were injected into three points around bile duct tissue in the three groups (25 μl/point). Control rats received injections of saline under similar conditions. At the 21 days after operation, cholangiography was performed. Differentiation of the engrafted cells and capillary density in the bile duct were analyz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Results  Engrafted cells could differentiate into endothelial cells. The stricture rate in the implantation group was 40%,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100%). The capillary density in the implant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or the normal group.
Conclusions  The implantation of BM-MNCs induced neovascularization in the ischemic bile duct. It improved the blood supply of the ischemic bile duct to prevent or decrease biliary ischemic stric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